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西北(二十二):臭泥莲花 如菊如兰(下•1)

涂伯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佛经故事画(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一一浅说鸠摩罗什</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海外收藏 犍陀罗时期文物(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公元356年,鸠摩罗什十二岁。</p><p class="ql-block">与“外道”论师的辩论,让罗什一战成名。罽宾王有心留下罗什,让他在罽宾国弘扬佛法;槃头达多大师惜才爱才,也希望罗什能留下来继承衣钵。但是,罗什母子却决定返国,回到龟兹。因为,龟兹不但是他们的故乡,更是他们弘传的初心所在。更何况,修行需要自悟和顿悟,需要转益多师、含英咀华,方能集其大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新疆•塔什库尔干•石头城(2023年6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三百六十五里路,从故乡到异乡;三百六十五里路,越过春夏秋冬。那年万丈的雄心,从来没有消失过;三百六十五里路,岂能让它虚度……”是谁,在倾述罗什的心曲,把一位赤子的报国敬佛之心,描绘得如此细腻婉约?再回首,无语凝噎;再回首,泪眼婆娑。虽然已身入空门,毕竟是十来岁的孩子、毕竟有三年之久的朝夕相处、更何况山高水远、后会难期。所以,我相信,罗什与师父的告别,也一定难舍难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藏品 有关鸠摩罗什研究的论著(2023年6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当我反复阅读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传》时,我没有被他“神迹”般的言行打动,也没有被他的早慧所震惊。我百思不解的是:究竟是怎样的教育,培养出罗什如此坚毅的性格、坚定的目标,和海纳百川般的雅量?</p><p class="ql-block">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暴得大名,成为包括罽宾国王在内的世人追捧对象。按理,他也可以“飘一飘”。令人讶异的是,这孩子,真的像洞悉了生死荣辱,视名利如浮云,将全部心智都投注到修行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藏品 鸠摩罗什画传(2023年6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高僧传·鸠摩罗什传》,写罗什母子返程途中,曾经在疏勒国停留了一年。停留期间,除了应疏勒王的请求,升座说法之外,罗什还做了两件“不检点”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鸠摩罗什译经图(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一件事情是:<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说法之暇,乃寻访外道经书。善学围陀含多论①,多明文辞、制作、问答等事,又博览四围陀典及五明诸论,阴阳星算莫不必尽,妙达吉凶,言若符契。”</span>这是说,罗什在讲经说法的空闲时间,四处搜罗“外道”的经书。并且认真学习了“外道”经典中的“围陀经”、深入研究了梵文修辞和写作技巧,特别是论辩的技巧。更出格的事,他还博览了“外道”的四部“围陀”经典和属于“实用技术”类的经典——“五明学”②,深研了阴阳星算,使自己像“外道”那样具备了预判吉凶祸福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海外收藏 犍陀罗时期文物(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小乘教派的大师,对“外道”经书和“奇技淫巧”如此着迷,自然让小乘修行者认为他“不检点”和“任性”。但是,面对外界的质疑,罗什却毫不在意。(<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什为性率达,不厉小检,修行者颇共疑之,然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span>)</p><p class="ql-block">除了这一件,更严重的是,在疏勒,罗什居然开始潜心学习大乘经典,甚至拜在大乘法师须利耶苏摩座下,成了苏摩法师的弟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白马驮经图”(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最伟大的事件!是中国汉地佛教得以昌盛的发韧!也是鸠摩罗什大师成为汉传佛教“八宗之祖”华丽转身的一瞬!虽然慧皎的《高僧传》或龚斌先生《鸠摩罗什传》,以及其他林林总总的有关鸠摩罗什的推文,都没有论及鸠摩罗什离开罽宾一年后,为什么会发生信仰嬗变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但是,我深信,一切唯心所造,万事皆有因果。鸠摩罗什大师在疏勒国的“任性”与“不检点”,必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海外收藏 犍陀罗时期文物(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实话实说,当我从《高僧传》上读到上述情节时,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对这两件事进行深入地思考:第一件事:为什么鸠摩罗什母子执意要走?我想,也许,在罽宾、在槃头达多大师座下,罗什在深研小乘佛教的经典之余,就发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他志存高远,心中想到的,可能并不只是成为一个小乘大师,而是想成为一个通识佛典、左右逢源的的佛学大师啊!