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我国的福建省,有这样一座小城,比厦门小众,比福州富有,被白岩松赞为“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它,就是泉州。</p> <p class="ql-block">泉州,因古城形似鲤鱼而得名“鲤城”,又因古时满城刺桐花而得名“刺桐城”。泉州历史悠久,是“众神之城”,人与神祗为邻,神迹与人迹交织,因果与机缘相遇...... </p> <p class="ql-block">泉州被称作“半城烟火半城仙”的城市不是没有道理的,诸神之城的名号于泉州不是浪得虚名,由于商贸的往来这里有了多种教派,像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等,这些派别的宗教在泉州和谐走过千年。</p> <p class="ql-block">泉州开元寺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上有“紫云”两字,因建寺时紫云盖顶,便以“紫云”为堂号。大殿中空悬挂一竖匾,上写“勑大开元 万寿禅寺“,这是元代所赐的寺院全名。</p> <p class="ql-block">殿内石柱上悬挂有一木制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该对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是个很大的空间,称为拜庭,是信徒们朝拜的场地。庭中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明代石雕熏香炉,盖钮雕蹲狻猊,炉身周雕幡龙、祥云、莲瓣、蔓草等纹饰,形制优美,雕工精妙。</p> <p class="ql-block">在拜庭的东西两侧有8棵树龄达200至800年的古榕树,硕大的古榕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见证了千年寺庙的风雨沧桑。古榕树下两排唐宋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整齐排列,更增添了寺院的肃穆与庄严。</p> <p class="ql-block">宋代二塔为福建省内尚存的几座宋代宝箧印经式石塔中的两座,被认为是宝箧印经式石塔宋代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遗物。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在古代面阔九间的已是最高等级的建筑,可见开元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p> <p class="ql-block">寺庙初名「莲花寺」,原为泉州巨富黄守恭的桑园,传说他夜里梦到桑树上开出莲花,于是在僧人建议下舍园建寺,因而大雄宝殿的匾额上写有「桑莲法界」四字,指的是“桑开白莲,佛法无边”。</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处,有24尊两两相对的人首鸟体的飞天,身系五彩飘带,手持琵琶、二弦、洞萧、响板,轻歌曼舞,翩翩若飞。</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廊的一对16角形石柱,上面有多幅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和花卉浮雕,从印度教寺庙番佛寺移来,是我国唯一留下来的印度教遗存。</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的甘露戒坛,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坛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坐像木雕。开元寺甘露戒坛与北京 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坛。</p> <p class="ql-block">在寺院中游走,有一种回到儿时去庙里上香的亲切感,因为和那时候一样,现在的开元寺也没有什么商业元素的侵染,它不仅进场不用买门票,还提供免费的线香,因此门口自然也没有推销香烛的小贩,只有络绎不绝前来朝觐的香客,整体氛围非常融洽。</p> <p class="ql-block">百柱殿的后侧西边,就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莲古迹”。“三树同根”的老桑树犹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向着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开去,一年四季,郁郁青青,充满着生机与活力。</p> <p class="ql-block">大殿左边有一照壁,上面可不是麒麟,而是“犭贪”,是一种独角兽。据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不足吞太阳”,说得就是“犭贪”这家伙。</p> <p class="ql-block">寺风淳朴的开元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院内古迹众多,其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分立在开元寺东西两侧的两座石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乃南宋遗存——西塔名日「仁寿」,东塔名日「镇国」。</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石塔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瑰宝。