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日思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亲子关系里,父母的第一个功课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要看得见和承认自己的失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次有父母来问我关于孩子的问题,我都会先跟他们从自己的反应看起——不想对自己做点什么的,我们也就不必聊孩子了,我们能够为孩子做的,不会超过我们能为自己做的,我们得先建设好“土壤”,才能守护孩子们带来的生命力的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前几天遇上一位妈妈👩她对我说;孩子在学校被老师各种挑毛病,孩子还小,有错得留时间给孩子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就问这位妈妈;孩子多大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妈妈说15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问妈妈👩你用过照顾孩子的方式去照顾过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妈妈回答没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母跟孩子之间的关系,跟任何一段关系一样,要经营好,需要“真心+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真心,是生命之间的共鸣和承诺,是无条件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要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什么是无条件的爱”说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成熟,就是从理解人性的复杂开始。如同个体之间的爱,即便“无条件的爱”更容易令人动容,但我们终究会明白,所有的爱,都是有条件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什么是“无条件的爱”</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无条件的爱”是心理学中对特定情感的形容。通俗一点的解释就是不带任何功利性,不期待得到任何回报,无论对方是否能够成功,是否优秀,都毫无保留地去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好比常见的父母对儿女的感情。当父母的即便不知道儿女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也愿意帮儿女收拾烂摊子,甚至有些父母在儿女不成器之时,心甘情愿养他们一辈子,临终前还要担心他们之后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无私”的爱通常会具有三个特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一:以对方为幸福基点。这是一种真正“忘我”的状态,和对方在一起时,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全部,会因为对方幸福而幸福。这个时候爱着的人所在乎的,只是对方的情绪,所以对自己当下的处境毫不在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二:能够完全接受陈果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真正的爱没有恨铁不成钢,如果你爱铁,就放过这块钢,因为它没有义务变成钢。”能够完全接受一个人就是这种状态。简单来说便是不设想对方没有的特点,接受对方的所有,包括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并且不会想着改变对方。这个时候的爱等同于“你是你,所以我毫无理由的爱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其三:不计回报当无条件的爱真正出现时,必有的最后一个特征就是不计回报,换句话说就是不寄托任何期待。一旦一个人开始计算在这段感情里的“投入产生比”,那就不再是“无条件的爱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综合这几点来说,无条件的爱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因为是你,所以爱你,但你不必给予回应,因为爱你是我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策略,是有针对性、技巧性的方案设计,是在不能直接达到结果的时候可以变通和周转的办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真心是基础,若没有真心的策略,便是卖弄聪明、各种算计与套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策略是助力,没有策略的真心,就像“爱”在裸奔,虽坦荡,但不好接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个人,都是无限的意识活在有限的模式里,若没有真心,便不能产生共鸣,若没有策略,便不能干预和制约人的无意识模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策略——基于原理设计出来的章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真心这一部分,就只能靠每个人对自己的觉知,谁也教不了谁。父母很容易理所当然地以为,我们对孩子当然是真心的啊,谁能不爱自己的孩子呢!每个人都有真心。但不一定每次选择都能用得出来真心,我们无意识的心智模式一启动,就能遮挡了真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怎么样才能站稳自己呢?</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得看得见和承认自己的失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在跟孩子的关系里,一定有机会失衡,这也是我们跟孩子之间的缘分。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会有很多“创伤共振”的点——我们在抚养孩子的时候,已经有很多行为模式、情绪模式、思维模式无形中影响到这个孩子了,而且我们也会无意识地把父母当年对待我们的一些态度放进我们自己的亲子关系里,这是无意识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这不意味着他们会表现得跟我们一样,而是有些模式在我们自己身上看不出来,可是在孩子的身上却看得非常明显,孩子会暴露出在我们身上已经隐藏了很久的“课题”。