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通知》发表后,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开展起来。一时间,从城市到乡村,从内地到边疆,一队队的红卫兵打着红旗,背着背包,喊着口号,来往穿梭在华夏大地上,他们有去革命圣地的、革命老区的、英雄故乡的,更多的红卫兵是涌向首都北京——毛主席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学校也沸腾了,同学们互相鼓动、报名组队、准备用品,学校也按串联天数每人每天补发4毛钱,自备粮票(从家里有限的口粮中,用高粱到粮站兑换成粮票,每斤另加两毛钱)。为了赶时间,我们一行15人(11个男生、3个女生、1个被学校革委会批斗过的体育老师)组成的串联小队,于当年11月12日一大早,就匆匆上路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宁河县,为了赶制一面红旗,我们暂住在芦台二中,学校空旷冷清,同学们都串联走了,只有两个女生留守。我们按串联的初衷,在红旗的上首题为“赴革命圣地延安”,中间题为“红卫兵长征队”,落款为“河北省丰南县柳树酄中学”。翌日,天刚麻麻亮,我们就打着红旗直奔天津。傍晚,在接待站领取毛主席像章时,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11月下旬,毛主席要接见红卫兵。归心似箭,第二天早早起来,草草吃了两口饭,同学们就赶到天津火车站,只见人流涌动,全是一队队的红卫兵,一打听,发往北京的火车,已经排到7天以后了,再等来不及了,赶紧步行,都是农村长大,走路不是事,一路大步流星,三步并做两步走,公路与铁路毗邻,只见从天津驶出的列车,不见窗户,只见人头,手臂得意的摆动,我们只有干眼热。一队队从北京方向返回的红卫兵,见到我们神气十足:“我们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身体很健康!”“不乘车,不坐船,红卫兵不怕远征难。”给我们一鼓劲,立马脚下生风,15人的小队,一下了拉开百十米远,女生渐渐落伍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天黑下来了,北风吹的很急,身上冷嗖嗖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我们走进一个路边简易接待点,吃点饭,歇歇脚,缓缓气,又忙着出发了。半夜时分,终于有一个女生挺不住了,瘫坐在地,实在走不动了,每个人脚底都打出了泡,怎么办?同学们一商量:“截车,不能耽搁赶路。”我们站在路边,一齐摆手示意,一辆、两辆直到三辆大卡车都没停下,因为车上都挤满了疲惫的串联红卫兵,没有立锥之地,司机连同车上的红卫兵都有拒乘的情绪,“船到桥头自然直,”必须来点干脆的,见车来了,几个男生联起手来站在路中间,刚一刹车,说时迟,那是快,另几个男生立马抬起女生扔上车去,车上同学乱闹时,趁势把体育老师推挤上车,商定好,明天下午北京站出口见面,不见不散。</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中午,同学们已是筋疲力竭了,女同学更是步履蹒跚,说来也巧,只见前方站着一队队的红卫兵,走近一看,原来是通县(现通州)的一个市区客运站,随即排队上车,来到北京火车站广场,(这里成了红卫兵的海洋,每天运客量多达十几万人)与昨天夜间中途上大卡车的女生和体育老师见面后,去了北京工人体育场(外地进京红卫兵接待总站)集中登记,我们被分配到三里河“中央商业部”接待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乡村到首都北京,眼里是一个未知的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充满着活力,接待站给每个红卫兵发了一张市区乘车免费“通行证”,在食堂吃饭兑换饭票,只交粮票不收钱,免费住宿(后期提供借款、防寒衣服)。起初我们每天在接待站大院看着抄着大字报和新闻异事,也结伴去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学习参观,接受新鲜事物,直面文革洗礼,经风雨、见世面。接待站给同学们安排了不少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去参观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农业展览馆、观看忆苦思甜教育馆;使同学们更感兴趣的是,接待站组织了红卫兵“联欢会,”那些来自天涯海角、不同民族的红卫兵,用方言和风情演唱歌曲,动情处不禁翩翩起舞,令人心花怒放,与我们同来的体育张老师也唱了他的拿手歌曲——毛主席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随着曲调的抑扬顿挫,令同学们的心潮一浪高过一浪。</span></p> <p class="ql-block"> 为迎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按军队建制形式,编成师、团、营、连、排、班,排以上干部由解放军担任,各队红卫兵领队任班长,我们一起来的15个同学为一个班,为保证好检阅时的队形和秩序,同学们每天在操场上10人排成横队,手举语录练队列,同学们都很卖力气,接受毛主席检阅不能丢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毛主席第八次接见红卫兵(也是最后一次),因为盼望接见的红卫兵太多(250万),就分了两批检阅,时间安排在1966年11月25日、26日两天,分别在天安门广场、东西长安大街和北京西郊机场,同时,把原定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改为乘敞篷吉普车检阅,我们参加检阅的地点是在西郊机场。</span></p> <p class="ql-block"> 1966年11月26日,我们凌晨3点起床,同学们唯恐不及,数百人的红卫兵拥挤进偌大的食堂,有少数人干脆从窗户跳入,桌凳倒了不少,饭堂乱成一窝蜂,别说吃饭,站都站不稳。恰好,饭堂内4个大喇叭响了:“没有买到饭的同学,请回宿舍发饼干、香肠,”霎时,饭堂稳定下来,不少同学回到宿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满大街的红卫兵队伍,在解放军引领下,鱼贯式向西郊机场方向涌去,不少人边走边吃,一步也不敢落下,四面八方的红卫兵向这里聚集,人山人海,中间留出一个宽敞的通道,一个女红卫兵站在高处,情绪激昂的高声朗诵毛主席语录,不远处,两个身穿军装的一男一女宣传队员,在高声歌唱毛主席颂歌,他们一会被红卫兵抢到那里,一会又抢到这里,简直像一场精彩的游动歌剧,高潮不断。</span></p> <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时分,喇叭里传来了《东方红》的乐曲声,人群一下子沸腾了,大家的眼睛都盯向一个方向,只见,前头的四辆大卡车缓缓的驶过来了,车上站立两排佩戴红袖章的“纠察队”员,随后跟着的是八辆摩托车,接着,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乘的敞篷吉普车驶过来,情急所迫,坐在靠前的红卫兵按捺不住蹲了起来,连锁反应,后面的红卫兵干脆就站起来了。毛主席身穿绿军装,站立在车中央,老人家滿面红光,神采奕奕,频频向红卫兵招手致意。同学们热血沸腾了,眼含幸福的泪花,发出心底的最强音——毛主席万岁!欢声如潮,激情似海,不少同学禁不住哭出了声,大喜过望,有的却是因为未见到毛主席,被前面站起来的人遮住了视线,他们哭天喊地,坐在地上不想起来。</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检阅的吉普车走远了,模糊在视线里,光辉的时刻,难忘的历程,定格在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总理、中央文革小组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主持召开了红卫兵大会,会上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召号红卫兵要“复课闹革命,回校搞斗批改,”不能再留在北京了。于是,按接待站的安排,在1966年12月7日乘坐长途公共汽车,从北京返回唐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续语:至于“赴革命圣地延安”,自此成为一个遥遥无期的向往,直到2018年自驾长征路(瑞金——延安),途经9省市、自治区,行程8560公里,到达革命圣地延安,52年后,白发圆了黑发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指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