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达的美篇

雄达

<p class="ql-block">文坛骁将勤耕耘</p><p class="ql-block">情系桑枝书古今</p><p class="ql-block">——读余成新三部大作有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文坛骁将勤耕耘 情系桑枝书古今 </b></p><p class="ql-block"> 一一余成新三部大作有感</p><p class="ql-block"> 冬至上午,好友余成新将刚刚出版问世的《汉江航运与工商往事》《汉水纪事》《捉鳖的人》三部大作送到我家里,欣喜之余便迫不及待地阅读着洋洋洒洒约七十万字的巨著。</p><p class="ql-block"> 这三部书有文史类,有纪实文学类,有小说类的。无论那本可读性都极强,读后让人有如浴春风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颇为不易,难能可贵。也足以见识到作者的文学功底之深厚,驾驭文字能力之高超,对故土热爱之情怀。陕西文坛领军人物王蓬称其为汉中文坛骁将名符其实,我也由衷的祝贺余老兄的杰作圆满出版,佩服和赞叹余成新同志的这种文学创作精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u>一.《汉江航运与工商往事》是汉中版的《清明上河图》。</u></b></p><p class="ql-block"> 《汉江航运与工商往事》,分别以"航运历程、航运记忆、工商往事、逸闻趣事"四个部分,以翔实的资料,记述了汉江航运与汉中工商业发展的前世今生,语言朴实,内容丰富,事实清楚,可读性强。汉江在中国江河中久负盛名,作为长江最大的支流,有着三千里黄金水道、数千年的航运历史,堪称中国内陆沟通秦、陇、襄、鄂的经济动脉。历史上,汉江沿线风帆墙槽,码头林立,商埠云集,为陕川徽淮商帮崛起提供了广阔平台,为沟通湖广荆襄、川陕陇右的经贸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中国商品经济流通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可以说中国最早的西部大开发是从汉水航运开始。本书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内容、珍贵的图片,系统全面地辑录了汉水航运与汉中工商业发展的历史往事,补史之阙、继史之无,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存史价值。作者把航运一直写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包括管理机构、货运量、客运量等,如洋县红星社、西乡新民社、汉中市永丰社、城固合作社及各自多少木船、吨位,等等,作者四处收集资料、清楚地记载于书中,真是煞费苦心、十分难得。特别是挖掘了宁强火柴厂、汉中老街巷、汉中货栈帮、饮马池商务活动、汉中船帮与万春铺码头、汉中照相馆、二沟集市等场景,俨然一副汉中版的清明上河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u>二.短篇小说集《捉鳖的人》实属珍贵的乡村文化遗存。</u></b></p><p class="ql-block"> 作者以深厚的乡情,入微的观察,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那个时代乡村生活场景,刻画了一批活脱脱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人性格特征,是乡愁文学的一部杰作。《捉鳖的人》、《放鹰的人》、《卖鼠药的女人》、《打鱼的人》、《买花生的人》、《买甘蔗不出钱的角儿》……二十九篇小说,故事情节看似荒诞,看后又觉得是发生在不久前的真实一幕,这种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许就是乡愁吧。</p><p class="ql-block"> 《捉鱉的人》中柱子哥的一生是那个时候那一代人的真实写照。作者用真情描写与柱子哥一生的交往,这种真挚情感的交融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常有的,在梦中还不时出现柱子哥这样的儿时玩伴,让人无法释怀。作者之所以能够写的引人入胜,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乡情的一种释放,柱子哥捉鱉的熟练,对金钱与人情诀择,对命运的抗争跃然于纸上,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u>三.《汉水纪事》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地域文化专集。</u></b></p><p class="ql-block"> 这个专集分《汉水之利》《米仓之魂》《岁月往事》三个篇目,记述了千年古县南郑的许多人文轶事。特别是在米仓之魂篇章中述写了许多乡镇和名胜,都是采用话说古今,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小南海,协税,新集,黄官等地是作者曾经工作之地,但写的如此之详细,可见他工作时处处留心的人文情怀。特别是“今古传奇话黄官”,如数家珍。黄官地名的由来,黄官的红色记忆,祈儿寨,龙池银杏树,水井藤编等写的十分清楚详尽,也许很多黄官人也不一定了解。</p> <p class="ql-block"><b>  尽管三部巨著是余老师的成功杰作,但也还有需要精雕细磨的地方。如《汉江航运与工商往事》,若能把历史上汉江发生的几次著名水灾水祸也写进去,启迪教育后人防患于未然就更好些,必竞利弊相关,有利必有弊。再如“今古传奇话黄官”一章,对这个地名的由来,一说是出了一个管气象的太监……我是土生土长的黄官人,过去听老人讲过许多黄官的故事,无论那个版本都指向:宋朝时出了一位黄姓的朝庭大员,官至历部尚书,后来这个地方就叫黄官岭。宋时,把历部尚称为天官。今年十月份受托写了《天官梦回故里》,写了天官之路,天官之父的人生,高碑与天官坟,对此做了较为全面的诠释。</b></p><p class="ql-block"><b> 再如“屹儿塞”应该为“祈儿寨”。前年我陪同作家李延凤先生采访时还见到了齐家后人收藏起来的石碑和白莲教的两门“红衣大炮”。这些个细节纯属个人所见,毫不影响余老师作品的美誉度。</b></p><p class="ql-block"><b> 总之,余老师的大作可读性强,读后给人以启发和收获,再次为大作喝彩点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023.12.24于南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