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岁暮的红叶

漁夫

<div><br></div>“请各位携带滑轮旅行包的乘客注意,列车在行驶始终会出现摇晃,在摆放旅行包时请注意防止旅行包滑动”。<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在岁暮旅途中录的第一段视频。发给好友,好友好奇地问我,这么阴冷湿寒的天气,跑哪儿去玩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列车播音员那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我也在怀疑自己,我是已经到了国外吗?</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岁末再探京都</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空是铅灰色的,一栋栋三角顶矮房从车窗外飞快地掠过,车轮发出哐当哐当有节奏的鸣响,一种相隔三年多、但已经熟识的场景,一种久违却又常在梦境中的画面,突然又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 <h5>【 又见到了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关西街景。】</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去年此时,还想过可能这辈子不会再去日本关西了。直到几天前还在纠结,担心手续办不了,担心天气暴寒吃不消,担心旅馆离地铁站太远走不动,担心樱花红枫枯枝败叶没啥好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鬼使神差,我竟在2023年12月中旬,这不尴不尬、本该在家蛰伏越冬的日子里,又与老伴来到了京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HARUKA(哈鲁卡)特急列车车轮有节奏地在关西大地上奔驰,把我的思绪,也带进了穿越模式。</p><p class="ql-block"><br></p> <h5>【 HARUKA(哈鲁卡)特急列车从关西空港驶向京都。(网络图片)】</h5> <div><br></div>疫情三年之前,我几乎每年都去一次日本。前几次是公司出差,之后是途牛自由行,迄今已经14、5次了。很多人不理解,为何你退休了还喜欢跑日本。其实我去日本,不是因为喜欢日本,而是对日本好奇,对“日本鬼子”——日本人的好奇。<br><br>我天生就是个特别好奇的人么。<div><br></div><div>好奇始于童年,自我睁开眼睛那天起,我就生活在关西日商建造的“东洋工房”——上海日华纺织株式会社于1920年代,在沪西长寿路安远路建造的日本职员社宅里,用日本人留下的老式煤气灶做饭,在日本人留下的抽水马桶上LS……<br><br>家里米黄色的墙壁上,留有日本小孩遗留下来的铅笔涂鸦,其中一幅涂鸦是一只兔子在吃胡萝卜……我当然想了解谁是那个任性弄脏墙壁的“野蛮小鬼”。<br><div><br></div></div> <h5>【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家就住在关西日商建造的安远路899弄“东洋工房”右侧中间的那栋连排宿舍里。现在已经拆毁。】</h5> <div><br></div>1975年,我在金山石化工地上,第一次见到日本“活人”,虽然距离有点远。当时上海锅炉厂承建了石化厂的几个高压球罐,日本旭化成公司在相邻工地也承建了几个略小些的球罐,两家球罐拼装焊接的工艺截然不同,几位戴着黄色安全帽的日本技术人员,好奇地跑到上锅厂工地上拍照录像。上锅厂师傅告诉我,日本人还是第一次见到球罐可以用我们这种方式建造。<div><br></div> <h5>【 上海金山石化总厂的球罐与化工装置。早期部分设备从日本等国引进。(网络资料图)】</h5> <div><br></div>80年代,我在住家安远路899弄大门口,见到两个矮个子日本老人从出租车下来,走到我面前,谦恭地掏出写有“曹家渡社宅”中文字的纸条向我问路。我朝他们点点头,对他们说,你们找对了,这里就是。他们开心地撒腿直往宿舍里面跑。那是中国打开国门,允许日本人来华自由行的第一年。<br><br>老邻居告诉我,很多人家都接待了前来探视故居的日本关西老人。一位住在神户的日本老住户,派了当年出生在这里、读到中学才随他回国的儿子,探访了宿舍里他家的故居。现住户、一位中国纺织高级工程师全家热情接待了他们,之后两家建立了通信,并结成了新朋友,直到神户大地震才中断了联系。<br><div><br></div> <h5>【 居民窦凤楼与夫人、儿孙们在家门口,与专程前来探望故居的日本客人伊丹一雄先生(右3)、伊丹的日本同学(左1),一起留影。(窦光烈提供)】</h5> <h5>【 伊丹家与窦凤楼家来往的书信。(窦光烈提供)】</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0年代到90年代,日商来沪投资搞经贸很火。