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倏忽间,已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摸爬二十个年头,展望未来,下一个二十年在翘首期待我的拥抱。刚刚迈入成年人行列的我,便已跨过捷径,跻身教师队伍,回到母校,实现了人生重要的一次蜕变,角色也随之改变。在“同事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下,我逐渐长大,努力让自己合格,绝谈不上优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门口教书,历经政策、环境的变革,直至提出“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时,依然没有走出家乡,虽然多了一重身份,但讲台上必须有自己的身影,因为深知,这是职业,是养家糊口的本钱。但随着阅历渐丰,思想也乖僻起来,常在独处时,亦或发现问题却无能为力之际,心底便会追问:这到底怎么了?是病了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批又一批的乡党把孩子托付给我们后,就会背上行囊,进城打工,似乎孩子的教育即成为教师全部的义务。在学校吃喝学睡,父母“大撒手”,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正如有业内人士提出“5+2=0”的教育效果。虽有失偏颇,但不无道理。如今,挣钱难,生活苦,养孩子负担重,已然成为普通人的生活公理。于是乎,在国家“二孩三胎”政策的大力呼吁下,仍鲜有响应。家庭中,将孩子视为祖脉未来和希望的承继者,稍有差池,便誓必找出幕后凶手,恨不能手刃仇敌,教育的“敌我”矛盾凸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有人形象地称义务教育是根高压线,而其中的教育工作者便是在这根高压线上的舞者。在夸张之余,不乏深思:家庭、社会对教育的期待值越高,学校的压力便会愈大,而这个压力坚决不能顺势传导!这样一来,就经常于各种“媒端”瞥见“不堪入目”的各色报道。日积月累,教育“新形态”也逐渐成为大家共同的认可:干分内事,不越雷池半步;尽量保平安,在生源质量较落后的客观现实中,只求培养“建设者”,哪怕无有“接班人”,惺惺相惜之中,稳定度过每一个上班日,心中默念:明日安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言“医者仁心”,那教师呢?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初心,人无德不立,师之为师,其德尤甚!那这份良心的工作,何以至此昏昏、庸庸、混混?假使我们不去顾及肩上的使命和自己未泯的良心,那如今的教育效果可能在二十年后、三十年后得到彰显。彼时,我们必将被那些曾经的“建设者”之标签者所唾弃。良心可安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然,作为教育工作者,易于满足,性格单纯,同时也有鲜为公众所理解之困惑和苦恼:忽视了自己子女的教育,将更大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与外界交往显得格格不入,直至垂垂暮年仍是社会交际场中的“青柿子”。他们也尝试着去学习,就如在中国农村学英语般,努力与结果反差太大。索性,读书、教书,只为教书;工作,生活,为了生活而工作。规则我守,制度我遵,要求我尽量做到,但“工作第一位”绝不是我的信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流转,物是人非,不再有坚强的后盾,没有说话的资格,此时,唯有做好自己,以己之次充其好,用仅有的能量去激化、去影响身边的同行者,在教育的征途上,努力前行,做有良心的教育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12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