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年那月那一天开始……

陈昌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50年,整整50年!</p><p class="ql-block"> 5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在人生旅途中,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回首望去,很多往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记忆中巳逐步流逝,而有些事却始终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我清楚地记得,50年前的今天,公元1973年12月25日,黄海之滨的滨海县东坎镇,凛冽的西北风,带着刺骨的寒意,河塘早已封冰,那时的气候似乎比现在冷了很多。凌晨5点多钟,夜幕尚未褪去,天色还暗暗的。当地驻军的师部门前,我们60名新兵,在接兵部队指导员郁书涛、排长杨吟托、班长丁富银的指挥下,分别登上南京军区司令部汽车队的四辆解放牌带蓬大卡车,坐在两排摆放整齐的被包上。6时整,随着汽车的轰鸣声,我们告别了送行的领导和亲友,告别了可爱的故乡,开启了人生崭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因为那一年部队不退伍只补兵,所以征集兵员很少。我们百万人口的大县,只以特普或特种兵标准征集了60名新兵。</p><p class="ql-block"> 大解放虽然带有蓬布,但冷飕飕的寒风仍从各个缝隙钻进车内,刚刚还沉浸在兴奋和美好愿景之中的新兵,渐渐被寒冷包围。尽管全身被新发的棉帽、棉衣、绒衣、棉鞋包裹,但仍档不住凌厉的严寒,不一会就被冻得双脚麻木,因此每行进一、两个小时就停车让大家活动一下身体。上午十一点多钟,我们到了洪泽县马坝镇,在一家临街小饭店里,几名当地人武部的同志早就等候在那里,安排我们吃上了热气腾腾的午餐,然后继续南行。</p><p class="ql-block"> 冬季夜长昼短,天黑得比较早。记得到达南京长江大桥时,正逢华灯初放,那时虽没有霓虹彩灯,也没有今日的繁华,但两排玉兰花灯,宛如横亘大江两岸的银色巨龙,甚为壮观,江面上的船只像游动的灯笼,若隐若现,大桥上下的这幅完美画卷,让我们这群初出茅庐的傻小子惊叹不已。我们车辆沿大桥南路、中山北路、中山东路出中山门,新鲜好奇的感觉点燃了大家的热情,一个个顾不上寒冷,争先恐后地扒开蓬布,观赏这从未见过的美景和繁华,生怕错过了什么,乃至一名新战友的帽子在中山北路被风吹走,成了大家笑谈的一段趣事。</p><p class="ql-block"> 车辆经过一整天的颠簸,晚上7时多才到达军区司令部管理局的新兵驻训地——南京麒麟门西村农场。我们与同日到达的盐城、射阳两个县新战友共138人,合编成一个新兵连,经点名、分班……,随即便进入紧张有序的军营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经过整整两个月的新兵整训,我们佩戴上领章帽徽,被分配到了警卫营、汽车队和华东饭店、延安饭店等军区司令部管理局下属单位,光荣地成为解放军大家庭的一名正式成员。</p><p class="ql-block"> 50年前的那一幕历历在目,50年的历程岁月有痕。从军区警卫营、省军区独立二师警卫营、独立第四团到南京警备区(军分区)、江苏省军区、南京军区机关,再到扬州军分区,34年的军旅生涯,磨练、造就了我的健康体魄和坚毅性格。转业地方工作近10年,又开阔、增长了我的视野和知识。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风霜,不管行走多远,我总忘不了50年前的今天,那是我走向社会迈出的第一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我的连队</p><p class="ql-block">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和封学富、杜乃军三人被分配在军区警卫营卫一连。这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连队,曾四次担负过毛主席的住地警卫任务,并多次担负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26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胡志明、金日成等15位外国元首来江苏的住地警卫任务。连队原驻守在南京中山陵5号(东郊宾馆)、9号(美龄宫)、7号(原孙科图书馆)、11号(会议中心)。1975年驻地由军区移交给江苏省,我们连队也归建为省军区独立二师警卫营一连,1976年独立二师整编撤销,我们连队转隶为省军区独立四团三营七连,归属南京警备区领导,1978年连队从中山陵移防江苏省委大院。</p><p class="ql-block"> 在连队里,我1974年参加了军区直属队打坦克、游泳、战士骨干三期集训,年底去山东省荣成县征接新兵,75年先当通讯员后当文书军械员,76年入党,是老连队让我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赘述一下:1979年初,另两名战友封学富、杜乃军,与连队晚两年入伍的滨海籍战士徐金龙三名班长,踊跃报名调云南边防部队参加反击战,徐金龙血洒疆场成为革命烈士,封、杜两位战友双双荣立战功,在辉煌的连史上添写了新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从战士报道员到新闻干事</p><p class="ql-block">  南京市中山北路252号大院亦称萨家湾大院,是原民国政府行政院旧址,建国后由军方接管。南京军事学院撤销后,原南京军区机关集中到黄埔路大院办公,这里就成为南京警备区机关驻地,直到1982年10月搬迁到明故宫。我从1976年到警备区宣传科当战士报道员到后来任新闻干事,一直工作、生活在这里(刚提干时短暂几个月任四团政治处书记),对这个大院感情至深。沿中山北路呈一字型的主楼是我们办公楼,该楼建筑于1933年,主体三层,另有一层地下室,淡红色砖墙,墨绿色琉璃瓦屋面,檐下斗拱彩绘由红柱支撑,建筑之间用廊鳆互相联接,单檐翘角,正瘠兽吻一应俱全,整体风格大气、端庄,有中国传统宫殿之华美,又有西方新型建筑之坚固。图为我们宣传科全体同志在主楼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9年6月,南京军区在60军举办首期新闻干部培训班,我们江苏省军区八名师级单位新闻干事参训。经过一个多月理论学习后,赴余姚浙江省军区炮团实习时,途经杭州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9年,在南京市高炮民兵溧水孔镇石臼湖实弹射击靶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军区机关的十年</p><p class="ql-block"> 1982年底,我被调到省军区组织处当干事,83年五一节后我正在基层调研,突然接到通知,调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工作,并要求第二天报到,报到后我才知道,因为只有两天熟悉情况和准备时间,第三天要随首长下部队考核干部。