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正道是沧桑

杨惠萍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纪念毛主席诞辰一百三十周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论毛主席诗词观是新时代诗词创作的指路明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于卫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中华诗词学会2023年统计数据,全国省、市、县诗词学会有会员五十多万人,诗词刊物1500多种,诗词创作队伍300多万人,每天创作发表的诗词数以十万计,是两倍于《全唐诗》的数量,诗词在国内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内容之一。在涌现出一批优秀诗人和质量比较高的诗词作品的同时,与庞大数量的作品不相协调的是高质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却寥寥无几。人们把这种现象喻为“满天浩瀚的星星,就是不见月亮”的缺憾,是与我们所处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极不匹配的现象。诗词不论豪放或婉约,都必须打上的时代烙印,反映百姓心声,引起读者的共鸣。像那些遣词造句高仿唐宋的诗词,注定是江河大浪中的沙粒,会被湮没。我个人认为,提高诗词作品的质量,出佳作创精品,除了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唐诗宋词汲取养分,加强个人综合修养外,学习领会毛主席诗词观,是指导新时代诗词创作的指路明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现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词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在世界诗歌界也有着崇高的威望。毛泽东诗词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和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祖国建设的史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一、学习毛泽东诗词的家国情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华诗词向来就有表达抒发家国情怀的传统。而现在有许多诗人诗词作品沉浸在自己情感小圈子里无法自拔,无病呻吟;有许多诗人沉溺于风花雪月,不问世事;甚至有些诗人把悼念七大姑八大姨去世的诗词都拿来发表,自家家事也要张扬一番,怎能引起社会共鸣?显然是由于诗人格局过于狭小造成的。诗人的自我固然是可以表达的,但诗词的社会价值不可或缺,反映社会现实,反映民生,“一枝一叶总关情”才使诗词有了传诵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诗词继承弘扬了家国情怀传统,在诗词创作中成为催人奋进的号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一五年日本帝国主义威逼袁世凯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正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愤怒地写下了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的诗句,痛斥袁世凯卖国行径,面对国难国仇奋臂一挥,“何以复仇,在我学子”。一九二五年春毛泽东自广州回湖南领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时,回忆在长沙学习、生活十三年的历程,填写了《沁园春·长沙》,思考了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由谁来掌握的问题,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呐喊。一九二七年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挥笔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开门见山起义队伍队伍叫工农革命军,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为受苦受难的穷人打天下开展武装斗争。一九二九年爆发了蒋桂战争,毛泽东写下了“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的怒吼,而红军则乘军阀混战的有利时机,攻克了龙岩上杭两座县城,红军开展了打土豪把土地分给农民的工作,“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清平乐·蒋桂战争》)。一九三五年十月毛主席以昆仑象征祖国发出了“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念奴娇·昆仑》)的感慨。一九五〇年十月毛主席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把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侵略、掠夺、瓜分中国的悲剧落脚在“五亿人民不团圆”上,表达了对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切肤之痛和对西方列强的愤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家国情怀是自古至今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情怀,在诗词创作中表达它是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二、学习毛泽东诗词的人民就是“上帝”的观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在党的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中指出:“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毛泽东主席的态度十分鲜明,他多次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把党的宗旨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主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工人劳模吴桂贤、农民陈永贵当上了副总理,全国劳动模范李素文当选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劳动模范尉凤英成为全国妇联负责人,等等。“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毛泽东主席的一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个思想在毛主席诗词中,既是诗词的灵魂,又是用艺术形式自觉不自觉地对其进行讴歌和赞颂的重要思想内容。一九二八年毛泽东在《西江月·秋收暴动》中,写下了“地主压迫重重,农民个个同仇”的句子,表达了是农民要反抗地主阶级的残酷的剥削和深重的压迫,过上没有剥削压迫的新生活强烈愿望。