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纳行记

好心情

<p class="ql-block">流经景洪市的澜沧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i style="font-size: 22px;">西</i>双版纳是云南省的一个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是州府。版纳东南与老挝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966.3千米。一条大江——澜沧江穿过景洪,这条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东北部,流经西藏、云南,出中国国境后称为湄公河,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于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干流全长4880km。</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2px;">  </i><b style="font-size: 22px;"><i>对</i></b>西双版纳的了解,一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师范读书时看了一部电影《摩雅傣》,是写西双版纳傣族乡村女医生的故事。看了以后,老师说那个字念dai不念tai,知道了西双版纳,知道了傣民族。二是1992年看了长篇纪实性报告文学《中国知青梦》,知道十多万中国知青在西双版纳这片土地上遭受的磨难。三是1994年放映的电视连续剧《孽债》,再一次让人知道上世纪在西双版纳演绎的知青故事。西双版纳有美丽如画的风景,有富饶的亚热带资源,有令外人充满好奇的多个少数民族,而在当年却演绎着让人心碎的知青梦。十几万老三届们,从当年对西双版纳的好奇与憧憬,到十年后逃难般的离开,那段历史又过去了五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版纳大地</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如</i></b>今再去西双版纳的人们,却是去观光,去旅游,去体验那令人向往的人、景、物。 </p> <p class="ql-block">小叶榕</p> <p class="ql-block">大芭蕉</p> <p class="ql-block">笔挺伟岸的椰子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从</i></b>景洪市的嘎洒国际机场,坐车入住宣慰大道旁边的维也纳3好酒店,映人眼帘的是满眼的绿。街道边的绿植有棕榈树,芭蕉,椰子树,还有各色的三角梅,偶见榕树,大叶榕小叶榕。</p><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的棕榈,身无旁枝,笔直向上,不是我们家乡所见的矮巴巴的那种,它,身段高大粗壮,树干四周留有叶落后根部的隆起,远看像大鱼的片片鱼鳞,树干头顶着向四周伸展开来的长叶,亚热带的大太阳下,给人一片荫凉。椰树比棕榈还要高大,独干无枝,远看树干精瘦,近看才发现许多树一个人抱不过来。树头上的几片叶子遮荫的功能不如棕榈。树头叶片的缝隙裹着几个绿色的椰子。看到椰子,想到椰汁清甜,椰肉清香。可是难以想象采摘的人是怎样上到这么高的树上摘椰子的,要是有椰子从这么高的树上落下来砸到人,会是怎样的情景?芭蕉树高大富态,叶子又宽又长,都比我在家乡所见到的粗壮,这南国的雨打在叶子上,定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榕树见得不多,远比不上厦门见到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街头小景</p> <p class="ql-block">街景</p> <p class="ql-block">街头所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景</i></b>洪市街上的建筑,是地道的泰国风格。西双版纳并不直接与泰国接壤,因历史上的民族渊源悠长,所以这里的建筑风格更多体现了泰国风格,有“小泰国”之称。