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摄南太行挂壁天路<下> <b>D4下</b> 26日上午,从郭亮村出来,走通天河盘山道,经南坪村到南寨镇吃午饭,然后在北寨加油站加油并休息了一会,我们就前往人少景美的上腊江挂壁公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上腊江将军岩观景台——走吧网刘老师</h5> <b>6、上腊江挂壁公路</b> 过了南湾桥,左转走上弯弯的山路。刚开始蜿蜒起伏的山路,还只是觉得路窄。可越往上走越是惊心,没有护栏的道路,一路尽是急弯,一边紧临悬崖,一边擦着岩壁,自驾于此完全可称之为探险。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上腊江挂壁公路还是原始的开凿状态</h5> 走过一段无护栏无任何防护的狭窄悬崖路,来到无路可走的绝壁处,一段200多米长的挂壁公路岩洞出现眼前。这是上腊江村民于1997年,用了77天在海拔1200米的悬崖峭壁上凿出的道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穿行上腊江挂壁公路</h5> 上腊江隧洞原始简陋未加修饰,洞顶岩层脱落高低不一,洞壁参差不齐凿痕犹在,洞柱粗细不一差别很大。大小不一的洞口,框出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上山时不敢斜视的眼睛,到此方可一饱眼福。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上腊江挂壁公路外景</h5> 上腊江挂壁公路穿过的的岩壁外,可以看到一块裂开的岩石,很像守卫于此的古代将军。悬崖的岩壁上开着侧窗,隔着不宽的涧谷有一条狭长的石梁,外侧是数十米深的峡谷。三面凌空的石梁,就像是上腊江挂壁公路的天然观景台。好风景激起的兴奋感,让一贯恐高的姐妹们,也敢站到无栏石梁边的岩石上嘚瑟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上腊江挂壁公路观景台</h5> <b>7、太行第一路(太行十六拐)</b> 太行第一路,位于香木河自然保护区内,是一段坡陡弯急的16拐盘山路,其中10个是180度的回头弯,也是一个自驾发烧友挑战的热门打卡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俯瞰太行十六拐——借用网络航拍图</h5> 我们沿着香木河西行,在海拔650米处转到向北的上山道。刚开始上山的路没有什么特别,但走到陡峭峡谷上端就不一样了。只见道路在40米宽的狭窄山沟里,横着走了10个层层叠叠的回头弯,160多米的直线距离内,道路蜿蜒盘旋了280多米,爬升了10多层楼的高度。走完16拐来到海拔1095米的崖顶,我们行驶了1.7公里的里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弯多的太行十六拐——借用网络航拍图</h5> 行驶太行第一路,在狭窄的山谷里盘旋而上。陡坡上的每一个回转都是直抵岩壁,一个回转紧接着一个回旋,每个瞬间都给人无穷的回味,让人有一种灵魂追不上肉体的感觉。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上行太行十六拐</h5> 车外是峡谷里回响的引擎轰鸣,车下是车轮与陡坡弯道的摩擦,车内是反应与方向盘的较量。入弯减速,出弯加速,油门收放间,爬坡过弯一气呵成。每一段陡坡,每一个急弯,每一把方向,都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陡峭的太行十六拐——借用网络航拍图</h5> 我们从太行第一路返回,领队小裴调侃地说“上山看动力,下山看脚力”,让我们注意刹车。经过上来时的刺激后,下去时已没有那么兴奋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太行十六拐下行</h5> <b>8、凤凰山村</b> 凤凰山村,位于太行第一路东面的南太行的悬崖绝壁之上,有几个悬崖平台可以俯瞰太行第一路和香木河。我们在霜降时节来到这里,正值村民在悬崖平台上晒山楂干。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凤凰山村崖上晾晒的山楂——团友WU 拍摄</h5> 我已没有相机可用,手机又拍不好,郁闷地离开凤凰山村,我们去了齐王寨。