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墅溪陂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有着近700年的历史,但我们对她了解的并不多。自从我孙子孙女到老家住过几次后,就经常嚷着要回老家去玩,我想他们现在喜欢去老家除了对小爷爷和梨梅姑姑(我的弟弟建春和他的女儿)经常带他们放牛、抓鸡、去水北荡秋千高兴外,其它啥都不知道。在他们看来墅溪陂除了和全国一样有房屋、山水、田地外,到底还有什么却一概不知,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把我所知道的墅溪陂写给他们看看,加深他们对老家的印象。 </p><p class="ql-block"> 墅溪陂是八都镇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古老而扑实,距八都镇约10公里,位于江西省吉水县八都镇中村村委会(村委会原叫“大队”)由中村、青坛、水北、墅溪陂四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设在中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境域分属八都乡、银村乡。1958年,又分为八都、银村、五岭3个公社。1964年,合并为八都公社。1980年前又为吉水县住岐公社,2000年6月,撤销住岐乡,归八都镇管辖。现有人口近400人 ,田亩近500亩,有大小水库四座,排灌站一个,可以说是八都镇的鱼米之乡。虽然地处偏僻,但道路交通还算可以。目前全村有谢氏、曾氏两姓,谢氏为八都银溪村分出,曾氏由八都院背分出;原来还有一康姓叫康金生(小名叫老达者),上世纪九十年代迁回上白沙村了。 </p><p class="ql-block"> 墅溪陂,据说以前叫“竹溪陂”,至于是什么时候开始立居,目前缺乏考究,只能根据银村谢氏家谱推测的大概时间,曾氏何时迁来目前手上也缺少依据,仍需曾氏乡亲考证。据曾主任瑞生哥回忆说:“他爷爷以前每年都要回院背去作几亩田”,可以推测曾氏可能就是瑞生哥的太公或祖太公手上迁来的,应该在曾氏祖谱上可以查到。为了了解墅溪陂的来历,不仿从谢氏的起源开始论述一下。</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江下</i></p> <p class="ql-block"> 谢 氏 起 源(根据网络整理) </p><p class="ql-block"> 谢氏的起源,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周宣王的王后姓姜,是一个以贤德著称的王后,申伯就是姜后的兄弟,以国舅的身份被封于谢,后来这一家人在失去爵位之后,子孙也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称为谢氏。</p><p class="ql-block"> 关于谢姓的来源,主要有一下三种说法: 1、 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 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孩,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 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p><p class="ql-block"> 中华谢氏始祖→申伯公简介 </p><p class="ql-block"> 申伯 (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炎帝部落,姜姓,申国公子诚,周厉王的妻舅,周宣王的母舅,申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苏辙集》称赞道:“成王之母邑姜,齐侯世受其祉;宣王之母申后,申伯亦赖其宠”。周代实行“赐姓命氏”制度。按血统赐姓,以国名、地名、职官名等等而命氏。天子分封给臣下土地,必须立一个新宗,即所谓的“致邑立宗”。新立的宗需要有一个名称,就是“氏”。周厉王娶申伯的妹妹为后妃,为了遏制“南土”楚国势力的崛起,又能“封建亲戚以蕃属国”,因此周宣王又增封其为“申伯”,建立“申国”。至于周宣王把谢邑册封给申伯的确切年代,在《竹书纪年》里面有明确记载:“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王赐申伯命。”申伯后人谢为姓,申伯也被后世尊为谢姓得姓始祖。</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申伯公画像</i></p> <p class="ql-block"> 与中华大多数姓氏一样,谢氏发展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迁徙发展,至晋朝谢氏开始进入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的谢氏,有的直接从祖根地迁入,有的则是间接而来,他们植根于江南,不断发展壮大。唐朝至五代,由于朝廷调遣、征战、兵燹等原因,中原地区几次向南方,尤其是向闽越地区大移民,居住在谢氏祖根地河南的谢氏,每次都有族人加入移民行列。到了明朝,谢氏开始逐渐向东南地区发展,明末清初,时局动乱民不聊生,谢氏先人们又开始向东南亚地区迁徙发展。</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在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镇东谢营村有我们中华谢氏一个雄伟壮观的中华谢氏文化苑暨中华谢氏大宗祠,大宗祠核心建筑占地二十亩, 获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土【2015】659号文件批准。</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谢营遗址</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谢氏大宗祠在中华谢氏联谊总会谢俊明总会长的带头出钱出力之下,得到海内外各地谢氏的鼎力支持和捐资捐物,并由浙江著名谢氏企业家谢招修副总会长负责设计招标和施工监管。目前一座汉代建筑风格的大宗祠已经竣工落成,包括牌坊,河道两岸绿化,用于供奉中华谢氏系列先祖的正殿,正门殿(前殿),四个角楼,两个凉亭和环殿四周文化展厅都已经竣工。</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谢氏大宗祠总建筑面积5500平米,还建有广场、拦河坝、谢营遗址,功德碑、功德墙,周边花园绿化等。</i></p> <p class="ql-block"> 银 溪 村 第 一 世 昭 祖 公 </p><p class="ql-block"> 1995年10月,我应邀参加了银村修谱庆典大会,与村干部在银村村中心花树下叩拜了银村开基祖——昭祖公等老祖宗的墓地,银村对老祖宗的墓地保护得很完整,用围墙圈起来了。老祖宗墓地是一块风水宝地,发人生财、人丁兴旺、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已发展成为全县第二大村。墓地富有灵气,据说早年集体生产时,小孩没人带时,社员把装有小孩的箩或桶放在老祖宗旁的埸地上,小孩子就会安宁不哭,大人们安心劳动。但后面妇女们不注意卫生,随便把换下的屎、尿布乱丢,臭烦了老祖宗,后来老祖宗就不管了,这一灵气也随着不灵了,再送小孩去就不管用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银溪村第一世开基祖 昭祖公 墓</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银溪村第一世 昭祖公 碑序</i></p> <p class="ql-block">昭祖公的墓碑碑序 </p><p class="ql-block"> 武功子名茂少四世居赣州府兴国衣锦乡,嗜风水託遊獵(游猎)徧阅四方,宋绍兴七年丁已(公元1137年)至银溪见来龙蜿蜓十余里,形势最胜,遂徙xi(迁移)而居,焉名其后龙山为走马陵,配李氏合葬本里花树下壬子山丙午向,子一宗德。</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银溪村第一世谱序</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1998年银村修谱庆典,各村代表在银村花树下昭祖公墓前合影,后排为陂头村在吉水居住的家门</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8px;">同大哥召群合影</i></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并根据原吉水县电视台台长、吉水谢氏宗亲会会长、银溪村家人京生台长,2019年亲自参加河南中华谢氏大宗祠落成典礼后考究:中华谢氏祖源地在河南南阳市宛城区金华镇东谢营,谢氏先祖为现在有据可查的是2800多年的申伯公,现中华谢氏大宗祠就建在申伯公居住的老宅旁。