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七十年代初绵竹工地的张泽民战友</b></p> <p class="ql-block"> 忆当年军营文体生活(续)是我的老战友张泽民同志力作的续集。</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部队文体活动开展的很活跃。我们在陕南、川西的大山中建设“三线”,在繁忙的国防战备施工中,文体和文艺活动,丰富和活跃了连队的业余生活,也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50多年过去了,这些陈年趣事许多情节和过程,张泽民把它写进了这篇回忆文章中。</p><p class="ql-block"> 文章许多细节记忆,准确的令人惊奇。如果说在131团战友中存在超级大脑和记忆的人,我信!张泽民必是其中之一。这位团当年老号兵,早将军队108种制式号谱记刻在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我把这篇回忆文章用美篇形式进行了编辑,添加了音乐和图片,用多媒体助力,借网络技术便捷和持久,展现当年军营火红的青春和生活。文章后面添加了部分战友的评语和留言。</p><p class="ql-block"> 余声 拙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张泽民战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忆当年军营文体生活(续)</b></p> <h3>二、文娱活动<br> 说起军营文娱活动,还得从连队文艺组开始。1971年上半年,为参加团里的文艺汇演,各连队组建了文艺组,十四连也不例外。当时接到连里通知,让我也参加文艺组,这真是赶鸭子上架,说拉弹唱我一窍不通。可李建伟连长说“你是大城市来的,没干过还没见过吗?让你去你就去”!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参加了。文艺组由9人组成,包括来自黑龙江的张天昌,赵文毅,李志刚,邱殿友,安徽的陈培银,广东的傅华洋,叶秀轩,黄光年,组长是张天昌。文艺组在三溪寺大庙堂集中住宿,我们从山上砍来树木,用铁匠田秀臣锻打的“扒锔子”固定床架,搭上铺板,大通铺就组装好了,既是宿舍也是排练场。我们的乐器很简单,包括扬琴、二胡、笛子、竹板、锣鼓镲等。听老兵说,十四连原来有个黑龙江兵,名叫张兆奎,那笛子吹得相当有水平,后来调到兵种文工团去了,他要是在我们的演出就有压场子的啦!</h3> <h3> 那时的表演内容主要是歌颂毛主席,宣传毛泽东思想,以及连队的好人好事。我们根据自身条件选定表演形式,自编、自导、自演,有表演唱、三句半、数来宝、独舞等。没有道具就自己做,表演唱《五七指示放光芒》中有四个老汉,需要白毛巾和胡子作道具,白毛巾是现成的,可胡子怎么解决呢?正巧,二排李国安家属来探亲,刚来的时候梳着辫子,后来她把辫子剪了。这回材料有了,于是李志刚找来胶布和铁丝,用头发做成胡子,胡子正面的胶布用墨汁涂黑,将铁丝一头固定着胡子,另一头做个圈儿插在鼻孔里,问题就解决了!经过一段时间排练,我们首先为全连演出,那时大雄宝殿的大门和佛龛都已拆除,这里就成了天然舞台。我参加了表演唱,说实话,我嗓子不好,音量小放不开,再加上头一次上台有些紧张,表演中后面的战友喊“小张大点声,我们听不清楚”。于是我就放大声音,简直就是喊着唱,终于完成了第一次演出。独舞《捎个信儿到北京》,由广东兵叶秀轩表演,别看他胖胖的身材,可跳起舞来,舞姿轻盈优美,一点儿也不笨拙,令大家意想不到,赢得一片掌声!</h3> <h3> 我们还到驻地天宝大队,以及土门镇为贫下中农社员演出,其中在土门镇演出中李志刚的表演让我至今难忘。当时我们表演《五七指示放光芒》,轮到李志刚上场,他摇头晃脑的滑稽动作引起台下一阵笑声,可是由于动作过大,把胡子甩掉了,他急忙捡起来重新戴上,可没想到戴反了,白胶布露在外面,边上露着黑毛,那样子就像马戏团的滑稽小丑,观众一看笑得更厉害了,当时给我逗得只顾做动作,歌词一句都唱不出来了,那场景至今想起来仍然想笑。</h3> <h3> 那时候要求普及样板戏,说实话,平时大家没事儿哼哼两句还可以,真上台唱一段还真不成。据十五连李明福讲,一天教导员骆春芳到连里检查工作,正赶上他们排练节目,于是问到“你们的节目练的咋样啊?有没有样板戏呀?”一位战士回答说“俺们没人能唱”。骆教导员说“那不行!现在形势不同啊!大--力--普--及--革--命--样--板--戏吗!你们还得练”。没想到教导员这句拉着长音的话语,后来成了大家模仿的笑谈。</h3> <h3> 连队文艺演出水平最高的当属十一连。按照宋政委的指示,73年兵中的文艺骨干基本上都去了十一连,包括刘毅然,来亮,耿宪平,马光剑,左兵,温亚民,史继兵,再加上71年兵赵建国等,他们在手风琴、胡琴等各种乐器,以及文艺创作和表演等方面都各有专长,很快就排出了一台节目。大约在1973年5、6月间一个周末晚上,十一连文艺组到遵道营部家属院进行汇报演出,副团长梅宗杰,营长张国春,教导员骆春芳,副营长朱有德,胡作荣,副教导员齐治福,以及营部其他人员和家属一起观看了演出。