发动人民组织人民投入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唤起工农千百万”(《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枯木朽株齐努力”(《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广泛动员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一九三六年毛主席在红军东征前夕写下了著名词作《沁园春·雪》,在历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之后,一言九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主席明确地指出,广大人民群众才是救亡图存的力量源泉,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获得翻身解放的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焕发出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人民都是圣人“六亿神州尽舜尧”(《送瘟神二首其二》)赞叹和“遍地英雄下夕烟”(《到韶山》)对人民群众一往情深地赞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赞美人民歌颂人民依靠人民,既是对人民是历史主体正面回答,也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果。社会的进步,祖国的发展,是无数科技工作者、知识分子运用智慧创新贡献,更是亿万人民辛勤劳动推动的结果。诗词作品就是要对人民的创造进行艺术形象塑造,让他们的形象在诗词中树立起来。而当今诗词恰恰缺少这些内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三、学习毛泽东诗词的鲜明形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历史上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诗词作者进行的是形象思维和创作,都是以鲜明的艺术形象来叙事抒情,借助汉字独特的音、形、义为载体,辅之于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使诗词字、词、句形象生动、引起读者共鸣。而现在许多诗人,没有深刻理解诗词形象思维的创作的灵魂作用,往往以“我想即我写”“口号简单明了,铿锵有力”代替诗词以形象大使代替作者说话的关系,以“老干体”的形式,口号大话连篇,让人不堪卒读。毛主席诗词中充满了鲜明生动的形象,不仅让形象作为要表达思想情感的使者,还使诗词吸引了读者的兴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在诗词中特别喜欢“红旗”这个形象,如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以借代手法以“红旗”代指红军队伍渡过了汀江,攻下了龙岩上杭两座县城。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飘动的红旗就是红军胜利的象征;在《如梦令·元旦》中“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场路上》)“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红旗”则指红军队伍所打的军旗。而“壁上红旗飘落照”(《临江仙·给丁玲同志》)中“红旗”则指在城墙、堡垒上插着的红色旗帜。而在七律《到韶山》颔联中“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举霸主鞭”,“红旗”是指秋收起义掀起的革命风暴,与“黑手”指镇压革命暴动的反动势力,一“红”一“黑”对比鲜明。像毛主席在七律《咏梅》中的“冻死苍蝇未足奇”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所塑造的“苍蝇”形象,就指反华的帝国主义、苏联修正主义小丑的形象,表达了对他们的蔑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诗词的魅力在于诗人通过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打上情感的种种烙印,以此来打动读者。这才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根源。当代诗人要扑下身子,学习唐诗以形象大使替代诗人欲说之言的做法,揣摩毛主席诗词以形象塑造表达作者情感,以鲜明形象让诗词丰满起来,创作出精品力作来。让诗词再度辉煌,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者行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四、学习毛泽东诗词对祖国建设的赞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有些诗人对国家建设唱赞歌,动辄是“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盛世高歌”,赞美神舟十三的,同样可以颂扬十四、十五,可见只是抓住了神舟的一般特征,而不是独特特征。毛主席对祖国建设情有独钟,也寄寓着热切的期望。一九五六年在六月毛主席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中,赞美了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让横阻南北交通的滚滚长江变成了坦途,服务于祖国建设。并对将来三峡大坝建设做出憧憬“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既可以调节洪水对下游地区造成的巨大危害,又能发出强大的电流能、延长改善长江水运航道,表达了毛主席对建成社会主义繁荣国家强烈愿望。一九五八年六月三十日,毛主席从《人民日报》上得知江西余江县人民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奋斗消灭了血吸虫病,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在其二中毛主席对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冲天干劲发出了由衷的赞美:“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对农民、工人在生产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奋发有为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来,反映了那个火热年代人民的真实状态。毛主席还对祖国建设有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表达了毛主席在国际环境反华势力步步紧逼和国内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双重压力下,加速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争朝夕”是重中之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有着强烈爱国心的知识分子,绝对不会对祖国的蓬勃发展进步无动于衷。诗人更敏感、更有话要说,但这个话要说得艺术,要有魅力。当今祖国实力更靠近世界的中心位置,我们的卫星、神舟飞船、蛟龙号、高铁、超高压输电等都引领世界潮流,这样的建设成就,要在诗词中成为重要的客体而进行咏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五、学习毛泽东诗词中的博大襟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些诗人满足于自己在小圈子里,吟风赏月,或沉溺于自己那点伤心愁事事不能自拔,写来写去。开始读者还有点新鲜感,而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看了前面就知道后面说什么,这样的诗词除了在世上增加些文字垃圾之外,看不出有什么意义。毛主席诗词颇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宽广胸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一八年毛泽东在给罗章龙送行诗中勉励同学“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宇宙看稊米”(《送纵宇一郎东行》),这是毛泽东学生时代的留下的最后一首诗,既是赠友又是自况,把大丈夫要有顶天立地的气概和敢于放眼天下傲视环宇,区区宇宙只不过是眼中的一粒稊米而已。足以映证学生时代的毛泽东已经树立了何等的雄心壮志和无限宽广的胸怀。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离开了于都,开始了长征。