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20日上午11时,定远永宁何氏宗亲代表相聚定远龙星大酒店,隆重举办了永宁何氏宗谱颁发庆典。在此盛典,何氏家族宗亲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宗谱颁发庆典仪式。</p><p class="ql-block"> 庆典现场悬挂了“遵义堂·定远永宁《何氏宗谱》颁谱庆典”大红条幅,以及供奉有“定远永宁何氏列祖列宗之神位”的先祖牌位。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家族族亲,他们个个面带微笑,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喜悦。庆典仪式开始前,由何德云代表向先祖牌位敬香,与会宗亲代表们集体行了祭拜礼后隆重举行。 </p><p class="ql-block"> 庆典活动,庄重有序。庆典仪式由何建亮主持,何郁拍照存念。“建”字辈代表:何建东、何建初分别致辞;他们对修《何氏宗谱》一直以来的期盼、意义和圆满完成表达了欣喜与祝贺的心情。“德”字辈代表:何德云就修谱工作做了总结并对何氏宗亲今后加强联系交流,对在后辈延续中,切实做到辈分不乱,名不重名等提出了殷切期望。庆典最后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颁发宗谱仪式,与会代表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p><p class="ql-block"> 家谱是家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家族的起源、发展和传承,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颁发的遵义堂·定远永宁《何氏宗谱》,是在何德云、何建初、何高胜、何郁、何升道编委们,历经2年的努力精心编纂而成(何建东补充了关于永宁何氏堂号及相关家族大事记;何升道在收集查阅资料、修编校对核稿、选样排版印刷等过程中付出很多精力)。它不仅记录了我们家族的世系和重要事件,还承载着家族的荣耀和传统。</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向所有参与家谱编纂工作的族亲表示敬意和感谢。他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辞辛劳驱车远赴多地,查阅历史资料,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确保了家谱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为我们家族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向所有支持家谱编纂工作的族亲表示感谢。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才能顺利完成何氏宗谱这项艰巨的编撰任务。这部宗谱的颁发,不仅是对我们家族历史的总结和回顾,更是对我们家族未来的展望和期许。</p><p class="ql-block"> 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何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够认真研读家谱,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家族的荣耀和传统。</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坚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永宁何氏家族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团结和睦、源远流长,福泽万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郁 2023年12月20日</p> <p class="ql-block">何建东致辞(按发言顺序,根据讲话录音整理):<br></p><p class="ql-block"> 难得何氏宗亲欢聚一堂,今天我的心情格外激动,因为我们盼望已久的何氏宗亲的家谱,终于颁发到每一个家族的手中了。这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大事。</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来,我记得,我下放在大何的时候,就听我们的先辈议论过家谱的事情,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在浩劫年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先辈们也只好把他们良好的愿望,深深的埋藏在自己心里。</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春风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提供了我们编修何氏宗族家谱的这样一个良机和条件。这个家谱,也正如刚才建亮主持仪式所讲到的,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魂;家谱呢,也是社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细胞,每个家庭都是社会细胞,更何况是家族,它构成了社会史,社会史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所以修编宗谱确实是大喜的事情,值得庆贺的事情。我们也感谢在座的,我也是编修家谱的倡导者之一,我个人衷心的感谢在座的各位,由于你们的出面,在编修小组的直接领导下,调动了我们何氏宗族编修的积极性,大家思想一致,全力以赴,投入编史活动中,积极的想方收发,搜集提供各个方面的资料;特别是我们编修小组,奔庐江、到合肥、下九江、扬州何园、又赴江西的婺源,最终在菊径村,考察调研的非常详细完备,旅途劳累不说,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衷心的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 最后,提点希望:家谱是个平台,我深深的感觉到提供了对我来说,从今天在场的建字辈来说,我的年龄最大,我看了家谱以后,就觉得为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同时对我们永宁何氏宗族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这都是一笔丰富的资料和遗产,是财富。我们要珍惜这个平台。</p><p class="ql-block"> 家谱也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我希望,通过家谱,我们熟悉了解了方方面面,我们要珍惜这个家谱。刚才德云小老爷说了,按照过去的习惯,家谱是不出门的,这反映我们祖上,历来对家谱都是高度重视的,我们作为后人,更应该珍惜。我们这一代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代,怎么开来,怎么启下,首先要从我们自己做起。</p><p class="ql-block"> 希望借用这个平台,我们多交往、多交流,充分发挥家谱应有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再过11天就是元旦,51天,就是农历春节的到来,也借此机会,向永宁何氏宗亲拜个早年!