他们的演出反映了干部战士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颂扬了国防施工中勇挑重担、团结奋斗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彰显了充满朝气的连队生活。他们饱满的精神状态,富有激情的表演和热烈的场面,很有感染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使我感到惊喜。后来他们代表我团参加了师里的文艺汇演。</h3> <h3> 那时候五十三师宣传队和工程兵政治部宣传队(文革期间文工团改称宣传队)每年都要下部队慰问演出。大约1972年5月,五十三师宣传队到三溪寺十四连慰问。他们一下车就到班排宿舍找战士们的脏衣服,战士们哪好意思让女兵为自己洗衣服呀,于是你夺我拽,好不热闹!有的队员带着乐器到坑道口为正在施工的战士演唱歌曲,表演小节目。宣传队深入一线连队,热心为战士服务的精神让大家非常感动。当天晚上,慰问演出在土门镇礼堂举行,除了十四连官兵以外,公社和村干部以及部分社员也观看了演出,整个礼堂挤得满满当当。节目有合唱、独唱、表演唱、快板书和相声等。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小个子女兵汤玲的独唱,歌名记不清了,有几句歌词是“人说天上的星星多呀,星星多,没有咱们公社的羊儿多!啊哈呼嘿,啊哈呼嘿,敬爱的毛主席呀,毛主席,草原人民为您歌唱!敬爱的共产党呀,共产党,我们在你的抚育下成长”!稚嫩的童声还是挺有味道的。另外还有两位女兵歌手,一个是李素梅,另一个名叫宗娟,他俩的独唱底气略显不足,尤其高音力度不够,但作为业余歌手已经不错了。相声《劳动号子》表现了工程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战斗生活。其中一句模仿广东话的台词我还记得“打嘎喇嘎喜新哈累,抬黑喇嘎借坏哒鞋”!用普通话说就是“大家那个齐心合力,抬起那个这块大石”!</h3> <h3>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观看舞剧《白毛女》。大约1972年7月,工程兵政治部宣传队(文工团)来到绵竹,为我团前指部队演出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这在部队和绵竹县城引起不小的轰动。过去大家只是在银幕上看过芭蕾舞,而这次看到真人了,能近距离欣赏那么多靓女帅哥,令我们这些常年在山沟里搬石头的秃小子们兴奋不已。</h3> <h3> 演出在绵竹剧场举行,除我团部队外,还邀请了762部队以及地方有关单位人员观看了演出。我们十四连分两批观看,汽车连的大卡车把我们拉到绵竹县城,剧场附近街道上人头攒动,就像赶大集似的热闹非凡。李洪生副参谋长在剧场门前热情地迎接友邻部队首长以及地方官员。我们走进剧场,舞台不是很大,没有乐池,乐队只好安排在台下右侧位置。这时女报幕员走到舞台中央,一个标准的军礼,面带笑容,以带有特殊韵味的开场白说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部宣传队,学演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慰问演出现在开始”!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大幕徐徐拉开,大家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舞台,欣赏着优美的舞姿,悦耳的音乐,品味着熟悉的剧情。专业水平的表演令人心情愉悦,大饱眼福。 </h3> <h3> 看电影是军营最重要的娱乐项目。当时我们每月看两场电影,但在那个历史时期,很多影片被禁映,从1971年至1973年,除革命样板戏以及《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英雄儿女》、《平原游击队》以外,《新闻简报》占有很大比重,还有纪录片《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万紫千红》(亚非拉乒乓球友好邀请赛),科教片《保护牙齿》、《对虾》,以及木偶片《半夜鸡叫》、《草原英雄小姐妹》等。其他影片分别来自阿尔巴尼亚、朝鲜和越南,如《地下游击队》、《看不见的战线》、《鲜花盛开的村庄》、《南江村的妇女》、《卖花姑娘》、《椰林怒火》、《琛姑娘》、《铜墙铁壁的永灵》等,战友们形容这些外国片特点是“越南的飞机大炮,阿尔巴尼亚的又搂又抱,朝鲜的又哭又笑”。1974年至1975年,国产故事片开始复苏,一批新片上映,有《火红的年代》、《艳阳天》、《闪闪的红星》、《青松岭》、《侦察兵》、《金光大道》、《烽火少年》、《红雨》、《第二个春天》、《沸腾的群山》、《海霞》、《决裂》、《创业》等等。