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

云天之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影:云天之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源自作品图片介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好家园 中国画/145cmx365cm</span></p><p class="ql-block">于文江 贾广健 姚大伍 </p><p class="ql-block">陈鹏 李乃宙 郭子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美好家园》将长江流域众多花鸟走兽汇聚在一幅画面中,有憨态可掬的熊猫、亲密无间的鹦鹉、亭亭玉立的仙鹤,他们成双成对,悠然自得,又有写意双钩画就的芭蕉与翠竹、明丽典雅的没骨花卉,整幅作品焕发着盎然生机,象征此乃一片福泽之地,一派吉祥安逸的景象。</p><p class="ql-block">-﹣骆雪</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江南可采莲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邢少臣</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画/180cm x 97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这幅《江南可采莲》的作品我是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简约明快、一目了然,画面上一条硕大圆浑、充满精神与力量的鲤鱼,侧面几杆莲蓬积极向上,果实保满,整个画面生机盎然、厚重朴茂,再加上用重墨焦墨突出个性,使画面时代感强、写意性充分。</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邢少臣的艺术简洁、厚重、大气,富有张力,既讲艺术传承,也重生活积累,是中国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当代花鸟画开始向着多层面、多角度延伸,出现了许多新的探索,为中国花鸟画注入了生机。但邢少臣有自己的选择。他始终坚守传统出新的方向,并由此探寻自己的面貌和落脚点。《江南可采莲》典型地反映出他的艺术特征和追求。简洁的书写性用笔、结构化的构图以及意象化的造型充分发挥了上承徐渭、八大山人,下接老缶、白石的大写意传统,并展现出其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高天民</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长江北源楚玛尔河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田卫平</span></p><p class="ql-block">油画/150cmx200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楚玛尔河是长江源头的北支源流,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青藏公路之西属治多县西部北麓河乡,青藏公路之东属曲麻莱县),发自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楚玛尔藏语意为"红水河"。楚玛尔河的河水之所以呈现红色,是因为在这里地表露出的岩石主要是新生代古近纪的砖红色、紫红色岩石,河流流经这些地区后,将岩石中的物质剥蚀带入河流中,使河水变成了红色。</p><p class="ql-block">《长江北源楚玛尔河》采取俯视视角俯瞰红色的河流,远处地平线上的雪山是河流的源头。红色的河流像大地上蓬勃有力的动脉血管,数万年间不间断地为中华大地输送养分。作品用写意的手法表现了高原之上苍穹之下的楚玛尔河荒蛮、壮丽的景象。</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楚玛尔河为长江北源,发源于可可西里,在青海玉树曲麻莱县以西汇入通天河,全长515公里。楚玛尔藏语意为"红水河",以其独树一帜的红色河水而著名。本幅作品将典型的红色河水作为画面表现主体,用热烈张扬的红色块铺满大部分画面,构图极具现代感。在河水刻画上将油彩颜彩特有的笔触和质感极具张力的刻画,将红色河水的铺张扬厉的原始野性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颜料的堆叠感和恣肆纵横的笔触宛若奔腾流淌的楚玛尔河水,浪涛沉缓,静水深流,原始野性而又澄澈宁静,广袤荒凉而又生机勃勃。画面也以此表现了长江源地区独特的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王进</p><p class="ql-block">山东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瞿塘峡口满山花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蒋才</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画/240cmx200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重庆是大山大水积聚之地,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奔腾东去,一路汇水如龙,劈山成峡,塑造了许多峡江美景。