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凤凰山村的眺望</h5> <b>9、齐王寨挂壁</b> 齐王寨在南太行的高山峻岭中四面环山,出寨唯有一长峡可通,再经80多米高直立岩壁上凿出的“齐王故道”,才能下山与外界相通,是一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之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齐王寨挂壁盘山道</h5> 齐王寨,其名始于秦初。传说秦扫六合时齐国被灭,齐王幼子逃到这易守难攻之地,自立齐王欲复国报仇。然而山外已眼花缭乱地历经了秦始皇巡游病故、陈胜吴广起义、刘邦兵临咸阳、秦王子婴出降、项羽焚烧阿房宫、垓下霸王别姬、汉皇登极的风云变幻,早已是秦亡汉立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齐王寨龙凤潭</h5> 我们购票进入景区山门,走上回旋的山路,先到齐王瀑观景台。只见一圈百多米高、几如水桶般环绕的悬崖里,一条近百米高的齐王瀑,像一匹白练滑过赤红的直立岩壁,坠入脚下碧绿的龙凤潭。这里路边设有停车位,观景台还有通往龙凤潭的石阶,可供游客下去游览。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齐王瀑观景台</h5> 行驶一段上贴绝壁下临深渊的悬崖路,在“车到山前疑无路”几乎撞崖时,道路来了一个180度的回转,我们钻进了一个黑幽幽洞内,走入刚才悬崖路上面的岩壁之中。“龙湾洞”,一个人工开凿的上面滴水、下面湿滑的隧洞,在山岩腹内弯曲前行了150米。只能过一车的洞内粗陋狭窄,路面不平没有硬化,还都是原始的开凿状态。这段隧洞黑乎乎的没有照明,只在接近出口的地方,开了一个侧窗。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穿过齐王寨挂壁公路隧洞</h5> 出洞又是一段悬崖路,一个转弯后,我们又钻入第二段隧洞。“峰屏洞”,可连通陡峭曲折的“齐王故道”,是先开凿的隧洞,约100米长,敞亮一些的洞内修整过,路面是平整的水泥铺面,岩壁上开了3个侧窗。出峰屏洞即是秀水峡的出口,也是齐王瀑的下落之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山清水秀齐王谷</h5> 如削山岩夹峙的秀水峡长近千米,道路贴着岩壁溯溪曲折而上,一条清澈的石板河穿峡蜿蜒而下,一串明镜似的成潭积水处,倒映着两岸的山岩和秋林。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齐王谷一线天</h5> 穿过秀水峡中传说齐王一剑劈开的一线天,就是豁然开朗的齐王寨了。岁月消磨了当年小齐王隐居练兵的种种遗存,只留下一些地名遗迹,把那段历史传到如今。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穿越秀水峡</h5> <b>D5<br>1、望风亭观景台</b> 26日清晨,我们在住宿地沐云山舍的崖边观景台观赏拍摄日出。早餐后,我们向东出发,去了200米外的望风亭观景台。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沐云山舍看日出</h5> 望风亭观景台位于太行红岩峭壁之上,有人称它为“南太行的泰坦尼克号”。虽然有铁制栏杆环绕其上,但临崖凸出于千仞绝壁显露的险、奇、峻,还是让上去的人不得不谨慎自己的动作。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望风亭观景台——走吧网刘老师</h5> 望风亭观景台,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面峡谷里有一条玉带盘旋而上,那正是我们昨天走过的太行第一路,凤凰山村就在峡谷东边的崖壁上。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望风亭观景台——走吧网刘老师</h5> <h3><b>2、陈家院挂壁</b></h3> 我们走上号称“太行317”的村村通山道出了河南。我们来到一处悬崖边上。这里可居高临下地观赏崖下的陈家院水库,可以看到水库岩壁上的一排挂壁侧窗,可以看到陈家院的“飞瀑”,可惜今天只见瀑布的水痕。陈家院挂壁公路,位于山西河南的交界处。