申伯公的第44世雅公迁徏江西兴国,而雅公的祖辈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宰相谢安。兴国依锦乡雅公的第32世(申伯公的第76世)昭祖公,于1137年间迁徏到吉水八都银溪村暨银溪村为开基祖第一世。银溪村第八世(既兴国雅公的第40世)中德公,于1323年间迁徏墅溪陂(古名竹溪陂)是墅溪陂谢氏开基鼻祖的第一世。以此推算:我是银溪村的第27世、兴国雅公的第59世、申伯公的第103世。</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墅溪陂东面图</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上屋千年老樟树</i></p> <p class="ql-block">附:1995年银溪村新修的江左群谢氏墅溪族谱续序(转摘)</p><p class="ql-block"> 墅溪湖山物华天宝,江左群谢氏人杰地灵,自吾族创谱以来,历经数代后人不息,今逢太平盛世;吾辈当续前族谱之重任,以传吾江左群谢氏的许多优秀子孙。为了完整保存好族谱不惜一切冒生命之危为族谱完整传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亦为吾族后代作出了楷模。今借作序之机特书一笔以作褒奖。墅溪陂族系元未明初(1323—1377)从八都银溪村由第八世鼻祖中德公迁入,经二十多代的繁衍生息,在这片美丽肥沃的土地上,户数由二十年代的20几户发展至今的七、八十户,人口也增至数佰,真可谓人丁兴旺。生产生活有了极大改善。如今山村一派兴旺景象,新房一排排,绿树一行行,农田水利不断加强。现有鹄下大型水库一座与上马头水库相联,还有下陂电力排灌站一座,构成了巨大的排灌系统。确保了我村几百亩农田得到浇灌,山上四季常绿,茶树、杉树、湿地松、经济林郁郁葱葱,还有鹄下水库下的大片柑橘成林了。吾族的绿色银行亦为我族后代造就了一大厚福,谢氏祠堂修建一新,这些全仗干部率众奋斗之结果,望吾后代铭记。墅溪族系人才辈出,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现有教师及医务工作者多人,硕士研究生,大、中专生等多人。墅溪山好水美子孙多!愿江左谢氏后代铭记祖先功德,爱吾家乡,为墅溪陂的明天更加完美尽心尽力! </p><p class="ql-block"> 1998年8月</p> <p class="ql-block">银溪村墅溪陂谱系摘录 </p><p class="ql-block"> 银溪村第八世 中德公(墅溪陂开基祖)</p><p class="ql-block"> 中德:稼翁第二子,名恕行復二,生元至治辛酉十月初三(1323年),配竹山陈氏,后从居墅溪。卒明洪武丁已四月初二(1377年)。合葬岭下曾家园辛酉山乙卯向,子三:于高、于泰、于仲(享年54岁)。</p> <p class="ql-block">第九世、于高:中德长子,名仰行于二,生于元至正癸卯三月二十七。卒明洪武庚申三月初九,葬和尚坑,配周氏生至正辛亥二月初十,子二:子模、子範(fan)第十世、子模:于高长子,字君立行恕,生元至正癸卯三月二十七,卒明永乐甲申七月二十,葬门首塘弦上龟形,配郭氏继娶刘氏并葬柿坑飞凤形,亥山已向,子二:克善、原善。第十世、子範(fan):于高第二子,行恕二,配曾氏。 ...... </p><p class="ql-block"> 第二十二世、廷魁:联富第三子,字光耀行荣二十六,生清乾隆癸已(1781年)二月十六殁清道光乙已(1845年)二月初七附葬黄石坡张天海螺形娶清潭肖氏生清乾隆辛丑正月十五卒清咸丰辛酉正月初九附葬木马坑人形癸山丁向兼子午,子六:好仁、里仁、成仁、为仁、明仁、达仁、女二长过下白沙陈、次过鹄山郭,享年64岁。(好仁发伟伟家族、里仁发羊仔家族、为仁发我们家族)</p> <p class="ql-block"> 关于墅溪陂来历的推测?(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村取名为墅溪陂是个迷,到底是先有墅溪陂还是先有我们的中德公从银溪村迁来后才取名为墅溪陂的,我也没查到资料,但小时候有些印象使我产生了一种推测。一是我们村的老祠堂,在我很小有时候,记得我们村的旧祠堂(我们村民叫散厅),里面有很多匾牌,哪时我还不认识字,雕龙画虎,文化大革命时(大概是1966年)外村来的红卫兵(学生)响应“破四旧,立四新”的号召,把匾牌砸烂连同菩萨一起拖到面前江下烧了,我们村的大孩子们偷偷地把“王中官”菩萨藏在寺祠口里楼上流珉 和青春哥的秆里,据羊仔说:后来还是被他们发现并烧掉了。“王中官”菩萨是我村每年中秋节用来祭祀用的。祠堂里有一个天井,有一股长年不断的泉水流淌,水池里有乌龟、土嘴、七星鱼等游动。前面是气势磅礴的大坊牌,上面有“婁氏門弟”几个我不认识的大字,据我三哥万春说是“娄氏门弟”,应该是姓娄的祠堂。大门两边还有两个大蛳子,我们小朋友经常骑上去玩,后来村里人也有人在上面磨刀等。1975年我当兵后听家人来信说祠堂倒了,可能是在1976-1977年村里用大平梁树又重建了新祠堂,但很简陋,前面的围墙还没有完工就停工了,后来听羊仔说是因分田到户,集体解散没钱而丢手(现新谢氏宗祠的前身)。 </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神密的传说:我们村有个叫“屋埸”的地方,在我小时候可看到几栋房屋倒塌的遗迹,遗留下来的残墙比我人头还高,我们放牛时经常爬上去玩,还有晒谷埸的平地,现在被村民们开荒种木梓或七厘松了。在山脚下有一口不大的池溏,池溏里有一大块青石板台阶,池溏下面有一片水田。记得父亲带我们去栽禾割禾时,常在里面洗足洗手,洗犁耙农具等,偶尔还可抓到鱼。这些迹象表明这个地方肯定是个小村庄。听村里人讲是“杀唐朝”而灭的,很小时问过我父亲,父亲说:“传说是有几户人家,不知什么时候天下大乱,走兵走返,有一个深夜有一窜残兵败将从黄土坪下来,本来走过去了,后来听到屋埸里面有狗叫声,哪伙残兵败将打转身又弯进去了,实行了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连小孩都不放过,就留下这样一片狼藉”。后来每当生产队在这里集体劳动时社员们就会讲起这个故事,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的。当然这只是传说,也不排除有土匪或其它什么的。以前不懂事,就算听到一个故事而已。</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老了,退休在家也有空余时间,孩童时的情景经常浮现在眼前,很眷恋自已的家乡,一些迷团无法解答,我也上网查找了一些资料。根据中国近代史推测,解放战争(1946-1949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那时我父亲健在肯定是知道的,他不会说是相传,那两场战争对我村没有受到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那年“走日本”村民们受惊了,带着男女老少和贵重物品躲进了水北后面的“虎里庵”山里,据我三哥万春说:“我父亲背着我二哥进山,母亲提了点东西,大哥牵着牛。羊仔婆婆想打转身回去拿点东西,走到狗勒上就看到鬼子进村了,吓得转身返回,并向山上村民打手势不要下山。我的益生大爸(一保管)在大江下割禾,日本鬼子要活抓他,他拼命地跑,跑到村里在巷子里打转,最后跳进长塘才把鬼子甩开,他是我们村当时胆大凶劲饱的后生。后来不知怎的把我父亲和金山爷爷抓去当挑夫了(为鬼子挑担),鬼子见金山爷爷胡须很长就用打火机烧他的胡须,烧得人家哇哇叫,挑到峡江他们就逃回来了,后来村民们为了纪念金山爷爷这次遭遇,就叫他“老多须仔客”。鬼子走后村民们回家,看到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把家里翻得乱七八糟,水缸和锅里全是大便。水田孔家巷有一妇女被鬼子拖在田坎下强奸,被愤怒的丈夫用木棍打死,后遭到鬼子报复,开枪打死村里5~6个后生。</p><p class="ql-block"> 根据吉水县志记载:这次事件是1945年5月年,从贵州、广西溃逃的侵华日军,经赣州分东、西两路沿赣江及昌赣公路狼狈逃窜。7月27日,一股日军由吉安值夏窜至我县平湖、砖门;29日,一股日军由值夏窜至本县四达、三元、葛山;一股日军经吉安李家坊窜往本县黄桥、尚贤、枫江、盘谷、阜田。30日,两股日军分别沿赣江公路进犯县城和三曲滩(金滩)。8月1日,大部分日军奔往八都,逃向峡江,使我县遭受到了重大损失。</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江西战役发生在1926年(民国十五年)9月至11月,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中路北伐军在江西地区对军阀孙传芳部的一场进攻战役。孙传芳从广东杀进江西经赣州,激战到南昌。蒋介石调兵增援江西战场,在11月4日攻占九江后,11月8日向南昌发动第三次总攻,全歼军阀万余人,也没来我们这一带。再往前追塑就是清朝的“太平天国(1851-1864)”运动了。根据史料记载与屋埸倒塌的遗迹,时间上基本相符,至于村里传说“杀唐朝”(公元618-907年)就更远了,应该看不到屋埸倒塌的遗迹,可能有误。 </p><p class="ql-block"> 根据资料: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我们江西死了差不多一半人口,所以太平天国后的江西迅速衰落!