第二件事情,也许,在罽宾王宫,在与“外道”进行的那一场辩论中,小罗什从反复的交锋中,就窥测到了“外道”迷人的玄机,就明白了“外道”并非一无是处,同时警觉到小乘佛教的某些缺失?这不是对自己信仰的怀疑,而是对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宇宙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海外收藏 犍陀罗时期文物(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然而,在坚定的小乘宗师、自己的师父槃头达多身边,要走进这个世界,显然毫无可能。于是,他和母亲的执意离开,不是自矜已学成满师,而是服从内心召唤,为精神世界开启另一扇洞见天光的窗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海外收藏 犍陀罗时期文物(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似乎有必要介绍一下,令小乘高僧鸠摩罗什伏地称徒的、大乘宗师须利耶苏摩了。</p><p class="ql-block">据《高僧传》说:须利耶苏摩原本是莎车国的王子,和佛祖、以及鸠摩罗什的父亲一样,他也是因为笃信佛教,放弃了继承王位而出家。苏摩“才伎绝伦”、精通大乘佛经。所以,他的哥哥和许多学者都拜他为师。经过与苏摩的多次接触,罗什感受到了大乘佛法经义的玄妙、认同了大乘佛法的修行目的和修行方式,决定拜苏摩为师,开始系统地接受大乘佛教“中观派”中,最重要的典籍:龙树菩萨的《中论》、《百论》和提婆大师的《十二门论》。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海外收藏 犍陀罗时期文物 石制窣堵波(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对一个虔诚的教徒而言,特别是对罗什这样、已经有着很深造诣的、声名显赫的小乘大师来说,“改信”,一定是非常艰难而又痛苦的决定。那么,是怎样的诱惑,吸引着罗什在精神的炼狱中,忍受脱胎换骨般的痛苦、忍受不可预期的责难,改宗大乘佛教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刋本《妙法莲花经》扉画 鸠摩罗什译(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我同意某些学者的分析:不能把鸠摩罗什的“改信”,视作大乘佛教优于小乘佛教的证明。因为,说到底,这两个教派都共属一祖!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就在罗什所处的这个时代,两个教派也已经反映在了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僧团,研习着不同的“经论”、有着不同的修行目的、并尊奉着不同的修行方式。所以,在中亚和南亚小乘盛行的地方,才会把“大乘”也视作“外道”,才会对罗什有那样的非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刋苏写本《妙法莲花经》扉画 鸠摩罗什译(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然而,大乘佛教中“精密的辩证法”(马克思语)实在太诱人了!大乘佛教中“万物可变”、“法我皆空”的“宇宙观”,为罗什开启了更为深邃奇幻的世界;大乘佛教中“自度度人”、“利乐众生”的“人生观”(“修行目的”)提升了罗什的思想境界,使他不惧非难,笃定了舍身弘道的志愿。这一点,多年后,在他和母亲的一次对话中,表现得明明白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泥银写绘本《妙法莲花经》 鸠摩罗什译(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罗什二十岁的时候,受了比丘戒,正式出家。他的母亲和他一样,也打算离开龟兹,前往天竺国,从此青灯古佛,了断尘缘。临行之前,耆婆对自己的儿子说:“大乘佛教学问渊深,需要透彻阐释它的经义,传到中原大地。而这个艰巨的任务,只有你能够胜任。但是这件事情,对你个人而言,并没有什么好处。你觉得该怎么办?”罗什坦然地回答说:“大乘佛教的精髓就在于利乐众生、牺牲自己。如果让大乘佛教流传中原,能够开启民智、超拔众生。那么,即便让我上刀山、下油锅,粉身碎骨也死无遗憾!”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写本《金刚般若经》 鸠摩罗什译(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段充满人性、感人至深的对话。它不但表现出罗什的志向和决心,更表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了成就一位伟大的儿子的良苦用心。表现出一个母亲对儿子修为的高度认同、对儿子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的殷殷期盼,和源自于天性的母爱。我想,当年,即便是“六根清净”的慧皎,在写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怕也是泪眼迷蒙、喉头哽哽了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组画 罗什与须利耶苏摩(2023年6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游学疏勒、受教苏摩,天赋异禀,终归成就了中国佛学界的一代宗师。鸠摩罗什对皈依大乘的圆满功德十分满意,他感慨地说:“我以前只学小乘教法,就好比一个人不认识金子,而错把黄铜当成了黄金”。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公元357年,罗什十四岁,和母亲一起,离开了疏勒国前往温宿。</p><p class="ql-block">母子二人还没有抵达,一场预谋中的刁难就悄悄展开。当时,温宿有一个声震西域各国的“外道”辩士,听说罗什来了,就到王宫门前,敲响了大鼓。公开叫阵:“如果罗什能够在辩论中赢了我,我就把自己的脑袋给他!”