由于运煤的重载卡车太多,1100米长的隧道内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黑灰,走出隧道就又走进了河南。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陈家院水上挂壁公路外景</h5> <b>3、柿园水库(太行喀纳斯)</b> 走下G342国道,转入小路,继续向西沿着香木河前行。到三郊口水库后再转道向北,顺着桑沿河去柿园水库。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有“太行喀纳斯”之称的柿园水库——走吧网刘老师</h5> 柿园水库,大坝位于河南,库区大部位于山西。一条红岩峡谷,一汪碧绿湖水。峡谷陡峭,奇峰怪石林立;峡谷狭小,宽不过十余丈,窄仅丈余;峡谷曲折,蜿蜒4公里,获得“太行小三峡”之称。幽谷中的一潭清水,碧如翡翠;奇峰下的一涧碧水,秀丽温婉,引来“太行喀纳斯”的美誉。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峡谷秀水的柿园水库</h5> 柿园水库所在的峡谷,是古老地块断裂形成的,两边的断崖呈块状石峰,峰林险峻,气势恢宏,给人以奇峰奇石雄壮神奇之美感。峡谷的岩石呈现红色,直立岸边护卫着一湾绿波,让人得丹崖碧水柔婉和谐之养眼。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柿园水库崖上——石倩</h5> 一处三面临水的矶石,高高的危立于水面之上。我们穿过树林,走过荆棘,越过茅草,踏上矶石,开心地蹦蹦跳跳,放肆地摆POS拍照,留下此刻的欢乐。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柿园水库危崖上</h5> 路边山坡上的一棵叶子青黄各半的大树,随着秋风舞动起来,在蓝天下挥洒出片片金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落叶舞秋风</h5> <b>4、黄崖底天路</b> 沿桑沿河继续上行,穿过黄崖底村,走上老漫滩的乱石路。这里正在抢修大水冲毁的道路,我们走的是河滩上乱石堆成的1.5公里临时路。来到龙王山下,领队小裴和摄影的刘老师先开车上去,让我们在山脚下等他们通知,再来一场太行天路的自驾攀爬。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在黄崖底天路上爬升</h5> 黄崖底天路,蜿蜒在山西壶关县龙王山的一个山谷里。山脚至山脊的直线距离只有1.2公里,道路曲折盘旋了4公里多,在山崖上走了20来个回头弯。我们从海拔825米的山脚,先到海拔1170米处,观赏拍摄最为曲折的一段天路。然后继续向上走1.2公里,攀上海拔1258米的山脊,穿过一个“双龙谷景区”的牌楼,走完黄崖底天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行驶黄崖底天路</h5> <b>5、红英汇流</b> 前方的山峦没有了,顺着道路两边的黄色栏杆,我们来到太行山与华北平原交界处的一个名叫“红英汇流”的地方。红英汇流,是红旗渠的十大著名工程之一,是红旗渠一干渠与英雄渠汇合的渠闸。当年它不仅是红旗渠工程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红旗渠标志性的景点之一。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走向红旗渠红英汇流</h5> <b>6、花壶线</b> 转到向西对着大山去的Y023乡道,在海拔540米的河南八达村,驶入太行山的盘山道,我们就进入了山西,走上一条飞跃太行山巅的景观大道。这条连通晋豫的花壶公路,因其路险景美而倍受自驾发烧友的青睐,被网友称为“最美网红公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打卡花壶线途中小山头</h5> 花壶公路,一个美丽的名字,起于花园村,终于壶关县。不过,作为网红公路的花壶线,一般指玉峡关镇为终点。这本是山西境内的一段道路,但因山下东出口的八达村,是通往花壶公路的必经之地,因而河南的八达村也就成为了花壶线的东起点。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走花壶线驶进太行山</h5> 花壶线,虽然不是依据路上美景得名,但却是一条古道新路的景观长廊,有最美的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和密集的隧道群,曾是由河南去山西,翻越太行山距离最短的一条古商道,一路串起了古道西风口、胜景南天门、古刹金灯寺、林州小西天等一众著名的古迹景点。