祝各位家庭、每一位何氏成员,身体健康,阖家欢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建初发言(根据部分录音整理):<br> 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是我们何氏宗亲家谱成书颁发。说实在话,刚才建东大哥说的,我很有体会。先辈们,也包括姓何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就酝酿想搞家谱,我看到定远(何氏)家谱,我就想,我们为什么不搞呢?实际我们,从大爹爹,从德良大伯伯,从建华小哥,到建东大哥那里,我们多次听他们讲到,我们这个何氏由来,是从哪个地方过来的;大爹说是从江西那边过来的,这也为我们这次寻根问祖,创造了条件(有了方向),提供了线索,不然我们这次怎么能知道往江西去呢?可以这么说,今天这个大喜的日子、大喜事,我们在坐的各位,都是我们何氏宗亲的有识之士,都是能人。建东大哥是我们大何家的,可以说是大文豪,老三届的;何升道也是我们何家后起之秀,这次搞家谱功不可没;德云老爷就更不用说了,辈分最长,没有他掌舵领衔挂帅,那我们就不容易凝聚成这样一个坚强的集体。何高胜,这样大的一个年龄(年近七十),驱车上千公里,很辛苦,精神可嘉,功不可没,我也做好寻亲路上的物质保障,在坐的各位都功不可没,就不一一点了。<br> 编修家谱也是学习的过程,这次祖孙四代从合肥到九江、瑞昌、婺源,一路也受到了何氏宗族其他分支的热情接待,我在南昌市规划局的战友说当地就有姓何的,通过交流,他从南昌特地赶到九江,带了个何姓战友,通过他找到瑞昌,瑞昌又找到婺源,当时我们大爹爹讲的就是婺源一带,我们到了婺源,就到了菊径村,看到了人家的底蕴、历史很悠久,学到很多东西,很受教育启发。<br> 我想通过编永宁何氏家谱,我想,我们增强了宗亲的凝聚力,也广泛的获得了认知。实际上,我们大何家、北何、小王、岗何,整个永宁宗亲,还是很有人才的。我们通过编谱工作,要继往开来,再通过在坐的各位努力,把家谱完续,继续给续下去。我们通过若干年以后,包括何郁、何升道他们,你们再接力棒,再往后接,到时候,第二次就是续了。我还主张,在续,在这次编完家谱之后,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再出去走走,积累越多,对我们完善家谱越有好处,会越完善。<br> 今后,在我们这个大何家族,通过我们在坐的各位努力,要倡导多走动、多交流。我建议对修家谱做出贡献的何升道,适当给与一点补贴。<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德云发言(根据部分录音整理):<br> 刚才建初将整个编谱的程序、过程向大家讲清楚了。我们的编谱是从2022年2月16日,到今天2023年12月20日,今天在龙星大酒店666房间,今天的天气比我们想的要好的多,阳光明媚,冬天遇到这样的日子,感觉到我们选的这个日子(庆典)非常好,天佑何氏!在编谱上,升道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表示感谢!编谱不易,还有很多细节可以完善。 <br> 这次有各位编委和房份负责人的努力,我们从信息采集,一直到外出考察,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目前现入谱在册的有158人,印制宗谱130份,预期按何氏男丁每人300元标准来筹款的,这大家都知道的。计划发谱88份,每房份发多少,升道都做好了细致的标注。希望大家(房份联系人)拿到谱之后,要发到每户。<br> 就编谱款项相关说明。《何氏宗谱》印刷费11800元、相关外出考察费用支出、发行支出。说明:编谱所筹款项全部用于编谱中;中途外出考察及相关编谱会议期间的餐费,从编谱开始到结束,都是靠大家私人安排,未从筹款中支一分钱。2年来,仅这次颁谱午餐从款项中列支。关于建初提议对升道奖励的问题,我也同意,升道确实投入不少精力。<br> 最后再强调一下(书后面也有):凡今后,要遵循先后,长晚辈有序的人伦之道,避免字辈混乱,凡何氏子孙后代一律按字辈排序,各家各户尽量做到不同名,做到区分。<br>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我们的各房头,由于搬迁,生活工作在各地,我们不要忘了联系,如刚才建东、建初提到的,大家不要断了这个联系,要互相交往联系,保持真情。还有一点强调下,一般家谱不拿出门,要妥善保管。所剩家谱,还有几个单位,如市县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地方志办公室赠送保管。<br> 最后作为何氏家谱编谱总协调人,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带向解释,谢谢大家!<br></p> <div>何建东宗亲不辞辛劳,逐页逐字审核修订家谱!<br></div><div><br></div>家谱——我们血脉相连的联系表<div><br></div><div>家谱竣稿</div><div><br></div><div>家谱和正史、方志一起构成中国社会历史的三大支柱。<br>历代各姓无不重视修谱,往往多次重修和续修。<br>清康熙帝、雍正帝说家谱可以“笃宗族以昭雍睦”,“修族谱以联疏远”。</div><div><br></div><div>永宁何氏新时代修家谱,寻根溯源,继往开来,记述祖辈的艰苦创业经历,展现杰出人物的高风亮节;传承优良家训,激励族人爱家乡、爱祖国;教育后世子弟规范人生、积极向上。<br></div><div><br></div><div>编委经过多方调研、认真考证,确保资料详实,一份家谱记家人,世世代代一条根!<br><br>永宁虽是一隅,但何氏高瞻远瞩、联络海内宗亲,族人有识共同发展!<br><br>本谱纪年虽短,但五房开枝散叶,与时俱进,未来必定更加兴旺发达!<br><br>家谱,是我们血脉相连的联系表,是族人永不相忘的寻根地图!<br><br>血浓于水,世系表连接温馨亲情,人丁信息光耀千秋!</div> 定远永宁何氏修谱序言<div><br></div><div>山之向曰山脉,水之源称水脉,人之传为血脉。<br>溯本追源,敬天法祖,华夏文明之菁,炎黄子孙之务也。<br>改革开放四十余载,新时代华夏复兴,述承继、叙人伦,兴追宗念祖之风也。<br>定远永宁何氏修谱,彰先祖之德,励后世之志,秉承族风,血脉相传也。<br>永宁何氏,故老相传,今岁寻根,考证脉络:<br>自黄帝传周,武王与王后邑姜之子叔虞封国,《史记·晋世家》有记,周公为证,桐叶封弟流传千古,叔虞治国斐然,天降“嘉禾”,奠定晋国六百年基业。<br>后裔韩王安避秦乱到庐江发脉,至宋代何铸公为岳飞鸣冤,其孙何嘉公又避秦桧迫害定居婺源菊径村,八百余年,播迁江西各地。<br>其后再避清末太平军战乱来江淮永宁,建立大何家,人丁兴旺,分支大何东份、大何西份、大何中间份、北何份、小何份。<br>世绍显懿,代承祖德,然时势速变,迁徙善行,子孙足遍九州,居定各地,事从广业,腾达者众矣,久之恐相见不识,亟需接续。<br>何氏舍小家为国家,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大何家现已成为光明牧场,然祖居拆除、祖茔迁安,族人皆心有戚戚,不知所往。<br>为使人不忘本、亲能相识,前有何正明、何建华念念之心愿,今有何德云、何建东、何建初召集族贤,何建礼、何高胜、何高周、何郁、何高俊、何升道等代表齐议。<br>忆祖辈之过往,聚一门之本家,访庐江到江西寻婺源,问各地之宗亲,查历代之典籍,得合族之支持,群策群力历两载而成,各支汇集成文,待时抄印成书,以择吉日宣谱,上慰先祖,下启子孙。<br>固家族之根基,弘何氏之辉煌,竭全力继往开来,兴家盛业,愿先祖护佑子孙生生不息世代永昌!<br>我才疏学浅,投身行伍,忝列公职,然受族人之托,提毫勉为之序。<br>时维癸卯(公元二零二三年)年仲春<br><br>何建初敬书于滁州<br></div> <p class="ql-block">遵义堂·定远永宁《何氏宗谱》被中共定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县档案局、县图书馆、滁州市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 年 1 月 18 日,腊八佳节,喜贺连连。