十余年的太平天国战争让江西失去了1172万人(湖南失去200万人),占整个江西人口的48%,据统计1851年,江西人口2451万人,一百年后的1950年,江西人口1493万人,可见在这场战争中,江西人口损失多么惨重。 </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太平天国在江西作战的示意图,作战区域主要在我们吉安一带(白圈内),主要是与孝忠于清朝政府曾国藩所率的湘军从湖南杀过来的,首当其冲就是邻居湖南的吉安老表遭殃。</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太平天国运动在吉安受损</i></p> <p class="ql-block"> 从太平天国的时间段推测是相附的,太平天国到我出生是100年左右,也是我父亲出生前40-50年的事,所以我父亲也只能说是传说了,从“屋埸”倒塌的遗迹来看也比较相符。</p><p class="ql-block"> 原先我们村进嘴咀坑口上,也有几栋倒塌房屋遗迹的墙脚,我们曾在那挖过乱石,现在被勤劳的村民已开荒种地了。估计也是有人家在这里居住的,但没有听到老辈们传说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杨家山</i></p> <p class="ql-block"> 由此推测:墅溪陂村名应该早就存在,可能是娄氏居住地,比我们谢氏中德公立居更早。中德公大概在30-40岁(1353-1363年)左右从银溪村迁徒过来的,故有“中德:稼翁第二子,名恕行復二,生元至治辛酉十月初三(1323年),配竹山陈氏,后迁後墅溪”卒明洪武丁已四月初二(1377年)。合葬岭下曾家园辛酉山乙卯向,子三:于高、于泰、于仲,的谱上记载”。岭下曾家园在中村,现中村后移的岭脚下,我父亲他们手上清明时节会带小孩去墓地挂清。至于娄氏是什么原因没落的,就无法考证。</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漏涵陂</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笔架山</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笔架山</i></p> <p class="ql-block"> 二、解放前的墅溪陂? </p><p class="ql-block"> 这方面我也不很清楚,还需进一步了解,那时田地都是私有制,可以自由买卖,富有的就田多,贫穷的就田少,故有地主、富农、贫农之分。我们村没有地主、富农,都是贫下中农。1978年我在部队回来探亲,那时还是人民公社集体生产队,我父亲扛着锄头带我到村四周田岸上转了一圈,告诉我那块地、那坵田是我们家的,解放后都归集体了,我根本就没有听进去,这都已成为历史了。山是如何存在?我也不清楚,估计也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听老一辈讲跟现在差不多都是全村共有。 </p><p class="ql-block"> 三、解放后的墅溪陂</p><p class="ql-block"> 这段历史我也不清楚,我找一段国家历史记载供大家参考:</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土地制度改革</p><p class="ql-block"> 封建社会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重农抑商的思想也一直伴随着封建时期。农民,作为封建社会人口最多的群体,他们往往更加关注土地问题。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提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首要问题又是土地问题。可见,土地制度改革是与广大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土地制度改革经过了四个阶段的变化。 </p><p class="ql-block"> 1、土改运动</p><p class="ql-block"> 土改运动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在当时的中国解放区开始实施了,让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不仅满足了人民的需求,还激发了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热情。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法律的形式将封建地主的土地变成了农民的土地,1952年底,土改运动基本结束,存在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地主所有制被废除。 </p><p class="ql-block"> 2、三大改造之农业合作化。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为了转向社会主义。我国从1953年开始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其中农业的改造就是采用逐步过渡的方式,建立高级农业合作社。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土地也由农民所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之后开启了社会主义大建设道路。1958年,为了进一步完成对农业的建设,我国开启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但这个运动严重背离的农业发展的科学规律。</p><p class="ql-block"> 四、人民公社时的墅溪陂</p><p class="ql-block"> 1958年夏秋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并社过程中出现了人民公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之普遍感到异常的兴奋,并大加赞赏。毛泽东称赞:“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它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起,便于领导。”8月17日,在北戴河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将人民公社问题列为会议的议题。毛泽东在会上广泛地谈到了对有关人民公社问题的看法。8月23日,在讨论农村工作时,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就人民公社问题发言,同意在农村办人民公社。对人民公社也怀有极大的热情。公社本身是社会主义性质,为共产主义作准备,全民所有制逐步增加,公社一建立积累很大,积累可为全民所有。经过讨论,8月29日,会议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这样,一个大办人民公社的全民运动在全国农村中正式地普遍地开展起来。</p><p class="ql-block"> 据曾医师和万春哥回忆说:1958年我村也经历过“大跃进总路线”,一是土法上马炼钢铁,全村男女老少齐动员,把家里的破铜烂铁等,锯山上的大树,在樟立上挖土坑进行煅烧,结果是劳民损财,一无所得。二是全村吃食堂饭,全村统一起伙,选派了曾医师的妈和我妈在村散厅(老祠堂)煮全村的饭,然后用秤称分给各家,队上分到的白米饭有限,只能够小孩吃,大人一般只能吃一些红薯、野菜、米糠等充饥,这一运动持续了一年多,发现不少问题就散了。</p><p class="ql-block"> 从我懂事记得我们村原为墅溪陂大队,分了两个生产小队,暨1队和2队,一队长是我超群哥,二队长是洪奎哥,两个队既有竞争也有矛盾。60年中期合并为一个队,以自然村为队,改为住岐公社中村大队墅溪小队,由贺春哥当队长。村以集体生产模式,早上六、七点钟由队长或委托人吹哨子出工,社员们就各自拿着工具到事先指定的田间劳动,根据各季节时期做相应的农事,中午12点左右收工(夏季会提前一点)。吃过中午饭下午2点左右出工(夏季要到3—4点),到6-7点钟左右收工。雨天在室内做纺绳、打黄蔴、翻谷等事情。吃晚饭后大概8-9点钟,每户派人拿着本家劳动力的工分簿到队长家或比较中心的社员家里记工分,记分员一般是队里会计,如会计有事没来的话社员们就会临时推荐识字人代计一下(我也帮助记过),另还有一位监督员盖章生效。一般身强力壮,干活利索的男人每天得10分,年老体弱小的就有9.5-5分不等,我共大毕业后回乡生产得过6.5分;年富力强的妇女每天得5.5分,其他女的根据其年龄及身体状况得5-3分不等。 </p><p class="ql-block"> 在单调的农村生活中,生产队可以利用记工分的机会,大家聚集一起,一是队长安排布置明天的生产任务,二是社员互相啦啦呱,说说笑,缓解一天的疲劳。我们村比较中心的地方算是朵子屋下门口(青春、喜春、桂生哥的房子,现已推平);前面至祠堂有一快大埸地供全村人活动,我们小时候全村的小朋友吃过晚饭后都会到这里来玩耍,捉迷藏、踢键子、老鸡抓小鸡,女孩跳房子,男孩打壳子(打rui)等。