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登山梯样的花壶线</h5> 花壶线,新修的道路宽敞平坦,路边标识清晰,靠崖都有较高的护墙。虽然在急弯的盘山道上左摇右摆地行驶,但给人的安全感却是棒棒的。我们在花园村附近高处的道路宽敞处停下,回望刚才走过的道,那一段段的路就像登山梯一样,一层一层地叠在山坡上。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花壶线盘山道上的爬升</h5> 来到花壶线海拔1370米的最高处,这里的风门口是花壶线最险要之处,有一连串短小狭窄的隧道,群集在蜿蜒的崖壁间。我们穿过第六个隧道,登上路边凸出崖壁的小山顶。到此,在直线距离3.6公里的南太行东麓,道路蜿蜒了12公里,海拔上升了830米。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花壶线途中小山头眺望山下平原</h5> 我们站在群峰之间,远眺山下的沃野平原。南太行不同于别处的大山,没有山前丘陵向主峰的过渡,在平原边上直接拔地冲天,展现出别具一格的阳刚之美。我们穿过最后一段隧道,一种别有洞天的感觉油然而生,豁然开朗的视野里,是色彩渐远渐浅的层层叠叠山峦。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穿行花壶线风门口隧道群</h5> <b>7、转道乡间小路</b> 走到玉峡关村,我们转到石玉线行驶。走了6、7公里越过青龙洞后,前面修路断行,牛石窑过不去了。幸亏领队小裴路熟,带领我们调头回来,走花壶线绕到玉峡关镇(原杏城镇),再转到一条不知名的乡间小道,经历狭路相逢的会车和盘山窄路多车相错的惊险,总算是到了牛石窑村,拐上玉石线继续前行。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不知名的乡间小路</h5> <b>8、神龙湾观景台</b> 正沿玉石线一路飞驰,忽然前面路边停了很多车。领队小裴也在路边停下,招呼我们下车,走进路右侧一条小小的山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危岩耸立的神龙湾观景台——借用网络航拍图</h5> 神龙湾观景台,建在三面凌空的狭长绝壁之上,一条石阶小路通向崖边,观景台的最前端的岩石平台上,只能容下3个人站立。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狭窄的神龙湾观景台</h5> 观景台的岩石是石灰岩的,表面已风化溶蚀得凸凹不平,一些稍大的裂缝上还有铁格栅铺垫,虽然有钢管栏杆围着,但脚下那看不见底的深渊,还是令人心生怯意。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摇望井底挂壁公路——鄢建华</h5> 站在观景台上,下面的神龙湾峡谷一览无余。只见600多米外的山崖绝壁上,穿岩而过的井底挂壁公路历历在目,那岩壁上的一排隧洞侧窗仿佛伸手可探,崖眼眼里的车辆正排着队缓慢通行。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仿佛近在眼前的井底挂壁公路</h5> <b>9、井底挂壁</b> 离开神龙湾观景台,一路下行来到井底挂壁公路隧道洞口外的停车处。当真是“望山跑死马”,600多米的直线距离,我们经玉石线在石窑滩转古石线,竟在公路上峰回路转地绕行了8公里多。井底挂壁公路,如今因井底村更名为神龙湾村,已是神龙湾挂壁公路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穿行神龙湾峡谷</h5> 井底,村名,原称“穽底村”,因海拔810多米的村庄,被四周海拔超过1300米的群山峭壁环抱如井而得名。它曾随晋豫古道的繁荣而昌盛,也因未得近代新交通方式的眷顾而闭塞衰落,走出大山也就成了井底村人最奢侈的梦想。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美丽的月亮桥——团友李玲</h5> 月亮桥,在井底挂壁公路的上出口处,是绝壁深渊边上的一座美丽的石砌拱桥,因跨过溪涧的圆拱形如月亮,而得名“月亮桥”。