闻名世界的"三峡"盛景之二一瞿塘峡和巫峡都在重庆。我的创作选取夔门(即瞿塘峡)为背景,描高山凌江夹峙之险,绘大江汹涌壮阔之势,彰夔门关甲天下之雄;又撷取重庆著名的高山杜鹃中较稀有品种阔柄杜鹃为前景,展示花开时阔柄杜鹃之温柔大美。两相结合、映衬,既书写壮美三峡、壮美重庆,也寓意巴渝儿女的雄壮、大美特质。同时,此地也是古代东入蜀道的重要关隘,夔门与杜鹃相映相依,也象征了巴渝儿女共同守护家园的英雄情节与浪漫情怀。</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瞿塘峡西起奉节县白帝山,东迄巫山县大溪乡,长八公里,三峡中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以"雄"著称。作品《瞿塘峡口满山花》,却并未属意于描绘瞿塘峡之雄壮险峻,反撷取数枝山花从画面右上凌空斜下,古诗谓"古树敬斜临古道,枝不生花腹生花。"(唐·徐凝《古树》)近景山花白粉蒺簇,碧叶萋萋,枝叶间远眺峡口,雄姿化柔妩,峡底一叶游轮划过江水。</p><p class="ql-block">画家实写山花,虚写峡口,以实映虚,以虚托实,虚实相称,打破传统国画山水、花鸟分科界限,二者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王治</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神农架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刘进安</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画/248cmx176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我对神农架的想象和它那茂密的森林一样浓烈而神秘,选择这个主题也是缘于它神奇的存在,野人野事总是从不同的渠道传播出来,真与假虚与实在那里若隐若现,让人向往。</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吧……画面选用了黑白色的点,再由叶、枝、干和不太清楚也不知名的鸟构成散散乱乱的、乱糟糟的感觉,只是感觉。</p><p class="ql-block">最后是否达到了预期?就这样吧……长江水倒流神农架谁知道呢?神农架坐卧长江头谁又知道呢?对还是不对?不要轻信轻言。我画的这幅画是不是原来想画的想法,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这个结果和结局就是它的结果和结局,无可争辩。</p><p class="ql-block">至于这样行吗的疑问,这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必然性又是什么呢?这倒是创作中一个有意思的话题。</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林深不知处,一丛密林,遮天蔽日,恍然忘了归处与去处。丛林兀然生长,密密匝匝,一派原始、天真、生机盎然,仿佛无心于人世的纷扰,也不曾与时间有任何约定。这种生命的随意、偶然、参差、错落、繁茂、自在,恰是被同样品质与质地的写意笔墨所捕捉、所描述。这是一种忘记人为、追随天机的态度,主题、构图、结构、空间、层次、造型、秩序被轻放一边,惟有线条、笔墨翩然跃动起舞,一如神农架原始森林自然大化的随性无序、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李昌菊</p><p class="ql-block">北京林业大学教授</p> <p class="ql-block">大渡奔流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永汇</span></p><p class="ql-block">版画/135cmx100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大渡奔流》画面创作以场景为主、人物为辅,把自然景观与人类改造自然的努力共同表现出来。在画面的形式语言中,选择了立体解构主义的表现形式,便于从几何空间的不同取向描绘水电站的内外景象。在画面的表现技法上,选择了套色木刻为主,但又与传统套色木刻不同,采用了局部套色的方法,以便更加有效地把画面中的主题凸显出来。</p><p class="ql-block">画面将人们带到水电站面前,大坝横截河水,楼阁空悬山腰,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山形水势起伏,设施线路勾连,线条硬朗,棱角分明,极宜采用几何化构型,使画面更具立体感。电站主楼雄踞正中,宛如空中楼阁,凸显为画面主景。输电线路纵横交错,宛如天梯石栈,环绕为主体背景。拦河大坝截断江右,斜插山体,山水视觉终结于此,是为点题之笔。山水之间工业设施、公路隧道排布整齐,出离山体,又近山体,初看自成一体,久观融为一体,自然与工业竞能如此相处和谐,令人拍案惊奇。水电站的工业设施,与四川地区山石陡峭的地形特征,无论在视觉感受上,还是在木刻版画的刀法表现上,都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嶙峋险要的蜀道之风和战天斗地的劳动精神,都在坚毅有力的刀痕之间喷涌而出。</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该作品是对乐山龚嘴水电站的艺术再现,画家将水电站枢纽建筑物予以结构性概括,拦河坝、地面厂房等被几何化处理,如拼图般被整合进剪影化的山形之中,错落有致,颇具形式意味。大渡河如绿色纽带贯穿整幅画面,为作品带来极强的韵律与动势。