</p><p class="ql-block"> 到了年终生产队会计收集全队劳力的工分簿进行统计决算,把生产队全年生产总值除以全队工分总数为分值,通常分值达到1角/分时,就算是收成好的年份。也就是说在收成好的年份,一个身壮力强的主要劳力一天只能有一块钱的收入,可见当年农民是多么地艰难。这就是人民公社集体生产模式,它的优点就是可以发挥生产队集体经济,集中精力办大事,如我们村的礼堂、水库、排灌站、修路、造田等;缺点就是吃大锅饭,难以发挥社员的积极性,农民收入底,生活水平差。 </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间,我们村1958年在时任村干部贺春、长春哥的带领下兴修了垇下小水库(走小路去大唐爬垇的地方),次年因山洪瀑发被冲倒。</p><p class="ql-block"> 大概1962年左右我村举全村之力兴修了上码头水库,那时我5-6岁,我们小朋友会去看热闹,看到全村社员男女老少、一铲一锹、肩挑手提,每挑一担土领一张票,晚上凭票记工分,就这样堆起了现在仍在使用的上码头水库。上码头水库是我们小孩子夏天洗澡玩耍的好地方,但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它中间是平底,小孩游玩较安全,但靠近鸡子门仔处突然有一悬崖式很深的水沟,一不小心就踩下去了。我在下白沙读小学时,放学后我们一伙有寸寸(我苟保姨父的侄子,现在新余公安局工作已退休)、根仔、贱仔、羊仔、三仔(菩萨)、烈仔、流长、秋仔等,到上码头禾田里检田螺,因天气很热,我们一伙就脱棹衣服跳进水库游泳洗澡了,我们会游泳的就游到中间去了,寸寸那时还不会游泳 ,在边上的浅水区玩,因他不了解地形,不小心就踩进了鸡子门仔处的深水沟,他拼命地在挣扎,根仔在坝上看到后大声呼叫我去救,由于没有经验,我拼命地游到他身边,当我一靠近他,闭急的寸寸一抓到我就紧紧爬到我头上,把我压在水下,我也呼吸不了,两人在水里打转挣扎,心想寸寸要赶快松手,不能我们两人都会淹死,可是说不出话来,我也呛水难忍。也许是我们两人命大,或许是上帝、祖宗的保佑,在我俩正在垂死挣扎之时,我的足尖踏到深沟旁的一块石头,我用力一蹬把寸寸推上了岸,寸寸在岸上面白嘴青,呕吐了一阵才慢慢恢复过来。现在想起来太可怕,要不是蹬到那块救命石头,后果不敢想象。如果我们两个都死了,我们两个家庭肯定要闹得不可开交,因寸寸是独生子;如果只寸寸一个出事,那我父母也会把我活活打死,因到场的我年龄最大。真要感谢上帝和祖宗的保佑!</p><p class="ql-block"> 前几天我苟保姨父去世后,寸寸回来了也给大家说到此事,他说到现在还有阴影,看到水就害怕,都不敢下水游泳了,这也告诫后人们要接受这个教训,水上救人一定只能伸一只手过去,身体千万不要靠近。</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上码头水库</i></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全国人民公社遵照毛主席“大兴水利建设”的号召,各地每年冬天要调集各村全部主要劳力集中兴修大、中型水库。由社员自带铺盖、带米带菜,生产队出油,扎驻在当地的民房内,集体起伙,晚上在房东家楼板上打连铺睡觉,清早五、六点钟吃饭,7点上工地,中午12点左右送饭到工地上吃,下午6点收工返回住地吃晚饭,一天下来很疲倦。我记得我父亲曾参加过双村的“横山水库”、八都的“太山水库”、“太龙水库”、水田的“富口水库”、住岐的“白茅坑水库”、“上坑水库”、“黄狮水库”、“下白沙水库”等等,我是1974年冬、在参加了新修住岐“上坑”水库时中途征兵入伍的。 </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村社员这么多年无偿帮助过其他村堆了这么多座水库,村里没有得到半点好处,社员们也怨言不断,满腹牢骚,“年年帮人家堆怎么就轮不到我们村呢?”,都说我们村垇下也可以修水库。1968年我二哥谢会生当时任“文革”主任,他把社员的怨言记在心里,他一方面打报告到八都公社找领导争取立项,另方面组织社员在垇下宝坑口处自己打核心墙,向公社表明我村也要修水库的决心。 </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很清楚,1967年冬天气很冷,公社郭贵德社长带着二名干部来到我们村视察,我父亲向郭社长反映说墅溪陂缺水,年年到不到解决,尔后我二哥配同他们到垇下实地考察,回来后在我家烤火、吃饭(那时没有集体起伙的惯例),吃饭期间郭社长说:“垇下是一个修水库的好地方,你们再写个报告,我拿到公社去研究一下”,我父亲听到后立即搬了一个小饭桌放在大门口彩光处,在火炉中挟了几个柴火珠放在火笼里,提到桌椅下,把万春哥(老三)叫来写报告,那时三哥正在吉水读高中放寒假在家。等郭社长他们吃完饭,三哥的报告也写出来了,郭社长在火炉旁看完报告后高兴地称赞:“写得好!写得好!”,说完把报告放进公文袋里离开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公社干部来我家。 </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开春,二哥又到公社找我们八都越田老华谢万香,他在八都公社当党委副书记,要他帮忙重视列入当年公社计划。在郭社长和谢万香书记的重视下,公社党委确定了把我村垇下水库列为当年兴修计划。 </p><p class="ql-block"> 1968年冬,公社调集八都公社的大井、宏溪、中村三个大队的男劳力共1000多人进住我村,吹响了为期三个月的“冬修水库”号角。他们全部扎驻在我们村多家屋里,我家是万石村扎驻的,桥上村扎在圣南家等等,其他的我记不清了。那三个月我们村里人山人海,垇下红旗飘飘,各小队集体起伙,早上天蒙蒙亮就吃完早饭,人群拥上垇下工地,中午各小队集体送饭到工地吃,晚上回村吃饭睡觉。公社干部在工地监工,验收土方,制止社员提前收工。我们村的社员更辛苦,等兄弟大队收工后,我们村的社员在完成公社当日分配任务数后还要摸黑整平土方,打夯、拉滚桶压实土层,打石眼爆破取土,为次日各村装好测量土方标尺等等,要到晚上九、十点钟才能回家吃饭,第二天我们村的社员们还没等天亮就上工地,为大部队上工做好准备,他们比别村社员要辛苦得多。 那年我在中村小学读五年级,学校组织学生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学校还编排了几个节目,休息时为社员慰问演出,放学后我们小朋友也经常上工地看热闹,拾柴火等。 </p><p class="ql-block"> 1969年冬季,公社再次召集上述三个大队又进行了三个多月的苦战,经过两年近六个月的群众大汇战,我们村垇下水库初具规模,坝高20余米,第二年就蓄水灌溉,所有耕地都插上了晚稻(连作),村里常年山水悠悠,田间绿青,山青水秀。从此改变了墅溪陂千百年来缺水少粮的历史。我们也吃上香、嫩、软的连作米。记得我在下白沙读初中时,在学校寄宿,水北同学带的连作米蒸出来的饭又香又软,很想偿一偿,小孩子的我们就用饭换一口吃,尝个味道,真是美味极了。想不到后一年,我们也吃上了连作米。从此,每年年下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糯米搞酒、打麻糍,春节过得有滋有味、红红火火。这一幸福真来之不易,是我们的前辈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是他们用艰难困苦为我们今天的幸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要感激他们!</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石立上</i></p> <p class="ql-block"> 1966年,全国响应毛主席的“破四旧、立四新”号召,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指立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全国各地把祠堂、庙宇视为封、资、修、神的四旧产物,予以破除。要拥护毛泽东思想,立四新,各村争先恐后兴建礼堂,宣传毛泽东思想。我们村大概是1967年也顺势新建,自己做土坯烧砖瓦,窑埸设在后篱上,请来掌窑师傅,全村男女老少上山砍柴,烧出来的青砖白瓦好看又结实。银村家人同年也在建礼堂,请求我村无偿支援几窑青砖,老大开了口,我村干部也支持。那时没有汽车和拖拉机,全靠人力用土车子推。有好几天清晨我们在山上放牛时,看到垇仔的银村家人经过下白沙村来的几百辆土车子犹如长龙顺着小路婉蛐缓进。他们到窑埸装好青砖推放在我们村口各处,由我们村干部洪奎哥和苟保姨父统一安排在各家各户吃早饭,每户10人,要求要象客人样招待,吃完饭他们各自推着装满青砖的车子原路返回。这下把沿途的村庄都震惊了,彰显出了我们墅溪陂小村后面还有银村的大靠山。</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豆篱上</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垇仔的(木马坑)</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彬勒坑</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长山上</i></p> <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村也着手新建自己的礼堂,自己烧好了青砖白瓦,就到双村横山水库里面的连西、丁源坑里购买和砍划大彬树,等到开春季节山洪暴发时,全村的主要劳力进山将彬木扎成排,通过洪水运到大江下狮子崂处(现养鱼养鹅处),再用人工扛回村里,那几根大柱子和大平梁都是村里十几个后生一起,一根一根地杠回来的,记得洪奎哥在山里被毒蛇(竹叶青)咬伤后独自一人一拐一拐地回来,乡亲们真是吃尽了苦头。