当这个课题从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时候,孩子的行为就会引发我们的“创伤体验”,启动我们的孩童心智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抚养孩子,我们就一定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碰到我们自己的“痛点”,那些我们自己没有完成的成长课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孩子遇到的种种问题:跟人的关系、对待学习的态度、时间管理,空间秩序…如果这些问题,我们在自己的第一次成长里已经解决了,看到孩子不会处理,我们是不会失衡的,也会有足够的耐心来慢慢教给他们。但是,如果这个问题在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里就没有通关,当孩子又出现这个状况,我们就会又抗拒又无力,然后失衡。这个失衡有可能表现为扩张性的情绪状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愤怒、暴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有可能会冻结,不知所措,不愿深究而犯糊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有可能会回撤,下意识地绕开这个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或者把这个问题转移到亲密关系里,给伴侣加压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父母跟我探讨他们的儿子在学校里跟同学打架的问题。他们自己都觉得儿子有些时候真的挺过分,别人随便一句话、一个眼神他就会很愤怒,然后会失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们担心这个孩子的情绪状态是不是有些过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是我们观察了以后,发现这个孩子其实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但是只要愤怒的能量一启动,他就对自己完全没有办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邀请妈妈去留意他们的家庭关系里是怎么处理愤怒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妈妈觉得很奇怪,说:“你看我跟他爸爸,我们两个连脏话都不讲,我们都不会跟别人很激烈地冲突,我们也从小教他跟人有矛盾要有善意地处理问题,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多愤怒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们看起来的确非常和善,所以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儿子会表现得这么冲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恰恰是在他们的“和善”里,其实隐藏着一个课题,就是他们也不知道怎样表达愤怒,也不敢表达。可是愤怒这种情绪的能量,是每一个人内在都会有的,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命力。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本能中心阶段,都愤怒过,都在愤怒里体验过自己的爆发力,这个能量是不会消失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愤怒是被允许的,小朋友就会练习着慢慢用好愤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像如果爬树是被允许的,小朋友就会练习着爬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会保护自己,反而没有危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前面说到的孩子,明显自己跟自己的“愤怒”的关系不好,所以很可能在这个家庭里,“愤怒”是不被允许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事后妈妈留意到,在她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她是不被允许表达愤怒的,因为在她的原生家庭里:愤怒就代表没有教养,就代表没有沟通能力,就代表素质差。她的愤怒就被打压下去,表现出——“周到”“理性”“善解人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所以成家之后,在她自己的小家庭里,如果有人愤怒了,有人不满了,他们就会停止沟通,就会不说话,用这种“冷静期”让愤怒过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许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很成熟的处理方式,但其实在那个过程中有被回避掉了的冲突,也有被压抑了的情绪感受,那不是一个完全真实和开放的互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这位妈妈她的孩子在发展自己的情绪能量,他在家里找不到一个跟他充分互动的人,当他把愤怒表达出来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回避掉了。爸爸妈妈对愤怒的回避,令他也很不喜欢自己的愤怒,但又消化不了。他跟自己的愤怒之间的关系就很糟糕,在家庭里被压制的情绪,在外面找到一个机会就要过度地释放。这就是为什么他在跟同学的关系里,有些时候会故意找碴,他其实是在给自己制造机会,要把积压的愤怒释放出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爸爸妈妈看清楚孩子发生了什么,他/她也开始意识到他们一家人跟愤怒的关系都不太好,所以当孩子要表达愤怒的时候,父母自己就没有什么空间接纳愤怒,也不知道怎样去跟孩子互动,就绕开了这个课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父母都不面对自己的愤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孩子在家庭里就没有学会了解自己的愤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孩子更没有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愤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孩子也就没有学会用好愤怒。</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好像小朋友学玩球,当他学会了怎样跟这个球互动,他就可以不论这个球怎么弹,都接得住。可是如果他不会拍球,不用力就拍不起来,一用力就可能把球给拍跑了,小朋友自己也很迷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跟自己的每一种内在的情绪能量也有这样的关系,要学会跟各种情绪能量互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这个孩子跟父母的关系里面没有办法练习“愤怒”这一部分情绪,他就放在别的关系里过度使用。