除了造型的简化与概括,其色彩表达也蕴含着某种意象,沉稳凝重的用色与新颖独到的画面构成相结合,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画面底部则展现了忙碌工作中的建设者们,画家以山石构成般的艺术语言向他们表达着崇高敬意,这些建设者与水电站主体建筑共同彰显了澎湃激昂的时代风貌。</p><p class="ql-block">张鹏</p><p class="ql-block">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蓄势﹣﹣破译雅砻密码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贺思恩</span></p><p class="ql-block">版画/140cmx80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作品取材于1991年开工、2000年竣工的中国在20世纪建成投产最大的水电工程﹣二滩水电站建设历程,以点带面,艺术再现新中国四川工业建设典型成就的辉煌历程,讲述四川故事,展现四川精神。</p><p class="ql-block">作品运用丝网版画的技术特质,抽象形式充溢着具象内容,以俯瞰视角,蒙太奇叠印了绿水青山、蓝图规划、厚积薄发和关键时间节点;飞弋的鸟群增加构图的灵动,划入的木筏隐含人文情怀,视觉呈现宏大工程改天换地的历史定格。</p><p class="ql-block">"斧劈天堑呈新彩,天府天工造永恒。"</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发展成为农业基础好、现代工业占优势、产业部门齐全并具规模的产业带。水利、能源、科技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为长江经济带的形成、富国裕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滩水电站就是开发长江丰富水利资源,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项目。画面采用了独特的俯视视角表现建设中的二滩水电站。画面基本以蓝色与黄色两大色块组成,独特的色彩对比与弧形的大坝相得益彰,营造出宁静深邃的画面感受。穿插其间的白鸽作为点状元素贯穿其间,在增加了画面的轻松和活泼感之外,也继续强化了画幅想要传达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主题。</p><p class="ql-block">-﹣王进</p><p class="ql-block">山东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武汉长江大桥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朱健翔</span></p><p class="ql-block">版画/75cmx180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也是长江上的第一座桥梁,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方便了武汉三镇之间的交通和联系,也极大地促进了武汉乃至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结合了中西方的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新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象征。</p><p class="ql-block">该项目《清晨的武汉长江大桥》为木刻版画创作,作品尺寸为75cm x 180cm。作品运用黑白木刻特有的版画表现语言,采用宽幅的构图画面,大视角的表现在清晨时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姿。"一桥飞架南北",如今的武汉长江大桥,巍然挺立大江之上,两岸高楼林立,树木丛生,一派繁荣景象,成为新时代长江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彰显着武汉的城市魅力,更代表着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团结奋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此画采用高度写实的木刻版画语言来展现武汉长江大桥的恢宏气势,精湛细腻的刀痕展示着这一浩大工程的每一处细节。在当今,影像、装置等新媒介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介,而画家却依然坚守在版画创作之路上,精研灰调木刻的艺术语言与独特魅力,甚至将其推升为追求极致的探索路径。处理微妙的灰白关系与画面层次,尤其在远景和天空的技法表现上,通过无数条几乎穿越整幅画作的横线,以轻重不等的刻画力度来体现团云及天空的层次,极见功力。画中透出内在的秩序感和审视时代的思考,这种震撼是摄影和影像所无法企及的。</p><p class="ql-block">﹣张鹏</p><p class="ql-block">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希望的田野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康雷</span></p><p class="ql-block">版画/70cmx120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我参加"长江主题美术创作项目"的选题为: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贵州侗族风土人情是我近年来创作中重要的主题之一,通过这一次写生考察、调研,让我对侗乡稻鱼鸭这一生态农业模式有了深入的了解。"