尖顶,白色金黄色,多重屋面上三角形的框架,热情豪放,金碧辉煌的浮雕,到处可见的小亭,即便是街头装饰的小亭,也是精雕细琢的作品,配以大象和人面兽身的雕塑,象与孔雀是街头装饰的常用元素,这是在别处所见不到的,大街上的整体建筑,少有内地那种“差不多”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表演的象们整队入场</p> <p class="ql-block">吃草</p> <p class="ql-block">喝水</p> <p class="ql-block">观众喂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野</i></b>象谷的野象表演,几块篮球场大小的平地,四周高大的树木,树下盛开着各色三角梅,场地四周是钢管栅栏,坐着游客,看象的表演。大象,小象,公象,母象,公象最好认,长长的牙尖被锯断,大概是防止伤人吧。象的表演不复杂,用鼻子吸缸里的水,洒向看客,引来一阵哄笑,用鼻子吸进细沙,再抛到自己的背上,谓之沙浴,用鼻子拽下吊在半空的水果,送进嘴里,一头母象还用鼻子把一个大木墩拖到吊起的更高的几根胡萝卜下面,然后把一条前腿搁在上面以增加高度,再用鼻子摘下胡萝卜送进嘴里。象鼻子最下端的两片半圆形的皮肤组织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轻松地把地上的秸秆类的食物卷起送进嘴巴,会很灵巧地捡起地上的一根胡萝卜,一个小橘子,堪比人手。这种灵敏精细的动作与它那庞大粗壮的体形形成了巨大反差,又是那么的和谐完美,出乎人的意料。</p><p class="ql-block">说成年大象的智力,相当于一个四至六岁儿童的智力水平。但是,一个四至六岁的儿童,是不具有成年大象在群体内那么多的社会担当的。</p> <p class="ql-block">奇怪的枯叶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野</i></b>象谷内,还有个好去处,那就是蝴蝶园。园内有成千上万的蝴蝶,各种颜色花纹,大小各异,在花上采蜜授粉,有的还敢停在游人的手上。有一种没见过的蝴蝶——枯叶蝶,那就是一片枯叶附在草茎上,没在意,它却扇开翅膀飞了起来。动物世界真的很神奇,微小,柔弱,却也千奇百怪,你有你的生活方式,它有它的生活状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会有美好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傣王宫内 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曼听花园内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铜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曼</i></b>听御花园在景洪市东南方向,距城区约二公里,花园在傣王宫内,当然就是傣王的私家花园了。金碧辉煌的傣王宫对外开放,进得里面,所见富丽堂皇,是傣王与群臣议事的地方。说是王宫,也就是装璜充满王家的气派而已,与内地帝王宫殿是不能比拟的。园内一广场立有周恩来总理的铜像。总理一身傣家打扮,左臂持钵,右手拈一枝叶蘸水洒向四面,这是纪念他1961年4月在西双版纳参加傣族泼水节所设。园内有古老名贵的树木,有三角梅盛开的花园,有泰国风情的建筑,还有一座大歌剧院用以表演民族舞蹈。</p> <p class="ql-block">王莲</p> <p class="ql-block">可可树</p> <p class="ql-block">可可果,可生吃,微苦,涩嘴</p> <p class="ql-block">马前子</p> <p class="ql-block">肉桂</p> <p class="ql-block">胖大海</p> <p class="ql-block">见血封喉 全树身上都充满了毒素</p> <p class="ql-block">溶血树</p> <p class="ql-block">曼陀罗树 有微毒,花粉有麻醉作用</p> <p class="ql-block">白油树,可制风油精</p> <p class="ql-block">沉香树</p> <p class="ql-block">美洲苏铁</p> <p class="ql-block">大叶榕与小叶榕的共生</p> <p class="ql-block">炮弹果 树叶可做治感冒的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热</i></b>带花卉园是热带植物科学研究所所在地 。在园内的水面上,躺着圆叶边缘长着围墙的王莲。这里能见到从没见过的奇花异草,怪树名树。