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悲情的一年,疫情结束了,但留下的创伤无法愈合。读书也是一种逃避,在别人的世界里寻找自己。</p> <p class="ql-block"><b>一月读书第一本:《未来简史》</b></p><p class="ql-block">原以为读这书,会向我构筑未来的远景,其实不是,是分析和警示!</p><p class="ql-block">作者成书于2017年,所以他说,进入21世纪,威胁人类生存的饥饿、瘟疫和战争已经被攻克,人类新的议题是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成为智神。</p><p class="ql-block">作者说到了未来人类面临的问题,数据对人类造成的威胁。科技发展代替人类做出明智的选择,也就是大数据分析,一旦人类对网络不能发挥作用,就会走上灭绝之路。而人类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因为科技发展的不确定性,当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时,我们就会成为无用的阶级。</p><p class="ql-block">书中作者没有给出答案,人类面对未来该怎么办,他留下了问题让读者思考。</p> <p class="ql-block"><b>一月读书第二、三本:《地下》、《地下2 应许之地》</b></p><p class="ql-block">这不是小说,是纪实文学。1995年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造成12人丧生,3000多人中毒留下后遗症。诺奖永远的陪跑者村上春树花了一年多时间,采访了62名受害者和8名奥姆真理教教徒,集结成书。</p><p class="ql-block">很多事情现在想来是不可思议的:即便身边一大片中毒者纷纷出现症状,那些人首先想到的是上班不能迟到。中毒最深的地铁员工被送到医院,医生护士没一个意识到事情的严重程度,把病人晾在一边一个多小时,直到其他人去求他们,才开始治疗,以至于不幸遇难。当大批中毒者被送进医院时,医生去图书馆检索是什么毒品,不知道该怎样治疗,打东京都的卫生局电话永远没人接,还是信州大学医学部看电视中受害者的述说,意识到是沙林中毒,把治疗方案传真到各大医院,才使医生护士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治疗,信州大学医学部长说,“日本不存在迅速高效和有组织地处理这类重大灾难的体制。”</p><p class="ql-block">对奥姆真理教教徒的采访,也让人思考,这些现实社会中的精英分子,怎么会抛弃现世利益而投奔奥姆真理教之中,向偏执性宗教寻求意义之人并非不正常的人,他们是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村上春树也给出了答案:在大资本和社会体制等非人性、功利性mill中被无谓地切割消耗,被奥姆真理教切实可行的精神世界所强烈吸引。</p><p class="ql-block">一本非虚构类小说,真实,深刻。</p> <p class="ql-block"><b>一月读书第四本:《洛丽塔》</b></p><p class="ql-block">很早以前就看过这部名叫《洛丽塔》的电影,那时候不知道是小说改编剧,后来听说了纳博科夫,知道了他的这部名著,买来后就一直放着,直到现在才读。</p><p class="ql-block">应该有很多人知道这部小说,继父爱上十二岁的幼女,为得到她,娶了母亲,而后母亲发现秘密却死于非命,这个男人顺理成章霸占了女孩。虽然说的是乱伦,但并不淫秽。上半部通篇老男人沉迷小萝莉,下半部通篇神经病絮絮叨叨,还有全书都是作者看不起的人,看不起弗洛依德、陀斯托洛夫斯基、梵高、罗曼罗兰……</p><p class="ql-block">虽说是名著,但我读的很乏味,不知道是翻译的原因,还是不习惯大段大段的长句,反而注释起了不少理解作用,时时提醒自己,这是部名著。</p><p class="ql-block">总觉得,同样是说老牛吃嫩草,还是苏轼的诗更有意境,“一树梨花压海棠”。老苏自己也是中年大叔娶了一个十二岁的歌妓,为此还为小歌妓写下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p> <p class="ql-block"><b>二月读书第一本:《樱桃园》</b></p><p class="ql-block">前几年艺术节时,上演过话剧《樱桃园》,濮存昕演的,女友邀约一起去看,可中途就退场回家了,女友在剧院打瞌睡了。</p><p class="ql-block">这书读来觉得没劲,边读边得不断的往前翻,俄国人的名字一长串搞不清,一会儿这个人上场,一会儿又是另一个,蛮搞的。</p><p class="ql-block">契诃夫的小说都是深刻揭露社会问题的,四幕话剧也是,可现今读起来咋那么不吸引人呢,戏剧冲突感很强,可语言好夸张,觉得做作,主题又那么一目了然,书中收录的五部正剧,读的我昏昏欲睡,就这么一本300页的书,读了仨星期,也不能算长,中间隔了一个春节和元宵节,过节没心思读书。