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实主义”的一些看法

人一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于“现实主义”的一些看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在2020年的时候写过一篇《老司机》,主要表达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只要你手中有权,或者你能被庇佑在这权的网下你就可以生活的很潇洒,成为被人人唾骂但是人人又想成为你的那种老司机。这种情形在普遍情况下来看实际上也属于“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在我看来是极不正常的,至少在我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媒体推介的人和事总结来看是这样的。莫言在其《晚熟的人》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虽然开窍了,但是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这是一种被扭曲的价值观,悲哀的是这种反而成为了主流,导致充满了各种不信任和背后捅刀子,阳奉阴违以及各种拍马颂歌成为了主旋律,往往要做到独善其身实非易事,有些类似《月亮与六便士》里面那种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和抉择,我们总归是在某一方面获得的同时也在失去我们曾经热血为之努力的宝贵品质,这中间并没有对错之分,实际上就是现下的你所选择的对你而言最有利的生活方式罢了。就好比鲁迅笔下的阿Q,或者王宝强主演过的“树先生”,也可以理解这就是现实主义下的典型理论,白话一点来讲就是我们应该时常感觉自己或者自己身边都是阿Q或者都有一位“树先生”的朋友,这也是一种主流价值观的呈现,我们生活中只要稍微细心一些其实是可以发现这一点的。</p><p class="ql-block"> 我也时常和朋友们聊天,大家似乎都很怀念过去的时候,比如80年代,90年代,现在我们再次深入去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我以为我们应该是受到了世界观被改变的某种不适应或者长期不适应,所以我们会追忆过去或者一直认为自己曾经生活所在的过去那个年代才是最好的,事实上科技与智能的进步并不意味着道德层面的提升,在现实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下,反而在某些特定环境下通过发达的各种网络媒介的推送下甚至可以让整体道德层面的下沉,比如十几年前的南京法官王浩判决的“彭宇案”依据:如果不是你撞倒的老太太,你为什么要扶她? 不仅网络评论说这个案件是整体中国人的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看来也是同意这个观点的,当然了,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我们倒退到16年前,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作为一个普通善良的有基本良知的人而言,我相信我们当中的九成以上的人都会主动去扶起意外摔倒的老太太,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引导就是“团结有爱,助人为乐”为己任的,所以这种教育也算是一种世界观的培养,然而这起判决的结果直接影响和颠覆了我们从小被接受的教育和世界观,所以我们会非常不适应,显然推己及人,我相信在座的九成以上的人都不会主动去扶起意外摔倒的老人了,只是十几年的时间,只是简单的一个民事判决案件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我想这就是现实主义下典型理论的很好例子。与其说是道德的沦丧,不如说这是人性使然,趋利避害是每个人甚至每个物种基本的自我保护。所以这其中并未有对错之分,让我也不禁想起同样是十几年前广州的“许霆案”,作为许霆来说,取款机自动吐钱导致作为一个有不劳而获的想法的大部分正常人而言,我相信没有几个人可以承受的了这种诱惑的,然而出了这个案件,我相信现在九成以上的人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是避之不及的,因为你所收获的利益显然是不及你所要付出的高昂代价的。在此,我只想说普法的重要性以及我对于国内这种和稀泥式判决的深度鄙视。</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说,我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的,然而在客观反思已经成为事实的诸多经历过的那么多事件而言,我想这些也是符合人性需求和客观现象的发展规律的,我非常欣赏和佩服前面那么多优秀的哲学家们所总结和分享的智慧,这让我受益匪浅。最后在借用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时刻提醒自己:月亮和六便士都在眼前,是为一份六便士的生活疲于奔命?还是为仰望心中那轮明月而有所放弃?我想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不一定会有准确的答案,我想大部分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你是不是也一样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一刖</p><p class="ql-block">21:38</p><p class="ql-block">2023.1.13</p><p class="ql-block">东莞.长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