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使报喜</p><p class="ql-block">克里特威尼斯大师</p><p class="ql-block">生卒年不详</p><p class="ql-block">黄金背景蛋彩画</p><p class="ql-block">创作时期:年代未知</p><p class="ql-block">32x46 cm</p><p class="ql-block">由于中世纪欧洲对拜占庭圣像的巨大需求,自1204年起成为威尼斯属地的克里特岛成为这些艺术品的重要生产中心。这幅画的场景很经典:画面左侧是大天使加百列,他右手摆出祝福的姿势,左手握着象征他信使身份的权杖;玛利亚在他前面,谦卑地低着头迎接基督降临的消息。她站立的基座和身后的宝座象征着她内心的高贵。</p><p class="ql-block">画面的色彩被控制在最低限度,象征神性的红色与代表人性的两种颜色:蓝色和绿色相结合。金色的背景也是超凡脱俗的象征,背景中建筑物的白色显然是这三种颜色的补充。这个场景发生在一个花园里,即"封闭的花园",象征着玛利亚的纯洁。</p> <p class="ql-block">两位报喜天使</p><p class="ql-block">保罗.韦内齐亚诺</p><p class="ql-block"> ca .1300-1358/62</p><p class="ql-block">木板蛋彩,黄金背景</p><p class="ql-block">创作时期:1345年﹣1350年</p><p class="ql-block">16.2x16 cm</p><p class="ql-block">韦内齐亚诺是14世纪威尼斯最伟大的画家。这件作品绘于一对嵌在金色木板中的圆板上,表现了红色背景下穿白衫与赭石底色中着绿衣的两位天使形象。与中世纪严肃忧郁的人物形象相比,他们显得更为优雅近人。作品虽仍为拜占庭风格的静态构图,但能在平面空间中感到一丝流动感。报喜天使通常指被派来传达上帝信息或宣布特定事件的天使。</p> <p class="ql-block">红衣主教伊波利托.德.美第奇像</p><p class="ql-block">塞巴斯蒂亚诺.德.皮翁博(约1485-1547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529年</p><p class="ql-block">54.4x40.3 cm </p><p class="ql-block">皮翁博在乔瓦尼.贝利尼门下受训,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乔尔乔内。这幅肖像体现出皮翁博在乔尔乔内的诗意风格中融合了独特的庄严感。</p><p class="ql-block">画上人物是伊波利托.德.美第奇。他是内穆尔公爵朱利亚诺二世.德.美第奇的私生子,但在1519年被教皇里奥十世的妹夫齐博赋予合法地位。齐博和之后的教皇克莱门特七世都将他视为美第奇家族未来的领袖。在美第奇家族于1527年失势之后,伊波利托被逐出了佛罗伦萨。在教皇的支持下他进入教会发展,成为阿维尼翁和蒙雷亚莱大主教,后至红衣主教。伊波利托一生有6幅肖像。这幅肖像或许是最早的一幅。年轻的伊波利托身着紫色服饰,头戴折叠红帽,说明这是他刚进入教会时期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一位女士的肖像(维奥兰特)</p><p class="ql-block">帕里斯.博尔多内(1500-157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536-1537年</p><p class="ql-block">110 x 80.5 cm </p><p class="ql-block">出身特雷维索的博尔多内自1518年在威尼斯定居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度过。这幅画描绘了一个身处室内环境的年轻女子形象。她穿着优雅的有金线刺绣的红丝绒连衣裙,颈上戴着珍珠和金项链。这位女性通常被认为是美丽的维奥兰特﹣﹣老帕尔马的女儿、提香的情人。事实上,在帕尔马和提香自己的许多画作中都有她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路易吉·法尔内塞肖像</p><p class="ql-block">塞巴斯蒂亚诺·德·皮翁博(约1485-154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6世纪40代</p><p class="ql-block">62 x 53 cm </p><p class="ql-block">1511年,皮翁博受邀迁至罗马居住。他在罗马与米开朗基罗结为好友,在其影响下作品逐渐变得具有恢宏感。</p><p class="ql-block">皮埃尔·路易吉·法尔内塞是教皇保罗三世的私生子,也是教皇最喜欢的儿子,也是本次一同展出的提香的《奥塔维奥·法尔内塞肖像》中的奥塔维奥·法尔内塞的父亲。