毛主席在长征路上,吟下了《十六字令三首》,在其一中填道“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极言山之高,也把红军翻越崇山峻岭没有克服不了的险阻也没有跨越不了的障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中央红军长征即将看到曙光之时,毛主席怀着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心,写下了气吞山河豪情万丈的七律《长征》,颔联对仗“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工稳,把红军翻越陡峭雄伟的“五岭”山脉,“乌蒙”山脉看成细浪、泥丸,这是从天空视角来写的,这是对自然界横阻在红军队伍面前大山的藐视,也是毛主席博大胸怀的生动写照。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毛主席写下了《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面对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掀起的反华恶浪,轻蔑地写道“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地球周长约四万公里,人们一般都认为是一个巨大的星球。然而,毛主席却一反常人说法,用“小小”来摹写地球,不仅展现了无限宽广的胸怀和凛然正气,而且把反华的“几个苍蝇”描写得非常渺小和微不足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诗人认识的高度,实质是思想高度的诗化。胸襟有多宽广,诗词表现的就有多宽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六、学习毛泽东诗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今有些诗人遇到点困难挫折就怨天尤人、精神萎靡,诗词中的忧啊愁啊叫苦连天,在困境中看不到光明,在顺境预料不到坎坷。特别是某写的诗人,写个人的内心情感特别细腻,一个感伤,一个忧愁能连篇累牍写一段时间,品读不出诗词的教化、趣味、情趣美感,弥漫着沉闷、纠结、伤感,看不出人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毛泽东主席所经历的是枪林弹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岁月,他在诗词中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既鼓舞了自己有鼓舞了战友和同志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二九年九月份红军攻克上杭,毛主席在十月填写的《采桑子·重阳》,词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句,一反古人诗词中厌战之辞,如岑参“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清朝陈维崧“好花须映好楼台,休傍秦关蜀栈战场开”等句,歌颂了红军骁勇善战所向披靡,不断开拓革命根据地的豪情,字里行间透露出喜悦之情。一九三三年九月,蒋介石调动国民党军队一百万人向中央苏区及周边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而王明一伙把毛泽东主席排挤出领导岗位。一九三四年夏,由于“左”倾机会主义者坚持“御敌人与国门之外”的战略,红军遭到接二连三的失利,中央苏区根据地危在旦夕,而排毛泽东主席到会昌搞调查研究。毛主席临危不惧,在会昌期间填下了《清平乐·会昌》,表达了诗人豪迈的气概宽广的胸怀,对革命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信念,特别是“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句,把目光放在更加开阔恢弘的南粤方向,表达出苍凉郁闷而又恢弘宽广的意境。一九三五年九月,中央红军长征队伍到达通渭,获知陕北革命根据地情况,召开政治局会议,毛主席豪情满怀地写下了气吞山河诗篇七律《长征》,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突显了红军经过数百次战斗、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即将迈入坦途的喜悦之情,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革命乐观主义不朽典范之作。毛主席憧憬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女神应无恙,当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可能始终顺风顺水,情绪有起有伏。但我们要有克服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保持积极乐观态度,并带入到诗词创作体验中去。乐观积极的态度是诗词催人奋进的催化剂。在新时代,有多少高山需要翻越,有多少险阻需要攻克,乐观主义、浪漫主义给我们增添勇气和斗志。诗词创作也要继承弘扬这种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在《致陈毅》的信中指出:“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律。”因此,毛主席在大多数诗词作品中是讲究平仄的。但并不是唯格是尊,而是做到了求正容变。如,毛主席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中,突破了《钦定词谱》上下片各四仄韵的限制,在下阕中换了三个韵脚(上阙:柳,九,有,酒;下阕:袖,舞,虎,雨)。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突破前人的限制应当视为创新。在新时代诗词更应该求正容变,处理好继承、弘扬和发展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多次引用和书写了“诗言志”,这个“志”,它不仅仅是抒发毛主席个人的“志”,而是抒发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志”。毛主席在革命战争年代经历了千难万险、九死一生的洗礼,在笔下转化成“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悲壮。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一贫如洗的大地上战天斗地,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在笔下转化成“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的壮举。毛泽东主席诗词观是指导新时代诗词创作的指路明灯,在明灯指引下,必将走上光明的康庄大道,达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境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诗词观无疑代表着新时代诗词创作的方向,是指导当今诗词创作的指路明灯。因此,学习领会毛主席诗词观,汲取丰富的营养是诗词创作有量变达到质变飞跃的理论指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以此文兼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三十周年!敬填词一阕,以表示对诗人毛泽东的无限敬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沁园春·诗人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夜淡星空,日出韶山,宇洒光芒。荡妖魔鬼怪,乌烟瘴气;魑魅魍魉,虎豹豺狼。诗赋英雄,词填群众。思想将人民武装。挥毫咏,教山河染赤,变换沧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神州有幸还阳,泽东愿、一心图自强。赋长征途远,红旗手奋;硝烟燧卷,战地花香。四海归一,三山推倒,挺起了民族脊梁。东方立,叹文韬武略,举世无双</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