桥边的隧道口处,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哈喽梯”三个红色大字,一个红色的箭头直指月亮桥。哈喽梯,这个古怪又像带点洋味的名字,其含义其实是非常凄苦与凶险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凶险异常的哈喽梯和月亮桥——借用网络航拍图</h5> 哈喽梯,一条凿于清初的古栈道。这条古道爬高700多米、折返99盘、拥有15000级石阶,哈喽梯和相连的月亮桥都是古道的一部分。古道盘旋于井底村西峭壁的缝隙间,是一条近乎垂直、没有扶手的登天阶梯,许多台阶仅容得下半只脚。上贴岩壁,下临深渊,攀爬这陡峭异常、凶险无比的哈喽梯,常常让人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于是“哈喽、哈喽”的喘息声,便成了这段天梯的名字——“哈喽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连接哈喽梯的月亮桥</h5> 过去的井底村村民去县城,只有攀爬这唯一的天险小路,不单耗时费力,还经常付出生命的代价。1996年冬,一群精壮的井底村民,决心摆脱封闭的困境,实现世世代代的梦想,开始了愚公移山式的凿山修路。他们经历了失败,付出牺牲,但初心不改。1999年在县交通局的救兵与资金的支持下,井底隧道终于在2000年可以通车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穿行井底挂壁公路</h5> 但粗陋的隧道只能单车通行,隧洞侧窗过长,崖边没有防撞墙,洞顶落石不断,连那个著名的“天路入云”的巨顶也塌方脱落了。在国家的支持下,2017年进行了修缮工作;2020年在洞口和山体间打桩加固;2021年进行爆破加宽施工。现如今我们走过的这条峭壁之上的1526米挂壁公路隧道,以它的39个崖眼眼和无数的水泥支撑柱,展示着神龙湾的绝美风景和神龙湾人的毅力决心。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月亮桥</h5> <b>D6<br>1、石板岩</b> 27日早上,我们告别了昨晚休息的画谷石板岩,出发去韩家洼看红叶。领队小裴带我们绕道南湾漫水桥短暂驻足,欣赏拍摄石板岩的水色山光。只是我用手机拍摄,始终不尽如人意。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南湾漫水桥上看石板岩镇——鄢建华</h5> 从车佛口的山道刚上山,就遇到数辆大巴从山上下来。等我们经曲曲折折的山路,走到冰冰背景区大门前,前面的小路口处,已有路牌警告里面已无停车位。韩家洼红叶的名气实在太大,来的游客和自驾车太多。小裴电话联系后,果断带我们去了秘藏的景点。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冰冰背前的太行秋色——鄢建华</h5> <b>2、太行屋脊观景台</b> 从冰冰背下来,越过溪流上的小桥,我们在车佛沟村对面,沿Y055乡道上山。走过漏子头村,在一处宽一点的地方停车,来到“悠然久舍·悬崖民宿”。走入一条田间小路,下行一段石崖小缝,穿过一处茂密树丛,迈下一个陡峭石坎,打开一扇铁制栅门,我们上到一个砂岩观景台,块块岩石都天然平整。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太行屋脊穿小路</h5> 太行屋脊观景台,是荒凉、险要、简陋的。荒凉,是少有人来,无人管理;险要,是兀立崖边,三面凌空;简陋,是狭小的岩石上,有几根生锈的防护栏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太行屋脊观景台</h5> 太行屋脊观景台,又是清净、开阔、壮美的。清净,是无人打扰,观景台被我们十几个人承包;开阔,是居高临下,太行大峡谷尽收眼底;壮美,是近赏太行秋叶之流丹,俯瞰太行平湖之翠绿,远观太行山脉之磅礴。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太行屋脊观景台——走吧网刘老师</h5> 太行屋脊观景台,正对着东方,摄界无遮挡,是个拍摄日出的好地方。当时还不知道,我们遥望太行平湖东山的那边,正是两天后去的红旗渠分水闸。