我服务于上海一家媒体专事经济报道,与日本等外商接触交往也多起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有次与一位总部在关西大阪的、列入世界500强的日本商社驻沪社长交谈,那老头一口流利中文,十分风趣健谈。我问他,你在中国看哪些报纸?他说,我只看三张,一张《人民日报》,看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另一张上海《新民晚报》,了解中国老百姓生活;再一张就是上海的《新闻报》,看中国经济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后他突然提出,让我教他几句上海俚语。我逗他,教他两个词,一个是“拎勿清(不明事理、不识时务)”,另一个是“捣浆糊(吹牛、蒙人)”,他竟让我写在纸条上,放进了自己的西装口袋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年后又遇到他,便开玩笑地问他:“我上次教你的你还记得吗?”“记得、记得,我在公司里对我的上海员工说,你们做事不要‘拎勿清’,我不在时就跟我‘捣糨糊’,他们听了都大笑问我,你从哪里学来的?我偏不告诉他们。”</p><p class="ql-block">我听了也被他逗笑了。</p><p class="ql-block"><br></p> <h5>【 1985年建成的联谊大厦是上海对外开放后的第一幢现代化外商办公楼,位于黄浦区延安东路,最早来沪的日本商社都在这楼里办公。(百度地图实景) 】</h5> <div><br></div>外貌与中国人看不出区别,生活习惯、爱好上也颇为相似(至少在上海人眼里),但某些思维却与我们截然不同。<br><br>日本人究竟是怎样的人?我觉得只有走近观察才有更多了解。这是我多次去日本的主要缘由。尤其是三年多没去了,日本有哪些变化?是我此行最想知晓的。当然观光也是赴日游的目的之一。<div><br></div><div>1小时20分后,从大阪关西机场到了细雨淅沥的京都站。<br><div><br></div></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地落红赛春樱</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天雨停,去京都南禅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年前的9月里来过这里,樱花已误,赏枫嫌早。这次又是12月中,枫叶还会有吗?天气倒是奇怪的暖和,周内最高气温都16°到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乘京都地铁“东西线”到“蹴上站”下,上次来是沿马路朝北走,经过琵琶湖到达南禅寺,这次在谷歌地图上发现公路边另有一条绿荫遮掩的小路,可径直通往南禅寺中门。</p><p class="ql-block"><br></p> <h5>【 从地铁蹴上站出来的街景。右侧路边一排樱花树已成枯枝。】</h5><div><br></div> <h5>【 穿越马路右侧的拱形小隧道,前方小路可径直抵达南禅寺中门。】</h5><div><br></div> <div>南禅寺是日本禅宗最高寺院,创建于公元1291年(中国元朝时期)。日僧<u>无关普门</u>40岁前曾前往中国留学,在中国寺庙里修行十年以上回到日本,之后担任南禅寺开山鼻祖。<br></div><div><br></div><div>这儿整片山丘都属于南禅寺寺庙属地,最旺盛时,周边建有60个“塔头”(南禅寺附属的寺庙建筑)。小路两侧现存的古寺庙建筑就有智水阉、大宁轩、楼门、明智门、南阳院、东照宫下乘门等。<br></div><div><br></div> <h5>【 小路边的南禅寺附属塔头寺院古建筑。】</h5><div><br></div> <h5>【 塔头寺院门前的小溪,与中国皖南村庄里的绕屋小溪异曲同工。】</h5><div><br></div> <div>小路边上这些附属寺庙里,最具历史与观赏价值的是一座迷你花园——建于中国明代的塔头“金地院”。这地方知道的人少,时值冬季,又收约25元(人民币)门票,游客寥寥,分外静谧,实际却是日本“国之特别名胜”。<br></div><div><br></div> <div><br></div>进去浏览了一下,院内苍松翠竹,百鸟争鸣,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即使入冬,依旧绿意盎然。多栋浓浓中国唐风的寺院古建筑保存完好;核心建筑“正殿”的板墙上,绘有被列入日本国宝的彩绘古画;正殿前的“鹿龟の庭园”属于日本经典庭院名胜。移步易景,美轮美奂,值得一看。<div><br></div> <h5>【 金地院的住持被称作金地僧录,是<u>德川家康</u>(中国明朝时期日本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的亲信,拥有极大的权势。这是金地院内的一座唐风古建筑。】<div><br></div></h5> <h5>【 院内正殿前建有“鹿龟の庭园”(上图)属于日本园林名胜。】</h5><div><br></div> <h5>【 金地院内处处可见枫叶落红。】</h5> <div><br></div>特别让我讶异的是,虽然京都一年的花季已经错过,但一地红叶却特别吸引人的眼球。