另外还重拍了《渡江侦察记》和《南征北战》,这些影片的上映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h3> <h3> 那时候每逢新影片上映,报纸上就要对其发表评论,当大家看到《青松岭》、《侦察兵》和《闪闪的红星》三部影片简介和影评文章之后,都期盼尽快看到这些影片,这个心愿在十四连全训期间实现了。有一天连里接到通知,电影组要来放映《青松岭》,大家别提多高兴了。按照惯例电影组的同志应该在晚饭前到达三溪寺,可是那天天已经黑了,嘎斯车还没到,电话里说他们早就出发了,大家坐立不安非常着急,有的战友跑到山坡瞭望,仍不见踪影。到了晚上八点钟左右,忽然有人在院子里喊来啦!来啦!这时就见远处有汽车灯在闪烁,这下大家高兴了,总算盼来了!此时二排老兵魏献军兴奋地说“看了《青松岭》死了都不冤!可见他期盼的心情。原来嘎斯车半路出现故障,耽误了时间。</h3> <h3> 在之后的几天里,《青松岭》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万山大叔、秀梅、钱广等影片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大虎,快扳闸呀!嘿嘿”!成了大家经常模仿的台词;对驭手张守金,大家不再称呼其名字,而是叫他“老钱大哥”。</h3> <h3> 影片《闪闪的红星》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深受大家喜爱,在十四连蹲点的政治处干事杨建忠还为全连教唱了这首歌,受到大家热烈欢迎。</h3> <h3> 李文化导演的《侦察兵》上映后,报纸上发表了一些批评文章,认为有些故事情节虚假,把敌人描写的过于愚蠢,不合乎情理。看过影片之后,我们也有同感。但王心刚(饰演我军郭锐),安振江(饰演敌搜索队长王德彪)的表演还是非常精彩的,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记得十四连二排长房贵还经常模仿郭锐的动作和台词:“稍息!稍息”!你们的炮是怎么保养的”?</h3> <h3> 那时候故事片虽然不多,但其中的许多经典台词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常常在聊天调侃中引用,如“人没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我胡汉三又回来了”;“高!高!实在是高”;“枪口抬高一寸”;“马尾巴的功能”;“好看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我也想今天晚上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几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啊同志”;“没有动静就是快了”;“大炮不能上刺刀”;“不见鬼子不挂弦”;“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等等。</h3> <h3> 那时也有几部内部影片,但放映范围很小,绝大多数人是看不到的,因此一有消息大家都想开开眼。记得有一天吃晚饭的时候,从761部队传来消息,晚上九点放映内部片子,大家都非常高兴。为了消磨时间,有人把那天晚上当成了周末,有打牌的、下棋的,也有聚在一起侃大山的,熄灯号响之后仍没有休息。此时啪!啪的象棋声惊动了莫副政委,当他知道情况之后非常生气,对此违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大家赶紧收摊熄灯了。我躺在床上睡不着,竖起耳朵听着外面的动静。近十一点了,窗外传来雨声,我到窗前一看,果然下起了小雨,这下没戏了,踏踏实实睡觉吧!后来这部片子始终也没有放映,令人遗憾,或许人家是在逗你玩吧!</h3> <h3> 因为看电影我们还有过两次尴尬的事情。一次是在城固集训队训练期间,晚上在团部大院看电影,散场后大家来不及上厕所就整队返回了。回去的街上没有厕所,内急还是没法解决,出县城以后一片漆黑,大家实在憋不住了,于是几十个人就在路边哗哗地“放水”,这时我们后面跟着三位年轻妇女,见状赶紧用手捂着脸向前跑去,留下一阵咯咯地笑声,见这情景大家也嘻嘻哈哈笑了起来,没办法,如果再不解决,非尿裤子不可!</h3> <h3> 第二次是十四连刚进驻五里沟不久,一天晚上看完电影返回驻地,在队伍还未解散的时候,后边的几个兵就在路边“放水”了。这下可把副连长熊志忠气坏了,当即在全连面前提出批评,最后说到:“以后谁要是再随地'料料',我就让他给舔喽”!没想到这句话后来成了大家互相开玩笑的话语。</h3> <h3> 除了电影以外,还有电视,不过在五里沟时,全团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放在司令部楼下的板房里,平时不开,只有节日期间开放。另外,761部队也有一台电视机,放在政治处一楼房间里,他们比较随便,只要晚上有好节目或者新电影,他们一定开放,不过房间仅二十平米左右,装不下多少人,如果想看必须提前到场,不然就进不去了。</h3> <h3> 那时候大部分小说、读物被禁,能买到的小说只有《艳阳天》、《金光大道》、《沸腾的群山》等。