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批鸭"这种"稻鱼鸭种养殖复合系统"是侗乡群众世代传承的生产方式,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p><p class="ql-block">本次主题性创作,我运用版画丝网艺术语言,以稻田绿色为画面主基调,运用了中景,描绘了侗乡人鱼稻双丰收的喜悦,画面中有人收网捕鱼、有人忙着收割水稻、有人挑着担子运送收成,田间地头到处是自由嬉戏的鸭子。让我们由衷地赞叹祖辈们"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我们要世世代代守护好这一农业文化遗产。只有保护住了这一片青山绿水,在这一片土地上种下的每一颗种子、流过的每一滴汗水,都会饱满深情地反馈于我们。</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康雷用丝网版画的方式描绘了"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批鸭"的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希望的田野是满幅生机勃勃的绿色,作者用蓝色表现农民的服饰,用红色表现稻田里的鱼和鸭,三原色的变奏辅之以黑白,形成一幅高饱和度、色彩活泼的画面。作品中人物、鱼、鸭形象圆润可爱,充满童趣。稻鱼鸭共生的人工生态系统在黔东南流传千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侗乡儿女。康雷的作品以小见大,通过欢快的劳作场面表达出人地和乐、绿水青山常在的生态思想。</p><p class="ql-block">骆雪</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稻鱼畅晚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立平</span></p><p class="ql-block">油画/130cmx200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稻鱼畅晚》这幅作品取材于浙江青田著名的稻鱼共生系统的一个画面,反映农民把养殖的鱼蟹放入稻田时的场景。画面大部描绘水田在临近晚霞时被阳光照射下的色彩变化以及农民劳作时富有表现力的动态。在画面中强调了对线的疏密、虚实的节奏处理。之所以选此题材,是因为我曾在福建浦城写生过类似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用油画棒绘制的田间晚景,画面空间深远,清晰描绘了梯田层次分明的结构效果。前景的农民正在往水中倒鱼,让鲤鱼、草鱼等和稻田共生,提升稻田产量,又扩大农民的收入来源,是中国农业政策的全新尝试。张立平不仅记录中国农民安居乐业、勤劳质朴的田园生活,还借此弘扬中国农业建设的种种成就。作品充溢着诗意的氛围,夕阳、农人、耕种、远山、云雾,中国传统的诗意山水画以全新的姿态重生,呼唤观众对自然和诗意的热爱。</p><p class="ql-block">任军伟</p><p class="ql-block">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绿色屏障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发荣</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画/240cmx177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重庆市丰都县兴义镇长江村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引导村民因地制宜栽种龙眼树,面积达到10686亩,由于龙眼产业规模大、品质好、远近闻名,申报注册了"丰都龙眼"商标,并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地理标志证书,被重庆市命名为"龙眼之乡"。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还在长江沿岸筑起了一道靓丽的绿色屏障。正可谓:</p><p class="ql-block">丰都鬼城长江村,龙眼之乡传美名。</p><p class="ql-block">沿江种植万余亩,绿色屏障获双赢。</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画面近景的龙眼树丛作为画面主体几乎铺满整个画面。龙眼树共有两簇,分别从左右伸展生发。果实刻画细致,并加入了西画中的阴影表现,增加了果实的体积感与饱满度。叶片则使用传统没骨法,以浓淡相间的绿色写出,与金灿的龙眼形成简淡与浓艳的对比。在两片树丛间可以窥见远处的河岸以及港口运送丰都龙眼的邮轮,远近呼应,再次点明作品主题。作品的行草题跋酣畅洒脱,向观者阐述了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作品意涵:在长江沿岸的重庆丰都地区,龙眼种植业发展势头迅猛,葱郁的果丛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还在长江沿岸筑起一道靓丽的绿色屏障。