</p> <p class="ql-block"><b>二月读书第二本:《钝感力》</b></p><p class="ql-block">当当买书时凑单买的书,想他是写出《失乐园》和《紫阳花日记》的渡边纯一的书,应该不会差,连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都推荐给了安倍内阁,读完觉得蛮水的。</p><p class="ql-block">所谓的钝感力就是做人要迟钝一点,上司骂你别放心上;朋友嫉妒要把他当成幸福,因为其自身多不如你;夫妻男女朋友发生矛盾,也要钝感一些,这样关系才能长久维系下去,还有战胜癌症的方法也是钝感力,也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薄薄的一本书,不到两小时就读完,而渡边纯一的钝感力,就是唯唯诺诺的生活吧,神经大条一点,那样你就能获得幸福。</p> <p class="ql-block"><b>二月读书第三本:《名侦探的守则》</b></p><p class="ql-block">一本奇怪的书,是我不认识的东野奎吾,一个侦探小说家怎么能这么自黑自己呢!他设定了一个系列小说侦探,设定了十二个推理小说套路,一一解说推理小说要怎么写,这不是小说,应该是小说写作班大纲,他这是在干嘛呀。</p> <p class="ql-block"><b>二月读书第四本:《到瑞士》</b></p><p class="ql-block">这书出版于2010年,什么时候买的早忘了。一直想去瑞士,可好好先生那帮狐朋狗友,总跟他说瑞士没啥好玩的,他们每年去瑞士培训,早就玩的不想去了,以至于即便每年都去欧洲旅行,却一次都没踏上过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原以为这书会有许多名胜古迹的历史说明,其实却是掺杂了更多作者自我感受。作者五年里七赴瑞士旅行,用一种富有人文的、宁静平和的视角记录瑞士,很漫不经心,很恬静,也很客观。喜欢这样的旅游书,旅行最重要的是文化感觉的探索,以及认知感和快乐感。</p> <p class="ql-block"><b>三月读书第一本:《消失的13级台阶》</b></p><p class="ql-block">不认识高野和明,只是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分享这书,找来读读,让我分外意外,非常精彩,应该早读。推理小说看多了,经常会提不起精神,全是套路,而像这样能让我一口气读完的,少见。</p><p class="ql-block">社会派推理小说,推理不是重点,揭示社会矛盾和黑暗才是关键。这本小说,高野和明针对日本的司法制度和死刑存在的非必要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死刑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各国有不同的解说,从书中可以了解到,日本在死刑使用上非常谨慎。</p> <p class="ql-block"><b>3月4日</b></p><p class="ql-block">下午有人帮我理旧书,理出一本首版书,这是我少女时代买的书,记得读完这书又去买《简爱》来读,这可真是一件宝贝,记得还买过《红与黑》,不知道是不是她先生赵瑞蕻版,再去找找</p> <p class="ql-block"><b>三月读书第二本:《牧羊少年奇幻之旅》</b></p><p class="ql-block">宅家两天读书,外面人山人海,看着害怕。一直不明白,春节假期过了,怎么旅游景点还这么多人?今天看了几个同事的晒图,突然醒悟,赶在3月底前把休假用完,去年疫情,大家多没出去玩。</p><p class="ql-block">这书应该是我第一次读的南美作家的书,非常好读,也非常有画面感,简简单单的一个故事:西班牙牧羊少年接连两次梦见埃及金字塔附近藏有一批宝藏,少年卖掉羊群,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金字塔前,然而财富就在他家乡的破教堂里。读完怎么觉得有点像我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花仙子》。</p><p class="ql-block">作者自己说,这是一本象征性作品,书中有很多励志寓言,比如:如果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全世界都会来帮你;只要追随天命,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世界之魂就是你自己的灵魂……</p><p class="ql-block">全书归结起来就一句话:人生经历比寻找财富更重要。</p> <p class="ql-block"><b>四月读书第一本:《干涸的湖》</b></p><p class="ql-block">因为想去冰岛玩,买了本冰岛小说家写的推理小说来读,读完觉得上当了,这不是推理小说,是政治小说,而且读完心理很不舒服。