从石塔的建筑规模、形制和技艺等方面来看,都可以说得上精妙绝伦,它充分体现了宋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伟大的创造性。</p> <p class="ql-block">两塔虽为石质,但外形却是仿木结构,八角五层阁楼样式,檩椽斗拱清晰可见,周身还刻有诸天护法神将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塔身的石雕非常精美,像异域之人,卷发深目,头饰和衣服也和常见的佛像不同。</p> <p class="ql-block">站在塔下看时,你会觉得它是如此巨大,又是如此的精美。</p> <p class="ql-block">不知是石塔受力结构优异,还是承蒙神明庇佑,明万历年间泉州发生八级大地震都没能震倒它,可谓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在西塔东面台阶下有一块不起眼的小石碑很有意思,心字最上面的点写在了下面,这叫“放心石”,意喻“把心放下”,佛教的最高境界就是两个字,“放下”,你只有放下烦恼,才能收获快乐,你只有放下忧愁,才能够找到开心。</p> <p class="ql-block">从西塔仁寿塔向东望去,可见远处的东塔镇国塔的塔尖,塔尖下面看见的是通往拜庭的侧门。</p> <p class="ql-block">镇国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分。塔为框架式的结构,正中的塔心柱直贯于各层,是全塔的支撑。东塔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p> <p class="ql-block">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在风雨飘摇中成就了千年古塔,在石塔林立中铸就了不朽巅峰。</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东侧是弘一法师纪念堂。新文化运动先驱、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最后14年在泉州生活,并与开元寺结缘,这里陈列了相关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一代高僧,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他创作的《送别》已成为骊歌中的不二经典。</p> <p class="ql-block">大师走了,他的人格魅力还在,如风常拂,如月明澈。</p> <p class="ql-block">弘一法师纪念馆东南面有一碑亭,亭内石碑刻的是郭沫若于1962年秋游览开元寺时写的《咏泉州》诗。碑亭虽为当代后建,但名人诗碑无疑也为千年古刹增添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从开元寺出来便是西街,是泉州最热闹也最具烟火气的老街,它的身世可以追溯到宋代,是泉州商贾繁荣的历史缩影,保留着大量具有历史原貌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西街上到处都是古典建筑,外墙镂空的格栅和“洋式”的窗户,是工匠世家们在家门口传承几代的独特文化。</p> <p class="ql-block">这条百年老街,浓缩了南洋式建筑精华的廊柱式骑楼,在若隐若现的阳光下,仿佛时光倒流、岁月流金,更能让人体味那个黄金时代的万种风情。</p> <p class="ql-block">往钟楼的方向走,中途就看见小西珵啦,白岩松的“泉州,这是你一生至少要去一次的”话就在小西埕墙上。</p> <p class="ql-block">古厝古塔古寺古街,鲜活的讲述着千百年前的故事,请君为我倾耳听,时光永固杯莫停。</p> <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的是,西街已完全商业化,密集分布着泉州各种老字号或新近走红的美食小店,如曾氏老记面线糊、亚佛润饼皮、昊氏手工麻糍、同安香骨鸡腿、阿姨鸡架、侯阿婆、烧肉粽等等,不胜枚举………</p> <p class="ql-block">闽南地区有句民谚叫做:「穿在苏杭二州,吃在漳泉二州。」当你行走在泉州的街头巷尾,被一阵阵美食的诱人清香和烟火气环绕其中时,就能深刻体会到这句话有多真实。</p> <p class="ql-block">泉州人小确幸的生活与大历史的厚重感如此美妙地杂糅在一起,充分展现了国南古早味的意蕴,它舒缓而优雅,让人不由地跟随它放慢忙碌的步伐,沉浸在触动舌尖的幸福滋味里。</p> <p class="ql-block">都说泉州乃活着的博物馆,整个西街算是最集中、最完备、最繁盛的体现和代表。</p> <p class="ql-block">西街的小巷是别有一番情趣的,窄小阴凉由大小不一的石板铺就,每一条小巷的古味,都能让你感受到时间的倒流,小巷连接着里面的宁静和外面的喧嚣。</p> <p class="ql-block">民居古厝,外墙采用石块与红砖片混筑墙体,石块树立、红砖平置,上下相闪,石块较红砖略有推进,被称为“出砖入石”。用手掌拂过古老的红砖入石墙,耳边似乎传来先人的呢喃细语。</p> <p class="ql-block">西街全长1400多米,东头是一座西洋风格的钟楼,通体白色,简洁秀气,欧式的钟楼伫立在古老的西街前,竟也不显得突兀,中西交汇的建筑掩映在繁华的商业区中,是一本活的历史书。</p> <p class="ql-block">关岳庙是一所道教庙宇,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武庙,主祀关公,附祀岳飞。</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的官方称谓是“通淮关岳庙”,这座关帝庙不仅是福建省最大的武庙,也是我见过的修得最华丽的祠庙之一。