</p><p class="ql-block">﹣薛良</p><p class="ql-block">北京画院美术馆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洞庭沙鸟得鱼闲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丁虹</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画/180cm x 200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岳阳市君山华龙码头,殷殷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为长江水域谋划了发展蓝图。</p><p class="ql-block">2021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实施"十年禁渔"。禁渔后,万里长江得以休养生息,长江生物资源状况逐步好转。其中洞庭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湖美、人安、鱼肥,古老的洞庭湖焕发新的生机。作品以《洞庭沙鸟得鱼闲》为题,描绘洞庭湖常见的反嘴鹬群步履缓慢而稳健,边走边啄食,一派闲适的景象。力图展现新时期以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洞庭湖地区人退鱼进,候鸟欢歌;江豚逐浪,麋鹿奔腾。天下洞庭回归昔日胜景,洞庭湖的美丽嬉变正肉眼可见地发生着,一幅诗意栖居画卷正徐徐展开。</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各项措施的保驾护航,使"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和谐美景重返人们的视野。黄绿草滩之上,一群小沙鸟簇拥在大鸟身边,欢快地前行、觅食、嬉戏。画家并不面面俱到如实刻画,而是以虚实、错落、起伏的艺术化手法,兼工带写地表现鸟群的活泼动姿。这群黑白相间、体态优美的沙鸟被刻画的十分传神,各个不同,大鸟稳健警觉,小鸟稚嫩好奇,眼神机灵明亮,画面意趣轻盈清新,见出丰富与变化。</p><p class="ql-block">﹣李昌菊</p><p class="ql-block">北京林业大学教授</p> <p class="ql-block">曾来德 屈家岭文化遗址诗一首</p><p class="ql-block">书法/266.5cmx68.5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汩汩细流,到涛浪奔涌的大江,横贯中华大地,天际万里,不舍昼夜,汇入浩瀚东海,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留下了诸多文明古迹遗存。此次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创作项目,我选取"屈家岭文化遗址",内容为湖北作家的诗:小丘万古播薪火,石斧彩陶启纪元。君问大江东逝水,青河沧海共波澜。选用六尺宣纸对裁,草写隶意魏碑,以魏碑之雄健表达长江之伟岸,以隶书笔意表现长江之悠远万古,以草书之书写呈现长江之波澜壮阔,奔流不息,笔尽而意未尽。字体摇曳倚则,点画大幅度对比,以取激荡之势,变化多端之象,最终统一于整幅画面,自然谐和。变化万千又统一于一体,恰是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本质属性和坚不可摧的凝聚力。而雄健、悠远、伟岸,传达和弘扬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性格,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延绵不绝的文化精神。</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曾来德的书法兼具传统与现代的风格特征,笔力劲健,大气磅礴。在见证了"回归传统""走向现代"的书法发展历程后,他从民间书法传统中汲取艺术养分,取法汉简、楼兰残经与敦煌经书的笔意,在"塑我毁我"中逐渐寻求出一条崭新的书学路径。在精研传统的同时,他还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理念与形式构成,以打破书法固有的视觉经验。此作即是极好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张鹏</p><p class="ql-block">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孟庆星 节录《读史方舆纪要》</p><p class="ql-block">书法/137cmx69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长江源头的人文、地理是我这次创作的主要素材之一。从中国历史来看,我们的祖先对长江流域的认知首先是以中游为核心,分别向下游和上游依次而进行探索的。因此,对长江源头的探索就成为历史上诸多地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方向,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奇特的山水风物也同样引起书画家们的关注,进入了他们的创作视野。东晋的王羲之曾对远在西部的益州神驰神往,写信给时任益州刺史的老朋友周抚,以助其广异闻的好奇心。明末董其昌弟子云南担当的笔下同样流走着与中原地区和江南迥异的西部高山大川的异域风情。这次创作活动也让我获得了用书法探索长江西部、源头的契机,明末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关于长江源头的文字材料成为我呈现对该区域的认知和感受的对接点。</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本幅作品笔锋流荡,生意蔚然。