罗什如约而至,决定先提个问题考考他。于是问道:</p><p class="ql-block">“法师以为‘了义’和‘不了义’当如何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妙法莲花经》残本(2023年12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了义”和“不了义”,也就是佛教经典中所说的“二义”或“二谛”。乃是大乘佛教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大乘佛教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它既体现了大乘教派对事物发展变化中“因缘”和“因果”关系的认识,也体现着大乘教派从逻辑学角度对“名”、“实”关系的认识。体现着大乘佛教在语言学方面,对“能指”与“所指”的原始认识,对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内涵变化的自觉反映。从而保证了大乘佛教在阐释经义时的逻辑自洽和圆融。⑥这是罗什在苏摩的启迪下,熟读大乘经典、深研经义后之所得,具有极其丰富玄妙的辩证思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敦煌莫高窟壁画 张伟文摄(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外道”辩士显然没有思考过这么深沉的问题,一下子就被打懵了。马上低头,伏地称徒。⑦</p><p class="ql-block">罗什的名声,一下子传遍了葱岭以东,河西、河南。与温宿国一墙之隔的龟兹,自然也被这样的消息所振奋。国王白纯,决定亲自到温宿去迎接自己的妹妹和外甥。于是,罗什娘俩平安回到了龟兹。从此,罗什在龟兹广泛宣扬大乘教义,其深厚的学识和雄辩的口才,无人可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藏品 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2023年6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公元366年,罗什二十三岁。掐指一算,从罽宾留学回来已经十年了。这十年间,罗什遍寻典籍、刻苦钻研,已然成为大乘一代宗师。龟兹国王决定为他打造一具金狮子座,好让他升座说法。但是,罗什却委婉地拒绝了。他说:“我的师父还没有皈依大乘,我想亲自到罽宾去,向他宣化大乘,现在还不打算常驻在龟兹。”也许是心灵感应,也许是量子纠缠。总之,就在罗什挂牵着度化师父的时候,槃头达多大师竟不请自到,来到了龟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一角(2023年6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高僧传》没有描绘十年之后,这一对师徒意外相逢的惊喜场面。却详细记载了师徒二人见面时的对话,以及罗什度化师父皈依大乘的过程。师徒二人一见面,罗什就问师父:“山高水远、路途艰险,师父你怎么一个人来了?”达多平静地回答:“我听说你在佛学上有了非同一般的开悟,又听说你们国王崇信佛教、善待僧侣,所以不避艰险,大老远地来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一角(2023年6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聪明的罗什,对师父的到来,非常高兴。但是,也从师父的回话中,听出师父对自己改信,有几分责备的意思。想到以前自己和师父都不相信大乘佛教中的“因缘空假”等等理论,于是,决定从《德女问经》这篇说起。</p><p class="ql-block">这是长达一个多月的自辩过程,从具体的经文入手,向师父阐释自己的思想转变原因;这又是长达一个多月的度化过程,让师父在不断深入的诘难和激烈交锋中,去辨析和接受新的思想观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组画 罗什与槃头达多(2023年6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槃头达多无愧为高僧,他的伟大,不只是显现出对新的佛学思想的迅速领悟,更表现于对真理的信服。正像罗什所说的那样:在一个多月的论辩中,师父确实看到了小乘义理的偏狭之处,而领略到了大乘佛学“因缘空假”论中,所包含的难以言传的“辩证法”奥妙。更让人服气的是,通过和罗什的这一场辩论,达多明白了,唯有运用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圆通佛经的阐释。于是,他十分感慨地对罗什说:“前人说,‘老师不能理解接受的东西,学生可能会启发和开悟他,’今天这话应验了。我是教你小乘佛法的老师,你是教我大乘佛法的老师啊。”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15px;">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组画 鸠摩罗什大师画像(2023年6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罗什,在龟兹,仿佛“神”一般的存在。西域各国都钦服他的博学多才。每年,当他升座讲经的时候,各国国王都会匍匐在地,让罗什踏着他们的背,走上金狮子座。罗什的名声,已经不限于葱岭之外、西域全境;也不限于河西走廊,或黄河以南,而已经传遍了中原北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五胡十六国战乱图(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中原北方,却因为长期战乱,正面临着“衣冠南渡”⑨后所形成的思想真空!</p><p class="ql-block">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在长达三百年的时间里,走马灯似地更换着政权。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满怀着解脱和自由的期盼。