泉州虽然宗教繁荣,寺庙众多,民间信仰文化丰富,但其中香火最旺盛的一定是关岳庙,这貌似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来拜拜的。</p> <p class="ql-block">它的布局像一个联排别墅,坐北朝南,东西向比较长,三间堂屋连缀成山,屋脊上站满了龙子龙孙,想插个空都难。</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前后共有三进,前两进紧密相接,并成一体,里里外外都是雕梁画栋,屋檐上下遍布彩绘构件,蓦地让我想起台北艋舺地区的龙山寺,也是这样被装饰得满满当当的。</p> <p class="ql-block">似乎这就是闽南地区祠庙的一大特点,但凡有名有姓的神仙圣人都要请进来拜一拜,扩面祈福,总有一个管用的不是?</p> <p class="ql-block">据说,泉州的这座武庙最开始其实是为供奉海神而建,这和国南人多下海经商祈求平安有关。到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崇信关羽,下令泉州七个城门要建七座关帝庙,而刚刚经历元末动乱不久的泉州,百废待兴,没钱修新庙,索性就把海神庙改作关帝庙了。</p> <p class="ql-block">我在对面拉近镜头仔细看了看建筑的飞檐和屋脊,雕梁画栋,栩栩如生,令人眼花缭乱的装饰极有闽南特色,虽然与周边的现代建筑格格不入,但是谁又会把那些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成为艺术瑰宝呢。</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的隔壁就是清净寺,它还有个阿拉伯语名字——艾苏哈卜大寺,始建于北宋真宗年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阿拉伯式清真寺,外观非常有特色,据说是参照了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礼拜堂的形制,它与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杭州凤凰寺合称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古寺。</p> <p class="ql-block">大门顶成穹庐向上尖拱,桃尖形曲线,拱门内半穹窿以放射线及蜂巢状图案装饰,与我国古代建筑的“藻井”石雕图案类似。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p> <p class="ql-block">右手边是奉天坛,也叫祭拜坛,原是穆斯林进行礼拜的场所,本来上面覆有清真寺标准的洋葱头圆顶,但不幸的是没能躲过那场万历大地震,完全塌掉了,后人无力修复,直到现在就变成了一处仅存几根础柱的露天祭台。</p> <p class="ql-block">环顾四周的墙壁仍可感受当年大殿的宏阔,其中南面临街的墙上开有一排方形门窗,西面的墙呈凸字型,左右两壁均有三个尖券拱形壁龛,龛内石板上刻着阿拉伯语的 《古兰经》经文。</p> <p class="ql-block">在奉天坛的后面还藏着一间中式的礼拜殿,这就是明善堂。它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年),形制为砖木结构的国南古厝。受万历大地震的严重影响,当时的穆斯林只能转到明善堂里进行礼拜活动。</p> <p class="ql-block">清净寺古迹东侧新落成的礼拜大殿,外观仿照奉天坛的风格,为现今泉州穆斯林们集会所用。</p> <p class="ql-block">感受到了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锡兰侨民旧居位于关帝庙和清净寺中间,明天顺二年(1459),锡兰国王遣王子出使中国,因锡兰国内变故,王子滞留泉州,后裔于清初建此居所。</p> <p class="ql-block">锡兰侨民旧居占地面积780多平方米,单檐硬山式,双坡顶,抬梁式构架。原有四落四雀翼三庭井,东侧附有一连七间护厝,并配有天井、水井,后花园,现第四进已毁。</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又称“月台寺”,名气仅次于开元寺,位列闽南三大佛教丛林之二。承天寺原是五代十国时期(公元10世纪)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的南花园,后被辟为宗教场所,因此它也比一般寺院多了一份园林气质。</p> <p class="ql-block">由悬挂“月台”匾额的山门进入,眼前是一条狭长的青石板甬道。</p> <p class="ql-block">从进门处的独特设计就能感受到承天寺的别出心裁,它不似那种一眼望到头的敞开式布局,受到园林造景理念的影响,寺院曲径通幽,古树参天。</p> <p class="ql-block">路边竖立着七尊一人高的石佛塔,为南宋绍兴年间修造,墙壁还写有佛家偈语,外加头顶上古榕垂荫,营造出世外清幽的氛围,一下子就把人从滚滚凡尘中解脱出来,引向神门净地。</p> <p class="ql-block">走到写着“泉南佛国”四个大字的甬道尽头,</p> <p class="ql-block">转身穿过“古利重光”的门厅,便正式步入一个别有洞天的菩提梵境。</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门口有两个放生池和两个小的“飞来塔”,池子里的乌龟好多都趴在池子边缘在晒太阳,看起来非常舒服。</p> <p class="ql-block">一系列佛寺建筑、石幢古迹款款而来,沿中轴线依次排布着天王殿、弥勒殿、钟鼓楼、放生池、大雄宝殿、法堂、文殊殿等等,体系完整,颇有规模。