</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 狮子崂</i></p> <p class="ql-block"> 经过大家缩衣减食建起了大礼堂,全村的大型活动都在这里面进行,当时流行的各村都有自己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戏班子),自己编排的“红灯记”、“沙家滨”等样板戏都在大礼堂演出。我们村在人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那时以贺春哥为村长,新春哥为团长也组织了一个宣传队,自导自演,参与相关村的轮流演出。正月到银村、越田、双村的连城、金滩的东溪、峡江的海陂、贝陂等老华村汇报演出。一是增加了谢氏老华之间友情联系,二是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每当有银村班子来演出时,我们村社员各家都会去接自己的亲朋好友来看戏,我们小朋友早早就搬着橙子占好位置。1980年以羊仔为团长也组织了一个村剧团为百姓演出。我不解的是他们文化水平都不高,像青春哥的妹妹谢细妹一字不识还能担任《风雷渡》的主角,我的姐姐谢福英、弟弟谢建春不认几个字也能上台演戏。那年我从部队探亲回来过年,看了他们演出的节目《苏三起解》,演得蛮好,效果不错。说明群众文化生活不一定要达到什么专业水平,群策群力、寓教于乐,是最好的方法。可惜,随着改革开放、分田到户,村集体组织解散,剧团也随之解散,分田到户后礼堂也变成了仓库。</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已建50多年的村礼堂</i></p> <p class="ql-block"> 五、上海知青来到咱们村</p><p class="ql-block"> 大概在1969至1970年间,毛主席发出“农村是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伟大号召,全国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逢勃开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初中以上的毕业生全部到农村去接受再教育。1969年4月21日我村谢苟保队长到八都公社接受并领回5名上海知青,他们是吴纪平(组长)、邱建平、屠益宁、徐建新、董连喜(已故),你们自己挑着行李步行到村,安置在老散厅(祠堂)居住,条件十分简陋,他们自己做饭,自己洗衣,由于村里没有菜买,社员们就会给一点,但荤菜和生活用品要到八都街上去买,生活极不方便,这对初次离开父母的上海大都市学生来讲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但他们还是能克服困难,白天跟着社员们出工,晚上点着煤油灯过夜。使我记忆犹新的是,他们几个在夏天割禾时,都不戴草帽,打着赤膊光着背,一天晒到黑,皮肤晒得像非洲人一样,村里社员们看到都很心痛,有的给草帽,有的给扇子,有的给予生活上的照顾等。他们还是一个孩子,远离父母,来到艰苦的农村,比我们的穷孩子还苦,但他们仍然坚持到1979年中央落实知识青年回城政策才返回上海。他们在墅溪陂生活了近10年,与墅溪陂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墅溪陂是他们的第二个故乡。 由于我们村比较偏僻,离八都镇10余公里,交通不便,通迅落后,他们与家人联系只有通过写信,那时我在下白沙读初中,他们的信件包裹递送都是由我帮助带到下白沙村邮递员家里,成为他们的义务通信员。</p><p class="ql-block"> 2023年11月2日他们四人一行,带着对墅溪陂怀念,在相隔50多年后回到我们墅溪陂寻找足迹,看望乡亲,说明他们心中装有墅溪陂,带着情怀和思念,看望当年的老社员们。村里干部也热情地接待了来自上海的老知青,我们村的“老社员”,我也通过视频见到了当年的老朋友、老哥们。</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从右起:谢又春、吴纪平、屠益宁、邱建平,徐建新</i></p> <p class="ql-block"> 六、改革开放后的墅溪陂</p><p class="ql-block">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全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对内的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以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大包干”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为例,土地所有权仍归集体,但农民有了承包权和经营权,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1980年人民公社改为乡政府,村级集体组织解散,分田到户,实行单干。村级财产能分则分,一夜之间全村解放后几十年创造的那点财富分得一干二净,什么犁啊、耙啊、箩啊、牛啊全分光了。记得那年我还在部队,二哥会生写信来说:“我们一大家没有分到牛,无法耕地,父亲说要我寄180元钱回家买牛”。当时我是排职军官每月54元,上交伙食15元,只剩39元。收到信后心里很难过,家里一定是很困难,否侧父亲是不会开口的;当时我手上没有这么多钱,上半年我姐夫因病在吉安青源山医院住院,已寄给50元,后就向战友借了一些寄回来,以解燃眉之急。次年回来探亲就看到乡亲们各家各户种自己的田,一家男女老少齐上阵,没有劳力的更加可怜,没有了原来生产队集体生产互帮互助的景象。看到父母这么大年龄在田里干活,我也不忍心跟着一起干,村里人笑我“六多仔你还记得作田?”,我只能点头迎着笑笑。</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长犁坵</i></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村里年年轻人把眼光放在发达城市,纷纷外出打工。我记忆犹新的是团根、永红、二珠等通过县劳动局劳务输出去了淅江,后来还有更多的我叫不出名字的年轻人去了广东、深圳、福建等地,也有自己创业的,而且发展的都不错。村里基本上只剩下老年人和小孩了,全村哪近500亩地就由老年人耕种,他们还要负责带小孩,那是多么辛苦啊!不过,这也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年轻人在外打工也赚到了不少钱,像谢二珠、谢青红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后生,据说都发展的很不错。谢青红前几年发财不忘乡亲,他“致富不忘本、丹心报乡恩”拿出积蓄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每人发100元人民币红包过新年,当时村干部贱仔和羊仔转发给我夫妇200元时,我感到很内疚,我说我们有工资的就不要,让给更困难的,他俩说是青红的心意一定要收下,我既很惭愧又很感激!。谢青红开创了墅溪陂的新壮举,我们为他点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024年4月我村村贤谢小华(谢德红二儿子)致富不忘乡亲,情系墅溪陂为我村65岁以上老人捐赠衣物,奉献爱心,受到村民的好评和赞赞!</p><p class="ql-block"> 记得2017年我们村谢氏宗祠落成典礼,后生们纷纷捐款赞助,更难能可贵的是村里几个平时省吃俭用的80多岁的老哥如洪奎、召群、桂生、学生、青春等也积极要求捐款,全村 一下就收到了20多万。谢景春二儿子谢志鹏捐了10000元,居榜上之首。当时,侄子谢玉明开玩笑对我说:“叔叔,村里干部器重你,要你掌话筒主持会议,捐款你要拿第一”,可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捐了6000元,后我憾叹自己拿工资的还是比不上后生们办厂或开公司的。据时任村干部贱仔和羊仔说:“这次捐款与周边村比较我们村是捐款最多的”,一是说明我们村后生们爱村意识强,二也说明后生们兜里也有点钱。现在村里新房建造拨地而起,村容面貌焕然一新,还有不少后生在城市买了房和居住,展示出了我村的经济实力。</p> <p class="ql-block"><i><u>村贤谢小华(谢德红二儿子)图左2,在村委会为我村65岁以上老人捐赠衣物,奉献爱心</u></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墅溪陂村的背面景</i></p> <p class="ql-block"> 在村里设施建设方面我影响较深的是时任村主任谢贱仔、村长谢羊仔,在村里经济困难时想办法为村里办实事,那年我转业回吉水不久,他俩和得红一起来吉水要我找银村京生台长带去找分管水利的县领导,领导想办法为我村建成了耳仔坑排灌站一座。