历时两年编撰而成的定远永宁《何氏宗谱》,在这一天正式捐赠给了中共定远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县档案馆、县图书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捐赠仪式现场,何德云、何建亮、何郁祖孙三代人共同出席,受到了县委党史办(档案局)房文坤主任(局长)、县图书馆孙学崇馆长的热情接待。他们对何氏族人的捐赠表示衷心感谢,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为表达对何氏宗谱的重视,他们分别向何德云颁发了收藏证书,并一同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珍贵时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两份收藏证书的编号均为 2024 年第 01 号,这也是全县两家馆藏的新年首份收藏,实属难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谱作为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对家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起着关键作用,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捐赠家谱不仅能使其得到更好地保存,还能充分发挥其历史作用,对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捐赠家谱也能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丰富地方文化馆藏资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30日,《何氏宗谱》被滁州市博物馆收藏。何建初、何高胜出席了捐赠仪式,并获颁收藏证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次《何氏宗谱》的捐赠,为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确保了《何氏宗谱》的永世流传,更为这两年来的编撰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 <div>2023年3月定远永宁何氏赴江西寻根记<br><br>合肥决议<br>三月大地,春色如诗,花开阡陌,暖阳照拂。<br><br>根据在滁州清流人家召开的第三次会议安排,2023年3月12日由编谱总协调人何德云召集永宁何氏修谱编委小组在合肥召开第四次会议。<br><br>何高胜首先汇报了各房头信息填报工作进展,何升道接着汇报了近期网络查找资料和向江西何氏宗亲咨询的情况,何建初综合研判,当即通过战友联络江西何氏知情人员。<br><br>编委小组果断决议:何德云、何建初、何高胜、何升道,祖孙四代老中青结合作为永宁何氏寻根代表,动身前往九江、瑞昌、婺源等地实地调研。<br></div><div><br></div>不畏长途劳累,借着这美好春景,预示着我们寻根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效。<br><br>九江问宗<br>寻根代表由何高胜长途驱车四个多小时从合肥到达九江,见到了已在等候的何姓宗亲。<br> 承蒙何建初战友热情接待,席间双方深入交流了两地何姓情况,分析进一步查询线索。 随后请当地何氏宗亲何庆涛先生作为向导,寻根代表赶往瑞昌市,查阅《赣鄂何氏宗谱第九次续修》资料。 在瑞昌何氏宗亲何深谱老先生的家里,寻根代表在此看到装满了整整一个大铁皮柜的《九井堂何氏宗谱》。 五十多部大开本的家谱,由此可见江西何氏的历代兴盛,也感受到了当地宗亲对家族传承和修谱工作的重视。 何建初负责向何深谱老先生咨询江西何氏的历代变迁,何高胜负责现场记录,何德云负责通览总谱,何升道负责从各支系找寻有无关联永宁何氏的线索。 为便于细致查询和参考格式,寻根代表请何庆涛宗亲担保,在何深谱老先生家打了借条,借了三本有关联内容的家谱,带回去逐页翻查。 <p class="ql-block">婺源祖居</p><p class="ql-block">依据从九江瑞昌查询到的线索,寻根代表进一步溯源。</p><p class="ql-block">3月14日清晨,寻根代表再度驾车三个半小时,到达婺源菊径村。</p><p class="ql-block">婺源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谈笑风生的老人,嬉戏打闹的儿童,田边的劳作场景,这些童年关于“老家”的的记忆,在婺源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菊径村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大鄣山乡,何氏先祖何铸公在南宋时因为帮岳飞鸣冤遭到秦桧迫害,其孙何嘉公迁来此地居住成村。</p> 村子形如马蹄,小河呈大半圆形,绕村庄近一周,四周高山环绕。菊径被称为“中国最圆的村落”、“全国最美乡村”,国家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div><br></div><div>村口有一座长长的木制廊桥和建于宋代的祖祠,村内巷陌交错,村外曲水环绕,以木板桥连接外面公路,村人淳朴厚道,热情好客,有如世外桃源。<br></div><div><br></div><div>村口廊桥旁的古樟树,是800多年前始迁祖何嘉公亲手种植。三四人合抱的粗大树干极为震撼,站在古树下,仰望绿色巨伞,苍劲的树枝在水面延伸开来。</div> 村口有一所宋朝祖祠,村内又按四房头分立四个宗祠,每年清明祭祖时,村民们都会顺着主祠、分祠依次祭拜。<div><br></div> 祖祠横匾上刻明朝崇祯皇帝赐给时任内阁辅臣何如宠公的御书:“黄阁调元”,意为“荣登宰相之位,执掌天下大政之意”。<br><br>祖祠里还有另一样宝贝,目前已成孤本的《何氏宗谱》,不仅记载着宗族的世系与事迹,还有不少古代名人的题跋序言,宋丞相文天祥、宋右丞相周必大、大儒朱熹等等,随便说一个都是大人物,何氏祖先的朋友圈可真是了得。 村里的道路很窄,七弯八绕好像在迷宫里穿行。这些房屋还保留着祖辈流传下来的家训小牌匾,有的写着“耕种要勤,言语要真”,有的写着“团结友善,同心同德”,警示后辈子孙要恪守何氏家训。<div><br></div><div>来到菊径村,寻根代表幸运地遇到了何阿水宗亲,双方越谈越投机。<br></div> 菊径村何氏宗谱续修理事会何阿金、何阿水、何金星等热情接待,免费安排食宿。<div><br></div> 何阿水宗亲拿出自己多年收集整理的手稿,并请何金星等村里各位宗亲提供新修的家谱以便查询。<div><br></div> 天下何氏一家亲,寻根代表回到老家祖籍地的亲切感油然而起。<div><br></div> 菊径村的新修家谱,遵照欧阳修体裁精心编撰,宣纸印刷,由何氏宗亲各房作为“家乘之宝”用桐木箱保存,红布盖顶,十分隆重。<div><br></div> 定远永宁何氏来脉考证<br>寻根心切,祖孙四代四天往返一千多公里,合肥——九江——瑞昌——九江——婺源菊径村——合肥。 祖宗护佑,心诚则灵。本次寻根,解决了一直萦绕在大家心头的疑惑,关于永宁何氏何时自江西迁来,取得初步成果。<div><br>1、长辈口述<br>五房头故老相传均说我们永宁何氏是从江西靠婺源一带迁来的,多人均有耳闻。<div><br></div></div> 2、村庄布局<br>以永宁大何村为例,年龄大的本家都记得小时候村子里东边建有老祠堂(说明更早些年代迁来此地),虽然很早被毁,但还见到过砖瓦片,类似江西靠婺源一带的形制。<br><br>而周边永宁、界牌、藕塘很多大姓,基本没听说过以前有建立祠堂的。 永宁大何村里几房分布村子的几个方向,巷子建的很规范,互相交通,这一点和婺源菊径村何氏四房分住四个方向建立四个祠堂惊人相似。<br><br>永宁何氏先祖迁来时,或许是带着婺源的传统而来,在他乡沿袭何家遗风。<br><br>3、祖坟记录<br>永宁何氏目前能找到的文字记载是从“宗”字辈开始,1850年左右出生。 