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与脑科学(副本)

静等花开

<p>一、蒙氏教育</p> <p>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1870 年 8 月31日玛利亚 · 蒙台梭利出生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小镇。父亲亚历山德鲁·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和性格平和保守的军人,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博学多识、虔诚、善良、严谨、开明。作为独生女的蒙台梭利深得父母的宠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便养成自律、自爱的独立个性,以及热忱助人的博爱胸怀。</p> <p>玛利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西方教育史》称她是二十世纪赢得欧洲和世界承认的最伟大的科学与进步的教育家。</p> <p>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她特制了很多教具,如小型的家具、玻璃、陶瓷等小物件,供儿童进行感官练习。儿童的感官练习对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极为重要。</p> <p>蒙台梭利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看法,是她全部教育学说的基础。过去许多人批评她在这个问题上纯属遗传决定论,其实并不尽然。纵观蒙台梭利的全部学说,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既不是单纯的内部成熟,也不是环境、教育的直接产物,而是机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而实现的”。蒙台梭利肯定,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教育措施,及早进行教育,丰富儿童的经验,可以消除和防止智力落后的现象。</p> <p>蒙台梭利首先强调的是人和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她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规律发展起来的”。对儿童来讲,生命力表现为自发冲动,因此她把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发作为区分好坏教育的分水岭,对旧学校压抑学生自发冲动的做法予以猛烈抨击。蒙台梭利否定奖励、惩罚等强化的作用,强调儿童的内在力量、主观能动性;要求环境(刺激)要适合儿童的内在需要和兴趣,认为儿童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变化和发展。</p> <p>蒙台梭利又认为,生命力的冲动是通过儿童的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是活动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发展”,为了使儿童的生命力和个性通过活动得到表现、满足和发展,就必须创造适宜的环境。蒙台梭利为“儿童之家”设置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有一个较大的花园,学生可自由进出;轻巧的桌椅,4岁儿童便能随意搬动;教室里放有长排矮柜,儿童可任意取用放在里面的各种教具。这样的环境设置明显地是服务于儿童的自由活动的。</p> <p>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蒙台梭利强调通过自发活动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发展呈现一种节律(阶段):童年是个性形成最重要的时期,“没有比这个时期更需要智力方面的帮助”了。而在童年期,儿童的各种心理机能也存在不同的发展关键期,例如,2~6岁是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敏感期,2~4岁是对色、声、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消失,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正是很多低能儿童之所以低能的主要原因。因此,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又是举足轻重的。</p> <p>蒙台梭利由于缺乏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未能正确阐明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她的全部学说的基点是儿童内在生命力的自发冲动,把教育看作仅仅是儿童潜能(本能)的展现,夸大了儿童的自发冲动和自由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尽管如此,蒙台梭利多少看到了心理发展是遗传与环境、教育协同作用的结果,证明了教育可以纠正智力落后,更能使正常儿童智力发展,提倡早期教育。她尊重幼儿自身发展的特点,反对用成人的思想不适当地妨碍幼儿的心理发展,注意到儿童活动的智力价值和内部动机在学习上的意义。</p> <p>教育法分为以下四个方面:</p><p>1.体育(肌肉练习)。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幼儿的肌肉练习,她除了顺其自然,让幼儿通过坐、起、走、穿衣、脱衣、取物、照料动植物等行为得到良好的体育练习外,还发明了种种器具,如螺旋梯、摇椅等等,帮助幼儿进行训练。</p><p>2.感官教育。感官训练既为儿童将来的实际生活作准备,又是儿童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p><p>3.知识教育。