<div><br></div><div>上海也见过枫叶落地,不是偏黄就是蜷若鸡爪,但这里的枫叶特别硕大艳丽,黄色红柄的、淡红色的、鲜红色的、深红色的、近紫色的,五裂的七裂的,如同天上落下的星星,层层叠叠,铺设在翠绿的草地上,或贴在雨后湿漉漉的青石上,久不腐烂,亦不变形,犹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或工艺品。</div><div><br></div><div>我从未见过如此凄美的落叶。<div><br></div></div> <h5>【 金地院内院的一地红叶,足足让我呆看了十分钟。】</h5><p class="ql-block"><br></p> <h5>【 金地院的一支天竺红果。具有盆栽艺术的造型,令人叹为观止。】</h5><div><br></div> <div>离开金地院,再次来到南禅寺门前颇有名气的“南禅寺顺正豆腐餐馆”用餐。</div><div><br></div><div>这豆腐餐馆是个古建筑庭院,也是南禅寺的一部分。里面小桥流水,树草峥嵘;不同档次、大小的餐厅分布在院内几栋一、二层高的古建筑内。从用餐的室内,透过大玻璃窗可以多角度观赏庭院内的景致。</div><div><br></div><div>上次来时,荷花正在绽放;这次来,正逢红叶满园。<br></div><div><br></div> <h5>【 门口接待登记的还是那位大伯。】</h5><div><br></div> <h5>【 窗外庭院景致秀色可餐。】</h5><div><br></div> <h5>【 热气蒸腾的手工豆腐锅。】</h5> <div><br></div>顺正餐厅出来,一阵风起,大片鲜红的枫叶突然从树上一起脱落,飞舞盘旋落下,犹如一阵红色的暴雨隔头浇下,让没有防备的我一时不知所措:不知是该接纳它,还是该躲避它,露出了进退失据的窘态。<div><br></div><div>这“落枫红雨”的视觉冲击力确实震撼,堪称京都一绝。没想到,在12月的岁暮中还能“深度体验”到!<div><br></div></div> <h5>【 顺正豆腐餐馆庭院内,几株老枫树正在褪去一身红叶。】</h5><div><br></div> <h5>【 一阵大风吹来,枫叶如红雨般从头顶落下,令人措不及防,十分震撼。】<div><br></div></h5> <h5>【 落在地上的红叶,浓艳、凄美胜过樱花。】</h5><div><br></div> <h5>【 尤其是这株古枫的落叶特别大只,格外靓丽,每片红叶犹如一件艺术品。】<div><br></div></h5> <p class="ql-block">“霜刀无意裁红叶,老树知时卸炫装”。到12月中仍没有霜冻的京都,将最后一抹红叶,留给了晚来的我。莫非是上天刻意的眷顾?——因为在我回沪的那天,上海关西同步被数十年未有的零下低温寒潮淹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被落枫深深吸引的不只是我这个异乡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天很多人为了这“最后的红叶”甚至专程来到这里。三位穿着入时的日本中年大婶,见到一地红枫,竟然像小孩般地尖叫起来,其中一位不顾灌木绿篱扎衣,走近树下,挑选了中意的一枚红叶,随后像拿着一支玫瑰花般、呼叫着让另一位大婶帮她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br></p> <h5>【 这位日本大婶捡起红叶,犹如摘了一支玫瑰。】</h5><div><br></div> <div>法国作家阿尔贝•家缪说:“秋是第二春,此时,每一片叶子都是一朵鲜花。”</div><div><br></div><div>善哉斯言。<br></div><div><br></div> <h5>【 一地的落枫,加上难得露面的冬日暖阳,给咖啡馆增添了更多的浪漫。】</h5><div><br></div> <div>在顺正隔壁的京都时尚打卡地、被一地红色的落枫点缀、又被金黄色的暖阳爱抚着的“小蓝瓶咖啡馆”里,坐满了日本的和世界各地的年轻人。</div><div><br></div> <h5>【 小蓝瓶咖啡馆内用“真的”小蓝瓶制作的插花摆设。】</h5><div><br></div> 在这个外貌仿唐风、内部简约风的奇特咖啡馆里,大家静静地喝着浓香的咖啡,观赏着院内、甚至脚下的红叶,享受着这2023年最后一个温暖浪漫的下午。<div><br></div> <h5>【 咖啡馆房屋夹弄里,种了一株红枫,一株山茶,一高一低,一红一绿,一尖一圆,对比鲜明,搭配有致,相互映衬。大幅落地玻璃墙,阻挡了寒风,又共享了室外景致。】</h5><div><br></div> <h5>【 也许只有穿上和服,才能与一地红叶相配。】</h5><div><br></div> <h5>【 视频中的年轻人,显然是咖啡馆的主角。】</h5><div><br></div> 咖啡馆出来,马路对面人行道上,撒落着星星点点的红叶;内侧小溪沟里,绿水汨汨地流淌,红枫叶儿随波逐流。<div><br></div><div>落枫下,往返南禅寺的游客络绎不绝,四位穿着素色和服、踏着木屐的少女,笑吟吟地从山脚远处款款走来,走向南禅寺,让人瞬间穿越到古代。<div><br></div></div> <h5>【 咖啡馆雨棚下半敞开座席的地面,北风吹进一地红叶。】</h5><div><br></div> <h5>【 南禅寺山脚下最后的枫叶,在霜冻凋零前仍然在树上燃烧着,仿佛特意留给晚来的游客与我。】