4、九江宗字辈<br>《各庄派行对照》中“九江浔庐庄”的“宗”字辈,各人出生年月都在1850年前后。 有序言提及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左右,太平军劫掠江西。(九井堂二)<div><br></div> 上饶玉山,巩公在此为县尹。(九井堂874页)<div><br></div> 翻阅江西各支派家谱,1850年前后,“宗”、“正”、“德”字辈屡见记载(或许迁出年代已久,字辈用完,各支派无法联系原地,只能另起字辈后续)<div><br></div> 5、九江婺源<br>白居易《琵琶行》中说到“前月浮梁买茶去”,自古以来,婺源、浮梁、九江(瑞昌)等地来往频繁,历代文章和何氏宗谱都有描述。<div><br></div> 6、菊径历代外迁<br>婺源菊径何氏繁衍昌盛,历代均有外迁,尤其是因为避清末太平天国战乱,何氏多有迁出形成新支脉。 家谱明确写有:“且由于历史原因,各地支脉多年缺失,实属无奈,希冀后世子孙慎重保全家谱,传承有序,记录辉煌。”<br>清同治壬戊年(公元1862年),玉山县尹提及“四方兵乱,四十余年来迁徙无从考正”之语,这一点和九江记载也吻合。 婺源菊径支系大田何星堂在清代同治年间(1850年左右)被太平军焚毁,当时太平军自广西而来,何氏极大可能是迁往安徽江淮之间以求永宁。 大何村的“何姓坝”?“何星坝”?时期也很早,是否也有可能是先辈源自婺源的惯称?<div><br></div><div>7、庐江世系表<br>1921年全国统修的《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世系表,对江西九江瑞昌、玉山、婺源菊径村的记载,也验证了我们寻根的判断,都是一致的。<br></div><div><br></div> 8、血脉感应<br>世人多有文章评价“和气忠厚”是何氏基因传承,骨子里透着文化基因,农耕伴读,人才辈出,永宁何氏气质相同。<div><br></div><div>综上所述,结合庐江总谱记载,关于永宁何氏祖辈脉络,得出如下结论:<br></div><div><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黄帝后裔——周武王与王后邑姜(姜太公之女)生叔虞——叔虞后裔韩王安避秦乱到庐江发脉——宋代何铸公为岳飞鸣冤,其孙何嘉公避秦桧迫害到婺源菊径村定居——播迁江西九江浔庐一带——宗字辈及祖上避清末太平军战乱来到江淮永宁建立大何</b></font><br></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 黄帝传周武<br>庐江得何姓<br>婺源显我宗<br>江西寻族亲<br>先祖来定远<br>五房居永宁<br>人才辈辈出<br>家业代代兴<div><br></div><div>特别鸣谢何建初无私奉献,联络各地战友给予热忱支持!<br>鸣谢何建立在合肥盛情接风洗尘!<br>鸣谢九江瑞昌何庆涛、何深谱宗亲的特别支持!<br>鸣谢婺源菊径村何氏宗谱续修理事会何阿水宗亲和其夫人詹菊仙(詹天佑后人)热情接待、不吝指教!<br>鸣谢婺源菊径村何金星、何阿金等各位宗亲的热心相助!<br></div> 家训研讨<br><br>扬州市为传承和发扬“何氏家训”,弘扬“何家千金”王承书为国家事业无私奉献精神,2023年6月26日在扬州市何园举办“何氏家训文化节”。<br><br>扬州何园管理处特邀永宁何氏代表何德云、何建初、何高胜、何郁、何升道作为何氏宗亲代表参加会议。<br><br>何建初宗亲向何园赠送书法作品《“何氏家训”三字经》。何升道宗亲与何园共建合作传承何氏家训。永宁何氏与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共同研讨何氏家训。永宁何氏与何园何氏(出过两进士、两博士、两院士)代表何学东宗亲交流家谱,溯源同宗,相约以后互通往来、互助发展。 定远县永宁大何家的近代史略<div><br></div><div>据祖辈讲述,大何家(过往习惯称谓,建国后在不同版本的地图中曾多次出现此称谓)大约于十九世纪中、前期,即清朝嘉庆(1796—1820)、道光(1821-1850)年间由江西省婺源、德兴(时属安徽省徽州府)一带(不确定)迁徙过来。<br></div><div><br></div><div>相传当时老兄弟六房(也有称为五房)先后落户到大何、北何、小王(大何家三房头,即惯称的东头、中间、西头;北何两房头;小王一房头)。<br><br>辈分为宗、春、正、德、建、高、升,曾在村庄东建有祠堂、小庙以祭祖。<br></div><div><br></div><div>1959—1961年三年灾害期间,仅大何庄三房头即由灾前的1958年28户171人,仅剩70人左右。</div> 民国(1912-1949)年间,为预防某些地方恶势力的欺凌霸道,族中长者前往定远县城,与在地方政府中任要职并具极大社会影响力的“定城何家”族首恳谈、认宗,终以炳春、基正、忠德同辈相续传,且常相往来,至于今日。<div><br></div><div>抗日战争爆发后,何氏家族以满腔爱国之情,积极支援抗战。有多人参军击敌,多人在地方捐粮、筹款。</div> (何春藻家四位子女1960~1961年间于上海摄制,前排右一是长子何正明,右二为次女何正芳,后排右二是三女何斌,右一是四子何正祥)<br><br>新四军二师的骑兵连(时称“学兵连”)较长时间驻扎大何,早期参军进入部队的有何斌、何德宏、何德成、何建华等。 (何斌与段汉卿)<div><br></div><div>国共合作时期,颇具地方声望的何正明老先生荣任保长,其正派、公道,敢于担当的作风,深得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的好评与信任,常于战斗、工作之暇,邀其赴宴,商谈支前事宜。<br><br></div><div>解放后,大何家曾以大何大队为名,列入村一级机构,并建有大何小学,隶属界牌公社。<br><br>1975年,划归永宁人民公社管辖,1983年实行政社分开,又改为永宁乡。<br><br>1992年撤区并乡中,划为界牌集镇大何行政村。<br><br>2007年由于扩大行政村规模,又与原大蒋村调整合并为大蒋行政村,大何家为村民组。<br></div><div><br></div> 进入新世纪,“大何家”仍以淳朴、善良、勤劳、诚信的家风、族风,发扬光大。<div><br></div><div>何家人遍布各行各业(从政、从军、从教、从医、工匠手艺等),从农较多,在祖辈留下的土地上,默默奉献,为国家做出贡献,养育一代又一代子女后辈,人才辈出、兴旺发达。<br></div><div><br></div><div>2021年,大何家虽在主动配合的政府引进项目拆房迁坟(2021年8月9日-15日)中消失了,但她曾经的历史辉煌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br></div><div><br></div><div>大何人对“大何家”的浓浓乡情与思念也将永远挥之不去,代代相传!</div> 故乡永宁大何2021年拆迁随记<div><br></div><div>图文/何郁<br><div><br></div><div>随着年岁的增长,对故乡的情感越发深厚。故乡是根,即便乡关万里,那也是情感的源头,梦开始的地方。</div><div><br>故乡在永宁,因罗炳辉将军曾驻扎过,而有着红色的基因。曾祖和祖父辈的两位亲人解放前就跟着队伍参加了革命!<br><br>我是个恋旧的人,每年都会带孩子回故乡去看一看,让她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让她感受一方水土的血脉亲情。<br><br>我也和母亲有同样的想法,等老了,回故乡搭一间棚子,房前屋后、村前村后的转悠,种点蔬菜、守护着那片故土亲情。<br><br>我总觉得,故乡是能让我心安的地方。<br><br>我原本以为见证不了什么历史,万物我们只是顺应其中!不曾想,百年的故园,在我们这一代转瞬消失了...<br><br>辛丑年,一纸通告,故乡的沃土良田规划成了养牛的牧场,数个村庄被整体拆迁,在规定的时间内还有坟地的迁移...<br><br>迁坟,是道难以逾越的心坎。从那一刻起,父亲和我多了无数个失眠的夜晚。为此焦虑无助的,还有生活在那里的老人们。<br><br>故土难离,故园难舍。