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有一个画室,名叫金竹园。我有一间书房,名曰知竹堂。这是我心灵的居所,也是我逐梦的摇蓝,我在画室周围种满了千姿百态浓郁苍翠的竹子。</p> <p class="ql-block"> 画竹是我的个人爱好,也是我的人生历炼。对于一个年逾半百的人来说,性情越来越像竹子,孱弱而掘强,柔软而坚劲。在几十年的舍弃离别之中,我放下过许多,却从未放下过你。</p><p class="ql-block">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铺一张纸。在枯湿浓淡中寻找平衡,在疏密错落中体现变化,在平折虚实中获取架构,在矛盾冲突中发掘灵感,在重叠飘逸中书写芳华,在谋篇布局中提升品格。</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画竹,也喜欢品竹。通过细心的品去体会竹子的生命形态,通过耐心的品去观察竹子的不同神韵,通过专注的品去疏解看不见的困惑。然后拎起画笔,执著于平实与坚韧,瘦长与细密,飘逸与空灵的修禊境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提到竹子,我脑海里便会浮现出一幅幅形态各异的墨竹画卷,有细雨朦胧嫩叶低垂的雨竹,有微风轻拂似动非动的风竹,有冰雪覆盖黑白分明的雪竹,有高贵典雅婷婷玉立的紫竹,有盘根错节细长瘦密的情丝竹……当你面对一片竹林,或发呆,或品茶,或翻书,或与三两好友聊聊天。甚或走进稀疏浓密的竹林,听蝉鸣、拾蝉衣,任由摇曳的竹叶轻拂你的衣襟,任由露珠浸湿你的头发,你会倍感自在惬意,品味出婆娑的温暖,品味出落叶的芬芳。此情此境浸心如画,也让我想起关羽的诗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这份对人生际遇的惆怅与牵挂、执念与情感,是借竹抒怀的最高礼赞!</p><p class="ql-block"> 人爱此君节,吾爱此君心。一榻卧山中,静听风雨声。</p><p class="ql-block"> 人这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在如水泾流之中,总有一些人总有一些事总有一些纠结让你牵挂让你无奈让你难忘。南来北往抬头低头是无数个遇见,我们遇见的每一个人都会陪你走一段路,有无数温暖幸福,也有许多风雨蹉跎,当我们到了真要说再见的时候,心中会有不舍会有彷徨会有迷茫,也许还有更多的牵挂在心里久久弥漫。但太阳每天总是要升起,下一段路途中还有新的遇见,然后像曾经的久别重逢,陪伴着你继续走下去。让我们的心不空着,路不寂寞。</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院子后面的山上是漫山遍野的竹子,一丛一丛连绵不绝。每当闲暇之余,我就会独坐幽篁里,感受那一份清幽那一份宁静那一份超拔,享受生命中最自然最闲适最美好的时光。看新竹吐丝,看枯叶凋零,看竹笋在狭窄的空间里弱弱地生长。老人说别看它长得浓密,竹子的枝叶在空中交叉的时候,会互相礼让,都会往空白处延伸,不会因为浓密而长不出枝叶。表面上看似空间很小,其实它的生命力很顽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在早些时候写过一首打油诗:"我家门前两笼竹,细长瘦密难见骨。你挤我挤一席地,总有新绿换旧绿。”正是这种生存状态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北宋文同,以画墨竹闻名于世。其归于自然,居隐竹林高洁真清境界,从竹林之风姿形态,吮吸自然清淳趣味,品出竹之真味和人生真谛,将千年好风致,唤上笔头来。正所谓"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自古以来,爱竹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人文境界。苏辙一生爱竹如命,曾经"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与竹为伴,形影不离。其兄苏轼更是"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其与文同共创绘画史上的"湖州竹派"。用饱经沧桑的笔墨语言,绘制出了“孤高不为风霜折,正直只有天地知”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 每临霜雪不凋零,历经四时叶青青,风中清籁雨中雅,不可一日无此君"。便是对竹子最好的礼遇。每当我吟诵这首诗的时候,思绪总会被牵引到风景如画的烟雨竹海,今生今世,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走不出这片永不凋零的海洋。</p><p class="ql-block"> 画竹,首先要明了竹性,虚心柔韧刚劲是其遗世独立的秉性,在风雨肆虐冰雪覆盖中只点头而不低头是其不屈的气节和风骨。正如人的一生,得失过往风轻云淡,你失去青春得到成熟,你化解心结得到快乐,你放下牵挂得到自在,你舍弃去留将会超然物外……生活和工作中别逢人就低头,旁人终归是旁人,没有人会把你的伤口当作自己的痛处。自己选择的路就坚持往前走,再苦再累也别停下来。清醒时读读书,无聊时品品茶,糊涂时走走路,夜深时写写字,独处时画画画。抚琴听雨,把酒临风,时间会在你身上刻画出成长的痕迹和变化的烙印!</p><p class="ql-block"> 画竹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修行,就好比我们每天忙碌的工作和行走,只有日积月累的坚持,才会在一点墨一片叶中获得神韵。齐白石老先生曾经说过:"夫画道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等我们老了,就住在竹园里,铺一张素宣,沏一壶清茶,画几枝墨竹,读几本闲书。蹓蹓弯种种菜,让时光慢下来,让浮华静下来,用最平凡的人间烟火,构筑属于我们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留一片空白守一片天地,多一份自在少一份寂寞。为诗意驻足,为画意落墨,为禅意守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