</h5><div><br></div> <h5>【 飘落在路边和小溪里的枫叶。】<div><br></div></h5> <h5>【 落在溪流里的红枫,象征着生命凄美的终结。】<div><br></div></h5> <h5>【 四位和服少女款款走来。】</h5><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街市依旧红红火火</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程前往<u>河源町</u>、<u>锦小路</u>商街已是傍晚,只见路边商店、百货公司霓虹闪烁,灯火通明,人头济济,摩肩接踵,一派生意兴旺景象,感觉一下子回到了80年代的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p><p class="ql-block"><br></p> <h5>【 傍晚,站在通往河源町的四条大桥上往北眺望鸭川。】</h5><div><br></div> <h5>【 京都的河源町商街灯火通明,犹如80年代的上海南京路、淮海路。】</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可是这样摩肩接踵的街景、百货公司,在今日上海除了南京东路步行街和豫园,其他商业街道包括淮海路、徐家汇、曹家渡、老西门、天山路,以及第一八佰伴、梅陇镇伊势丹、太平洋百货、新世界、中百一店里,已经多年不见了。尽管霓虹灯依然在那儿闪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想,也许中国网购发达,或者几个新型购物中心的建设,人们已经没有以往那种“荡马路”逛街购物的兴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日本,没有上海这样几十万跑街小哥来配送货物,数字化服务也不普及,即便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小规模的手机支付和黑猫“宅急送”等快递公司,至今线上购物仍然无法推广普及,皮夹子的生意依然兴隆,买东西也只能御驾亲征了。</p><p class="ql-block"><br></p> <h5>【 门上那个大黑猫叼着小黑猫,是日本创建多年的黑猫宅急送公司的LOGO,公司经营快递到户服务,从这个紧闭的大门推想,他家生意好不到哪里。相比之下,上海的快递网点根本就没有门。】</h5><div><br></div> <div>我第一次来日本是2007年,随公司来考察的,那时对华个人旅游还没开放。见到的日本百货公司也是家家超级兴旺,且里面购物的大多是日本人。</div><div><br></div><div>现在百货公司里,目测中国大陆人、中国台湾香港人、韩国人、东南亚为主的其他外国人,几乎占到七成。三年疫情对他家零售商业打击可想而知。<br></div><div><br></div> <h5>【 疫情过后的今天,关西的百货公司人气开始恢复。】</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六天在京都、大阪、神户走马观花,发现了一些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是中国商品更多了、中国人来日旅游更方便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年前中国货是不多的,现在铺天盖地。家电、日用品、丝袜、服装,鞋帽大多是“made in china”,以前还是“made in japan”唱主角,现在是“made in china”唱主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加工食品来自中国的不多,但在心斋桥最热闹的街口,出现了兰州拉面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尔街日报》说中国游客今秋回到了日本,但消费力大减……他们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啊!</p><p class="ql-block"><br></p> <h5>【 百货公司主推的丝袜都是中国货。图片上方的广告牌,说明这家店被评为销售第一位。】</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很多大店里,中国人购物结算都可以直接刷微信、支付宝,银联卡都不需要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话、中文用得更多了,除了景点,商街、商场、电车站、车厢里,随时可听到中文对游客的提醒;一旦有疑问,日本营业员就会拿出中文说明图版给中国游客看;营业员里讲中文的也更多了。</p><p class="ql-block"><br></p> <b>另一个明显变化是商家“小气”了、劳动力缺乏严重了。</b><br><br>有的商店里,包装袋要另外收费了,前几年的商品过度包装不见了。<br><br>旅馆酒店里,都在提倡或要求旅客不换被单、毛巾,不搞每日打扫,部分旅馆里,牙刷牙膏梳子剃须刀等盥洗用品必须另行购买。这在十年前无法想象。