不到半年时间两次工作调动,跨了两级机关,换了两次业务,那时候到什么单位干什么工作是组织的事,如何干好工作才是个人考虑的事。</p><p class="ql-block"> 军区机关的工作高层次、满负荷、快节奏,要求循规守矩、严谨细致。工作中下部队多,在首长身边多,接触官兵多,十年间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同时通过自学和函授,分别完成了大专、本科学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军区机关第三天就随王永明副政委(时任副主任兼部长)下去考核干部近一个月,他从事干部工作的务实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图为90年随王副政委下部队调研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军区机关工作期间,经常下部队考核、调研、蹲点,工作内容丰富且充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9年在距金门最近的青屿岛守备四连蹲点时,短短几天时间走遍了小岛各个角落,与每个干部骨干都谈了心。夜里随连长查铺查哨时,清楚看见对面敌占岛上也有打着手电筒的人,连长举起手电筒划几个弧形,对方也用手电筒回应几个弧形,连长告诉我,他们也在查哨,这是互相打个招呼。这个岛很小,周长只有几百米,岛上无水无电无居民,条件十分艰苦,一茬又一茬的守岛官兵,用他们的忠诚和使命,不断谱写新的篇章,连队一直走在军区的先进行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5年9月,随军区史玉孝政委(时任副政委)到浙江、舟嵊调研时合影。记得中秋节首长在杭州家里休息一天,安排一辆车送我们几人去钱塘观潮,因为车多路况也不好,早上从杭州出发近中午才到达盐官镇,观潮后返回招待所已是晚上,看一个潮整整折腾了一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0年随史政委到31军、福建省军区调研时在南平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6年随军区向守志司令员到浙江、舟嵊堪察地形。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随首长乘登陆艇往返定海时,宁波和定海两地港口,一字型排列着各型军舰,着白色海军服的官兵在舰上列队迎送,场面甚为壮观。图为工作组结束时与首长在杭州华北饭店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9年随军区傅奎清政委到福建福清257团蹲点,首长和秘书、保健医生住在团部,我们随行四人分别吃住在四个连队。记得住连第三天,我胃病发作回团部找保健医生取药,首长知道后当即让人到连队帮我取回行李,要求我工作在连队,吃住必须回团机关,首长的关心让我深受感动,图为蹲点结束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军区张宗德参谋长1990年到任后,好几次下部队都向政治部提出让我随行,这是91年在舟嵊守备区调研考察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军旅的最后一站</p><p class="ql-block"> 92年底我调任省军区政治部秘书处长,97年到扬州军分区工作,06年本人申请转业,经批准后于07年6月到地方报到。军分区是军地协调沟通的桥梁,也成了我军地转岗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3年淮河流域遇特大洪水,军分区组织突击队驻湖西大堤抗洪抢险,扬州高炮民兵连续几年赴射阳靶场驻训,这些都由我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参谋长带队实施军政领导。</span>图为2005年军分区党委常委到射阳靶场观摩民兵高炮实弹射击时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3年陪同省领导张连珍、省军区副政委杨森视察宝应“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4年在宝应柳堡接待老艺术家陶玉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军旅生涯结束时留影纪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老首长、老战友情深意重</p><p class="ql-block">  很怀念上世纪军队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融洽的战友感情。那时领导关心部属,同志亲密无间,相互之间非常真诚纯洁。我老连队的连长何淑文和指导员高学斌,在警备区宣传科工作时的科长祝辉,在省军区组织处工作时的处长王长贵、副处长张洪甫,到军区机关工作后的处长戴玉富、副处长胡安录及很多老首长和老战友,都给了我很多的关爱和帮助,几十年来我们间友谊始终不渝。</p><p class="ql-block"> 在军区机关工作时我们处多时13人,少时10人,大家在一个办公室上班,一栋宿舍楼居住,亲如兄弟,处得像一家人。图为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全处人员在办公区花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老首长、军区兰保景副政委在建设中的润扬大桥上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老首长、总政于永波主任合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1年陪军区梁光烈司令员游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从单身小伙到幸福老汉</p><p class="ql-block"> 1981年10月我结婚成家,从此有了远航的基地和幸福的港湾。(受那个年代条件所限,两人自拍一张合影照,就替代了后来各式各样的婚纱摄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3年底我们的儿子出生了。赡养老人、教育孩子的家务繁重与工作紧张忙碌的高峰期,高度重合在一起,是另一半的加倍付出弥补了我这一半的缺位。最开心的是孩子没有辜负我们的希望,13岁被评为首届“南京市十佳少年”,1996年被选拔为全国50名优秀少年之一,参加了团中央少工部为纪念长征胜利50周年,组织开展的“手拉手,重走长征路”活动。此后上学读研、就业成家,丝毫没有让我们做父母的烦恼操心。2019年有了非常可爱的第三代,大家庭其乐融融。50年,让我从热血青年变成了古稀老人,也从单身小伙变成了幸福老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堆证书,记录了50年历程留下的印痕,这是最具代表性的六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