皮埃尔·路易吉·法尔内塞在其父的安排下成为教皇国卫队总长,并于1545年成为帕尔马和皮亚琴察公爵。画中的法尔内塞须发浓密,眼神坚毅。他戴着羽毛帽子,银色长袍外罩黑色夹克。</p> <p class="ql-block">乔尔乔内</p><p class="ql-block">全名:乔尔吉奥.巴尔巴莱利</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师从乔瓦尼.贝利尼。乔尔乔内继承和发展了贝利尼的绘画风格,并对后世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于500年间盛名不衰,但人们对他的生平却知之甚少。据说乔尔乔内英俊而多情,音乐修养很好,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他创造出有微妙用色和大气效果的"情绪风景画",那个时代许多带有田园风光的作品都被形容为"乔尔乔内式"的。</p><p class="ql-block">背十字架的基督</p><p class="ql-block">乔尔乔内(约1477-1510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505-1510年</p><p class="ql-block">70 x 58 cm </p><p class="ql-block">乔尔乔内是从贝利尼风格过渡到威尼斯画家全盛时期的代表。他的作品带有一种独特的诗意。这幅尺幅并不大的画作既张扬又含蓄,充分彰显了画家的艺术天赋。张扬体现在画家用特写的手法表现耶稣背负十字架这一场景,但是耶稣的面庞却表达出含蓄的、深刻的人性。身着白袍、背负十字架的基督眉头紧蹙地望向一边,他的眼神不是对自己命运的担忧而更像是询问,询问人们是否理解他的巨大牺牲。画面的黑色背景突出了主题和人物的情感,在丰富画面层次、增强空间感外,更给观者以一种沉重和压抑感。</p> <p class="ql-block">坐在圣座上的圣母与圣徒们</p><p class="ql-block">提香(全名提齐亚诺.韦切利奥,约1488/1490-157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约1510年</p><p class="ql-block">44 x 34 cm </p><p class="ql-block">提香1507年从贝利尼兄弟处转投于乔尔乔内的工坊,并在与乔尔乔内合作期间逐渐发展出自己的风格。画中身着红衣的圣母怀抱圣婴端坐于圣座,垂目望向座下一站一跪的两位圣徒。深色背景、圣母的蓝警和圣徒的红袍碰撞出饱满的冲击之美。在修道院或是慈善机构的这类画中,捐助人跪在他的保护圣者面前是在对神授予的福惠表达感谢。</p> <p class="ql-block">哀悼基督</p><p class="ql-block">弗朗切斯科·韦切利奥(1494﹣约156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约1530年</p><p class="ql-block">101 x 133 cm </p><p class="ql-block">弗朗切斯科是提香的弟弟。作为提香晚年的得力助手,他的绘画风格几乎与提香一致。画面中头戴荆棘冠的基督遗体被放在一块祭台式的石板上,两个天使支撑着他的上半身,抹大拉的玛利亚神情哀恸地抱着他的双脚。天使的红披巾、抹大拉的玛利亚的藏青裙袍和基督的白色缠腰布,以及背景中渐暗的天色都使画面显得异常深沉与凝重。</p> <p class="ql-block">委罗内塞</p><p class="ql-block">全名:保罗.卡利亚利</p><p class="ql-block">威尼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艺术影响贯穿整个17世纪甚至18世纪,尤其是对西班牙和佛兰德斯艺术家,以及提埃坡罗和其他大型装饰艺术家。他善于兼收并蓄提香、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人的精华,自成一宗,虽然风格显示出其对优雅、华丽和豪华辉煌场面的喜爱,偏重世俗生活情趣和装饰趣味,但他高超的绘画技巧和极佳的色彩感却能使画作免于陷入凡俗或肤浅。</p><p class="ql-block">赫拉克勒斯与灵感</p><p class="ql-block">委罗内塞(1528年﹣1588年)</p><p class="ql-block"> Paolo Caliari </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约1580年</p><p class="ql-block">97x77 cm </p><p class="ql-block">委罗内塞继承了提香华丽的光与色,又吸收各家所长。他的作品反映了威尼斯人对世俗快乐和自由的追求。</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的主题来自智慧与力量的寓言。希腊神话中不败的半人半神的勇士赫拉克勒斯象征着力量,脚踏地球仪的女子形象则象征着智慧。