读世诚先生《 我的射阳湖情结》有感

殷友成

<b>读世诚先生《 我的射阳湖情结》有感</b><br>扬州 殷友成<br><br>最近读世诚先生的博文,知其出生于宝应农村的龙河,上学生活在运河之畔的金氾水,后来工作雄居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的银宝应。然而令他魂牵梦萦的是与县城偏远的东荡地区,文学大家范仲淹曾沉醉于此,感慨“渺渺指平湖,烟波极望处”的小镇射阳湖。<br>《 我的射阳湖情结》,正是世诚成长中的关键所在。是写他的感恩,由此进入政府机关,施展才华,步步高升,也步步维艰。曹操在《苦寒行》说,“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造就了他人生的成功与传奇。然而怎么能忘记,也是他人生艰难道路上在此险处逢生,走出后的五味杂陈。<br>卫生是人命关天的独特单位,卫生人必须有着专业培养的特殊要求。一般人进入卫生部门如同登天之难,然而有两个没有专业学历的小青年曾在我们乡镇医院工作,现都已永久地载入了宝应的史册,他们的成长颇具传奇色彩。一个是中国外交部的常务当家人,临难受命,有他必行。然而关键时刻不知何因却调离后退休了。这位十九大的中央候补委员,可能的候任部长曾初中毕业后,做医生的父亲老实得无话可说,居然无力供他继续读书而辍学。乡医院院长同情他,安排其在医院门诊挂号收费。然而好景不长,医院骚动起来了。一批职工子女,也有初中毕业,甚至不少是高中毕业在家待业。他们是医院骨干,副院长,几大组长,地方名医等的子女。院长无奈,借着主管机关清理临时工要求清退了他。多年之后,医院职工看电视,竟然意外发现,被他们清理掉的那个临时工出现在国家主席李先念身旁,是接见苏联国家领导人的翻译。顿时全医院为之哗然。<br>我们医院的另一个传奇人物就是世诚,曾是我们卫生上的大老板,后来是近百万人口的县政府的大管家。他自己在一文中无比感慨地说,“10多年前,当我刚刚进入射阳医院学徒时,谁会想到,一个学徒、一个临时工、一个初中毕业生、一个外行、一个没有任何背景和后台的人,居然能在知识分子集中、专业技术很强、工作艰巨复杂、社会影响面很大的卫生部门当上局长!我自已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奢想的。”<br>在我看来那位中国外交部的常务当家人,那年到医院工作时可能是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其处境尚且如此。世诚到医院工作时,正处混乱的文革之中,正式工尚且难保,清理临时工更是紧锣密鼓,其处境之差,工作之苦,留下之难是无法想象的。<br>我仿佛看到,60年代末,一个瘦高的未满20岁的小青年,从金氾水远道而来。他到医院后,职工纷纷来看,随后纷纷议论。周老先生及其朋友为之高兴,有人接班了,儿子有工作也有出路了。中药脏,一般小青年不愿意干。但也有人说,又多一个人,我们的小孩找工作更难了;又多一张嘴,锅里少,碗里更少了。七嘴八舌,他初来乍到全然没有听到似的。<br>天无绝人之路,射阳是水乡,湖泊星罗,大河纵横。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一把橹。到县城交通极为不便,70年代我在医院负责医务工作,到射阳开会,半途遇断桥,一半路程是车,一半路程是船才到射阳。偏僻乡村,人们对中医情有独钟。射阳医院中医中药在县内颇有影响,远近闻名。中医名声远扬,中药十分兴旺。他在此学徒,不怕苦,不怕累,不嫌烦,不嫌脏,认真学习中医药业务知识,做好中药的加工、炮制和配方等工作。寒冬腊月,为了洗泡中药,常常冻得两手发麻、红肿,以至满手冻疮;炎炎夏日,为了晒好药,顶着40多度的高温,一个匾一个匾地翻转,顾不得汗流浃背,满脸通红;有一次切药时,一不小心,把手伸到刀口上,“哗……”手心划了一个大口子,足有一寸多长,鲜血顿时喷涌而出,到手术室缝了三针。平时,切掉手指甲、划几个小口子,更是常事。据说至今,他的手上还留下当年的几个疤痕。尽管如此艰辛,他总是诚心诚意地做一个中药职工,做好中药房工作。我以为,这是他货真价实的中药人的铁证。<br>学习中医药还有更难的是医古文古方,之乎者也,十分苦涩难懂。非下苦功夫不可。有父亲为老师,更有他自己的苦心钻研,提升了文化水平,点燃起文学的爱好,有着写日记欲望,遇大事要事就写事情的经过,自己的感想。