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不同寻常的一年

杨建平

<p class="ql-block">回望2023,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不同寻常。</p> <p class="ql-block">2023年元旦前一天“阳”了,没想到这是我几十年来收到的第一个开年大礼。 头一天高烧39度,第二天38.5度,三天之后体温降下来,但还咳嗽,嗓子痛,头痛持续不断,第十天就没什么大碍了,开始上班,但是睡眠不好,三天两头整夜无眠。自2020年新冠爆发以来我还没有如此“阳”过,也许是新疆管控的严,阻断了新冠的传播渠道,单位和身边的人几乎没有人染上新冠,但此次却绝大多数人被新冠光顾了,不过这也是新冠流行的末期,其毒性大幅降低,吃吃药,在家休息几天就没什么大事,该上班上班,只是有些人有不同的后遗症。至于我,主要表现就是自“阳”后一直睡眠不好。</p> <p class="ql-block">无法入睡是一件非常头痛的事,既伤及身体还影响工作,白天始终无法集中注意力,审阅稿件时字在眼前飞,脑袋发晕,一篇稿子半天看不完。好在互联网发达,在网上搜索一下,对症找药方,我给自己开了药方:茯苓50克、半夏15克、薏米30克、酸枣仁30克,从2月一直吃到5月,也许是中药确实管用,6月起睡眠明显好转。但是,也由此知道了中药也是一般人吃不起的。在印象中中药都是些“草”,成本很低,但实际却不是的。就我的这副中药来看,药材很普通,但在药店抓药,平均一天的药费用是70元左右,这还只是中药钱,还没算上诊断费用、挂号费用。虽然单看70元并不算多高,但架不住多呀,中药是按照疗程吃的,一般都要3个疗程,一个疗程7天,3个疗程基本治不了病,得长期吃,累积下来就是不小的开支。这3个月来,吃中药就花去不少钱。对于普通人而言,虽然身体是主要的,但花钱也是心痛的,毕竟收入有限,仅靠工资。普天之下,如我这般和不如我的,每当生病,需要持续付出金钱特别是一次大额付出时,那种焦心是可想而知的。</p> <p class="ql-block">本以为疫情过去了,2023年是个起势之年,但现实却总是与我们的愿望相背。恒大的破产、碧桂园的债务违约,将经济的不景气直观地呈现出来,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了生活之不易。即便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7—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尚没有伤及中国,普通百姓生活得依旧滋润,中国的经济也是一路高歌,中国承担起了挽救世界经济的重任,世界各国对中国是一片赞美,我们也乐在周游世界,为全球经济的振兴贡献中国人的消费激情。这才过去多久,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国的外部环境极不乐观,来自美西方的科技打压、经济挤压、军事挑衅、金融战争,一浪高过一浪,国内的发展也是步履维艰,曾经的支柱产业房地产正处于至暗时刻,居民消费一再下滑,年青人就业面临巨大挑战,据有关统计,2023年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是20.4%,有孩子的家庭无不为子女就业发愁。</p> <p class="ql-block">疫情放开后儿子从上海回来了。儿子在上海漂了几年终回来了,上海虽好但生活成本太高,仅房价就逼退很多无根基之人。周围不少人的子女最后都回来了,在新疆谋求发展,虽然新疆工资低但压力小,在新疆购置一套房还是可以的。5月,儿子在某一职业学校就职,离家也近,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作为父母,我们也放心了。对于父母而言,最操心的无非就是子女的工作、生活,只要子女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收入尚可,父母也可安心退休。这些年竞争更加激烈,就业不易,有些单位开出了若干岗位但真正招聘到的却无几,原因千差万别,但不忍细想。对于普通人而言,求稳最重要。前两天看了一个报道,俞敏洪问莫言,以他的创作能力足以凭写作获得很好的生活,为何还要在单位上班交养老金,莫言回答,有单位交养老金放心,老了可以安稳了。莫言这样的尚要以安稳为首要考虑,何况我们这些无一技之长之人呢。人活于世,不求显赫富贵,能够衣食无忧,安享晚年,健康离去就是最大幸福了。祈祷国家发展吧,只有国家发展了我们才能谋求理想的工作、可观的收入、幸福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个人而言,2023年值得一提的就是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已经提交送审,只等审定结果。