赫拉克勒斯左手拿着一根棍子,而这根棍子与智慧的帷幔融为一体,意味着他获得了智慧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夏季寓言</p><p class="ql-block">巴萨诺(本名吉罗拉莫·达·庞特,1566-162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6世纪晚期</p><p class="ql-block">91x118 cm </p><p class="ql-block">吉罗拉莫出身绘画家族巴萨诺,其父雅各布以"圣经﹣-牧歌"主题的画作闻名于世。这幅画是吉罗拉莫对父亲的代表作季节系列寓言画中夏季寓言的再创作。</p><p class="ql-block">吉罗拉莫的作品淡化了雅各布原作中(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宗教意味,只保留了乡村生活热闹、繁忙的场景。前景中一群男女合孩童正忙着剪羊毛,背景中一群人在忙着收割,并将一捆捆的羊毛装上车。作品中人物众多但不凌乱,这正是典型的威尼斯画派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忏悔的圣杰罗姆</p><p class="ql-block">提香(全名提齐亚诺·韦切利奥,约1488/1490-157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约1570-1576年</p><p class="ql-block">72 x 64 cm </p><p class="ql-block">提香细心研究各种颜料的搭配和调和方法,形成了色调和谐统一的金色,称为"提香的金色"。在他生命中最后20年,作品色彩更加柔和,线条模糊,更感性,意境也更为深远。</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提香晚年的画作。圣杰罗姆的形象在提香晚年的作品中重复出现。画作描绘的是圣杰罗姆在叙利亚沙漠中的隐士生涯。他上身赤裸跪在地上,手握石块,望向十字架。月光透过树枝洒满整个洞穴,给圣徒镀上一层不可思议的金色。他扭曲的身姿和红色的衣裳牢牢锁住观看者的目光。</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中圣杰罗姆的形象和装扮与提香的绝唱《圣母怜子图》中的圣杰罗姆一致。这一圣徒的形象反映了提香晚年遭遇一系列变故之后的自我意识和精神追求。</p> <p class="ql-block">奥塔维奥·法尔内塞肖像</p><p class="ql-block">提香(全名提齐亚诺.韦切利奥,约1488/1490-157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约1546年</p><p class="ql-block">101 x 92 cm </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提香作为法尔内塞家族的贵客旅居罗马时创作的一系列著名画作之一。</p><p class="ql-block">画中人奥塔维奥.法尔内塞是当时的教皇保罗三世的孙子,红衣主教亚历山德罗的侄子,帕尔马和皮亚琴察公爵皮埃尔·路易吉·法尔内塞的儿子。然而这位出身权贵之家的年轻人看上去并不开心。奥塔维奥表情忧郁,左手指向钱袋,钱袋上装饰着有保罗三世面具的铆钉,暗示着他必须依赖家族的权势以及他由此所承受的痛苦。</p><p class="ql-block">在画面右上方,提香将家乡卡多雷山区的风景安排进背景。一条河,一座塔,一座城堡和树木繁茂的悬崖,表达着画家的思乡之情。</p> <p class="ql-block">一位五十三岁绅士的肖像</p><p class="ql-block">提香(全名提齐亚诺.韦切利奥,约1488/1490-157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558年</p><p class="ql-block">114 x 94 cm </p><p class="ql-block">1558年提香已届古稀,他的作品不再偏向华丽感性,而是渐趋含蓄温柔。画中是一位留着精致须髯的绅士,以四分之三的角度偏向右侧,具备提香肖像画成熟时期的所有特点。</p><p class="ql-block">这位神秘的绅士身份不详。但是桌上的奥格斯堡座钟暗示着他与奥地利王室有某种关联。而他的手轻放在红色天鹅绒桌布覆盖的桌面上,将观者的视线引向这座时钟。</p> <p class="ql-block">乔治·皮洛尼和他的儿子奥多里科的肖像</p><p class="ql-block">切萨雷.韦切利奥(1521-160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6世纪末</p><p class="ql-block">150 x 117 cm </p><p class="ql-block">切萨雷是提香的堂弟。与弗朗切斯科一样,他也曾做过提香的助手,绘画风格与提香近似。这件作品描绘了历史学家乔治·皮罗尼与其子的肖像。