从字形结体上,可以看到作者对涉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唐宋经典作品有深入的研究,同时在用笔的提按和转折处大胆向沈曾植、徐生翁等碑派书家学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面貌。作品古雅、稚拙、清新、天然的书风,将儒家厚重中正、道家平和淡远的美学品质融为一体,具备丰富的表现力。</p><p class="ql-block">-﹣王进</p><p class="ql-block">山东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王东声</p><p class="ql-block">忽忆满眼七言联 书法/249cmx62cmx2</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大江奔流,浩荡今古。作为世界第三大江,作为中国最长、流域面积最大、流经省份最多、流量最大、水力资源最为丰富的河流,长江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长江是一个符号,是一种精神的图腾,是古往今来艺术表达的一个经典主题,多少文人墨客笔下对长江的吟诵与描绘不胜枚举,长江沿岸的名胜古迹也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考察长江,亲近长江,感叹长江。"忽忆赏心何处是,满眼风光北固楼。"关联自然景象与人文胜境,集米元章和辛稼轩的词句为联,抒散怀抱,激荡情怀,承传美好。</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上联借用北宋米芾的《望海楼》诗句,时米芾在镇江任官,登望海楼俯瞰长江,触景生情,怀古幽思。位于长江中下游扬子江畔的镇江,据说在唐时,海潮还能到达镇江段,张若虚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即是写此景。故而在镇江有望海楼实不虚也。下联借南宋辛弃疾句,同是在镇江江边北固楼上,辛弃疾踌躇满志,聊发感慨。两联跨越时间的对应,勾陈长江见证的历史。作品以篆隶书体为之,参以民间碑风,结体朴实古拙,与联句内涵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王雪峰</p><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黄胜凡 李白诗 书法/241cmx70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出了辉煌、伟大的长江文明。她进入天府之国四川,从攀枝花到涪陵1000多公里的过境段,汇集了雅袭江、岷江、赤水河、沱江、綦江、涪江、嘉陵江、乌江等十多条支流,分布着许多绝无仅有、美轮美奂的人文遗产和自然景观,构成了长江壮阔画卷璀璨夺目的部分。</p><p class="ql-block">我是蓬溪人,生在长江流域,长在长江流域,血管里流动着长江的声息和恩泽,与长江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关系。我对长江母亲河的养育之恩铭心刻骨、难以尽述。</p><p class="ql-block">这次长江主题美术创作,我选择了长江流域在川的三个点﹣-"天下幽"的青城山、"天下秀"的峨眉山和"中国最大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并借李白的诗《峨眉山月歌》,创作草书一件,倾尽所能、力争做到草线飞扬、意态纵横、气象浩荡,以表达我对长江母亲河的的赤子之心,满怀敬意于万一。</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李白《峨眉山月歌》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但在诗文中揭示了唐代从峨眉山沿江而下抵达渝州的长江客运图路线。诗中写到李白从峨眉山下平羌江乘舟,是夜从清溪出发入长江顺流而下向三峡而行,最终抵达渝州。这段长江上游流域的客行图在诗中呈现出来,具有长江客运文献资料的价值。蜀人黄胜凡对于千年前描写家乡诗意自有更深的领悟,他将豪情入笔、以狂草含碑的笔法为宗,开拓现代书法的审美视域,大开大合,一气呵成,书中气韵自有与太白诗性相合之处。</p><p class="ql-block">-﹣王雪峰</p><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p> <p class="ql-block">魏碑.入瞿塘峰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尚天潇</span></p><p class="ql-block">书法/254cmx144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瞿塘峡被誉为"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虽短,却能"镇渝川之水,扼巴鄂咽喉",更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摹山"的雄伟气势。境内峡谷陡峭,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两岸双峰欲合,断岩千尺,古木苍藤,奇美异绝。</p><p class="ql-block">此次以魏碑书写宋人张嗅的《入瞿塘峰》五言律诗,诗中蕴涵的意象有:天堑绝壁,深邃空蒙,乱石长滩,惊浪迅风。此件书法作品试图用摩崖刻石的书风表现诗中意象,用书法艺术的视觉气象展现出中华的壮美山河与豪迈诗情,试图让人仿佛面对真实的天堑摩崖,于沧桑里领悟雄奇与质朴、华贵与沉厚,巍巍然有瞿塘之险峻、有天地之大美。</p><p class="ql-block">此件大字魏碑追求不横厉而奇、不遲缓而庄,兼刻印之美,得意象之初。