离开观景台,我们原路返回,往大垴天路去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太行屋脊停车场组团合影</h5> <b>3、大垴天路</b> 垴,汉语意为“山顶平地”;大垴,村名,辖12个自然村,是林州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古称“九连山”,四面皆为峭壁悬崖。曾有古词这样描述大垴村的行路难:“叠嶂峰峦峥嵘势,崖如刀切,九连山,直插天际,鸟罕至,千寻深谷人迹灭。欲登攀,恰似上青天,难逾越。”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攀崖而上的大垴天路第二、三段——借用网络航拍图</h5> 太行之巅白云深处的大垴村,景色奇峻秀美。但山高路险、偏远难行,让村民们一直处于隔绝的困境中。那为何不搬迁到山下呢?村支书许存山说,村民一是舍不得家;二是舍不得这山上遍地的野生药材。1980年,村支书许存山带领村民,历时4年凿挖48万土石方,硬是在直立的峭壁上,开辟出一条九曲十八弯的13公里登天路,也让大垴村声名远扬。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垴天路崖边眺望</h5> 如今,大垴天路这条太行崎岖的盘山路,因其山高路险、弯急坡陡,成为户外、骑行、越野的网红路线,深得自驾者和摄影人的青睐。我们从海拔850米的车佛沟村,走盘山路上到海拔1060多米的春树坪村,再转到对面山上海拔1260米的崖下。走崖前路绕到海拔1230米的崖背后的峭壁下。在峭壁上爬两个陡峭的回头弯,到峭壁海拔1293米稍宽处停下。回望走过的春树坪村,盘山道像一条玉带镶嵌在层层梯田间。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垴天路第一段</h5> 大垴天路虽然在后期修整过,但是由于山势陡峭、条件实在苛刻,整条山路几乎一直在峭壁上之字形盘旋中爬升。艰难开凿的道路非常狭窄,一边紧贴着劈开的万年岩壁,一边压着垒砌石块边缘下的万丈深渊。我们虽不担心窄路上的行驶,但真担心在山路陡峭处会车。好在个别位置有便于错车的稍稍拓宽,而前面又有领队小裴的对讲机通知,我们能及时在稍宽处等待让车。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垴天路第二段</h5> 我们在绝壁上下行,绕过海拔1200米的开凿山口,转到绝壁背后的峡谷里。道路在这里来回盘旋了13个折返弯后,才爬上海拔1357米的山脊。刚从转得晕头转向中回过神来,又要再走过3个回头弯。到海拔1420米的大垴南凹村附近停下。回看我们刚才走过的山路,峡谷里层层叠叠的折返弯,就像是嵌在山凹里的登云梯。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大垴天路第三段</h5> 大垴天路越往上走,山路越陡,弯道越急,车的轰鸣声也越大,感觉也越是惊险刺激了。路遇滚石挡道,我们绕开阻拦小心走;路边塌方,我们紧贴崖壁谨慎过。行驶中,抬头是壁立千仞,俯身是万丈深渊;惊险处,一会似乎要撞到山崖,一会似乎会冲上天空。我们一边感受太行绝壁峡谷的惊心,一边体验着山道驾驶操控的乐趣。只遗憾时值秋高气爽之际,无缘欣赏到大垴天路高路入云端的美妙。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山凹里盘旋而上的大垴天路第三段——借用网络航拍图</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h5> <b>4、张家凹</b> 离开大垴,我们行驶在海拔1500米的太行山脊,直到海拔1600米的欧亚张家凹景区。我们穿过简易的景区门楼,停车场往前就是一墩墩千奇百怪、满布沟槽的石灰岩石,一条石板小路贯穿这片白色的低矮石林。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张家凹的矮石林</h5> 张家凹,藏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游人罕至,似乎与世隔绝。张家凹,像一个地质博物馆,不知是鸿蒙初开时的山崩地裂,还是沧海桑田后的海枯石烂,让这里石灰岩断裂演化的悬崖绝壁,环绕着山凹里的凸兀奇峰和嶙峋怪石。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穿行张家凹矮石林</h5> 顺着天坑山脊边缘,转到张家凹的最高处。这是一个三面都是几百米深渊的观景台,是站在山西看山下河南林州大峡谷的绝佳之处。距崖边仅一步之遥的崖顶平台上,有两块上大下小的小石墩,像是人为层层堆叠的石板,其实是自然风化的石灰岩。