从出版社回到党校后工作发生了改变,撰写文章、申报课题成了必然,2018年回到党校便开始了工作重心的转移,2020年立项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计划2024年12月完成。说起自己国家课题的立项,总感觉有某种因缘。2019年,单位同事因身体原因,请我来帮他完成其主持的国家课题,我没有过多考虑便答应了,随后组织相关人员,安排写作任务,经一年的努力,于2020年8月将完成稿送交国家社科规划办。同年10月我申报的国家课题的立项通知下来了,真是很巧。12月,国家规划办关于同事课题鉴定结果出来了,需要做部分修改,随后安排各写作人员修改个人部分,最后再由我统一修改、审定,2023年春节前将修改后的稿子再次上报,最终审核通过。课题通过后同事如释重负,对我一再表示感谢,并说由于我的无私帮助我的课题也成功立项。他的说法未必正确,但是也让我产生了某种联想,或许是对我努力完成他的课题的某种回报吧,不管如何,我以为能帮人就帮人,不必存着杂念。也许正是我的这种没有其他想法的心态,我的课题调研进行的非常顺利。2021年7至8月,趁着疫情不严重,去了伊犁、十师、奇台等地调研。在伊犁调研期间州党校副校长阿斯哈尔全程陪同,从布尔津、哈巴河、吉木乃,所到之处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活动安排上堪称完美,取得了大量的、生动的第一手资料,针对我们的调研题他们也毫无保留地将他们的看法告诉了我们,为我们在后期的撰写给了很大启发。在奇台调研中,奇台档案局的袁益斌局长和奇台县党校的卢静校长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基本掌握了奇台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做法。之所以要到奇台调研,主要是因为与袁局长相当熟。我还在出版社时,原局长在奇台史志办任主任,那时他主持编写奇台县年鉴、简史、志,我们一来二去成了朋友,彼此经常在微信中互致问候,当然希望借着袁局长的便利为调研提供方便。奇台之行确实收获丰厚,不仅见到了老朋友还进行了课题调研,对奇台主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做了详细的考察。顺利调研之后就开始整理材料,进行初步的撰写工作,好在我们及时进行了调研,在2021年的10月起直至2022年疫情管控就严了起来,出去就十分不方便了。</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2023年还有什么让所有人为之关注的,那就是刀郎的再次复出。刀郎的《山歌寥哉》在中国流行乐坛引发了巨震,各色人等纷纷对《罗刹海市》《花妖》《翩翩》《未来的底片》等进行解读,热度持续不断,形成了一种现象即刀郎现象,这在当今的中国乐坛是独一的存在。奇怪的是人们对刀郎及其《山歌寥哉》的评论走上了两个极端,一方认为《山歌寥哉》是伟大的作品,一方则极度贬低《山歌寥哉》尤其《罗刹海市》思想粗俗,格调不高,但不管怎样,刀郎始终未置一词,刀郎依旧埋头做着他的音乐。从《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罗刹海市》,刀郎的再度爆火,揭示了深层的内在原因,其中有刀郎作品的音乐魅力,但更有时代的因素,即中国人对流行音乐审美的情趣和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歌曲的思想性更加关注,即歌曲是否关照了生活、关照了普通人。只沉醉于自我的反复吟唱,虽然曲调优美却难以引起大众的共鸣,终究要淹没在音乐的海洋里。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三十年、五十年后再回头看今天的中国乐坛,那些活跃的、耀眼的大佬及其作品是否还会被人们记住?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中国的文艺界正在发生令人们意想不到的变化,从《战狼2》到《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再到《长津湖》这些中国电影票房前茅的电影,以及火爆的年度大剧《人世间》,这一系列现象不值得我们思考吗。改革开放40多年了,中国早已走向世界,嚼西方艺术馒头早已满足不了中国人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早已跃上新的台阶,唯有跟得上时代的变迁,把准中国艺术嬗变的趋向才能创作出与时代合拍的音乐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刀郎的新专辑之所以火爆,根本还在于其踩准了中国音乐变革的节拍,反映了时代的呼声。</p><p class="ql-block">(23.12.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