保障了耳仔坑、彬勒坑一带田地的灌溉,到现在有几十年历史了还在得利。二是通过县财政局的领导,为我村新修了下陂通往村里的水泥桥,现在是我村和水北村的出入要道。三是通过县交通局的领导为我村拔了一车涵管解决村里的缺、沟下水问题。四是通过县卫生局领导两次争取了改水、改厕1万、2万合计3万元用于冷水塘和村厕所等工程的改造。我也通过战友关系为村里争取了两次分别5000、10000、合计15000元,建造了现在礼堂前面的操埸、运动场等工程建设。</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村电排灌站</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村电排灌站</i></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峡江水电站建成蓄水,淹没了我村大江下水田几十亩,国家赔偿一佰多万元。当时村里有人提出要分掉,但贱仔和羊仔顶住压力,坚持留住为村建祠堂,同时也为曾氏按人口分出了一部分用作新建祠堂。于2017年墅溪陂村谢氏宗祠、曾氏宗祠同时落成,为墅溪陂完成了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为后人留下了一笔财富。</p><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23日(农历腊月廿六日)墅溪陂村谢氏宗祠落成庆典隆重举行,当天村里邀请到了谢氏老华银溪村、越田、双村连城、水南谢家、金滩东溪谢家,峡江县海陂、贝陂谢家等村干部,全村谢氏家人及外嫁女子近300余人参加。到会的还有谢氏在吉水工作的正、副科级领导干部10余人。原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金滩东溪村家人谢冬发到会并讲话;原县电视台台长、吉水谢氏宗亲会会长、银村家人谢京生也到会并讲话。</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2017年谢氏宗祠落成庆典活动</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县电视台台长、吉水谢氏宗亲会会长、银村家人谢京生致辞</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以上是2017年谢氏宗祠落成庆典活动</i></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早上7:08分全村男丁集中在新祠堂为新落成的宗祠开门大吉。此后,每年大年初一村里都会组织全村男丁为宗祠开财门。祈祷全村风调雨顺、平平安安、风风火火、发人发财! </p><p class="ql-block"> 后来他们俩又向上级争取资金新修了樟立上水库、靠后山水库、陂下水坝、农田路、沟的规划等做了不少工作。可惜贱仔因病英年早逝,看不到我村以后的新变化,但愿他与为我村建设付出心血的离世的老村干部及亲人们在天堂看到和保佑我村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2017年大年初一,全村男丁为新祠堂开门大吉</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樟立上水库</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靠后山水库</i></p> <p class="ql-block"> 现任村干部谢全红、谢 伟、谢羊仔、曾四仔等在全红村长带领下也争取到了100多万资金加固垇下水库和10余万元村里路面硬化。现正在改建旧礼堂,准备把礼堂打造成全村村民活动中心,添置碗、筷、桌、椅。今后全村各家的取亲、嫁女、升学、上梁、做寿等红好事都可以在礼堂举行,为村里办实事,办好事。</p><p class="ql-block"> 2023年我三哥万春利用物理原理写报告和画简易图纸,全红通过八都经管站到县水利局又争取到了20万元,正在加固并延长耳仔坑电灌站的灌溉面积,把电灌站的水引到上码头水库,以后墅溪陂只要有天干地旱,耳仔坑电灌站的水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到上码头水库,保证全村庄稼灌溉不受旱灾。将来墅溪陂将是一个小桥流水,长年不断,绿荫葱葱,四季常青的“世外桃源”。2024年元月2号我回老家“挂冬”在碰坑看到工程技术人员正在铺设管道,未铺的管子也摆到了上码头坪里,看来工程很快就要完工。他们为墅溪陂子孙后代造福,值得点赞!</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墅溪陂礼堂改建过程</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翻修一新的墅溪大礼堂</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宽敞明亮的礼堂大厅</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2024年1月27日(腊月十七)谢大根之子谢春华博士第一个在新礼堂举办婚礼</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2024年1月27日(腊月十七)谢大根之子谢春华博士第一个在新礼堂举办婚礼</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2024年正月初六谢团根之子谢志立订婚,在礼堂宴请女方宾客</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2024年正月初六谢团根邀请镇文化站来村放电影招待儿媳妇家宾客</i></b></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垇下水库加固施工</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耳仔坑引水管已铺至碰坑</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工程技术人员正在碰坑铺设引水管</i></p> <p class="ql-block"> 七、人才辈出的墅溪陂 </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老一辈讲,墅溪陂是“狗步蛇”龙气,出不了读书人和当官的,环比一下水北、中村、下白沙等周围村庄,我们村确实没出什么人才。解放前我不清楚,但在清末年代我在谢氏祖谱上查到光绪元年(1875年)第二十二世廷魁长子好仁“奉恩奖老准给九品顶戴”官职,相当于现在的科级领导,这很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清末光绪元年第二十二世谢好仁恩准九品顶戴</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清末光绪元年第二十二世谢好仁恩准九品顶戴</i></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有谢东生哥在国民党时期抓去当壮丁,解放战争中被解放军所接收。全国解放后政府安排他在铁路当火车司机,退休后在新余定居,子女六个都在新余工作。解放初期读书的有我大哥谢召群(海德)小学毕业,那时人才缺乏,本当可以去银行工作,只因家里兄弟姐妹多,父亲就留他在家分担压力,为我们后面弟弟读书作出了贡献;后来我二哥谢会生、谢正仔也读到了吉水初中,谢正仔还读到了峡江金坪共大。只有曾瑞生大哥1960年考上了江西医学院毕业分配在峡江人民医院工作,直到五官科主任,高级主任医师退休,全村村民有病痛都会去找他,他为我们全村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以后就没出什么读书人哦(当然,这可能与文化大革命有关),后有我三哥谢万春(三仔)、谢志农(香仔)在吉水中学读高中、初中毕业后分别招工在泰和小龙钨矿、阜田化肥厂参加工作,那时取消了的高考。万春哥是调回吉水后参加吉水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毕业后任教的。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后谢景春考上了吉水师范,当上了人民教师,我是1974年吉水共大毕业后当兵在部队于1980年考入福州军区军医专科学校的;1985年谢玉明考入了吉水师范,现在双村小学任副校长;1997年谢文杰考入吉安医专,现在白沙中心卫生院任副院长。后面还有曾柳根之子曾平阳考入吉安师专,现在吉水五中任教,再后面我就不知道还有那些读书人考出去了。</p><p class="ql-block"> 2001年我长子谢晨考入河北大学(二本)2006年考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在南昌工作,他是我村解放后继曾瑞生大哥之后40年的第二个考入本科的,这段路程确实有点远。