<br><br>酒店里,部分日本女服务员换成了东南亚女性,黑门市场的海鲜店铺里,甚至出现了盎撒人小哥帮工(也许是留学生打工),服务员匮乏随处可见……<br><div><br></div> <h5>【 地铁车站使用了问询机器人,可以用日语、英语、汉语、韩语回答旅客的一般询问。】</h5><div><br></div> <div>在心斋桥一家土特产店里,遇到一位讲中国话的售货大婶,服务挺热心的,一问,说她来自新疆, 20年前母亲来日打工,改嫁一位日本人,她也随母来到日本定居。问她现在生意怎样?她说前几年还不错,但这几年差多了。</div><div><br></div><div>“看到你们大陆来的很亲切,很羡慕呀”,她禁不住对我太太说。我太太安慰她:“人这一生在哪里过不都一样,只要自己开心就好。”</div><div><br></div><div>她开心地、忙不迭地点头说:“是的、是的,哪里的黄土都埋人……”估计劝她回国的还不少。<br></div><div><br></div> <h5>【 落地的枫叶,生命最后的色彩。】</h5><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柱杖购物的老人</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年前来日本,就注意到日本老人很多。很多老年人退休后都在工作,百货公司地下食品柜前,站着涂抹着口红、发型整齐、穿着时尚的老婆婆,手托糕点食品盘,不停地招呼顾客尝味。开TAXI的,有很多留着银色大背头、戴着金丝边眼镜、很有腔调的老伯伯,上车就请你吃他位子边的口香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问一位TAXI老伯伯:“您该退休了吧,还来开车?”他回答我:“退休工资不够用呀,只能再来贴补点。”今年食品柜前的老婆婆没见到,TAXI老伯伯还有不少,但口香糖却不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送货上门的快递、网购不发达,一般不和子女居住的日本老年人,再老,只要走得动,都颤颤巍巍地柱着拐杖上街找吃的、买用的。看到八、九十岁的老人背都弯成了弓,还是背着布口袋,倔强地在街上摇摇晃晃地行走,仿佛一阵风都能把她(他)们吹倒,我除了敬佩只有心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的老人虽然也有各种养老的不便和烦恼,但毕竟还有网购快递。如我姨今年已91岁,一人在家,由钟点工照顾,虽然腿脚不便无法上街,但坐在沙发上仍可拨动手机、天天从淘宝、叮咚上外买喜爱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大闸蟹从上市吃到落市。这就是中日数字经济的差距。</p><p class="ql-block"><br></p> <h5>【 一位坐在手推购物车上的驼背日本大妈,艰难地来到神户元町购物街上的土特产店前,选购她心心念念的关西土特产食品。服务员年纪也不小了,正在弯下腰倾听大妈的需求。】</h5><div><br></div> <h5>【 居住在上海徐汇区的 91岁高龄的我姨,行走不便,但可以坐在沙发上用手机下单购物,大闸蟹从上市吃到落市。】</h5><div><br></div> <div>前几年来日本,地铁车厢里男女老少都是捧着书在阅读,令我印象深刻。这次来日本,看手机的多了,读书的少了。一次发现,坐我右侧的两位老年人在读书,坐我左侧的两位年轻小伙在看手机,形成有趣的对比。</div><div><br></div><div>后来发现,日本的老年人确实更爱读书。我在元町一家旧书店前观察良久,发现围着选书的基本都是老年人,不乏白发苍苍者。<br></div><div><br></div> <h5>【 坐我左侧的两位年轻人都在玩手机。】</h5><div><br></div> <h5>【 坐我右侧的两位老人都在看书。】</h5><div><br></div> 我对这些日本老头老太一直心存好感。不只是同为战后婴儿潮一代、同为自己国家的繁荣问心无愧地奉献了一生。<div><br></div><div>记得有一年自由行去日本,也是坐HARUKA(哈鲁卡)特急火车到大阪,到站下车,我拖着行李箱急着朝车门走,忽然听到身后一位日本大妈在大声地呼叫,虽然我听不懂她说什么,但她的手指着行李架上我遗忘的一只行李包。多亏了大妈的热心提醒,我连声向她道谢。<br><br>这次从大阪<u>日本桥</u>到神户,乘的近铁电车到尼崎须换车,到了车站,一时吃不准换乘车的月台。问了一位年轻小伙,他非常热心地查了自己手机中的列车时刻表,给我们指示了换乘车月台的方位和下一班车的时间。</div><div><br></div><div>一位大妈在一边看见了,又主动走过来,详细地告诉我应从哪里走,还把我们带到换乘月台的入口处。在日本,语言虽然不通,但比划几下,基本上都能理解意思。说日本人冷漠,一点不符合事实。<br><div><br></div></div> <h5>【 在神户元町旧书店门前挑选图书的日本老人。】</h5><div><br></div> <div>逛大阪<u>心斋桥筋</u>时,跑了很长一段路,没找到厕所,就在随身带的小本上,写了“WC?”字样,打算询问沿街日本店员。见到路边一位大爷在打扫楼道,就向他打了招呼并把小本给他看,他一看就笑了,对我摇摇头(大概是“附近没有”的意思)。</div><div><br></div><div>随即老人放下手中的扫帚,带我走到街心。