</p><p class="ql-block">这小说写的是二战后东德的真实历史,冰岛留学生在莱比锡大学被监视被告密被遣返被消失。那时因为苏联的镇压,因为匈牙利的暴动,人们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p><p class="ql-block">这段历史今天看来非常可怕,却又真实存在。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但愿历史不会重演!</p> <p class="ql-block"><b>五月读书第一本:《孽海花》</b></p><p class="ql-block">薄薄的一本不到三百页的书,读了一个月。</p><p class="ql-block">中国古典名著,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没写完,反映的是光绪年间的那段历史,封建士大夫的醉生梦死以及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鲁迅称许《孽海花》:“结构工巧,文采斐然。” 而我看的那叫一个乱,无数个混迹官场的士大夫和空有报国之心的知识分子,整天矫揉造作,就一个字:烦,唯一一个让我兴趣昂然的人物只有赛金花,活色生香,奇谲香艳。</p> <p class="ql-block"><b>五月读书第二本:《阳光劫匪:倒转地球》</b></p><p class="ql-block">日本推理小说家太多太多,伊坂幸太郎是我喜欢的一个,他的小说不像东野奎吾那样厚重,总是轻松的出人意料,他笔下的罪犯,个个都是非常好玩的小人物,这次又是,四个抢银行的,却让人恨不起来。</p><p class="ql-block">《阳光劫匪》共有三本,系列小说,为了保持这份开心,我是不是得像读东野奎吾的《解忧杂货店》那样,慢慢的读,让快乐持久一些。</p> <p class="ql-block"><b>五月读书第三本;《阳光劫匪:日常与袭击》</b></p><p class="ql-block">比上一部看得更过瘾,轻松愉快,更多的加入了劫匪们的日常生活。这次抢劫银行没有失败,但还是一如既往的,边打劫银行边助人为乐。这次还成了绿林好汉,拿出抢劫来的钱帮助别人。</p> <p class="ql-block"><b>五月读书第四本:《阳光劫匪:友情测试》</b></p><p class="ql-block">作者时隔九年写的第三本系列小说,三本中最平和的一本,也许是因为劫匪们年纪都大了,做事没那么激进,虽然他们还是在抢劫银行,但还是在帮助他人,这次是帮助他人复仇,对象是一个无良娱乐记者。</p><p class="ql-block">觉得坂本幸太郎比东野奎吾更吸引我,东野奎吾有点江郎才尽的感觉,而坂本幸太郎的小说总是从罪犯角度出发,带着浓浓的温情。</p> <p class="ql-block"><b>六月读书第一、二、三本:《物哀 幽玄 侘寂》</b></p><p class="ql-block">日本美学名著,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物哀还好些,无非就是看到自然美景有感而发;幽玄,暗黑之美、朦胧之美而已,何必说的那么玄乎;侘寂很容易理解,朴素之美。</p><p class="ql-block">简单美学问题,日本美学专家,偏要弄出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来论证,又没说清楚,让人读的那么累,是不是就为了显示他很有学问。当初被这套书的装帧吸引,花高价买了,现如今看看,这是唯一值得安慰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六月读书第四本:《杨言》</b></p><p class="ql-block">二十年前,每天中午吃完饭,就喜欢在办公室,看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喜欢看这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不虚伪,不做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本《杨言》是杨锦麟为《南方人物周刊》所写专栏的精选集,每期短短三百字,点评杂志封面文章,言简意赅,一针见血,一写就十年,从中我们也可窥见中国社会十年的变迁。</p><p class="ql-block">《南方人物周刊》是南方报业集团众多报刊里的中坚力量,创刊于2004年,那时上面整顿报刊市场,多出来一批刊号,应运而生。记得《上海电视》那时因为是上海优秀期刊、重点期刊,也拿到了上海市两个奖励刊号中的一个,另一个给了《理财周刊》,于是也办了一份《人物周刊》,可没办几期,上面又把刊号收回了,如果持续到现在,不知道会怎样。目前《南方人物周刊》还活着,看到有征订广告,在纸媒日益衰弱的今天,仍能屹立不倒,可敬可佩!