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大观楼/石岩磊

莫若

<p class="ql-block">文游天下(964)</p><p class="ql-block">昆明大观楼</p><p class="ql-block">文/石岩磊</p><p class="ql-block">我国众多古代的亭、台、楼、阁之所以能够饮誉四海,并非出自其具有雄伟壮丽的身姿,多半是源于名人吟咏它的诗词歌赋,像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昆明的大观楼则是因为一副对联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大观楼坐落在碧波万顷的滇池之畔,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其周围景色宜人、蔚为大观而得名。大观楼多次被战火和水灾所毁,又数度修复,现存建筑为1883年重建的。其高18米,共分三层,面南向湖而立,大门两侧各开一圆形花窗,犹如涂抹了腮红的千金小姐正在滇池边畅游。二楼外悬挂着咸丰帝御赐的“拔浪千层”匾,三层则为轩窗观景台。</p><p class="ql-block">大观楼最吸引人的地方即是南门两边的180字对联,由明末清初名士孙髯翁所书。孙髯翁出生于昆明,参加童试时,他对考生被搜身检查后方能进考场的做法极度厌烦,认为“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愤然罢考,从此远离科举,终生不仕。他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浪迹天涯,但清贫如洗,其1775年病故时家人无钱买棺材,还是靠友人接济才得以入殓。</p><p class="ql-block">孙髯翁在游览大观楼时有感而发,挥毫写下百字长联,上联描绘了滇池的秀美景色,以“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作结,下联提炼了云南的重大历史事件,用“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收尾。通篇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文采飞扬,由于其开长字对联之先河,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毛泽东赞其是:“从古未有,别创一格。”</p><p class="ql-block">颇为有意思的是,这副名联还遇到过一次“碰瓷事件”。清道光时期的封疆大吏云贵总督阮元,自恃才华过人,对孙髯翁的长联大加改动,并替换上自己的“杰作”。世人却不以为然,指其是“点金成铁”的败笔,阮元离任后,很快便恢复了原作。此联即成为大观楼的镇楼之宝,其似一面照妖镜,让人间的魑魅魍魉现了原形。</p><p class="ql-block">诗仙李白登临黄鹤楼时,受邀题诗,他却推辞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足见其虚怀若谷的谦逊之风,那为何阮元敢动土名联呢?应该是官威使然。朝廷命官习惯了前呼后拥的排场,听惯了阿谀奉承的谄媚之语,难免飘飘然真的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无人能敌,做出大言不惭的举动实属必然。</p><p class="ql-block">然而官不压文,写了四万多首诗的乾隆没有一篇作品广为流传,可谓名文无关天子,更何况区区一个总督?阮元幸于飞黄腾达,栽于官场逢迎的后遗症,而孙髯翁安于布衣清贫,誉于一枕清霜的梅花魂。世间本无事,官人自扰之,勿以官架驾文风,自有长联连古今。</p><p class="ql-block">2023.12.2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