原以为他给我指个方向即可,不料,他居然招呼我随他跑,结果随他走了上百米、过了几十家店铺后,来到一家麦当劳餐厅,又带我走上二楼,一直走到厕所门前,用手指着厕所才止步。我真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他知道我们中国人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干脆把你带到门口才放心。<br></div><div><br></div> <h5>【 大阪<u>心斋桥筋</u>星巴克咖啡馆的收银条上,印有开厕所门锁的密码(圆圈中的“#1265”)。】</h5><div><br></div> <p class="ql-block">在大阪这条最热闹的<u>心斋桥筋</u>商街上,在没有百货公司的路段,基本没有公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家星巴克有自家厕所,但要拿着买咖啡的收银条,使用收银条上的号码,才能打开店内厕所门上的密码锁。未消费的不能入内。另一家小型百货店,干脆在店内墙上醒目地用中英文写着“店内没有厕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市内其他地方也鲜有公厕。是管理费用没着落、缺乏人手,还是日本人有洁癖,容不得街边设置公共厕所?让我百思不解。</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哇,你们来自上海,上海好呀!</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本人对上海还是蛮有感觉的。</p><p class="ql-block">记得2007年随公司领导到东京,拜访与我们有合作关系的一家大型商社。双方业务交流毕,商社一位部长问我,对来东京有何感受?我说,东京的今天,就是上海的明天。他满意地点点头。那年,我国的GDP还没有日本多,上海市政建设也没有日本完善。日本人还是自信满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仅仅过了3年,中国GDP就超过了日本;短短16年后的今天,中国的GDP已经是日本的4倍。我特想知道2023年的日本人,上海友好城市大阪的日本人,对中国、对上海这个老邻居、老对手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left;">【 现代化的商街餐厅里,烤鱼坚持用木柴和钢炭。】</h5><div><br></div> <div>一次在道顿堀街边用餐,我点的套餐里附送一小碗海带味噌汤。上海也有类似的搭配,可是这小碗味增汤里,居然放了不少鲜美小蛤蜊,我好奇地数了下,竟有18只!<br></div><div><br></div><div>邻桌一位40来岁白领模样的日本男士在用餐,见我数蛤蜊,暗暗地笑了。我指指汤碗,向他翘起大拇指说,这汤很用心。他不断地点头,同意我的评价。</div><div><br></div><div>随即他用英语轻声问我太太,你们从哪里来的?我太太回答他:“From Shanghai”。“哇,上海!上海好呀!”他颇为羡慕地回答。太太问他可曾去过上海,他回答:“I know Shanghai from pictures”(我是从图片上了解上海的)。</div><div><br></div> <h5>【 日本家族传承的老店非常多,显示了专一、执着,崇尚品牌的做派。这家店创立于昭和54年(1979年),在激烈竞争的大阪餐饮市场中已经生存了44年。】</h5><div><br></div> 另一次陪太太在W酒店对面的一家珍(真)珠店观赏。店里两位小姐姐好奇地问,你们是从哪里知道我们商店的?是“大众点评”,还是“支付宝”?我太太说都不是,是“Wechat(微信)”。给她们看了微信群里转的一位住大阪的中国人制作的、有关大阪特色店的视频。她们惊奇地瞪大眼睛看着视频里的自己,竟然是微信呀?觉得不可思议。她们还以为微信只是个付费软件。<div><br></div><div>随后又知晓我们从上海来。两个小姐姐居然跑出门口,并排站好向我们鞠躬送行。弄得我们很不好意思,心想她们是不是特想做上海人的生意?另两位南亚打扮的妇人刚才离店时,可没有这个待遇。</div><div><br></div> <h5>【 这位小姐姐与另一位日本小姐姐售货员,特地跑到门外与我们鞠躬送别。】</h5><div><br></div> <h5>【 店内的天然珍珠项链。】</h5><div><br></div> <div>出来时,我想起一件雷同的趣事。十年前有一次随公司来日本参观展览会。结束后距回沪航班还有几小时空闲,便邀请接待我们的日本翻译小伙带我去购买一只尼康单反相机。我给他看了店址,以及相关的店周边交通图。他按照我给他的线索,很快就找到店铺,让我买到了比上海、比东京秋叶原商厦还便宜的相机。</div><div><br></div><div>那家店铺似乎以相机批发为主业,门面并不大。回来的路上,这位东京大公司的高材生百思不解地问我:“你在上海怎么知道这儿有相机卖的?我住东京这么多年,也不知道这儿有相机买!”我说:“我是在网上搜的呀!”</div><div><br></div><div>他感叹地说:“你们(上海人)真厉害呀!我都不知道网上还能搜到这些。”其实我就是在日本最大众化的商品信息网站“價格.com”上搜的。