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西安系列之九:一座兴庆宫 ,一段唐代史,——游西安兴庆宫公园记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 兴庆宫,是唐玄宗时代的中国政治中心所在,也是唐玄宗与爱妃杨玉环长期居住的地方,号称“南内”,为唐代长安“三内”之一。宫内原有兴庆殿、南熏殿、大同殿、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和沉香亭等建筑物,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相当于近两个故宫的大小。(故宫总面积为0.72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1955年在唐长安城兴庆宫西南隅遗址上修建了兴庆公园。1958年建成开放公园。1979年改名“兴庆宫公园”。公园取西北高东南低之势,三山植林木,湖中立三岛,以龙池为中心,设有沉香亭、南薰阁、花萼相辉楼、长庆轩等景点。园区分为遗址保护展示区、休闲娱乐体验区、康体运动游憩区等六大区域。</p><p class="ql-block">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大唐国泰民安、四海升平,万方来朝,唐玄宗、杨贵妃常在兴庆宫内举行大型国务活动、文艺演出,因而在唐诗中留下无数佳作名句,李白那首脍炙人口的《清平调》便是起源于兴庆宫的沉香亭。诗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诗句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诗人将衣裳想象为云,将杨玉环的容貌想象为花,描绘出杨玉环动人的美貌,又进一步以“露华浓”来点染花容,也以风露暗喻君王的恩泽,使花容人面倍见精神。</p><p class="ql-block"> 兴庆宫公园,是1958年为配合交通大学整体西迁,在唐代兴庆宫遗址上修建的,沿用当年兴庆宫的池、堂、楼、亭方位和名称而设计,现沉香亭是在唐代沉香亭原址仿建的。其设计既继承了我国民族传统风格,又吸收了国外造园的艺术特点。兴庆宫平面为长方形,布局一反宫城布局的惯例,将朝廷与御苑的位置颠倒过来,由一道东西墙分隔成北部的宫殿区和南部的园林区。兴庆宫四周共设有六处城门。</p><p class="ql-block"> 兴庆宫,唐长安城三大宫殿区之一,古时位于长安外廓东城春明门北侧隆庆坊。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李隆基从幸西京,赐与其兄弟五人宅于此, 称“五王子宅”。李隆基即帝位,五王献宅为宫,其后近40年间经3次大的扩建修葺而成。</p><p class="ql-block">  兴庆宫因在大明宫之南,又称南内。宫城之内,以隔墙分为二部分,北部为宫殿区,有兴庆殿、大同殿、南薰殿等建筑。南部以兴庆池为中心的风景园林区,周围有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沉香亭等建筑。兴庆宫以夹城复道,北通大明宫,南达曲江芙蓉园。当年的兴庆宫占地2016亩,约为北京故宫的一倍。宫内楼阁耸峙,花木扶苏,湖光船影。开元十六年(728年)玄宗由大明宫移入此宫居住听政,这里逐渐成为开元、天宝时期的政治活动中心。</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使兴庆宫遭到严重破坏。之后,兴庆宫失去了政治上的重要地位,成为安置太上皇玄宗之处。宋代兴庆宫成为春日游赏之地,元、明两代还有不少文 人泛舟赋诗唱和。清代龙池干涸。1958年在原兴庆宫的遗址上修建了一座文化娱乐与遗产保护于一体的兴庆宫公园,园内的仿唐建筑均沿用唐时旧名。</p><p class="ql-block">  兴庆宫公园已经走过65年的历程,园内风景宜人,常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和花卉展出。每年春有郁金香、牡丹、芍药展,人们在游览中回顾千年沧桑,凭吊兴衰,在观赏中回味盛唐的灿烂文化、美丽传说。</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而他们常年享乐的地方就在兴庆宫。</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白,梨园长李龟年,曾分别应邀入宫作寿演戏。吴道子挥笔大同殿,一日画成嘉陵江三百里美景图的轶事也发生在兴庆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7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