结合感官训练,提早让儿童接受读、写、算、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同时,通过谈话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p><p>4.实际生活练习。如穿衣、个人卫生、室内整理等,使儿童不需别人帮助而能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上的事项,培养其独立性。</p> <p>二、当脑科学遇上儿童教育,如何更好地结合和落地?&nbsp;</p> <p>婴儿出生后的头三年里大脑发育最快。新生儿脑重量约330克,9月龄婴儿脑重量增加到660克,两岁末时大脑的重量就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量的75%,到3岁时就已接近成人脑重量范围。</p><p>孕期第3周-2岁半,完成了大脑细胞数量的发育,860亿左右个神经元细胞。0-3岁之间,神经元的“牵手”数量迅速增加,2岁之后达到峰值:1个神经元最多可以有15,000个“牵手”。4岁,完成智力发育的50%。6岁,大脑细胞体积发育全部完成。8岁就有80%的智力发育。另外的20%是8至17岁这个时期完成的。</p> <p>“三岁看老”这句话有一定正确的地方。最左边的图是Newborn,脑细胞都在,但是连接比较稀疏;到了2岁时脑细胞连接的数目甚至超过了成年人。</p> <p>事实上,成年人大脑中脑细胞连接的数目本身就比3岁小孩子连接的数目要少一些,因为神经元细胞先连接起来再开始削减,削减的过程是神经网络变得更有效率的过程,过度连接是消耗资源,是低效的。</p> <p>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是随着环境的塑造不断变化的,可称之为神经可塑性。可塑性让大脑的神经元和神经网络可以适应不断改变的外界环境。这种能力一直保留至成年。</p><p>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的神经元因为没事可做“郁郁而终”。大约有一半的胚胎神经元最终将因为没有和其他神经元建立有效连接而凋亡。另外那些有用武之地而幸存下来的神经元,它们的轴突外面会被胶质细胞包裹上,这个过程叫做髓鞘化。</p> <p>大脑的神经元细胞体组成了大脑的灰质。大脑灰质体积在人类整个童年时期都会逐渐增加,并且在青少年期到达顶峰,然后再逐渐缩小,直到稳定在成年大脑的体积。</p><p>在你六岁的时候,大脑体积已经达到了你一生最大值的95%。女孩平均在11.5岁,男孩平均在14.5岁时达到大脑体积的最大值。从青少年时期到成年,大脑体积反而变小了。这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实际上,大脑在发育中的收缩是因为大脑在不断修剪没用的神经突触和加强有用的突触,这是大脑适应环境很重要的过程。</p> <p>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大脑发育,对孩子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大脑的学习有赖于身体感觉的输入,学习后的大脑则发挥其指挥身体及感官的能力。由于大脑、身体及感觉器官的神经体系是非常复杂的,所以需要统合。感觉统合就是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观,从外界获得不同的感觉信息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如果这一能力不足,就会造成大脑、身体及感觉器官的学习混乱,产生感觉统合失常的现象。这种学习在婴幼儿期几乎已经打下了80%的基础。感统训练游戏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感统训练,更加有利于被儿童接受。</p> <p>感统失调的具体表现:</p><p>1.视听感觉不良:不喜欢阅读,阅读时多字少字、写字颠倒顺序。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丢三落四,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喜欢和别人说话,记忆力差。平时家长喊他,他也不在意,以为那与自己无关。</p><p>2.触觉敏感过度或迟钝:表现为容易紧张,胆小怕事,不合群,孤僻,挑食偏食,害怕陌生环境,咬手指,爱哭。脾气暴躁,不喜欢他人触摸;反应慢,动作不灵活,笨手笨脚,大脑分辨能力差。</p><p>3.本体感失调:方向感差,动作协调不良,走路容易摔倒,不会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手工能力差。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长期就会表现出自卑感。</p><p>4.前庭及平衡感失调: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比一般儿童更容易给家长添麻烦。容易摔跤。有的严重影响语言能力发展。做事协调能力差,会让儿童对事物的兴趣逐渐减少。</p> <p>感统训练:</p><p>1.视听感觉不良:训练眼睛能盯着目标平滑地移动、串珠子、抛接球、打击乐训练等,少看电视电脑。</p><p>2.触觉敏感过度或迟钝:打球、拍球、跳绳、游泳、做家务、户外运动等。</p><p>3.本体感失调:捏橡皮泥、绣花、积木等。</p><p>4.前庭及平衡感失调:走平衡木、荡秋千、放风筝、做旋转游戏、</p> <p>大脑只有在劳动和运动时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p><p>哈佛研究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成年后,就业率15:1;犯罪率1:10;离婚率低;心理疾病率低。</p><p>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不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仅3.71%。</p> <p>手脑升级,开发大脑。活动丰富,思维活跃:</p><p>撕纸、折纸、魔方、汉诺塔、轮滑、风筝、3D打印、思维导图、四巧板、科技制作、泥塑、劳动课程、劳动与写作、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