</div><h1 style="text-align: left;"><br></h1> <h5>【 神户元町商街休息区也是一地红叶。】</h5><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日本人有什么特别?</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感觉日本人勤于学习,做事特别认真、执着,喜欢一竿子到底(不惜一条道走到黑),能不求人尽量不求人。凡事都想做到极致,好胜性很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几年走访日本,以下是本人亲眼所见、亲身经历:</p><p class="ql-block">譬如做面粉,熊本一家面粉厂能生产六百种各种用途(个性化需求)的面粉,厂里有测量“拉面强度”的仪器,可以根据客户对拉面强度的喜好,精准定制他们(制拉面)所需的面粉;<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譬如参观一家养鸡场,要洗4次澡,每次都全身换上他家提供的无菌衣服鞋子,最后穿上如同宇航服的隔离服,才能近距离观察鸡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譬如种草莓,为了增加草莓的甜度,甚至会在塑料大棚里用影院扩音器为草莓播放交响乐——若不是亲眼所见,打死我也不会相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种各样贴心的服务,对商品的高品质追求,对商品、服务细节的讲究,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这也就是吸引中国人,尤其是讲究的上海人不时想过来瞅瞅,体验感受一番,学习借鉴一下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br></p> <h5>【 风雨中,酒店服务员为客人打伞。自己淋雨毫不在意。】</h5><div><br></div> <div><b>认真、执着,是应对竞争的根本, 确实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但有时也会出现不合理的固执,导致调整困难,失去宝贵的商机。</b><br></div><br>90年代初,一位日本驻沪领事馆搞商务的年轻干事,知我在媒体供职,特来找我了解上海国企改革,聊毕我多嘴问了他一句:“最近美国发展<u>数字处理技术</u>进展很快,据说日本还是坚持<u>模拟处理技术</u>,这样下去,是不是要落后了呀?”他听了不假思索地答复我,“不会吧!”……结果直到2020年,日本才真正开始向数字化技术转型,落后了美、中一截。<br><div><br></div> <h5>【 大阪心斋桥的特斯拉专卖店。(网络图片)】<div><br></div></h5> 在汽车制造领域,日本丰田等车企不愿放弃自家研发的、拥有无数专利的、领先世界的燃油车转搞新能源车;即便搞新能源车,也一厢情愿地坚持研发氢能源。直到今年,看到中、美发展电动汽车已经势不可挡,中国汽车出口首次超越“世界第一”的日本,才“痛下决心”研发电动车。<div><br></div><div>在我这次居住的京都东急酒店门口,就见到了两个新建的电动车充电桩。但电动车推进的速度很慢,大阪的特斯拉车专卖店门可罗雀。看来人们普遍还未对电动车产生兴趣。</div><div><div><br></div></div> <h5>【 崭新的保时捷充电桩,我呆了3天,还没见用过。】</h5><div><br></div> 也许往日那些锐意进取的战后婴儿潮一代已经完全退出,也许沉浸在往日的繁华中尚未醒来,<b>在许多领域,日本人太想一家独吃、一家独大了,结果适得其反</b>。<div><br></div><div>据我所知,中国并未放弃对氢能利用的研究。但中国对市场的反应,远超日本。高铁也是这样。看准了就设法弯道超车。<br><br><b>日本人另一个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危机意识。</b></div><div><b><br></b></div><div>日本受过美国的屠城式大轰炸和两颗原子弹,又是火山、地震、海啸多发国,加上人口、城市建筑密集,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感和全民防灾救灾意识。</div><div><br></div><div>我参观考察过他们多家工厂,每个车间一隅都设置了贴着醒目标识的急救用担架、急救用品药箱包。并知晓日本人每年举行全民消防、急救、抢险演习。<br><br>这种危机感和防灾救灾意识,更体现在城市公共设施、公共场所各个方面。</div><div><br></div><div>例如,中国新建多层建筑两套消防梯大多建在楼内,日本的多层房屋必有一套楼梯建在建筑外墙一侧,以便火灾时方便逃生与救援(解放前上海受其影响,一些老建筑逃生梯也建在室外);</div><div><br></div><div>又如,中国地铁两节车厢是贯通并可在链接处站人的,日本地铁每节车厢首尾都用门隔离开(隔离门虽可打开过人,但各节车厢相对封闭、独立、完整,交接处不能载人)。