统治者也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取代汉人的儒家学说,填补“统治思想”缺位的空间。于是,“十六国”的统治者不约而同地把眼睛投向了西域。龟兹的罗什,就成为了他们最想得到的宝贝。而第一个采取行动的人,就是前秦国王苻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篇完 “下·2”待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76, 79, 187);">甘肃•武威•鸠摩罗什寺一角(2023年6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注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①围陀与四围陀:</span></p><p class="ql-block">围陀是梵文 veda的音译,也音译为韦陀或吠陀,意译是明或者明论。veda是古印度婆罗门宗教信仰的四部古老经典,总称为“四吠陀”、“四韦陀”或“四围陀”。其中:</p><p class="ql-block">梨俱吠陀(R!g-Veda,赞诵明论)是雅利安文学最古且最重要的文集,以赞颂一切自然力量的功德为主。</p><p class="ql-block">娑摩吠陀(Sa^ma-Veda,歌咏明论)是一部歌咏集,为婆罗门僧祭酒时所歌唱。</p><p class="ql-block">夜柔吠陀(Yajur-Veda,祭祀明论)是一部献祭的祷词,内文半为颂诗半为散文。</p><p class="ql-block">阿闼婆吠陀(Atharva-Veda,禳灾明论)多属神咒,乃控制神鬼之法。兼收散文与韵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②五明学:</span></p><p class="ql-block">“五明”,宗教用语,可分“大五明”、“小五明”:“大五明”指“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小五明”指“修辞学、辞藻学、韵律学、戏剧学、星系学”;此指“大五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③龙树、提婆:</span></p><p class="ql-block">龙树,著名的大乘佛教论师,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以《中论》、《十二门论》及《大智度论》最为著称;<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提婆,</span>龙树的弟子,约生活于公元三世纪,以智辩著称,常与外道辩论,后被外道杀害。有著作《四百论》、《百论》、《百字论》等流传下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又并称为“三部论”,是中观派的重要作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④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传》:</span></p><p class="ql-block">“至年二十,受(比丘)戒于王宫,……什母辞往天竺,……什母临去谓什曰: 方等深教,应大阐真丹,传之东土,唯尔之力。但于自身无利,其可如何? 什曰: 大士之道利彼忘躯,若必使大化流传能洗悟蒙俗,虽复身当炉镬,苦而无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⑤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传》:</span></p><p class="ql-block">“吾昔学小乘如人不识金,以鍮tōu石为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⑥“二义”:</span></p><p class="ql-block">关于“二义”,特别是“不了义”的这个认识和评价,纯属笔者个人的体会,是与不是、当与不当,敬请读者和专家学者提出批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⑦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传》:</span></p><p class="ql-block">“温宿有一道士,神辩英秀,振名诸国,手击王鼓而自誓言: 论胜我者,斩首谢之。什既至,以二义相检。即迷闷自失,稽首归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⑧慧皎:《高僧传·鸠摩罗什传》:</span></p><p class="ql-block">“师叹曰: 师不能达,反启其志,验于今矣!于是礼什为师,言: 和尚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小乘师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⑨衣冠南渡:</span></p><p class="ql-block">亦作衣冠南度,出自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邑里”篇。原指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的事件。其时,中原士族相随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权南迁。后衣冠南渡逐渐演化为熟典,代指缙绅、士大夫等避乱南方并落地生根的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鸣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本篇多幅图片采自网络,谨此向作者原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如有侵权,请联系笔者删除。</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