这两块石上石,是游客喜欢拍照的打卡之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张家凹崖顶的狂欢</h5> 沿着崖边折拐的栈道,可走到下一个观景台。再从背后山坡的栈道,曲折下行到山坳,然后登着曲折的石梯,爬上一座孤立的石峰。这一路见到的裸露岩石,全是像书页一样叠在一起,正是这些层层叠叠的沉积石灰岩,堆起了张家凹雄奇的自然景观。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张家凹孤峰</h5> 孤峰下的山坳里,有栈道可通往前面的山上,有曲折鉄梯可下到谷底,我们游玩的时间不多,就没有再走了。据说张家凹在云雾缭绕下特别仙,可惜我们没有遇到。停车场有一棵大杏树,孤独地凸立在山边的天际线上,拍照留影后,我们离开了张家凹。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张家凹孤独的杏树</h5> <b>5、平顺太行天路</b> 从山道上下来,走一截G341国道,到东寺头转上平顺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在彩色标线的宽敞平整道路上迅跑。转到张河线的一处三岔路口处,上山的红色柏油路旁,“太行天路”的石碑格外醒目。我们在“太行天路起点”处,拍下了起跑的照片。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有人起跑线抢跑了</h5>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太行山的道路也都有各自独特的险与美。太行山被称“天路”的路有很多,我们走的这条彩色的天路,是平顺太行天路的桥沟起点。蜿蜒盘旋红色的山道,在层林尽染的秋山上,勾画出一条4.5公里的亮丽曲线。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攀行太行天路</h5> 钻过起点处的限高杆,我们开始了红色道路上的爬山。走上山腰的蛇行弯路,车窗外闪过长城垛口样的防护墙。爬高300多米后,红色道路的尽头处是海拔1542米的日出瞭望台。我们在红色道路终点,拍摄“太棒了!加油”的跑步照片,又爬上山坡拍了日落。暮色苍茫中,我们走上太行山脊的太行天路,前往住宿地北秋房。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终点冲线少了一人</h5> <b>D7<br>1、前往岳家寨</b> 28日早餐后,我们走太行天路去岳家寨。车前的道路突然变成红蓝两色了,这段彩带般的山路建在狭窄的山脊之上。起伏较大的山脊两边都是陡坡,上面石筑的高高路基,像长城一样绵延伸向远方。路边的一块三角形平台,就是“醉太行”的打卡点。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醉太行前留影子——走吧网刘老师</h5> <b>①打卡醉太行</b> 半米多高的黑色铁座上,是白色的“平顺欢迎您”和黄色的线形导向标志,铁座顶上是1米左右的“醉太行”几个黄白色镂空大字,还有英文“NICE TAIHANG”(美好的太行)和线形导向标志,色彩艳丽的大字老远就能瞧见。大家兴奋地在早晨的阳光下,赏景、拍摄、打卡、留影。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打卡醉太行</h5> <b>②颁证最天路</b> “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在千米之上的太行之巅山道上奔驰,太行山脊的秋色,在早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可惜我们在赶路中没有停留拍摄。一路疾行来到太行巅峰大平台,这里是山脊上的一个三岔路口,一边去西井山,一边去岳家寨。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最天路颁证——石倩</h5> 宽大的平台边上,有一个太行驿站。驿站对面也是一个铁座立着大字,只不过这里写的是“最天路”。小裴领队在这里颁发了证书,由于事先不知这个安排,大家领到“太行挂壁英雄会”的“穿越勇士”证书后,自是一番惊喜。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组团最天路合影——走吧网刘老师</h5> <b>③岳家寨</b> 我们走了一段长长的盘山路,下了一个巨大的陡坡,来到岳家寨景区大门前。