</p> <p class="ql-block"><b>六月读书第五本:《闭经记》</b></p><p class="ql-block">一本非常扎劲的书,一天就读完了,书名看着很怪诞,但这书写的不是闭经的事,而是闭经前后女人身体的变化,以及正在老去的“我”与各种人和事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作者是五十六岁的女人,俗称欧巴桑,她勇气十足的宣称,“美还是不美,都去他的。变老意味着自由,全新的自由。”她觉得这时候是身心最轻快的时候:父母死去,孩子长大,丈夫也没那么亲密热络,同时也感知到了自己人生的单向之路和终将走向枯萎和离去。但人生后半场又是搏击的时候,她选择的活法是冲上去,赌一把,做过,错过,再重来!</p><p class="ql-block">这是本到了这个年纪才能读懂的幽默之书。</p> <p class="ql-block"><b>六月读书第六本:《豆腐》</b></p><p class="ql-block">因为他的装帧设计而买了书,他是“世界最美的书”得主朱赢椿全新的概念主题书,设计的是像块豆腐。但内容就太水了,书中汇集了一些与豆腐有关的诗歌、民俗、戏曲、童谣、网文、老照片等等,就是一盘东北大乱炖。这是本装帧形式大于阅读内涵的书,无甚可读,但可用来装饰书架。</p><p class="ql-block">同时还买了另一本朱赢椿的《肥肉》,可能也是形式大于内容吧,唉,晚上弄盘皮蛋豆腐吃吃,降降火。</p> <p class="ql-block"><b>六月读书第七本:《肥肉》</b></p><p class="ql-block">广告语是这么写的:“世界最美的书”获奖者朱赢椿历时6年约稿,精心编辑与设计而成,新增陈晓卿、封新城、苏童、麦家等名家好文,(其中某几个名家因为丑闻,已经消失在公众视野里)</p><p class="ql-block">这书谈设计,就是一块大肥肉用一张老式包装纸一扎,设计者还贴心的在内页里放上以前的即时贴肉票,可以固定成第二个封面。</p><p class="ql-block">谈内容,就是命题作文:肥肉,许多人谈在物质匮乏年代对肥肉的回忆以及年轻人对肉的杂感,大同小异,良秀不齐。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一篇古琴家的文,他从肥肉引发,谈到了唐宋审美趣味的演变,像“环肥燕瘦”,像初唐书法,欧阳询褚遂良的险绝瘦劲与盛唐书法,徐浩颜真卿的肥满雄厚,以及琴制的变迁,此外还有朱赢椿与僧人和活佛有关吃荤与吃素的探讨。</p><p class="ql-block">整本书读下来觉得,一个书籍装帧设计师,还是做好本职的好,编书让编辑来。</p> <p class="ql-block"><b>七月读书第一本:《奇鸟行状录》</b></p><p class="ql-block">终于读完这部鸿篇巨作,村上春树的小说都有强烈的反战意识,这部也是。这次他集中写了二战中的诺门坎战役、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非常残忍,非常血腥,他写了剥人皮,触目惊心。</p><p class="ql-block">村上认为,“日本这个国家体制上固然是民主国家,但同时又是极度弱肉强食的等级社会,若不成为精英,在这个国家几乎就谈不上有什么生存意义,只能在石磨缝里被慢慢挤瘪碾碎。”</p><p class="ql-block">村上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写出了这部了不起的作品,该小说1996年获得层次很高的“读卖文学奖”。</p><p class="ql-block">有兴趣可以读一下!</p> <p class="ql-block"><b>7月31日</b></p><p class="ql-block">买本签名本,到手塑封的,觉得上当了,拆开后看,有签名,手写的,不是敲章的。这个到是蛮道地的,签完名再塑封。</p> <p class="ql-block"><b>八月读书第一、二、三本:《平凡的世界》</b></p><p class="ql-block">花了一个月时间,读完这套如雷贯耳的小说。芸芸众生中,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无奈、挣扎和沉浮。</p><p class="ql-block">路遥是个伟大的作家,只不过看他小说里塑造的女性角色,不是滋味,特别是当高干女子、省报女记者,爱上一个挖煤的农家子弟后,路遥可能觉得离现实太遥远吧,干脆把她写死了。当然,他笔下的其他女性,基本也没啥好运,一个比一个惨。</p> <p class="ql-block"><b>八月读书第四本:《河边的错误》</b></p><p class="ql-block">看到今年戛纳电影节上,上映了这部由朱一龙主演的余华小说改编电影,于是买书来读,一开始还缺货。</p><p class="ql-block">余华发表于八十年代的早期作品,书中有四个故事:《河边的错误》,疯子杀了三个人,法律对他无能为力,为了保证正常人的生命安全,警察杀了他,然后自己成了疯子;《古典爱情》,余华版蒲松龄才子佳人故事;《偶然事件》,两人目睹一起凶杀案后推理现场,于是完成了对自己凶杀案的推理;《一九八六年》,应该是模仿乔治·奥威尔的《1984》,血腥残忍,一个文革中的历史老师,研究刑法者,在大街上对自己处以极刑。