村里的老人如同守望者,在这片土地上坚守了一辈子,村庄被拆,他们如同被提前收割的庄稼...<br><br>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何氏血脉,还有老四房在这里支撑着。这突来的征迁,让人猝不及防,却又无可奈何!<br><br>没有时间感慨,迁坟事大,父亲是老四房中大房的长孙,虽年龄与身体状况都不堪重责,却无法回避,这一忙,就是半年。<br><br>最初与县、乡两级政府沟通尽可能保留无果、只能在公墓和规划的新墓地之间做了选择,并定下了迁坟的日子。</div></div> (何德云手绘备忘)<br><br>2021年8月9日,连续的暑热,在迁坟这一天,动工前的一阵细雨,仿佛是先祖们对后辈的体谅和慰抚,让迁坟得以顺利。<br><br>“今天,我们四大家代表来到先祖坟前,跪拜祖上,追思从前,将先辈坟茔迁移,请先祖饶恕子孙晚辈大不敬、大不孝。”<br><br>在祖坟前,我们满心愧疚!<br><br>“我们有一千个舍不得,亲情难舍、故土难离!但是,必须服从大局……”<br><br>我们理解并支持着政府的规划。<br><br>“我们将新坟地打造好,使每位子孙晚辈,寄托哀思,任何时候,不忘祖宗、不忘根本。”<br><br>我们千言万语难掩心中万般不舍! (何德云讲话手稿)<br><br>迁坟,是一个家族最难做的决定!我甚至心累到无法表述近四个月来,牵头人的全力以赴和那份辛劳与心累。<br><br>无数次往返定城与故乡,汗水湿透,问题不断,烦心操劳!小问题,要决断;大问题,要沟通,但求各方满意!<br><br>2022年1月10日,从动迁墓茔、摆位立碑、道路绿化顺结;当迁坟所有账目算清,内心终得喘息,思绪终于可以安定下来。<br><br>难忘故乡的童年,难舍故乡就此别去!这份难忘与不舍,用图片和视频记录下来,也算是对故乡的告别与重生!<br><br>小小村庄的变迁,对于人类历史迁徙来说,似乎算不上什么!只是这片故土留下几代人难忘的记忆,不是说忘就能忘的!<br><br>随着时代的发展,故土难离也离了,离不开的,只是我们的情感!可情感又无法守护渐渐荒芜的村庄!<br><br>我们难舍,是因为总不想在我们这一代,从此与故乡做了断舍离!而我们的下一代,或许只知道城市,不知道故乡了!<br><br>其实故乡的那片土地还在,祖先的坟茔还在!心有所念,我们的根就还在那!情有所系,故乡就会永在!<br><br>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故乡是心底深深的烙印,故乡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br><br>希望每年的清明,我们都能回到故乡去看看!祭拜祖先,守望我们心底这片永远深深眷念着的故乡!<br><br>希望这光明的牧场好好发展壮大,造福家乡!也算一方被拆迁了村庄、迁移了祖坟、离乡离土的百姓们对故乡做出的贡献! 世上本无乡愁,即便离开了故土,乡情仍在。<br>直到有一天故乡被拆除了,从此便有了乡愁<div><br></div><div>一纸拆迁通告,打破了几代人对故乡依依不舍的守望!</div> 我们能理解为了更好发展的规划,但也要理解一方百姓,对故土、对祖坟的守护之情! 风水宝地,落土为安,福佑子孙! 迁坟动土,万般不舍...... <p class="ql-block">回望来时路,不忘故乡情。熟悉的村口,进进出出了多少代人,用相机定格下故乡曾经的模样,别忘了,我们都从这里走出!</p> 故乡的风景,怎么看都看不够;故乡的亲人,怎么想也想不够。<br><br>这里仿佛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过,这里也留存着我们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p class="ql-block">何建东 何德功 何德英</p> 故乡最古老的老屋,只剩下这一堵残缺的土墙!<br><br>曾经四合院式的老宅,仿佛还能闻到院内如树一般高大的栀子花香;门前的谷场,有曾祖父负责每天照看着的十多个孩子在膝前玩耍,等待父母们放工再一一接回家。 可就这么一转眼,在挖掘机的轰鸣下,所有的记忆就此坍塌了...... <p class="ql-block">谋划修家谱</p> <p class="ql-block">“大何不得再恢复了吧”...多么扎心的一句话!</p><p class="ql-block">时值重阳节,父亲邀请了故乡被拆迁后,分散在各处子女家生活的长辈。二爹爹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竟如此扎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深知,已经90多岁的二爹爹、二奶奶是离不开故乡的。80多岁在家门前,一个人挖了一口水塘;90岁了还在麦田里忙着收割,即便儿孙不让再下田,也闲不下来,喂鸡、养羊、种树,拾田间洒落的麦子...,他与故乡早已融为一体,他怎么能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找到情感的归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庄的拆迁,对于早已走出家乡的人来说,或许只是稍许的不舍与感怀,但对于已经离不开这片土地的老人来说,在精神上是摧残的。</p> <p class="ql-block">何韩(何德良)</p> <p class="ql-block">何德儒与刘兴萍</p> 聊不完的浓浓故乡情<br>说不完的依依不舍意<br>也就在这充满温情的相聚中,我恍然……<br>其实<br>你们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 我心中永不熄灭的一盏明灯——回忆姑母何斌<div><br></div><div>图文/何德云</div><div><br></div><div>上海老姑何斌大人离开我们十年了,她的音容笑貌常萦绕在我的心头,她的谆谆告诫常响起在我的耳边,我十分怀念我的姑母。<br><br>从记事时起,我父亲(从小喊尕gǎ 爷)就常带着我去上海的老姑家,从农村到大城市,我没出息晚上哭着想家。第二天,姑母就带着我到冷饮店买冰砖给我吃(没吃过呀),吃到一半时,问我还想家吗?我说不想了(多好笑哦)。<br></div><div><br></div><div>接下来的时间,老姑还给我在上海留下了难得的童年照片,带我们乘公交车到上海西郊公园看老虎、狮子、长颈鹿、斑马等动物,可长见识了。又到上海豫园、南京路、还有幼儿园学校,可好玩了,老姑要我以后好好读书,我默默地记住了。<br><br>一般情况下,姑姑都喜欢娘家的侄子。我是老姑最小的侄儿,她更加疼爱了。几个老表的换季换年龄的衣服,她一件也舍不得丢掉,总是洗的干干净净,叠的整整齐齐,春夏秋冬衣服、鞋子、帽子、围巾都细致打成包,回家时给我带着。那时的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当时在农村一年到头大多数也只能缝一件新衣过年),穿上了上海老表们的衣服,我感觉特神气,村庄同龄大的孩子羡慕极了。<br><br>直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保留着老姑教诲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优良传统,珍惜每一件衣物。<br></div> 我们成家的时候,正流行旅游结婚。老姑说“何家办大事,一定要风光,你们到上海来,我一定带你们好好玩玩。”<br><br>老姑在上海接到我们非常高兴,她说要好好办几件事。<br><br>一是到照像馆照几张照片,亲自选定婚纱颜色样式,为侄媳妇打伴梳理,动手指点,看到我们的结婚照,老姑十分满意。<div><br></div><div>二是亲自带着我们下馆子,按照上海礼节,她身穿正装,围上漂亮的头巾,带着家中老大——培根表兄,在当时二十四层楼的国际和平饭店设宴,招待十分丰盛。<br><br>三是带着我们在外滩、豫园游玩拍照,老姑十分开心,又安排我们到沪宁表姐家住宿(节约旅馆费),并由表姐家请客。<br><br>四是送给我们大红包,带着她老人家深深的祝福,我们永远难忘这一趟上海之行。</div> 长年在外面的老姑十分念家。