2004年我三哥万春次女谢小菁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现在赣州工作。2008年我的次子谢豪考入井冈山大学医学院后取得本科,现也在南昌工作。此后,我村读书学生考入大学的不断攀升并且学历更高,具体我说不出来。最有印象的是羊仔三女谢姗姗,本科考入青海西宁大学,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现在北京工作;2010年谢玉明之子谢睿考入景德镇陶瓷艺术学院(二本),2017年考入本县公务员,现在八都镇政府当组织员。2008年谢大根之子谢春华本科考入中北大学,2012年考入东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博连读,博士毕业后(我村目前学历最高的),在华东交通大学(南昌)任副教授,是我们村的骄傲!在新余工作的谢东生之孙,谢继春(寸寸)之子谢洪旭,1988年12月生,2007年考入福州闽江学院,2012年出国留学,就读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2017年回国现在浙江台州工作。2018年曾医师孙女(在新余工作的二儿子曾向青之女)曾萌秋考入赣南师大,2022年毕业现在新余钢铁厂工作。谢金根之女谢 群、2018年考入重庆二本,2022年考入峡江县中学教高中政治。我村考入大专、中专步入社会的人才大有人在,我就不胜枚举,这也很不简单。</p><p class="ql-block"> 2023年高考传来捷报,谢又春之孙、谢长根长子谢谨淅考了673高分,录取到985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少年实验班通信专业,他是我村解放以来高考成绩最好的,并获得了八都镇政府的奖励。他的的爷爷谢又春哥代表家长出席了镇政府表彰会并领到镇政府奖金3千元。这不仅是墅溪陂,乃是中村村委至八都镇的骄傲。同年还有三人考入二本: 1、谢全红之子谢洲宇,在南昌就读;2、谢三苟之女谢珍珍 ,考入宜春学院;3、曾医师孙女(三儿子之女)曾雨菲考入井冈山大学医学院。</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村今年高考丰收年,也是我们村的大转机,是我们村的“狗步蛇”龙气正在转身的好兆头,也预示着我村的后辈学霸济济,人财辈出。(我村还有考上的我不清楚,请全红、、伟伟、羊仔等补充)</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我与又春哥`和谢谨淅合影</i></p> <p class="ql-block"> 墅溪陂的几个习俗</p><p class="ql-block"> 我18岁当兵离开家乡已50年了,对后面的变化也不太清楚,只能写一下我在家孩时的记忆,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一、春节</p><p class="ql-block"> 春节也叫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和全国各地一样,隆重热烈,大人忙累小孩高兴。一般从腊月廿四过小年开始,大人们就开始忙碌,主要是彻底打扫卫生,厨房的灶具、碗筷、桌椅都用开水泡冲,谷壳擦洗。打扫房屋尽量不留死角,不染灰尘,寓意是不要把旧年不吉利,不和祥的赃东西带进新年。小时候不懂事,问父亲为什么家家户户都在小年搞卫生,父亲说:“过小年天底下如灶神爷等各路神仙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凡事去了,搞卫生动神了位不会冒犯神仙,所以过小年早上都会放爆竹烧香尊神,寓意是要祈祷神仙“上天奏好事”,晚上放爆竹是迎接神仙“下天保平安”。主妇们开始忙碌准备年货,做爆米花、压蔴片、炸薯片、炒花生、煮瓜子等等。男人们到八都或峡江巴邱当街开始张罗过年必备物质,如柴、米、油、盐、醋、肉、鱼、鸡、虾等等好吃的东西。为家人添新衣、新鞋,准备爆竹、蜡烛、红纸、笔墨等等。自垇下水库修成后,家家户户都要打麻糍,现在后生们都外出发财了,村里老人家是很难完成这体力活,所以也很难吃得上麻糍了。</p><p class="ql-block"> 大年三十,清早起来各家各户都抓好大“现鸡”,端着事先磨好的米粉糊到寺祠口里拜陪萨后杀鸡,鸡血装到米粉糊里拌匀后 成为鸡血羹,中午全家人品赏。午饭后各家大人们砧板嘭嘭响,精心准备年夜饭,收拾好屋内杂物。父亲督促我们写对联,贴对联。我也不知天高地厚,就将自己写得鸡足巴叉的对联帖出去了,讲究的会事先请写字好的先生写好或买好。接下来我们就喂好猪、牛,给牛备好秆、水,准备好晚上守岁烤火的树兜。待母亲张罗了一桌菜后,一家老少在鞭炮声中开桌吃团圆饭,在那物质匮乏年代,尽管我家人多贫穷,但这一餐大鸡大肉可以大胆吃,父母不会讲的,这就叫“过年”。</p><p class="ql-block"> “守岁”,年夜饭后,一家围绕火炉烤火,那时没有电灯、电视就一边烤火一边吃瓜子、花生、糖籽、糖片等,母亲为我们换上新衣服、鞋子,一般到12点左右家家放鞭炮封财门,在这段时间里哥哥们给讲故事什么的,为了不让我们打瞌睡就说要等到深夜时天上的白须老人会送压岁钱来,我们小孩子等不来就睡着了。第二天起床后摸到口袋里有一个父母塞进去的几毛钱壳子红包,还真的会问哥哥们他们见到了白须老人吗?父亲说:“这是骗你们不要打瞌睡的慌话”。村里大人们一般会聚集在新春哥家一起押宝(猜迷的赌具),宝盒外壳为铜质,有齿的一边向庄家对面为出门,左边为青龙,右边为白虎,后面为老保。宝盒里有一个宝蕊,宝蕊分为蓝、红两半,红色端有一缺口,以猜中缺口在哪个方向为赢。由坐庄的在暗地摆动宝蕊方向放到桌面上,周围几十号人根据庄家上把方向和庄家心理推断这把的位置而下注赌资,揭宝对现赌资,猜对正方向的庄家翻三倍赔给,挂角猜对的庄家一倍赔给,猜错的三向全归庄家,一般会玩到通霄。(以前我家也有一个宝盒)</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大概清早四、五点钟时,就能听到村里此起彼伏开财门的鞭炮声,父亲叫醒我们,哥哥们起来后不吱声地烧水洗脸,点燃腊烛、香火,准备好鞭炮,我的大家庭各户一般定在六点准时开财门,鞭炮要求长时、响彻,流畅,预示一年开门大吉、红红火火。开完财门我们这些不懂事小孩子就会溜出去检爆竹,在人家晚开财门的门口蹲守,等待开门放炮。免不了会叽叽喳喳说一些不懂规距的话,大人们过年不好骂我们就会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p><p class="ql-block"> 开完财门后,我家大哥、二哥就会把我们六个兄弟一个姐姐和侄子、侄女叫到一起,请父母坐到香桌前,我们七兄妹和侄子、侄女从老大......老七依次排成两行向父母跪拜和鞠弓,祝父母身体健康、新年快乐!之后就带我们去上面为大妈、婶婶拜年。然后三哥、四哥再带我们去为村里长辈们拜年,长辈们高兴地给我们递糖、递饼、递烟,大家都兴高采烈。“文革”前,开完财门后父亲会提着祭品带着我们几个兄弟到寺祠口里,祠堂、庙里(相当于现在下陂桥下面50米的位置,文革时拆除了)去祭拜。现在全村男丁在七点多(具体时间由村干部定)到新祠堂开财门并祭拜列祖列宗。</p><p class="ql-block"> 初一这天,是我们小孩子最幸福的一天,可以不做事,任意玩一天大人不会骂。我们都是用铜壳子打“rui”子,(用铜壳子(圆形古币)跌到斜面砖块上,看谁的滚得远,滚得最远的吃滚得近的)远的用铜壳子击中了近的铜壳子算赢,我们小孩子一次赢一粒花生或一分钱,大孩子就会玩大一点。大人们有的继续在抓宝,或打牌等,现在年青人在外打拼一年,过年回来机会难得,一般都是聚在一起玩麻将、扑克更有味道。</p><p class="ql-block"> 初二大拜年,吃过早饭后新姑丈、老姑丈、外甥统统出去拜年,就剩景春和我没有外公外婆的在家,很感失落。这一天,村里迎客鞭炮声此起彼伏,砧板、锅瓢声交替回旋。喝酒、劝酒、聊天、打牌声响彻全村,一派喜气洋洋、快乐祥和的新年景象。拜年客一般住一二天就会回去,家人为了都想要拜年客吃顿拜年饭,家族都会争先恐后地请他们吃饭,有时一天吃4—5餐。像我们大家庭事先一般会在大年三十晚上,协商或抓阄排队。如果是结婚第一年的女婿叫生姑丈,家族每家要招待一天,要请酒量好的后生来配酒,旨在把生姑丈喝醉,免得以后在外面讲墅溪陂无能,或看不起女儿。一般会在第一餐让其醉倒。但现在的丈母娘都很痛爱女婿,就会站到女婿后面保驾护航,很难劝得下酒,弄得配酒员很不爽快。</p><p class="ql-block"> 初三至初六、这几天也有客人陆续前来拜年,关于拜年村里有句老话:叫“初一崽、初二郞、初三初四假(叔伯)姑丈”,“拜年拜到初七八,跪到地下拿橙打”,意思是这时年都过完了再来拜年就过时了。</p><p class="ql-block"> 在新年这儿天里最辛苦的是妇女们,她们要煮饭、炒菜、招待客人,还要眼观本村里里外外的客人,村里那家有新姑丈、新娘子、生客(第一次来的)等,门前户后、左邻右啥的都会相互端上鸡蛋表示祝贺!我当兵、结婚、生子等吃过村里乡亲们的不少鸡蛋,不胜感激!永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 二、元霄节</p><p class="ql-block"> 早先村里每年正月十五闹元霄是这样的,早上起来父亲叫我们打开大门,打扫卫生,点好腊烛,把门书纸、对联撕下来,表示春节已过。哥哥们用小竹子和利用门书纸或对联纸为我们扎各种各样的灯笼,各家各户杀现鸡敬神。