</p><p class="ql-block">余华写这小说时才二十多岁,四篇小说都指向了死亡、荒诞、怪异、惊悚,一次次挑战心理承受力。9月《河边的错误》公映,冲着余华,冲着朱一龙,去看。</p> <p class="ql-block"><b>10月27日</b></p><p class="ql-block">电影上映,书读过了,去看电影,然后边看边打瞌睡,止不住的瞌睡。不喜欢影片的色调,太阴暗,不喜欢影片的结尾,改编的太平和,不像小说那样嘲讽时弊。不建议专门去影院看,等网上有时消磨时间随便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b>八月读书第五本:《晚秋情事》</b></p><p class="ql-block">薄薄的一本书,12万字,两天就读完了。写的是老三届再续前缘黄昏恋的故事,很平和的一部小说,觉得更像是作者乌托邦式的爱情。</p><p class="ql-block">当年的一对插兄插妹爱的热火朝天,男人放弃上大学机会给了女人,女人读了外语学院后去了美国,把男人蹬了,在那里结婚生子做生意成了有钱的贵太太,男人千方百计回到上海成了一个连工作也没有的社会底层。二十年后,女人离婚了回到上海,找到男人再续前缘过上了幸福的日子。</p><p class="ql-block">作者自己也说,他写这书是发现,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跟以前完全两样,“懒恋懒婚”甚至不婚不恋。于是他写了这个发生在知青中的中年爱情故事,因为知识青年是先进代表。</p><p class="ql-block">怎么说呢,叶辛是令人尊敬的作家,他的《孽债》《蹉跎岁月》都曾影响过一代人,可这本小说太理想化,现实生活中的中老年婚恋市场并非如此,这不是一部深刻揭露现实问题的小说。</p> <p class="ql-block"><b>九月读书第一本:《装台》</b></p><p class="ql-block">虽说有电视剧在先再读书会觉得无趣,可还是读的一发不可收拾,书比剧精彩深刻多了,电视剧美化了不少。</p><p class="ql-block">读完这书心里闷的慌,人只见演员台前风光,不想装台人台后辛酸。底层人的生活非常可怕,“底层与贫困,往往相链接”,人如蝼蚁一般,逃不出无望的轮回。</p> <p class="ql-block"><b>九月读书第二本:《长夜难明》</b></p><p class="ql-block">这也是一本先观剧再读书的小说,看《沉默的真相》时,仅仅只是当作电视剧在看,要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小皮匠”宁理在剧中扮演的大律师。而读小说不一样,很沉重,特别是最后一句,“2014年7月29日,大老虎落马”,特地去百度查了查,这天发生了什么?然后明白了,可以说小说比电视剧更黑暗。</p> <p class="ql-block"><b>九月读书第三本:《长安的荔枝》</b></p><p class="ql-block">买了好几本马伯庸的书,挑这本先读是被装帧设计吸引,然后又是都知道的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这书读来枯燥的很,乏味,立意很好,借古喻今,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断腿,长安九品小吏、基层办事员往往是最累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书中还传递了不少人生真谛,像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p><p class="ql-block">觉着这书乏味还是因为通篇用一个精于数字计算的人来铺陈,抨击官场体制,没啥情趣。</p> <p class="ql-block"><b>九月读书第四本:《东方快车谋杀案》</b></p><p class="ql-block">看过新旧两版电影,再读小说总喜欢默默的比较,电影里的这个人物这个情节对应的是小说里的哪一段,然后觉得哪个是经典应该保留哪个不足应该弥补,没觉得这样读小说累,反而觉得挺好玩的。</p> <p class="ql-block"><b>十月读书第一本:《攀登者》</b></p><p class="ql-block">阿来写的电影剧本,2019年拍了同名电影,吴京、章子怡等人演的,演员阵容很强,票房一般,我也没看过。</p><p class="ql-block">电影剧本也能出书,应该还是因为阿来吧。写的是六七十年代,中国人两次登顶珠峰的事。读到最后就觉得,在物资匮乏,缺乏专业知识的年代,做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彰显的是国家意志。两小时读完书,跟阿来的《尘埃落定》没法比,想阿来写这个故事,更多的是他们那代人的家国情怀吧。</p> <p class="ql-block"><b>十一月读书第一本:《西藏天空》</b></p><p class="ql-block">又是阿来的电影剧本,已经拍成电影,还是没看过。