</div><div><br></div><div>前者是效率优先,后者是安全优先,反映出两国设计者理念的差异。故而,没事故时中国笑日本,有事故时日本笑中国。<div><br></div><div>至于一般国人所认为的日本人较守规矩,纪律性较强,一位日本工厂管理员曾经指着车间地面上的黄色通道标识,对我说过一段印象很深的话:“<b>人都是一样的,都想偷懒、走近路</b>,这车间里如果地上不画上步行通道,工人就会抄近路、从机器间斜穿过去,这样就带来了安全隐患……<b>我们是靠规章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的</b>!”<br><div><br></div></div></div> <h3><br></h3><h3>在神户的元町商街,一位身穿制服的地区警察(颇像上海协警),手持“此处不得骑自行车”的警告牌,站在街边纹丝不动。<b>他提醒的违规骑车者,基本都是当地日本居民</b>。如果没有他的付出,只顾购物的游客、特别是行动不便的老人,安全就可能受到骑车者的威胁。</h3><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尾声</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来也匆匆,去也匆匆。</p><p class="ql-block">六天五夜的京都、大阪、神户走马观花很快就要结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别之时,我想借用京都作家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的一段文字,来表达我此次关西岁暮游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独自走在林间小路上,</p><p class="ql-block">落叶在我脚下沙沙作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周围的树木开始换上了秋天的装束,</p><p class="ql-block">枫叶似火,</p><p class="ql-block">在微风中轻轻摇曳,</p><p class="ql-block">然后一片片飘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们像是在告别生命,</p><p class="ql-block">优雅地舞动着最后的舞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停下脚步,</p><p class="ql-block">抬头望去,</p><p class="ql-block">只见一片片枫叶在阳光的照射下,</p><p class="ql-block">宛如一团团燃烧的火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们在风中翩翩起舞,</p><p class="ql-block">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凄美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伸出手来,</p><p class="ql-block">试图抓住一片飘落的枫叶,</p><p class="ql-block">但它轻轻滑过我的指尖,</p><p class="ql-block">落在了地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低下头来,</p><p class="ql-block">看着这片枫叶静静地躺在地上,</p><p class="ql-block">它的颜色已经变得暗淡,</p><p class="ql-block">但仍然能看出它曾经的美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秋天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它能让生命变得如此美丽而又脆弱。</p><p class="ql-block"><br></p> 走时想起,早些年在离别东京时,一位日本朋友对我的叮咛:“东京街头那些装着大喇叭对行人嚷嚷的极右翼宣传车,他们不代表我们大多数日本人!”<br><br><div>这话他对我说过不止一次。应该是他的真心话吧,我猜想。</div><div><br></div><div>吉祥航空的飞机在12月16日的夜色中离别了关西机场。当晚,上海大阪两地气温急遽下降至40年来的极限。</div><div><br></div><div>我想象着,关西最后的红枫,将在这次超级寒潮中急遽地飘落,而我很幸运,依旧看到了它们炫丽时的模样。</div><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全文完 )</h3>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俞远明<div>2023年12月26日</div><div>上海</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