皮罗尼身穿有皮领的棕色罩衫,坐在用天鹅绒装饰的镶嵌木椅上,气质儒雅。奥多里科坐在父亲膝边,脖颈的拉夫领非常醒目。透过他们身后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的河流、植被和城市风景。</p><p class="ql-block">这幅画在构图上借鉴了提香肖像画的风格,在画法上则体现出同时代丁托列托和巴萨诺的影响。画家对老人和孩子用了不同的画法,对前者,画家用密集的笔触来描绘,并加强了明暗对比;对后者,则用更精确的笔尖描画细节。</p> <p class="ql-block">丁托列托</p><p class="ql-block">全名:雅各布·罗布斯蒂</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文艺复兴晚期最后一批大师之一。他的作品结合了"米开朗琪罗的素描和提香的色彩",一生都保持着对外界影响的敏感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丁托列托的绘画风格强调运动感和戏剧性,善于运用强烈的光影关系在画面中构成鲜明的色调对比。</p><p class="ql-block">塞巴斯蒂亚诺·韦尼耶</p><p class="ql-block">(马尔将军)肖像</p><p class="ql-block">丁托列托(本名雅各布.罗布斯蒂,</p><p class="ql-block">多梅尼克.罗布斯蒂之父,1518-159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约1576-1577年</p><p class="ql-block">117.5x95 cm </p><p class="ql-block">丁托列托喜欢捕捉人物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在瞬间流露出的内心世界。他自由的笔触接近提香,但更粗放;作品更富感情,善于表现岁月的尊严与消磨。韦尼耶在1571年的勒班陀战役中担任威尼斯海军上将并取得胜利。画中的韦尼耶须发皆白,肩披红色斗篷,身穿阅兵盔甲。他右手执武器,左手搭腰带,姿势让人联想起他的军事才能。</p> <p class="ql-block">绅士音乐会</p><p class="ql-block">吉罗拉莫.罗马尼诺(约1485﹣约156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6世纪50年代</p><p class="ql-block">84.3 x 65.1 cm </p><p class="ql-block">罗马尼诺是16世纪上半叶布雷西亚的主要画家,主要在意大利北部工作。在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乔尔乔内和提香的影响。这件作品中的五位绅士正沉浸于演奏乐器。白与赭石相间的地板营造出空间感,透过他们身后的拱门能看到室外山景。彼时意大利大量生产天鹅绒等具有观赏性的面料,男士们选择套上装饰性假袖子以形成独特的穿着效果。</p> <p class="ql-block">但丁的比阿特丽斯画像</p><p class="ql-block">彼得罗·保罗·迪·桑塔克罗斯(1584年前﹣1620年后)</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胡桃木)</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7世纪</p><p class="ql-block">23 x 17 cm </p><p class="ql-block">桑塔克罗斯是威尼斯画家,在父亲的指导下接受了艺术训练。画中人是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一生钟爱的女子﹣﹣比阿特丽斯。这位启发了诗人无尽灵感的女子生于1266年,卒于1290年,年仅24岁。虽然画家画的是13世纪的人物,但画中女子头戴珠片和宝石镶嵌的头饰,呈现的是17世纪意大利富裕阶层女性的流行装扮。</p> <p class="ql-block">哺乳圣母</p><p class="ql-block">卢卡.焦尔达诺(1632-170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665年</p><p class="ql-block">108x88.5 cm </p><p class="ql-block">那不勒斯画家焦尔达诺是威尼斯贵族阿格斯迪诺·丰塞卡侯爵的座上客,因此在威斯尼生活过一段时间,受到丁托列托和巴萨诺的影响。他善于吸收各家所长,在罗马古典主义风格中融入了威尼斯艺术的元素。这件作品是他早期受那不勒斯暗调主义影响绘成,用戏剧性光影的强烈对比,使人物更加突出而真实。"哺乳圣母"属于最早的"圣母子"主题之一。画中圣母穿着领口宽大的长袍,右手托胸,左臂抱圣婴哺乳。她望向与耶稣相反的方向,似乎不忍去看她未来将要做出牺牲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约丹斯</p><p class="ql-block">全名:雅各布.