此外还有一种手抄本《一双绣花鞋》,在私下传看。</h3> <h3> 唱军歌和革命歌曲,是部队必不可少的活动。1975年5月,李长生调我团任参谋长。李参谋长针对部队中的松散现象进行整顿,要求从严管理部队,严格军容风纪,全团集体活动要整齐列队入场,高唱革命歌曲,相互拉歌,彰显良好的精神风貌。从此每逢大部队集中活动,口令声、口号声、歌声此伏彼起,“一连地呀,来一个呀”!“二连的,来一个!来一个,二连的”!“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狗强盗,消灭了蒋匪军”;“唱的是毛主席的语录歌,读的是毛主席的宝书,想的是毛主席的教导,走的是毛主席开辟的道路,跟着毛主席永远干革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一阵阵嘹亮的歌声回荡在五里沟!</h3> <h3> 这就是当年我们军营的文体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单调甚至乏味的,但是保家卫国,为民当兵,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信念支撑着我们,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鼓舞着我们,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激励着我们,因此我们的内心并不空虚,以苦为荣,苦中作乐,军营生活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为走好人生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r> 张泽民<br> 2023年12月26日</h3> <p class="ql-block">来亮战友留言</p><p class="ql-block"> 泽民老兵的回忆短文(二),再次把我们拉回到50年前的川西军营,打开了回忆的闸门。</p><p class="ql-block"> 顺着泽民的追忆,各种画面涌入脑海,各种人物又浮现眼帘,有的完整如初,有的片片断断,但都是美好的回味。</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泽民老兵的记忆存储如此强大惊人,堪称电脑。时间地点、人物姓名、事件过程、电影片名、情景道白,说笑打闹……记的如此准确无误,生动细腻,好多过程连我们这些当事人都忘记了,一些片断只能勾起模糊的回忆,它不仅是当年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感谢泽民老兵再次为我们提供美好的回味。</p><p class="ql-block"> [强][强][抱拳][抱拳][咖啡][咖啡]</p> <p class="ql-block">付永生 王宏战友留言</p> <p class="ql-block">冯道增战友留言</p> <p class="ql-block">耿宪平战友留言</p> <p class="ql-block">李杰峰战友留言</p> <p class="ql-block">张浩战友留言</p><p class="ql-block">@张泽民 战友</p><p class="ql-block"> 当年文艺生活就是这样的,虽然不及现在样种多元化,但这可是我们当兵人的一种快乐,一个企盼,一种开心,一种精神!</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虽然一礼拜看上一次电影,半年一年能被师以上的文艺宣传队慰问一次,比过节过年还激动的。</p><p class="ql-block"> 部队文体生活尽管很匮乏,但打打篮球,唱唱歌曲也感觉军训施工后的轻松愉快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五里沟中,最最兴奋的事就是团篮球队和外部队的比赛,全团各连整齐列队坐在四周,等待着激动人心的篮球比赛。</p><p class="ql-block"> 周日时,各连队自行联系,来一场篮球比赛,是我们军旅生活中的简单快乐。</p><p class="ql-block"> 唱的歌当时流行朝鲜电影插曲,手抄本子抄滿了,时不时哼几句。</p><p class="ql-block"> 在卫生队泡病号时,我们几个人一哼,居然引起了陆军48医院的两位女军医的关注,不顾哥几个是'“传染”拉痢病号,居然扛着手风琴来要和俺们几个合唱合唱[偷笑][偷笑][偷笑][调皮]</p><p class="ql-block"> 时间久远,兵哥们都老矣。[捂脸][捂脸][捂脸]</p><p class="ql-block"> 祝您们北京兵哥们健康快乐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睢正民战友留言</p> <p class="ql-block">李建桢战友留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