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若读诗】由三首诗引发的争论:诗歌的好与坏

安若

<p class="ql-block">  昨晚在一个小诗歌群,被一个九零后的小友骂的狗血淋头。原因是对于三首诗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选边站了某一诗友的队。而这位诗友看法一经提出便被九零后小诗友压制的体无完肤,抬不起头来,没一个人支持他,群里几乎大部分小诗友都站了九零后小诗友的队。你说我这不是找骂吗?果真,那个九零后小诗友是个快嘴,抬杠先锋,所以全世界的真理都在他手里,他甚至拿出我上过“某典”,说我沽名钓誉一下子否定了我对诗歌的全部认知。说实在,我就诗不就人,我也不是帮那个叫XX千的说话,平时看他有些诗写的枯燥乏味真心不喜,而楼下几位的诗歌也都是比较知名诗人的,我也犯不着得罪哪一个,哎呀,说了半天说了个寂寞。但喜好放一边,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写出来也是让人欣赏,让人品评的。先上诗——</p> <p class="ql-block">  就这三首,你更喜欢,欣赏哪一首。</p><p class="ql-block"> 先说 乌鸦丁的《风雪夜》,叙述的语言,你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波兰来客</p><p class="ql-block">作者 | 北岛</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有梦</p><p class="ql-block">关于文学</p><p class="ql-block">关于爱情</p><p class="ql-block">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深夜饮酒</p><p class="ql-block">杯子碰到一起</p><p class="ql-block">都是梦破碎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我说的就是“波兰来客”,这种感情的抒发模式,自己对照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王单单的《柿子》和刘年的《丰收谣》都是截取的一个场景,而王的中间加入了评论,抒情,还运用了“像一摊血”这样的比喻与一望无垠的皑皑白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有“反骨”“配得上”这些拟人化的词汇,来抒发引导读者的思想感情。总之就是一枚晚熟的柿子落在了雪地上这一特殊场景引发了作者的想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我说刘年的这首好,好在他的题目,立意就是个广角,格局胜了一筹;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又胜一筹;推陈出新,更胜一筹。还好在他全诗没有任何痕迹,好在他是自然而然的呈现。他截取的这一片段,你看,一个老婆婆和一只麻雀的对骂,相互听不懂,我们读者也听不懂,但那场景有没有一下子跃入你眼帘。“按理说不会有任何效果”一下子又让人忍俊不禁,果然,老婆婆“前脚”进屋,麻雀“后脚”下来吃谷子,还边吃边向屋里看,老婆婆再没出来。谁能用这样的一段场景去写丰收?简单么?谁能说这里没有技术,你写一段看看。不管从语言的运用,还是场景的选取,还是情节的营造,都<span style="font-size: 18px;">看似简单,实则巧妙,</span>只能说作者不露匠气,手段太过高明,老道,技术在诗外。生活化的语言,领我们一下子返璞归真。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好的诗歌不一定都是那种云里雾里,让你读不懂的,或者运用大量的修辞铺排让你看到他对语言文字的熟稔,写小说一样的一波三折才叫好诗,真正的好诗还是要靠思想的支撑,能不能出新,能不能从“熟悉的地方”挖掘风景。当然诗歌的技艺还是要靠多种手段,也看到很多靠技术抽丝剥茧水到渠成达到展示思想锋芒的好诗,我也会拍案叫绝,但也有更多是“所谓的好诗”,只让人看到他花里胡哨的技法,看不到思想的光芒,那种只能叫“伪诗”。总之,“呈现”“深入浅出”“去修辞化化”“让更多人的能读懂、接受”将会成为我对诗歌永远的的追求,也应该成为所有诗人的追求才是。</p><p class="ql-block"> 好了,就说到这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