有溶血树,曼陀罗树(有微毒,花粉有麻醉作用), 白油树(可制风油精),有制血清的树,沉香树,炮弹果(树叶可做治感冒的药),有榕树(大叶高山榕和小叶榕),有胖大海,肉桂,马前子树,特别是见血封喉树,全树的身上都充满了毒素……</p> <p class="ql-block">四位资深美女</p> <p class="ql-block">大街上的门店,像一顶花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园</i></b>内有一个挺大的三角梅园,长着众多的三角梅树,吸引着游客。</p><p class="ql-block">今春三月,我在鼓浪屿岛上见过三角梅,一株广场边盆栽的三角梅,树上有花,并不鲜艳。听说三角梅花是厦门的市花,可那株三角梅的印象却一般,旁人说,看三角梅还没到时候。</p><p class="ql-block">十二月的天气,江苏已是寒风凛冽,版纳却是春夏一般,车行街上,常看到一溜边的红粉黄白,说那就是三角梅,真想下车走到它们的面前,好好看看。在街上,一抬头,一间门店的门楼上,被一团如火的三角梅覆盖着,碧绿的叶,火红的花,像一顶被鲜花裹着的轿子,让观者心动。版纳人爱打扮自己,连门店都这么花枝招展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街</i></b>上的三角梅已经足够明艳,而园里的三角梅,又是那么的明亮灿烂娇艳。在这里,我们能站在她的面前悠闲而平静地欣赏她的俏丽,欣赏她的多彩,欣赏她的婀娜多姿,感受她的风采神韵。红橙黄白粉,叠在一起,成了一捧捧白雪一朵朵彩云一片片丹霞,岂是一个美不胜收能说得了的。三角梅,人们看到的鲜花,其实不是花,而是苞片叶。苞叶是花的基部用于保护芽体的叶子。三角梅的花很小不显眼,于是就生出了鲜艳的苞叶,是为了招蜂引蝶帮其传粉。这些鲜艳的苞叶,三片一组簇拥着几朵细小的白花黄花,故被称为三角梅,又称叶子花。经过了多少养花人的培植,苞叶有紫色,红色,粉色,黄色,白色,金色,每种颜色又派生出不同的差异,异彩纷呈。苞叶的观赏价值超过细小的花朵,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她给万物以机会,以其独特的方式让其世代传承。</p><p class="ql-block">女诗人苏婷在《日光岩下的三角梅》一诗中赞美三角梅:</p><p class="ql-block"><i>是喧闹的飞瀑</i></p><p class="ql-block"><i>披挂寂寞的石壁</i></p><p class="ql-block"><i>最有限的营养</i></p><p class="ql-block"><i>却献出了最丰富的自己</i></p><p class="ql-block"><i>是华贵的亭伞</i></p><p class="ql-block"><i>为野荒遮蔽</i></p><p class="ql-block"><i>风雨越是生冷的地方</i></p><p class="ql-block"><i>越显得放浪、美丽</i></p><p class="ql-block"><i>不拘墙头、路旁</i></p><p class="ql-block"><i>无论草坡、石隙</i></p><p class="ql-block"><i>只要阳光常年有</i></p><p class="ql-block"><i>春夏秋冬</i></p><p class="ql-block"><i>都是你的花期</i></p><p class="ql-block"><i>呵,抬头是你</i></p><p class="ql-block"><i>低头是你</i></p><p class="ql-block"><i>闭上眼睛还是你</i></p><p class="ql-block"><i>即使身在异乡他水</i></p><p class="ql-block"><i>只要想起日光岩下的三角梅</i></p><p class="ql-block"><i>眼光便柔和如梦</i></p><p class="ql-block"><i>心,不知是悲是喜</i></p><p class="ql-block">三角梅是常绿攀缘植物,一说是木本,一说是藤本植物,茎蔓可长达数十米,可攀缘于高墙大树。诗人说的“喧闹的飞瀑”便是她形象的写照。这园中的三角梅都是单株独树为主,满树向四面泻下的花枝,真是如流如瀑。三角梅不究营养,不拘场地,只要有阳光,便可让你有如梦的柔和。这,何尝不是所有观者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诗人在《致橡树》里提到了另一种攀缘植物凌霄花,诗中说:</p><p class="ql-block"><i>我如果爱你——</i></p><p class="ql-block"><i>决不像攀援的凌霄花,</i></p><p class="ql-block"><i>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i></p><p class="ql-block">凌霄花也是一种美丽的花,多彩明亮,热情奔放。