从而提高了写作能力,真没有想到为后来几十年的笔杆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宛若是苍天的眷顾。<br>中药房的事,脏,苦,累。中医师人多,中药师人少,中医师有时等病人尚有休息之时,中药师忙得连饭也吃不上是常事。他在父亲的指导帮助下,做得清清爽爽,漂漂亮亮,医院的领导与职工有目共睹。虽然时间不长,他完全达到了一个中药职工的要求。改变了人们对一般临时工的看法。他父亲也常说,做事,尤其是中药是做给人看,而不是说给人听。这就是说,人在做,天在看。不能有半点虚假。正因为如此,他又好学上进,那些老中医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甚至想收他为徒,经常给他讲授中医知识,把脉的经验之谈等。<br>中医的疗效,主要是中药的质量,说到底是诚信天下。正因为如此,他父亲对他寄予厚望,取名世诚。一辈子以诚为本。诚实做人,诚心做事。<br>在这偏僻乡镇他遇上一批时代精英,从扬州苏北医院和宝应人医下放来的医生,个个大名鼎鼎,医德高尚,医术高超,深受射阳地区老百姓的欢迎。他大受教育,大开眼界,大长见识,他决心以他们为榜样。专家们看到世诚年轻好学,又肯做事,都很喜欢他。认为虽年轻,将来肯定有出息。他们说的话,虽不是一言九鼎,却是有分量的。<br>中药与中医难以分开,中药不仅是配药方,还必须审核中药方,尤其是互相配伍,时间一长,他们虽没有为病人把脉与望闻问切就知病人的疾病,久病成良医,中药师则更胜一筹。<br>在射阳医院时,他20岁左右,尽管是文革乱世之中,他的工作没有人不满意,他的为人没有人不喜欢。他的一件毛线衣意外丢失,一位扬州大医院老大姐千针万线为他织新线衣。临时工的清退,在父亲的呵护和自己的努力下,他从未兵临城下,但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是相思的愁绪,而世诚是临时工的短板,有可能随时被清退离开心爱的医院,像破竹在不断地敲打,让他难以心安。<br>一半是湖水,一半是文化的水乡小镇射阳,造就了世诚的中医药专业知识,能说能写的文化底蕴,尤其是精诚的个人素养。当时卫生上大搞中草药,成就了他顺理成章,或水到渠成被选到局机关从事农村卫生工作。<br>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世诚人生之路何以走远攀高,依然是“诚”。到卫生机关,并非世外桃园。那时的领导老人多,脾气大,动嘴的多,动手的少,下乡动腿的更少。他的到来成了最佳人选。当他是普通工作人员时,勤奋工作,诚恳待人,来者不拒。整天忙得可以说忘寝废食,通宵达旦是常事。并非他是铜墙铁壁,他身材瘦高,强撑着精神十足。每当此时,他与在中药房之苦比,向在射阳医院的那些高风亮节的医学专家们学。<br>当年下放的苏北医院骨科李主任,不顾年迈冒着风险在乡镇医院做断肢再植,失血性休克,生命垂危,连续六个多小时的抢救与手术,病人得救了,而李主任却疲劳不堪,被人搀扶着离开手术台。同样原宝应人医外科主治徐医生,我的泰兴老乡,身患胆石重症在扬州手术,需半年休息。他提前三个月上班,数日后就参与外科疑难手术。上班半月左右,在做胆囊切除手术中,他自己术口剧痛,绞榨一般,他强忍做完手术,大汗淋漓,差点虚脱。事后,从他未愈合的引流口夹出了一粒绿豆大的结石。这一幕幕,一件件,深受教育和鼓舞,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在局机关再苦再累,无怨无悔。进入领导岗位,尤其卫生局一把手后,他一改以往班子的散乱现象,他做到以身作则,用精诚团结带好一班人。<br>当他从卫生部门到县政府机关,担任政府大管家时,那里更是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如李白《行路难》所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他还是靠自己一以贯之的“精诚”,开诚布公,敞开胸怀,显示以诚待人,坦荡无私。他照样做得风生水起,如日中天。<br>世诚在大扬州市卫生界早有影响,在宝应可以说是社会名流,几十年的大手笔,他依然是用真诚,真心,真情,真实地讲述自己的故事,非常动人,所以也特别感人。<br><br>2023年12月26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