所以每一次孩子跟别人打架的时候,妈妈都觉得特别不好意思,其实是她自己小的时候对自己的愤怒有羞耻感,在孩子的身上被暴露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跟妈妈说,是时候重建你们跟愤怒之间的关系了,表达愤怒不等于攻击别人,我们只是要学会释放情绪压力,反而隐忍自己的情绪,它就引发更大的对抗,而没法流动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我们在抚养孩子的时候,一定有机会暴露自己所要做的功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要先看懂自己的失衡——当孩子出现了某个状况,而我们的情绪开始冲突,这就意味着这个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创伤重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我们有以下的表现,就很可能是碰到创伤体验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首先,是我们拼命地“要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在跟孩子的互动里面,要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和证据,证明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是不应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比如说,我们会拿别人的孩子跟他去比较,“为什么别的孩子做得到你就做不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会不断地用已经告诉过他的道理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已经跟你说过很多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是不是教过你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有没有给过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你看我为什么可以做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我、我、你、你,其实是在找一个权威的论据告诉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你看我做的都是对的,你怎么会这样呢?一定是你自己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很依赖于什么是对,很想证明自己已经做对了,这意味着什么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意味着我们对于这个孩子没有办法,才需要找一个“对”的标准来放大我们的合理性,来强化我们对于孩子的控制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其次,我们的情绪产生了失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情绪失衡,就是对情绪能量不恰当的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扩张,第二种是回撤,第三种是冻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比如我很愤怒,想拍桌子,拦不住自己的冲动,想干预别人,特别生气别人为什么不照我说的做,这些都是扩张的表现,是把失控的情绪能量扔出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撤,是相反的,看起来我没有做什么,但其实情绪的能量过度地、固执地往回收,这样就可以拉远跟别人的距离,避免碰撞,也拒绝连接。这种失衡,我们会表现出不对别人作出反应,必要的反应也不做,甚至我们会用冷漠的方式,绝不允许别人对我们有影响,这些都是回撤。回撤的感觉是,我不知道怎么做,我很不舒服,所以我就不去做。但其实,我在用自己的状态暗示别人,“你做的是不对的,你犯了错误,该作出反应的是你不是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再说冻结——就是我们内在其实已经乱了,但是表面上的反应是无所谓的,有可能会表现出合理化,有可能会大而化之。总之,并不真正地面对这个问题,也不处理这个问题,只是给自己打了一针“封闭”,把自己真实的反应“关”起来。看起来是好脾气或者很乐观,其实是绕过了问题,用麻木自己来应对压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最后,是我们失去了创造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我们触碰到了创伤体验,小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办”的体验就会启动,然后我们就会向外去寻求一些经验,找标准答案,只想尽快解决,回避创伤体验带来的混乱与痛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些时候,父母来我这里探讨孩子的问题,但他们根本没有耐心,也没有兴趣跟我聊一聊他们的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们没有足够多的资料来告诉我——他们在孩子身上观察到了什么,他们只是拼命地问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拿着手机不放,老师你告诉我怎么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一做功课就抗拒,您教教我怎么跟他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孩子太怕输了,真没出息,老师您说怎么才能治他这个毛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急于直接要答案的沟通,其实是没有创造力的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父母没有兴趣在孩子身上去做深度的了解,没有兴趣尝试着以不同的方式去互动,只想迅速地解决问题,这是因为父母自己的创造力受阻,才企图绕开问题的复杂性,这样就不用面对自己思维的局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果以上的状态,有一条中了,就请警觉,很可能我们已经“站不稳”了。当我们自己站不稳,在我们的混乱里,就有可能夸大孩子的问题,也有可能误解孩子的问题,因为我们在“孩子的问题”里放大了自己的无力感,我们又怎么可能有信心陪孩子一起做练习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识别到自己的失衡,承认我们自己的弱点被暴露了,是我们——想“站得稳”需要学会做的第一个功课。</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