而诗人的笔下,凌霄花似乎成了附权势攀高枝以显摆自己的代表。凌霄花生得可泼辣,我们家乡也常常可见,我也曾在苏州的一些公园里,看到凌霄花如瀑如流不拘场地为古老的园林景观增添了色彩。我觉得,诗人的本意并不是要去贬损凌霄花,而只是借比喻的手法来致敬橡树吧。因为,没有了凌霄花的火辣与热情,鼓浪屿的小巷会冷清许多。三角梅与凌霄,一定都在陪伴着诗人的如橼大笔,为人们奉献出一行行美丽的诗歌。</p> <p class="ql-block">万佛塔</p> <p class="ql-block">万佛塔门旁的人面兽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万佛塔塔内走廊</p> <p class="ql-block">万佛塔下的菩提树</p> <p class="ql-block">景飘大殿</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吉祥铜像,望着版纳大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西</i></b>双版纳最大的寺院南莲山勐泐大佛寺。南莲山顶建有万佛塔,塔高80米,纪念佛祖80岁圆寂,径60米,七层。塔身的整体建筑是泰国风格,在南国的阳光下富丽堂皇,显得金碧辉煌。我们去时,塔内不对外开放。但见门口的人面兽身雕像,窗棂门框,柱雕栏饰,金色浮雕,精致可爱。</p><p class="ql-block">壮观的景飘大殿内,只奉释迦牟尼像,不摆供品,也无香烛,不像汉佛教大雄宝殿里供奉着多尊佛佗和菩萨。</p><p class="ql-block">景飘大殿与万佛塔之间的半山腰,有座释迦牟尼吉祥铜像,像高49米,重400吨,是东南亚最大的佛像。佛像面南,慈悲安详,面带微笑,双目微垂,看护着脚下的景洪和西双版纳。</p> <p class="ql-block">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内的大树</p> <p class="ql-block">老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西</i></b>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是一座大型公园,在里面观赏演出,看孔雀放飞,体验泼水节氛围,微探原始森林一角。游人一进入原始森林的大门,便可感受到森林的浩瀚,目之所及,便是高大雄伟的大树。粗糙的树杆,浅绿褐色,表面被各色苔藓复盖,笔直伟岸,十几米以上才有斜枝逸出,地上的树干之间相距不近,而株株向上的树冠已迫不及待地牵手在一起了。虽是森林边缘,却也感觉周遭寒气充斥。透过丛丛树冠,还能见着一块块巴掌大的蓝天,缕缕阳光从树冠的缝隙撒落进来,粗大的老藤,自在地伸展在树与树之间,小路与人工铺设的栈道相连,栈道一旁有栅栏,栏外是山沟沟,沟并不深,流水潺潺,偶见一棵大榕树,树身并不粗大,尽被几十根碗粗的不定根裏挟着,不定根钻进脚下的岩石缝里,不见了。一株巨大的树段,裸身躺在路边,有几十米长,从树干的剖面看,足有一米粗,让人吃惊。这光光的一大段树杆,怎么会躺在这儿的,是伐下的,还是自然死亡放倒的,怎么就不运出去呢?树身上长满苔藓,让人感觉到这株树的苍茫古老。栈道绕了一大段路,回到了出发地,也就是个把钟头的路程,还没过瘾便回了头,不知林子深处是怎样的感觉。忽然一下子想起,当年的远征军是怎样越过缅北野人山的原始森林回到国内的,三万多人进去,出来的不到三千,那可是一个令人恐怖不敢想象的苦难历程,那是一个怎样艰苦卓绝的抗战经历。</p> <p class="ql-block">曼别村的文化代表玉香旺,正在向游客解说</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合作社</p> <p class="ql-block">村部</p> <p class="ql-block">贝叶经 用铁笔刻写在贝叶、棕树叶上的佛教经文</p> <p class="ql-block">村子里的老人摆菜滩</p> <p class="ql-block">家门口挂的农产品</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下面是空的,上面是楼</p> <p class="ql-block">吊脚楼 稍远点的吊脚楼可气派了</p> <p class="ql-block">村上的寺院</p> <p class="ql-block">玉香旺家的客厅</p> <p class="ql-block">客人们在玉香旺家里喝酒吃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在</i></b>嘎洒镇,我们游览了一个傣家村寨——曼别村,这是一个只有53户人家的傣族家园。