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亲人们能去上海的都去了,没有去的也都给带回钱物,使家人得以存活下来。<br><br>七十年代后,老姑每隔几年总要回到大何老家过上一阵子。每次都住在我家的厢房,母亲早已打扫干干净净并准备好了两床家织布棉被(订制的另一套新被絮新被里是带回上海)给老姑用,她说这是最贴心最暖乎的被子。<br><br>侄儿侄女轮番请客,都拿岀最好的食材,杀鸡宰鸭,上街打新鲜猪肉,有的请村里会做菜的到家帮忙做出最好的味道,再找本乡尊贵的客人来作陪。<br><br>看到娘家人的生活都过的越来越好了,老姑脸上露出微笑。<br><br>返回上海时,亲人们各自拿出自家的土特产给老姑带上,一只鸡、一篮鸡蛋、一袋花生米,还有香油、咸肉等等,挑着担子送上汽车(有时候送到滁州老火车站),这是亲人们对老姑的浓浓亲情和感激之情。<div><br></div><div>听长辈说我老姑小时候聪明灵动、性格坚强,十九岁时作为进步青年,积极靠近党组织,勇于冲破封建枷锁,剪短头发,毅然走上了革命之路。<br></div><div><br></div><div>老姑后来随大部队北上,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名抗日战争前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为中国革命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生。<br></div><div><br></div><div>老姑在部队当宣传员,在妇干队当女排长,在乡妇抗联任理事长,在基地司令部当支部书记,转业上海在单位任公共事业科长,多次受表扬表彰。<br><br>老姑始终保持优良作风,顾全大局,无私无畏,工作细致,办事认真,为人谦和,严己宽人,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br></div><div><br></div><div>在家庭建设上,老姑一辈子拉扯了八个孩子(六男二女),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她的两个孩子离开大上海,下放到东北黑龙江,辗转安徽等地,后期大费周折才回到上海。<br><br>老姑家正在读初中的小女儿宁宁当时不得已放在老家大何村读书一年,大女儿沪宁被送到部队锻炼。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她都用尽心血,每个孩子成家立业她又用尽心思。<br><br>老姑有着顶天立地、勇于担当的气概!</div> <p class="ql-block">越是年龄大越是想家,随着身体的逐渐变老,在家居住不便就医,需要住院,需要亲人在身边在身旁,老姑选择了广慈医院(现在的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p> 那时我还在界牌集镇上班,老姑给我写了一封信(至今还保存着),想请家人去陪护,去了几个人都蹲不下来,直到找到何建群,她欣然答应,在医院一蹲就是十四年!日夜守护,尽心陪伴,细心周到,贴心料理,直到最后安然平静离开人间,全身连一块痤疮都没有!<br><br>我们特别感谢何建群! 记得是2010年春,我工作出差到上海,来到医院看望老姑,她的神志已不是那么清晰了,朦胧中有时却还能叫起我的乳名,想起自己的弟弟(何讳正祥),偶尔也讲到家中的往事。<br><br>老姑家的二位表姐就在医院大楼上安排大餐厅,当时在上海务工的建如、建翠、建丽、建标加上建群和我,我们何家这么多人在此相聚,太难得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心愿祝福姑母安康长寿!<br><br>2014年2月17日上午,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在拂晓乡三楼办公室的我,接到建群打给的电话说姑母去世的消息,我瞬间泪流满面、放声大哭,看不清窗外的山体和森林,白茫茫一片。<br><br>永远听不到姑母那亲切熟悉的声音了!<div><br></div><div>老姑的去世告別仪式是在上海龙华殡仪馆松鹤厅举行的,上海市黄蒲区老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具体办理事务,按照家乡风俗,订制了一个黑色的棺椁,封殓时亲人们围着她,拿着鲜花撒在姑母的遗体上,盖上红布,钉好材钉,八个仪仗兵抬着棺椁缓缓走出吊唁大厅。<br></div><div><br></div><div>我们一万个舍不得!我们哭喊着!老姑不要怕!老姑一路走好!您的亲人、战友、朋友在天堂那边等您!<br></div><div><br></div><div>2014年4月清明,按照她老人家的生前遗愿,交待子女们一定要一起到老家大何祖坟,带着她的衣物、纸钱烧给她自己的父母,以告慰亲人,魂归故里。<br><br>作为家乡晚辈,我们全程按排,妥妥当当!让老姑放心,让老姑安心!圆了她老人家的梦!<br></div> <p class="ql-block">姑母的骨灰安放在上海青浦福禄园陈毅新四军广场,陵园的墓碑上刻着:革命一辈子! 辛苦一辈子!安息吧!</p><p class="ql-block">这短短的十三个字概括了姑母的一生,但足以勾勒出她为国为家的高贵品质和高尚情怀!</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也退休了。回想起来,在姑母的谆谆引导下我树立了好好读书的目标,在潜移黙化影响下懂得勤俭持家的道理,在耳濡目染下学会了毅力坚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在亲切教诲下学会工作生活和为人处事。</p><p class="ql-block">回忆先辈,教育后代,努力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都有贡献的人!</p><p class="ql-block">老姑,我心中永不熄灭的一盏明灯!</p><p class="ql-block">老姑,永远活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何德云</p><p class="ql-block">2023年4月15日于定远县张桥镇高塘社区</p> 何讳正斌,宗棠公一系春藻公次女,生于1922年1月28日,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5月入党,先后在新四军联防司令部四分区安徽二师被服厂、合肥店铺机械大队和基地司令部工作,1956年6月调入上海第二毛纺厂任副科长,1982年10月光荣离休,住上海市瑞金一路150号二楼2室,生6男(易培根、段琪、段飞、段鹏、段志平、段沪建),二女(段沪宁、段玲玲)。2014年2月17日8点30在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逝世,享年92岁,葬于上海青浦区福寿园新四军陵园。<div><br></div><div>附、段鹏先生的回忆:<br><br>我的外婆家在安徽省定远县大何村,母亲何斌时常谈起外婆是个温和善良、传统的中国女姓。曾听妈妈何斌说,在1939年抗战初期,新四军第五支队的卫生队驻扎在大何村,外婆热情款待,其中有第四支队手枪团团长詹化雨的爱人胡开彩(詹化雨后任25军副军长、总参谋部作战部军务局局长、福州军区副政委等职),第五支队司令员罗炳辉的爱人张明秀,还有陈毅、谭政林等许多人都到过、住过外婆家。</div><div><br>可惜外婆在解放前病逝了(好像是1948年吧),我父亲段汉卿从1940年至1946年抗战时期都在定远一带,在1940年3月定远(罗伯桥)对日作战中光荣负伤,大腿贯通伤,伤残等级二等。</div><div><br>我本人在读小学4年级时的暑假期间,由二姨妈带着易培根、抗美、援朝渡过一个暑假期,当时是1962年。1967年我再次到大何村过暑假,住在小舅(何正祥)家。儿时在大何村的美好时光,历历在目……<br></div> 抗美援朝英雄何德宏一次战斗一人缴获三枪五马!