</p> <p class="ql-block">承天寺内很幽静,烧香拜佛的人不多,没有任何商业化的感觉,使人心情非常平静,来这里不是为了遇见佛,而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沾沾自喜地以为这是一张很有创意的照片,以香炉缕空作框,清晰而恰到好处的摄下人景,自觉灵感突现,颇有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在大雄宝殿里转了一下,出门的时候正好一位老奶奶来到这里跪拜,我在大雄宝殿附近拍了一圈之后,就只剩这位老奶奶还拿着香在这里,老奶奶是一个有信仰的人。</p> <p class="ql-block">这些极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墙、燕尾脊的样式在庙宇营造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覆有橙色瓦片屋顶的殿阁廊庑在绿树掩映中,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寺庙是很神奇的地方。它像高山,又像深海,身处呢喃阵阵,却是种寂寥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唯一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后又名妈祖,是集无私、善良、亲切、慈爱、英勇等传统美德于一体的精神象征和女性代表。泉州是宋元时期的最大港口,妈祖被引进至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p> <p class="ql-block">戏台与山门后背相连,用于祭祀妈祖,戏台的四周雕刻有精美的花纹。</p> <p class="ql-block">院中百年古树郁郁葱葱,用鲜活的神态叙述着寺庙的往昔今生。</p> <p class="ql-block">天后殿为五间重檐歇山顶,正脊两端彩瓷塑双龙戏珠,四戗脊头为变形凤凰图案,与正脊的龙形成龙凤呈祥,屋脊上还装饰有人物故事和龙、凤麒麟、玄武和虎等动物,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p> <p class="ql-block">始建于宋代妈祖册封初期的著名天后宫,三重檐歇山顶的大殿彰显着它地位的崇高,闽南红砖赋予它尊贵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现存大殿、后殿、两翼的亭子及东廊,尚保持清初修建时的原貌,布局错落有致,构筑精巧细致。</p> <p class="ql-block">供奉妈祖林默的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天后宮的寝殿前如开元寺一样,保留了一对十六面青石雕元代印度教寺庙石柱,其石础为花岗岩质的圆形仰莲辦的浮雕,石柱之上再接木柱,属国家木构建筑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在天后宫寝殿之后,座落于全宫最高阜处的是梳妆楼,泉州天后宫是现存天后宫中少有保留梳妆楼的天后宫之一。</p> <p class="ql-block">添砖加瓦!这个创意确实不错。</p> <p class="ql-block">与天后宫紧邻的就是南宋城墙,叫作德济门,这处遗址由城门、城墙、门道墩台、内外壕沟和拱桥等部分组成,还有明清时期制作的铁炮,它们都见证了泉州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德济门遗址是泉州古城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过科学考古清理的古城门遗址,为宋元时期古刺桐城的象征,也是泉州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内有随处可见招手即停的小蓝白车,每人每次两元,古城内的景点基本都可到达。</p> <p class="ql-block">走在泉州的大街小巷,转角不一定遇到愛,但一定会看见一座庙,在宾馆前的街上漫步,突见真武庙碑坊,欣然转步进入。</p> <p class="ql-block">真武庙始建于宋代,被称为玄天上帝八闽第一行宫,筑于南武当山,有“小武当”之称,在福建道教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当之无愧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真武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泉州府志》记载:“玄武庙在郡城东南石头山,庙枕山嗽海,人烟輳集其下,宋时为郡守望祭海神之所”。</p> <p class="ql-block">真武庙在城渠汇入晋江处旁边的一座小石头山上,谓之“吞海”,东边便是举世名闻的古刺桐港——后渚海港,古时候是水路要道。</p> <p class="ql-block">“吞海”石碑底座大石酷似乌龟,另一边的突出部分酷似蛇头,符合真武大帝的“玄武”形象。</p> <p class="ql-block">殿不算大,陈设鲜亮,感到了实在的烟火气。</p> <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奉祀三尊玄武大帝,中间的是大帝,是从湖北武当山分炉而来的;左边的是二帝,是本地玄武;右边的是三帝,曾出巡台湾。 三尊神像造型一致,披发仗剑,铣足踏龟蛇。庙前正中的一把七星宝剑,相传为真武大帝所使。</p> <p class="ql-block">五棵百岁以上的大榕树把殿宇隔绝在现代城市之中。</p> <p class="ql-block">在宋元的兴盛时期最尊崇道教,每次航海,郡守都要到这里祭祀海神,求真武大帝庇佑。九日山祈风,真武庙祭海,再拜完了妈祖娘娘,大船便安心出海了……</p> <p class="ql-block">爱上泉州,真的只需要一天时间,虽然短暂,很有回味!</p> <p class="ql-block">借用了网上资料和照片,向原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