有人说他的这部电影剧本,是低配版的西藏版《追风筝的人》,少爷和家奴随着时代的变革而变化,但他缺少触及灵魂的震撼,没有新意,很空泛,觉得就是上面布置的命题作文。同他的《尘埃落定》不能相比,那是一座丰碑,他自己很难超越自己。</p> <p class="ql-block"><b>十一月读书第二本:《寻找香格里拉》</b></p><p class="ql-block">阿来的又一电影剧本,只不过投资方撤资没拍成,但还是把它当作小说出版了。</p><p class="ql-block">同另两本拍成电影的电影剧本《攀登者》和《西藏天空》相比,这本稍好一点,写了不少人物心理,能读出点味来,虽然写的是一个大众都知道的故事,美国探险家洛克发现香格里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三个电影剧本读下来,觉得剧本就是剧本,不是小说,两者之间差太多。</p> <p class="ql-block"><b>十一月读书第三本:《浪迹越南 穿行迷离时光》</b></p><p class="ql-block">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每次出游前我总喜欢先读一下别人的游记,有个粗粗的了解。这次也一样,没错,下周要去大中华原来的藩属国越南浪一浪。</p><p class="ql-block">对越南的印象最早来自于《野战排》和梁家辉的《情人》,后又读了一本旅游圣经LP推荐的《战争哀歌》。越南留给我的个性标识,就是战争伤痛和殖民文化的刺青。2019年底原打算去越南,因为线路不满意就放下了,没想到一放就放到现在。</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出版于2016年,作者花了二十多天时间从北到南,与先生一起游历了越南,是本流水帐式的散文集,对我有帮助,因为我准备去的地方她全写到了,我想玩的东西她也写到了。</p> <p class="ql-block"><b>十二月读书第一本:《情人》</b></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收录了杜拉斯的两部小说《情人》和《乌发碧眼》,我感叹自己,硬着头皮读完了,没有半途而废。</p><p class="ql-block">我是才知道,杜拉斯的小说一直被看作是难以阅读的,理解她的作品是件异常复杂的事,虽然《情人》改变了人们对她的评价,说不怕杜拉斯了,但我还是觉得她的小说没有可读性,《情人》还能读懂一些,《乌发碧眼》读完就是一脑袋浆糊,不知道她写了什么。</p><p class="ql-block">觉得还是别去读小说了,看电影吧,非凡梁家辉细腻优雅的演技,那一往情深的爱恋,每一个眼神都充满风情……另外,对杜拉斯笔下那个让人欲望沉醉的西贡,也别抱有幻想了,它既没有东方神秘色彩,也没有法国浪漫风情,他只是人们想象中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b>十二月读书第二本:《北欧,凛冽的世界尽头》</b></p><p class="ql-block">欧洲去过很多次,但基本上围着南欧西欧转,北欧一次都没去过,所以明年打算重点在北欧。买了几本北欧的书,先扫一下旅行美学。</p><p class="ql-block">马蜂窝出品的这书,原以为是本游记集,其实不是,是27位长年居住于北欧的各界精英,他们眼中的北欧人,北欧日常和北欧玩点。</p><p class="ql-block">这是本没有阅读压力的书,读起来很开心,比如说其中一位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理学硕士总结的北欧五国,看了让我哈哈大笑,他说如果按“人设”来形容北欧五国,“丹麦偏向奸商,瑞典比较呆滞,挪威是傻白甜,芬兰是受气包,冰岛是‘自己一边玩去’”。此外,书中还写了许多好玩的东西,比如:瑞典人很自豪,因为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比哥本哈根市政厅长了整整一米;丹麦驻华大使馆的官方微博,不像外交机构的宣发平台,倒更像是丹麦官方旅行社和特产专卖店,满篇都是“请来玩”和“买买买”;北欧人是公认的“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每年评选的“最幸福国度”,北欧诸国都榜上有名。对于这个现象有一个笑话:因为熬不过冬夜的人都自杀了,所以活着的人都是幸福的人……</p><p class="ql-block">读完这本书,恨不得马上飞去北欧,去感受凛冽的世界尽头。</p> <p class="ql-block">2023年读书38本,不是很多,没把读书当成必需完成的事情,只在想读时读一下。读书改变不了什么,唯一改变的是自己。易中天曾说:读书的目的,在于谋心。读过的书愈多,人的内心就会愈强大。哪怕有一天,你平淡的日子骤然掀起惊涛骇浪,书中的智慧,也能带你穿越所有风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