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游云居寺 2023.11.18

水滴77464815

<p class="ql-block">  京城已进入深秋,也是我第一次来到房山云居寺。</p><p class="ql-block"> 云居寺,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隋末唐初年间,静琬法师始建云居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侵华日军的炮火中,仅残存一对石狮和一座孤塔,20世纪80年代重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61年3月4日,云居寺内的房山云居寺塔及石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占地面积约为74亩,建筑依山势而建,全部建筑分为南、中、北三路,主要殿宇全部集中建在中轴线上。中路建筑共有六进殿宇,自山门起有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及藏经阁和说法堂等。每座主殿的两侧都建有配殿及配房。南路主体建筑有祖师殿和地藏殿。北路主体建筑仅有千佛殿一座,其余均为行宫或寺院用房。行宫共三组,每组均自成一个四合式建筑群体,院内有甬道连通各个建筑。</p> <p class="ql-block">  北塔又称舍利塔、罗汉塔,是一座辽代砖塔,始建于辽天庆年间(1111—1120年)。通高约30米,下部平面呈八角形,基座各面包砌浮雕砖,塔身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回檐下都有砖雕仿木结构的斗拱,塔身八面设栱门及直棂假窗,中心有八棱塔柱,柱周围有砖阶可由下层登上上层。塔身以上有一层须弥座,座以上是圆形覆钵,再上为圆锥形九重相轮,最高处是宝珠形塔刹,塔身以上的覆钵、相轮部分,似为元明时期所补砌。</p><p class="ql-block"> 北塔四隅各有高3米左右的小石搭一座,平面均为方形,塔身正面有尖拱形塔门,中空,形成一个龛洞,龛内正面浮雕佛像,塔身以上有七级石檐,外壁均有阴刻纪年,分别为唐景云二年(711年)、唐太极元年(712年)、唐开元十年(722年)和唐开元十五年(727年)。</p> <p class="ql-block">  南塔原称释迦佛舍利塔,是一座八角形11层密檐式砖塔,始建于辽天庆七年(1117年),因塔旁有藏经穴,故又称压经塔。毁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侵华日军的炮火中,仅存八角形塔基和残缺不全的塔下地宫。</p><p class="ql-block"> 现存为2014年复建,由于是中国首例复建古塔,没有依据和图纸可循,仅能恢复成清朝晚期至民国时期(1901—1923年)的样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藏经洞位于云居寺背倚的石经山,又叫白带山,是太行山的支脉,当地俗称小西天。山腰南北向上下两层凿有九个存放石经板的藏经洞。九个洞中,有八个是封闭式的,里面叠藏双面刻字的石经板。其中有一个是开放式的,也是九洞中最大的一个,名叫雷音洞,洞前有门窗,洞中有四根八棱石柱支撑洞顶,石柱各面雕有佛像,共1054个,故称干佛柱。洞作不规则的方形每面约10米左右,静琬法师最初所刻石经板146块就镶在洞壁上。辽金以后,刻经事业继续进行,山上的藏经洞已经逐渐填满,后刻的石经便被埋在云居寺南部的地穴中,上面造塔作为标志。明朝末年,有人刻造了十余部石经,藏在雷音洞旁新凿的一个小洞中,董其昌在洞外题刻了“宝藏”二字,至此才有小西天九洞之称。</p><p class="ql-block"> 石经山虽说是108阶,当我气喘吁吁地走到半山,询问下山者时得知才走了三分之一,只好歇息歇息。好在同行的朋友继续登顶,拍摄了一些图片进行分享。</p> <p class="ql-block">↓ 以下均为王永云先生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