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一把刀:唠叨,砍去了孩子的耐心和阳光,给孩子带去了未来的烦躁!</p><p class="ql-block">第二把刀:比较,砍掉了孩子的自信,逼迫孩子走向自卑!</p><p class="ql-block">第三把刀:骂,直接捣毁、灭掉、捣碎孩子的自尊,把孩子逼向了自暴自弃!</p><p class="ql-block">第四把刀:忽略,直接砍掉了孩子的安全感,给孩子带去内心的恐惧和关闭心门!</p><p class="ql-block">第五把刀:怀疑,砍掉了孩子对未来的希望!为孩子带来的是绝望、失望!</p><p class="ql-block">第六把刀:讽刺,砍掉了孩子的善良与纯真!把孩子逼向了虚伪和扭曲!</p><p class="ql-block">第七把刀:溺爱,砍掉了孩子的能干和谦虚!逼迫孩子走向了狂妄、自大和迷茫!</p><p class="ql-block">唠叨排在了第一位!</p><p class="ql-block">说到唠叨这个话题,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经历。有的唠叨是善意的提醒,会让我们感恩于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一句叮咛、一声问候、一个电话……这种唠叨是记忆里抹不去的痕迹。</p><p class="ql-block">而有的唠叨像孙悟空头顶的紧箍咒,欲摆不能:清晨不厌其烦的叫你起床,催促你上学要迟到了,怎么还没刷牙洗脸,没时间吃早餐了;饭桌上拼命给你夹菜:这个吃了维生素好、这个吃了补钙、那个吃了有助消化……</p><p class="ql-block">你还玩,再不好好学习,以后你只能扫大街;天冷了,总是让你多穿衣服,裹得像个粽子一样才让你出门;写作业时,总是不停的提醒你:这个字写歪了、那道题思路不对、你怎么这么笨啊……</p><p class="ql-block">话说爱唠叨式的直升机妈妈不仅造就无力儿,做什么都不会,做什么也做不好,还影响孩子创造力发展。</p><p class="ql-block">你想当孩子正兴致勃勃探索事物的时候,头顶上突然有个人跑来跟你说这个是怎么怎么回事,这个应该在这,那个应该在那,孩子还有探索的兴致吗?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最讨厌的就是父母的唠叨,可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却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唠叨一方面可能源于自己工作生活压力以及带来的坏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被当做出气筒一样被无辜的点燃和炮轰,导致孩子有反抗,愤怒,悲观等情绪。</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源于父母总是强化和关注孩子的劣势,不好的习惯啊,不好的成绩啊以及针对其错误缺点,一直用“放大镜”看待,就会唠叨没完没了。</p><p class="ql-block">那唠叨究竟对孩子有多不利呢?</p><p class="ql-block">1、给孩子贴标签,让孩子有心理暗示:我就是那个不好的人</p><p class="ql-block">比如经常说孩子的缺点,会给孩子一种心理暗示,慢慢的接受我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你经常和别人说孩子写作业马虎磨蹭,孩子就会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没办法改不了。</p><p class="ql-block">时间一长,孩子也就“选择性失聪”,你的话对他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还会导致孩子不自信,觉得自己就是爸妈口中那个糟糕的样子。</p><p class="ql-block">2、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亲子感情</p><p class="ql-block">大部分逆反的孩子都出自“唠叨家庭”,很多父母一见孩子的面就开始数落,从穿衣吃饭到做作业交朋友,几乎没有一样是他们放心的。原本这是作为父母的正常担忧,可有些父母喜欢把一件事无限扩大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p><p class="ql-block">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唠叨真的是破坏亲子关系导致孩子逆反的导火索,比如现在很多新闻里面孩子离家出走,多半都是因为做了一件错事被父母反复批评教育,最后受不了就“逃离”。</p><p class="ql-block">怎样才能不唠叨?</p><p class="ql-block">1、相信孩子</p><p class="ql-block">每个孩子都想做好孩子,有向上求进之心。一时表现不好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们要和孩子一起面临问题,共同寻找改进的有效方法。</p><p class="ql-block">2、尊重孩子</p><p class="ql-block">有的父母有很强的“控制欲”,总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人生路线,有权利决定怎么做,没有必要处处按照父母的“规划”去做,如果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我们应该觉得欣慰而不是失落。</p><p class="ql-block">3、就事论事</p><p class="ql-block">孩子犯了错误,就告诉他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们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我们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我们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千万不要陈年老账全翻出来从头开始数落,那样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自信。</p><p class="ql-block">4、抓大放小</p><p class="ql-block">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随着长大,会自然改变。因此,家长不要那么琐碎、对孩子盯得那么紧,要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长中的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习惯、方法等。说得越多,孩子听从我们的机会就越小,我们的威信也就越低。科学的方式是: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了结后再说;复杂的事情要分步骤说,先从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骤说,完成这一步再说下一步。</p><p class="ql-block">5、适时放手</p><p class="ql-block">该孩子承担的,我们尽量不要参与,孩子做不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比如赖床导致迟到),孩子会因此纠正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需要自己长大,都需要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孩子很难懂得自己不曾经历的事情,我们提醒无效不妨放手,孩子会“吃一堑长一智”。</p><p class="ql-block">6、学会等待</p><p class="ql-block">一些家长有这样一种心理:希望自己一说,孩子马上听、马上改正,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其实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孩子就是孩子,他的心智和能力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一些事情他可能还没有理解,一些事情可能暂时无法做好,做家长的必须要学会等待,允许孩子有反复。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时间不会因家长着急、唠叨而缩短。</p><p class="ql-block">7、换种方式督促孩子</p><p class="ql-block">家长们长期针对某一事例的重复强调,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属于一种负面情绪的累积。特别是当孩子认为已经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时,再三听到家长的唠叨时,他们就会认为爸妈对自己缺少信任,从而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对孩子的叮嘱要适度,多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尽量“一事一讲”。即便孩子一时没有做好,也不要简单重复,而要换个角度、换种方式督促他。此外,父母在叮嘱孩子时,应该多用“对于这件事,我的想法是……”、“我觉得这样做会好些……”等商量式语气,而少用“你应该”、“你必须”等命令式口吻,这样不但会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效果也事半功倍。</p><p class="ql-block">都说,教育孩子最好的办法是言传身教,所以言传和身教要都有。当言传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采用身教,就是以身作则,用行动教育孩子,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目的。 比如阅读,我们一直告诉孩子阅读有多少好处孩子很难接受,可如果我们能和孩子一起阅读,却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这就是言传和身教不同的效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