村里男人们到寺祠口里把菩萨从台上抬下来并为它们打扫卫生、洗脸等;妇女们到“dai”下踏碓“dui”(以前没有碾粉机,用石臼碎米粉)蒸斋饼,做成12个碟形斋饼,在每个斋饼上写上月份,待蒸熟后起笼,看那个月份斋饼内的蒸气水量多少,以此来判断该年那个月份雨水多少,而预测该年的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 晚饭后上灯,各家鞭炮齐鸣,家里神台上腊烛明亮,香火浓浓,门前门后,窗台上灯火通明,在屋前屋后撒上炒熟的油菜籽,以示驱灾避邪。男人们把菩萨抬到大操埸上(朵子屋下至祠堂的空地),敲锣打鼓,舞龙戏轿、先抬菩萨在场上转几圈并和龙灯戏舞,然后就出村,后生们抬菩萨在前,全村老少男丁打着灯笼在后,围我村村界转一圈,向世人昭示并为后人传递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疆界,埸面很热闹。这一传统也是因“文革”烧了菩萨后而消失,我县水西这一传统仍然很盛行</p> <p class="ql-block"> 三、清明节、冬至节</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祭祀先辈、思念 亲人的传统节日, [唐]杜牧.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说明清明历史悠久。以前在人民公社集体生产时,由于没有时间,没有假期,一般是由家族年长者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提着祭祀品和酒等到坟上挂纸、烧香等,如果遇到雨天就在村边上朝着墓地方向敬香一下了事。</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自2007年国务院(第513号)令,把清明、端午、中秋、除夕设为法定假,清明节的重视程度在全国明显增强。现在不管在家在外的亲人,除了工作走不开外都会赶回来“挂清”而且越来越隆重,基本上每个家族都要打狗聚餐,男丁们除了掌厨的都要上山为老祖宗扫墓,哀悼先辈亲人,祈祷保佑全家平安吉祥,兴旺发达!如果遇过下雨或特殊情况可以提前进行,俗称“前三后四”也就是说可以提前三天或推后四天,一般都是提前,推后的是指冬至。</p><p class="ql-block"> 冬至节,就是在冬至节那天亲人们上山为先人们祭扫,挂纸培土,由于国家没有放假就没有清明节这么隆重,我也回去的不多,都是劳驾在家亲人们辛苦完成。其实“挂冬”比“挂清”更累,“挂冬”要为老祖宗墓地培土,越高越好。曾流行一句“若要富、高堆墓”的俗话,其实就是要鼓历后辈们多回家使劲为老祖宗扫墓。如今在外出发财的后们生冬至回不来就会推迟到过年回来再挂,村里也有一句俗话:“清明挂在前,冬至挂过年”。</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张天海螺神</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张天海螺神</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枥粟上</i></p> <p class="ql-block"> 四、端午节</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避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是这样的,初四那天大人们会去八都当街买节货,叫当“新街”(节日前的街,以前八都是农历逢双当街)。女婿要上门送节。</p><p class="ql-block"> 初五,清早起来到江下去割艾叶、菖莆挂在大、后门边,以示祈福避邪。妇女们开始忙碌了,裹粽子、包包子、蒸蒜子,炸油果子、煮波波子(鸡蛋),祈祷五子登科、五福临门。喝雄黄酒,在小孩头部、四肢、肚脐眼涂雄黄,有防病治病,驱虫祛邪之功(现在因雄黄含有硫化汞有毒矿物质,药店也买不到了)。一般是杀鸭、买肉、买鱼欢度节日</p> <p class="ql-block"> 五、中秋节 (烧塔仔)</p><p class="ql-block"> 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以前过中秋节就是家里炒一点花生,买一筒簿酥饼,杀只鸭就算是过节。村里的大孩子们如全保、善仔、四仔、六仔(胖子)流珉、密子仔、老达者、学仔(已故)等从八月初十开始每天晚上晚饭后便敲锣打鼓,抬着“王中官”菩萨到各家各户去祝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各家都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接待和答谢,除了放爆竹外,就在“王中官”菩萨轿里的灯盏中加满一盏食油,为了表示诚意家家都是加得满满的,出门后他们就把油倒进油罐子里,再进下一家,就这样从初十到十五轮回五天,可以攒到好几斤油,活动结束后他们把油提到八都去卖掉,分点钱或搭伙吃掉。一般从八月初十开始参与的孩子们每天放学后就在村头巷尾检瓦片在祠堂门口垒塔。到八月十五晚上,一部分继续抬着“王中官”菩萨到各家各户去祝福;另一部分拾柴火烧塔,待塔烧得火焰通顶,火舌外吐,全塔红彤彤时;另一部分抬轿的也游完了全村来到塔旁。此刻, 全村男女老少集中围观在塔周围,在锣鼓鞭炮声中,抬轿的几个大后生,抬着“王中官”菩萨,围着“红塔”转三圈后,齐心协力摆轿,叫一、二、三让轿的底座把“红塔”推倒,迅间要眼尖手快,步骤一致,既要塔倒又要避免烫伤。塔倒时的火焰冲天,杀气腾腾,大人们各自抱住自己的小孩避免伤害而离埸,到此,村里中秋节庆典活动宣告结束。当时我就在想再过几年我也有资格参加了,可惜,“文革”的“红卫兵”把菩萨烧掉了,这一习俗也失传了,这就是我对墅溪陂“中秋节”烧塔仔”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六、顶姜酒(添丁喜酒)</p><p class="ql-block"> 顶姜酒是墅溪陂的一个传统习惯,就是那个家中添丁进喜了,会选个黄道吉日请全村每户2人来家中分享。以前东家主人事先要准备好糖籽、糖片、果籽、糖、饼、酒水、生姜片(寓意是发根爆牙)等、还要准备与村里来客数量相当的碗大糖籽。至时东家主人或村干部吹哨子通知各户派2人到✘✘家吃姜酒。全村乡亲高高兴兴地聚集一起,共同庆贺,谈笑风生。散席时,主人要为每个来客送上一个大糖籽带回家给家人共享。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改为吃酒席了,再后面由于物价上涨,村里干部会根据村里人口和添丁家庭的实际情况,等到几家添丁后组合顶一次。每对夫妻不论添丁几个,越多越好,只顶长子一个。我家长子谢晨出生后村里也要求我顶,但当时我父亲不同意,原因是村里分樟立上杉树时,我父亲问当时的干部我有份吗?干部说没有,我父亲生气地告诉我说:“你已不是墅溪陂人了还顶什么”姜酒”,我也没辙。 1997年我父亲去世后,后任村里干部贱仔和羊仔对我说:”六仔叔,因为你没顶,后面的添丁户都看样不顶,要求我顶一下”。反过来我想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老规矩,庆贺添丁也是全村高兴的事,不要因为自己有怨言就成为栏路虎,让这个传统在我手上中断,背负历史罪名。所以,我当即把钱交给干部,委托他们帮助操办。据说现在又中断多年了,不知何因?</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垇下水库下</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碰坑</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碰坑</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狗勒上</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狗勒上</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行坑</i></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柯树坪</i></p> <p class="ql-block"> 墅溪陂,是一个悠老的古村。除娄氏的历史无法计统外,谢氏中德公从银村迁徒而来也有近700年的历史,感谢老祖宗把我们带到了墅溪陂。</p><p class="ql-block"> 墅溪陂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墅溪陂有着深厚的感情,只是自己能力有限,不能回报。寄希望于我们的后辈们发奋学习、努力工作、发展事业、创造辉煌。祝愿后辈子孙繁荣、人才辈出,把我们的家乡墅溪陂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和谐美丽、为我们的祖先争光! </p><p class="ql-block"> 谢谢雅鉴!请提出宝贵意见。</p><p class="ql-block">感谢老村长谢志军(羊仔)提供资料和提出修改意见!</p><p class="ql-block"> 谢 来 春</p><p class="ql-block"> 2023、12、28 于南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