换乘景交车,在崖边窄路是蜿行几公里,便到岳家寨村。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岳家寨秋色</h5> 岳家寨,藏于深山之中,建于悬崖之上峭壁之下,每有强风来临,便有如雨的小石块落下,故原名“下石壕”。村中岳姓绝多,据说是避祸的岳飞族人和后裔,因而更名为“岳家寨”。因山村背靠峭壁三面临崖,四围群山高耸,进村道路艰险,人说是“人间天上的连接点”,有“太行空中村”的美誉。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岳家寨山间秋色</h5> 在村头下车处,村边即是悬崖之下惊人的狭长深壑。问:千年榔树在哪?村人遥指山谷北面另一处崖上山脊,“石屋群中最高的大树便是”。原来,岳家寨仅有38户人家,却因山崖沟壑的阻隔,分为了南村和北村两个部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千年榔树荫庇的岳家寨</h5> 绕着山弯走了700米,一路上回望南村,逆光下霜叶魅人尽染层林。一进北村便是一片石头的世界,住的是石墙石片瓦,走的是石径石台阶,用的是石磨石碾盘……千年榔树像一把巨伞,守护着就地取材的岳家寨近千年。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岳家寨石世界</h5> <b>2、虹梯关挂壁公路</b> 虹梯关,位于地势险要的虹霓大峡谷,明嘉靖八年(1529年)平息民乱后在此建关,晋豫古商道上山西的八大古关之一,因古道攀崖而上的54盘之字石梯,仰望如虹而得名。曾是扼守晋豫古道的兵家必争之险要地,直至民国时期的1931年,还有驻军凭关据守。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虹梯关下的通天峡</h5> 1968年芣兰岩乡村民,为打破道路艰险异常难行的困境,用锤钎等原始工具,挖开5个隧洞,劈掉7座山岭,填平3条大沟,历时6年,修筑了长10公里、坡度30 、总落差近400米的虹梯关挂壁公路,打通了虹梯关乡至太行“跟脚”梯后村的新通道。从此,原经虹梯关的鸟道羊肠古道,逐渐废弃被荒草湮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穿行虹梯关挂壁公路</h5> <b>3、虹霓村</b> 虹霓村,一个美丽的村名,一个千年的古村,一个悬崖上的村落,原名洪底村。古村背山临水面崖,坐落在一道天然的断崖之上。一条穿村而过的河水,流到村东名为“虹霓断”的断崖处,跌入百米下的深渊,飞溅起的水雾,在阳光映照下显现彩虹。因此,明嘉靖八年设置“长治”、“平顺”县治时,洪底村也更名为寓意美好的虹霓村,流经村子的河流也成为“虹霓河”了。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虹霓瀑布上的虹霓村</h5> 我们南太行挂壁天路自驾团,到虹霓村就散团了。告别小裴和刘老师,与团友们道别后,我们到观景台上看过瀑布,走瀑布上方的石坝进入北村。村里保留的古建不多,转了一会时间就到了中午1点,咕咕叫的肚子催我们找饭吃了。在长虹桥与兴虹北街拐角的农家,我们点了4碗烩面。在等待时发现这家的小棚屋里,挂着一串串柿子,当即用手机拍下发到群里,祝贺我们这趟行程,成果丰硕收获满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硕果累累</h5> 离开虹霓村,本想走山路翻越太行,可导航显示道路拥堵,转走高速钻隧道出太行,到林州红旗渠纪念馆附近的红旗渠1960民宿,等待武汉过来会合的朋友,更期待他们带来的单反机。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告别南太行</h5> 谢谢观赏《太行行(一)驾摄南太行(下)》,<br>请关注《太行行(二)》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有点水</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草稿于武汉金银湖</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3年11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