约丹斯</p><p class="ql-block">佛兰德斯画派画家,安特卫普学派代表人物,与鲁本斯和凡.戴克并称"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三杰",是鲁本斯之后佛兰德斯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约丹斯既是一位巴洛克画家,又受到卡拉瓦乔写实主义的影响,且与尼德兰传统艺术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他擅长捕提农民喧闹的庆祝场面,塑造的人物形象彪悍。健康、充满生命力,保持着淳朴的自然风貌,又流露出诙谐幽默的一面。</p><p class="ql-block">长笛手(亚伯拉罕·格拉菲厄斯)</p><p class="ql-block">雅各布.约丹斯(1593-167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620-1621年</p><p class="ql-block">80.2 x 63.4 cm </p><p class="ql-block">佛兰德斯画家约丹斯与鲁本斯师出同门。与出入各国官廷的鲁本斯不同,约丹斯一生从未离开过安特卫普,他的绘画题材来自于街头巷尾。他喜欢使用明丽而热烈的色彩,笔下的人物具有平民的形象气质,散发着质朴的乡土气息。约丹斯早期的绘画带有世俗性和浪漫主义,这幅画像中的长笛手头发花白、蓄着胡须,嘴唇半张着望向观众。他戴着与衣衫同色系的帽子,穿着没系好纽扣的红色罩衫。背景是几乎完全被云覆盖的天空。</p> <p class="ql-block">头像练习</p><p class="ql-block">安东尼.凡.戴克(1599-1641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胡桃木)</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17世纪上半叶</p><p class="ql-block">64.7x50.5 cm </p><p class="ql-block">凡·戴克与约丹斯和鲁本斯并称"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三杰"。他常以优雅的形式和细腻的笔触美化所描绘的对象,擅长仔细捕捉人物神态并生动呈现在画布上,揭露描绘对象的内心世界。画像上的老人蓄有浓密头发和胡子,披头散发,面色憔悴,衣衫不整,向右看向画外。背景为浅暗色。整个画面明暗对比强烈。</p> <p class="ql-block">鲁本斯</p><p class="ql-block">全名:彼得.保罗.鲁本斯</p><p class="ql-block">佛兰德斯画家、蚀刻版画家和外交官,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鲁本斯成功地将宏伟豪华的巴洛克风格与佛兰德斯传统艺术风格融合起来,形成了装饰性很强的、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画风,笔下的人物造型粗犷,笔触自由奔放,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动势。他曾在意大利游学多年,深入研习了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大师的作品,并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对佛兰德斯、法国和英国绘画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两个人物的习作</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年)</p><p class="ql-block">纸本油画</p><p class="ql-block">创作年代:约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p><p class="ql-block">19.5x19.5 cm </p><p class="ql-block">鲁本斯的作品极富想象力和戏剧性情节。他曾在17世纪初赴意大利游学数年,研习提香等大师作品的构图和色彩,之后形成了他独特的个人风格。</p><p class="ql-block">鲁本斯因为声名远扬,欧洲许多权贵争相委托他作画。画家本人应接不暇,往往只完成素描,后续交由他的弟子们去完成最终的作品。这幅习作体现了鲁本斯的素描功底和创作天赋。作品中两个大胡子壮汉仿佛挟风从画面右上方突然冲出,脸上的光影显现出一种自然又不乏戏剧性的流动感:对光影的处理也是鲁本斯所擅长的。</p> <p class="ql-block">文创产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