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 三个“七零后”</p><p class="ql-block">1、唐伯虎和王阳明这两个15世纪的“七零后”,在弘治十二年那场会试后便不再有什么交集。可是,命运又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把这两个人重新纠结在了一起。这次扭结源于第三个“七零后”,这就是生于1479年的宁王朱宸濠。</p><p class="ql-block">2、经过三次会试,王阳明终于在弘治十二年高中二甲第七名,也就是全国第十名,但接下来就卷入官场是非,在和宦官集团面对面的斗争中,先是被关进诏狱,然后又被锦衣卫追杀;逃出生天之后,又被流放到瘴疠之地龙场,九死一生。在人生最极端的困境里,王阳明龙场悟道,从此心外无物,天地为之一宽,从此人生境遇大不相同。庐陵赴任,滁州讲学,南赣平匪,人生境界又不断上升。</p><p class="ql-block">3、唐伯虎号称神童,十六岁考秀才,当地第一名,后来乡试,当地第一。到了会试,都认为唐伯虎应该第一,结果名落孙山,因涉及给事中华昶弹劾主考官程敏政泄题,唐伯虎和好友徐经两人双双陷入会试泄题一案。这是明代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疑案。</p><p class="ql-block"> 史学家经过反复考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唐伯虎实属冤枉。</p><p class="ql-block">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唐伯虎身陷科考案,被终身褫夺科举考试权。“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孤愤出诗人,唐伯虎后来用了十年时间游历名山大川,把胸中孤愤之气发于笔端。十年经历,他的诗词和绘画所达到的境界让他在中国文化史上大放异彩。</p><p class="ql-block">4、王阳明和唐伯虎两人在同一场会试中相遇,虽然此后方向不一样,一个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上大放异彩,一个在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上绽放光华,但是他们的人生启迪却是有殊途同归之处。什么启迪呢?就是坎坷造就人生,不经历风雨难以见彩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