<div><br></div><div>抗美援朝英雄何德宏,生于一九三二年,幼时即在家放牛,帮助父母务农。<br></div><div><br></div><div>一九四四年春,时龄十二周岁的何德宏,红心向党,积极参军,已然成为新四军二师成钧旅的一名小战士。<br></div><div><br></div><div>抗战胜利后,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七年,何德宏先后参加了粟裕指挥的涟水等苏北“七战七捷战役”和山东莱芜战役,奋勇争先。<br></div><div><br></div><div>一九四九年四月,何德宏在江苏常州附近参加渡江战役,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热血。<br></div><div><br></div><div>一九五一年,何德宏毅然随所在部队跨过鸭绿江,参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br></div><div><br></div><div>在朝期间,何德宏作战勇猛,机智果断,一次战斗中仅其一人即缴获美式卡宾枪三支,马五匹(因不便牵动,击毙两匹,牵回三匹),被全军传颂。<br></div><div><br></div><div>何德宏先后荣获三等功、三级战斗英雄称号,及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勋章一枚,上尉军衔。<br></div> 何德宏一九五四年由朝回国,先后在西安部队军校,石家庄步兵学校(后改为步兵大学)学习。<br><br>一九六三年三月,何德宏以副营级军职转业回乡,到定远县供销合作社任工会主席,一九六五年任县供销社副主任、党组成员,奋斗不息。<div><br></div><div>何德宏正直无私,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无端批斗和残酷迫害,一九六八年被平反之后调任“定远县革命委员会商业服务站炉桥商业分站”革委会主任。<br></div><div><br></div><div>一九七一年十月任定远县百货公司经理。一九七二年十二月二日凌晨因突发心梗不幸逝世,享年四十一岁。<br><br>何德宏虽英年早逝,但他为人坦率、谦和,平易近人,从不居功自傲,工作兢兢业业,始终保持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受到了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br></div><div><br></div><div>中共定远县委、县革委会主要领导刘昭诚、程克荣等亲率班子成员绕棺一周为何德宏同志送行,各界人士手持花圈送至汽车站扶棺上车方回。<br></div><div><br></div><div>注:由于三叔(何讳德宏)辞世较早,其十九年部队生涯的很多史料缺失太多,包括各历史阶段的部队番号、驻地、任职、首长姓名等已无从查考陈述。谨在此深表歉意。<br><br>侄:何建东 何建军 供稿<br><br>二〇二三年四月</div> 何校长家的头等大事<div><br></div><div>2022年深秋的清晨,薄雾尚未散去,定远县总医院已是人声鼎沸。十楼的病床上躺着一位八旬老奶奶,她蜡黄色的脸,神色有些痴,乌青的左手面上留着打吊针预留管子,右手不断比划着,嘴里咿呀的说着什么,可是一句也听不清楚。<br><br>病床旁边一位老爷爷佝偻着身体、坐在板凳上打着盹。黑黑杂乱的头发,消瘦的脸颊满是胡子茬,天庭饱满的额头,高挺的鼻梁骨,宽厚的肩膀,175cm以上的身高,上身藏深色的中山装左上角的口袋挂着一支圆珠笔,下半身泛白灰色的裤子的右腿裤边还翻卷着,脚蹬一双劳保鞋。虽然疲惫不堪,但依然可以看出他不凡的气质,年轻的时候肯定是一位帅哥。<br></div> 床头柜上放着一些生活用品,还有一本《开国十大元帅》,想必老人是一位退休的老教授,要不就是退休的老干部,又或是一位军事迷。老奶奶的声音惊醒了老爷爷,他睁开布满血丝的双眼,赶忙站起来,急切询问“是不是要上厕所?”只有他能听懂老伴的话。大爷掀开被子,轻轻的拉着老妇人的右手,左手扶着她的后背,悠悠的把她扶了起来,然后把她的双腿缓缓转个方向对着床沿,给她穿好拖鞋。老妇人颤颤巍巍的半站着,整个身体成S型,伤残的腰勾着无法直立。老爷爷托着她的腋下,小心地将她抱到卫生间,等她坐上马桶以后,关上门站在门口等着。<br><br>子女们有的在当地、有的在外地工作,针对目前两位老人的情况,为了精心照顾两位老人,子女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商量以后轮流来医院照顾,但是老爷子坚持由他留在医院,说老伴上厕所的时候,他能随时照顾。少年夫妻老来伴,老两口相濡以沫几十年了。<div><br></div><div>等老伴重新回到床上,老爷爷看着痴呆的老伴,眼睛湿润了,陷入沉思,想起孩子们都小的时候,他怎样与老伴把五个孩子拉扯大。<br><br>老爷爷在当地很有名气,大家都尊称他叫何校长,亲切地称他老伴为何老奶奶。何校长任教过几个学校,很多年来都担任校长。何校长的父亲三十多岁时就病逝了,是他母亲含辛茹苦的把他何兄弟姐妹们养大,在以前自然灾害年代的贫困村里,几个孩子能不被饿死,已经是一个奇迹了。坚强的母亲执意要让孩子读书,何校长在家排行老二,性格内向,不善言辞,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刻苦努力,尤其是数学成绩颇为突出,老师们都特别器重他。<br></div><div><br></div><div><br></div>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在这样家庭背景下,能够考取学校、能够当上教师,以后又担任校长,与老师们的教导和组织上的关爱是分不开的。何校长通过自己的打拼,改变了何家这一代人的命运,为家族未来更好的努力发展树立了楷模、打下了基础。<br><br>何校长常年在学校工作,只有在下班之后和假期才能回村干活,家里的劳动重担全部落在何老奶奶一个人的肩上。当时农村实行大包干,极大的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谁家有劳动力,家里就过的好。那时候农村家庭孩子都多,一般男孩子认识字就行了,女孩子很少有读书的。何校长这样的一个大家庭,靠他的那一点微薄的工资实在是捉襟见肘,五个孩子都在读书,对于一个农村妇女来说,家里没有男劳动力干活是多么艰难啊!<div><br></div><div><br></div> <div>何老奶奶再苦再累也要坚持让孩子们读书学习,在她的内心里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想目标,只有最朴素的信念:不能让孩子们再受苦受累,一定要通过学习过上好日子。几十亩的体力活压在她一个人的肩上,那时候也没有机械化,很多农活全都靠挑抬,她何尝不想有人帮她一把,可手心手背都是肉,四个儿子和一个丫头,把谁从学校里拖下来干活都不忍心。<br><br>后来二儿子高考意外落榜,看着妈妈一个人干活太辛苦,心疼妈妈,坚决不愿意复读,最后与大学失之交臂,其他四个孩子都考上理想的学校。<br><br>一个伟大而慈祥母亲就是一个家庭最好的风水,母亲就是家里的情绪表,她的一言一行影响到每个孩子的成长,如果没有何老奶奶的勤劳持家、吃苦耐劳,孩子们根本不可能有现在幸福生活。<br><br>家里的五个孩子都受父亲的影响,尤其是老大学习异常刻苦,在当时大学入学率只有百分之几的情况下,八十年代初,就考取了安徽师范大学,继承父亲的衣钵,在四邻八乡都引起很大的轰动。老大在父亲的教育下,考取大学,意味着以后不用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中国的一句老话,就是鲤鱼跳农门,实现了父亲最大的心愿,也是那时的无上光荣。</div> 何校长桃李满天下,现在自己的孩子考取了大学,对一个从事教育的老师来说,是多么的自豪啊!老大给家里带了一个好头,对弟弟妹妹们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他们都纷纷以老大为榜样,发奋读书,接二连三的都考取学校,在那样的一个特殊年代来说,老两口能在困难时期,把孩子们都培养出色,真是不容易!