旅行团进入具有民族特色的村寨,是个双赢的事。外面的人看民族风情的村寨,很有神秘感,村寨的人看外面的人,打通了世界,带来了信息,富裕了当地,好事一桩。迎我们的是位傣族妇女,她说今年49岁,女儿都上大二了,不像,以为只有三十多岁。她自称是村子里的文化代表,专做旅游客的接待工作,名叫玉香旺。文化代表领着我们,在村里转了一圈,寺庙是村里的重要建筑,红瓦金顶,外表见到的框架都刷得金碧辉煌,气派得很,这是村里最好的建筑。这里的民居都是水泥砖墙砌成的,方形粗柱支撑着上面的楼房,也叫吊脚楼,已经是第二代第三代了。第一代是竹木结构的,这里早已不用。底下一层无围墙,存放杂物车辆养鸡,楼上住人。文化代表说她上过汉族学校——职校,汉语流利,向人们介绍着她认为值得介绍的东西。把客人们领进她家楼上,让三十多位客人坐定。她向人们介绍说这里的人没有姓,女人用玉开头,叫玉什么,男人用岩字开头,叫岩什么。傣民族还有姓刀,姓安,姓依等不多的姓。</p><p class="ql-block">傣族人信仰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主张个人修行,主张男子在一生中要有一段时间过脱离家庭的宗教生活,所以大部分男孩到一定年龄都要到寺院识字念经,学习各种生存技能,什么时候不想做和尚了,可以回家上学,做其他事情。男人在这里是赔钱货,成年以后是要嫁出村去的。女儿全部留在家里,父母亲随女儿养老,有儿子没女儿的老人,由寺庙供应每日三餐,做饭的由各家轮流,但老人们只要能动,大部分都愿意自食其力。老人去世实行火葬,骨殖埋在树下,不与活人争寸地。娶进门的男人不问事,不下地时每日抱着斗鸡出门。下地是指经营田里的日常庄稼,上山收割橡胶。收割橡胶是辛苦的工作,凌晨三四点就得上山,这是出胶的最佳时间,聚集起来卖出去。我们环顾她的家,客厅宽敞,这是全家人会客吃饭的地方,家里置着现代化的电器,厨房间用的是瓶装燃气灶。四面墙壁与屋顶间有很宽的缝隙,应该是四面来风的,红砖墙面,不知道为什么不用水泥抹平。大房间是全家人的卧室,锁着,不给外人看。有人问,全家人都睡在一个大房间吗?文化代表笑着说,你们怎样生孩子,我们也怎样生孩子。大家都笑了。这倒像北方,有些地方全家人睡在一个大通铺火炕上。各地有各地的生活习俗,有些并不随时间而改变。玉香旺说她有一双儿女,大女儿已上大学二年级,女儿自己是要嫁给汉人的,但一定得回来。还会来,岂不白上了大学?有人问。回来不一定要回村子,来版纳来云南就行。玉香旺回答说。云南、版纳和村寨可不是一个概念,玉香旺的“回来”,宽泛得很。生活水平高了,理念变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走出家乡成了常态。玉香旺说她小时候就想上学,家里不想让她上学,可也随了她,直到她有了文化,代表村子做起了地导,外婆于是就觉得很有面子。所以她也就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她还说到了当年的知青插队在这里的事情,上海知青在这里做了老师,孩子们才有了进学校的机会,有人做了医生,背着四方方的药箱,把小小的白药片发给得了疟疾的病人,从此人们不再惧怕疟疾,原来疟疾是这里的常见病,傣家医生没有办法医治。后来,知青们一下子又走了,好多人把孩子丢给了当地人抚养,还有知青和傣家姑娘结婚的,也丢下了老婆孩子回了上海。现在的老人们提起他们,是又爱又恨,电视剧《孽债》就是说的这里的故事,玉香旺什么都知道。这里其实有着好大的平原地貌,难以想象当年知青们的生活和境遇,都是那场所谓的大革命闹的鬼。曼别村的文化代表玉香旺请客人们喝她家的花茶,尝她家自制的烧酒。她用把茶水倒在一个大银碗里,再分发给各位客人,说用银器盛过的水、酒能产生银离子,对人体有养生之功效,大家都尝了一口,似信非信,那酒,辣得也可以,当属烈酒之列。喝完茶、酒,文化代表向客人介绍了村里生产的银器,并带客人去村里的村民小组合作社参观购买。向客人介绍当地的特产,为村子创收,也是文化代表的重要工作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家</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i>  版</i></b>纳之行,给我们留下了不尽的念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许会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