何家理所当然的获得了耕读传家的美名。<br><br>“二爷,刚才您睡着啦。二婶的出院手续已全部办好,今天就可以出院了。”这是何校长的侄子建亮,何校长大哥家的儿子,现任医院药监科室主任,何老奶奶住院的一切手续都是由他安排。他从小就跟着二爷读书,由于二爷的谆谆教导,加上自己刻苦努力,今天也有了很好的成就,他的内心很敬重二爷。<br><br>何校长不仅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读书,对何氏本家和姐妹亲戚家的孩子们都一视同仁、悉心教导,在他的影响下很多后辈都考取了好的学校,现在都有很好的发展。<div><br></div><div>何氏家训三字经:“天下善,孝为先。父母亲,恩如天。”何校长老两口现在都已经八十多岁了,关键是老奶奶患有老年痴呆。如何让父母度过一个幸福的晚年,老大召集弟弟妹妹开了一个家庭会议。<br><br>大家虽然不在一个地方工作,但是也要克服一切困难,父母辛苦一辈子把我们养活大,现在妈妈老年痴呆了,更需要精心照顾。同时要密切关注父亲(何校长)的思想动态,人到老年会发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敏感,不知道如何度过晚年生活,尤其是子女对待他们的态度,言语上要慎重,子女一丁点儿的抱怨,在老人看来都是天大的事情。四个儿媳妇都通情达理,纷纷表示不让老两口受委屈,一家一个月轮流伺候。<br><br>何校长知晓家庭会议的内容,欣慰的笑了,握着老奶奶的手,轻轻地说道:“老伴啊,孩子们有这份孝心,我很满意,没有让我们失望,我们辛苦一辈子值了!”<br></div>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永宁何氏世代以勤劳耕种土地、勤奋读书为传家之本。何校长在孩子们都还小的时候,就告诫自己的子女们,努力读书、清白做人才是正途,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亘古不变。<br><br>曾国藩家书:“吾不望代代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好的家风,自然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何校长老两口一边辛勤劳动种地,一边培养子女好好读书。现在孩子们都有理想的工作,过得都很幸福。长子、三子、女儿和女婿更是薪火相传,纷纷走上教书育人的岗位,接班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br><br>习总书记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何校长和何老奶奶的心里面有最朴实的想法,孩子们读书向上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婆婆和我<div><br><div>婆婆到县城来和我们一起生活已经好几个年头了,她今年已经91岁了,耳不聋,眼睛勉强还能看得见,在家不用杵拐,家里什么事都爱过问,秉承其年轻时农村妇女“当家”习俗,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管家。<br><br>在我的心里,婆婆就像是我的母亲,她勤劳、善良、通情达理、心灵手巧,每当闲暇,一家人在一起聊天时,婆婆总爱和我们讲她过去的事。<br><br>婆婆特热情。几年前,婆婆随大哥一家在农村生活。每当我们回老家时,婆婆就像过节一样,高兴得像个孩子跟前跟后,她总是倾其所有,拿出她储备很久的她认为是最好的东西招待我们,热情得有时我都不知所措,每每其时,我爱人便会说婆婆:“我们这是回家,又不是客人。”<br></div><div><br></div><div><br></div></div> 本文刊登于滁州日报2013年9月17日“家事”版<div><br></div><div>婆婆的手脚特快,有时我的思维还跟不上她的速度,你要是说渴了,她就会迫不及待地给你倒茶,并且倒上在她看来是最好的糖开水;你要是说有点饿,她就叫大嫂快去做“荷包蛋”,婆婆还会倒上很多红糖,鸡蛋吃完了,碗底还会剩下厚厚的糖;吃饭时,婆婆会拿两双筷子放在面前,一双自己用,另一双是专门为我夹菜的;你要是说热了,她肯定会叫侄儿们把电扇搬来,她因关节炎从不用电扇;到了晚上,他会在第一时间用农村特有的大铁锅烧了一锅漂浮着一层油的热水,倒在盆里,还为你拿出一条不舍得用的新毛巾。<br><br>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婆婆尽管都90多岁了也还是爱美的。我每每遇到适合婆婆穿的衣服,总爱买给她,婆婆穿上也挺高兴的,左看看右看看,还不停地说:“城里的东西就是好看”,还会问上一句“多少钱啊,贵吧!”我就会附和说:“不贵,就20块钱”,婆婆就觉得坦然了。在她看来,20元的衣服还是能接受的,多了她会心疼,看着婆婆幸福而满意的神情,我也觉得善意的谎言有时还挺管用的。老家亲戚来看她时便说“媳妇对我很好,经常给我买好看的衣服”,还把衣服拿给亲戚们看看,此时的婆婆感到无比自豪,在亲戚面前很有面子。<br></div><div><br></div><div>婆婆特爱唠叨,唠叨的别人总是“烦她”,可我大都还是能理解,她总是喜欢把过去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从自己的记忆深处翻出来,从头到尾地叙述N遍了,自己还认为是那么的新鲜,每次的语言和逻辑都几乎没事么变化,说的是那么的动容,津津乐道,就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一样。当说起“五九年”的事,自已的亲人相继离去,还不停地抹眼泪,在我第一次听婆婆诉说,还动情地与她一起互动,次数多了,听婆婆说上句,就知道下句,也就只能附和了,退一步说,“老”的那一天也在等待着我,甚至比她还唠叨呢。<br><br>有时婆婆也会说出让你啼笑皆非的话。我们第一次开车回老家看她,临走时,婆婆拿出100元给驾驶员说:“大师傅,耽误你时间了,这是给你买油的”;第一次看到我下班进门在脱高筒靴,婆婆问到:“外面下雨了吗?”显然把我穿的高筒靴当成农村过去常穿的深筒胶鞋了;第一次看到我穿着裙子即将去上班时说:“你就穿着这样就去上班了吗?"显然我的婆婆不仅爱管事,还是一位“老封建”呢,是不是还挺可爱的!<br></div><div><br></div><div>是啊,家有一老,如同一宝。我的婆婆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平凡而诚实的农村老太太,在婆婆身上我学到了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如何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学会坚强。还有很多的人生哲理,婆婆不会说的很具体,但从她的一言一行中也还是能领悟到的。<br><br>谁说婆婆与媳妇是天故?我们的婆媳关系就是那么的融治与和谐,处理好这种关系的真谛就是:理解和包容,以诚相待。</div> <div>本文所写“婆婆”,为何讳正祥的夫人杨讳新英,生于1923年7月,祖籍定远官寺庙东,卒于2017年3月,原葬于大何老坟地,现迁往大何小学前严山头新墓地。<br></div><div>杨氏老夫人一生勤劳持家,织衣布,耕田地,操家务,理内外,乐善好施,心地善良,和蔼亲切,朴实无华,生一男(德云)、一女(德勤)。<br></div><div><br></div><div>作者简介:陈立萍(何德云爱人),中共党员,先后在永宁、界牌、义和、观寺、桑涧、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任职财粮员、纪委委员、乡纪委书记、乡镇副书记、乡镇人大主席、县纪委信访室主任、案件监督管理室主任,历任定远县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人大代表,屡获表彰。<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