用笔上"以金石入书",呈现苍浑、古穆与虚灵之美;结体上"因势赋形",顺其自然天成;章法上追求"乱石长滩",参差错落中尽显峻石险峰。</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这幅书法作品书法家以北宋诗人张嗅的诗歌《入瞿塘峡》为题材,融写景与叙事,通过描绘长江瞿塘峡之奇险怪绝的景观与体验来抒发怀古之情。书写也在草隶书体之中揉合了魏碑之风,结体开张、笔墨纵横,笔墨天真烂漫,布局如乱世铺街,吸收了郑燮之章法与康有为的结体风格,出入法度、自成家风。张嗅诗风大开大合、收放雄奇,诗歌意境也正好切合了作者的书风,同时这种书法风格还与瞿塘峡的险奇旖旎气象吻合,达到了诗文、书法与意象的合一。</p><p class="ql-block">马明宸</p><p class="ql-block">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郦道元《水经注.江外》节选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梅跃辉</span></p><p class="ql-block">书法/249cmx124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本次创作选取了与荆楚文化相关的古典诗词作为创作内容,以魏碑作为创作字体,魏碑的古朴雄强、烂漫多姿和巴峡的气质颇为契合。为了表现荆楚峡江的波澜壮阔有意打破魏碑整齐统一的章法,强化了通篇的节奏变化和形式对比,如字型的正侧、大小、轻重,用笔的疾速缓急和墨色的枯湿浓淡等,对比越丰富视觉效果就越突出,通过这些对比强化作品的可视性和整体性。我比较注重单字的造型,对每字常规的构形特点进行重组,以行气和章法的需要自然生发,使字的造型为整体服务。碑刻往往注重空间造型,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不像帖学那么紧密,为了强化笔画间和字间的关系,引入了帖学的用笔节奏以增强书写性和节奏感。</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梅跃辉此作,以郦道元《西陵峡》为创作内容,是典型的北碑书风,点画之间不乏《龙门二十品》《石门颂》的影响。他追求古拙劲健的样式,注重夸张、对比、错落,用墨出其不意,或浓或淡或湿或干,皆出乎天然,极富视觉冲击力。字里行间,充盈着书家的情感和思绪,凝重沉滞而又雷霆万钧,呼应着古老西陵峡的历史沧桑,字如山,行如脉,空白之间气与韵共生。古人以字入画,这幅作品却是以画入字,字如山水,趣味无穷。</p><p class="ql-block">-﹣任军伟</p><p class="ql-block">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胡秋萍</span></p><p class="ql-block">书法/180cmx97.3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时至大暑,空气闷热,窗外蝉声此起彼伏。手书李白"听蜀僧睿弹琴"诗,内心无限清明澄澈。仿佛进入峨眉峰下,千山万壑,心与流水,流水与心,"高山流水"的琴曲回响弥漫着我的内心和眼前的世界。</p><p class="ql-block">我以行草书厚重、遒劲、苍茫、老辣的风格来书写此诗,尽可能地表现诗人与蜀僧及琴声灵性的相通与默契。以墨色的飞白变化,自然的书写性和露锋、破锋笔法的交叉使用,用线条所呈现出来的空间黑白分隔对比,来体现诗人的浪漫与琴声的委婉激荡,尽可能地使作品产生一种强烈的笔墨视觉艺术效果,进而增强诗意境界的丰富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胡秋萍的行草作品《李白<听蜀僧溶弹琴>》是以唐代李白的诗《听蜀僧溶弹琴》为书写内容:"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从内容看,作者似乎是将"荆江大堤"这个主题诗意化了。从风格看,其用笔平方,笔墨富于变化,运笔奔放老辣,整个作品一气呵成,显示出作者创作时的"入境"状态。从主题看,作者在"荆江大堤"中融入了历史的内涵,赋予其"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的新的意境。</p><p class="ql-block">﹣高天民</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长江主题采风随感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魏广君</span></p><p class="ql-block">书法</p><p class="ql-block">43.5cmx15cm</p><p class="ql-block">43.5cmx16.3cm43.5cmx16.2cm43.5cmx16.2cm</p><p class="ql-block">似,想是地方风俗使然。从庙内"竹枝园"一角远望,得见菱门一抹的峰头,近旁白色的楼阁耳墙斜耸着一丛灌木,两相映照,倒显得此处多了几许婉约气息。夔门是一面单削直插江中的山崖,与对岸叠嶂的峰峦挤压着江畔景物,远远望去,江水更是被束为细带蜿蜒于峡谷,背上绵绵无尽的峰头,又逼仄了湛蓝的天空,更突出了菱门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气质。而后步三峡之巅,见苍山远水散诸长江两岸,绿洲上遍布着桥梁屋舍,想六合吉日,抚阵云于笔下,必得图景佳构无限。"神女"是立于错锷两峰旁的小立石。峰头下的崖壁上镌刻着毛主席的草书诗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抚今追昔,祖国山川风貌一次次的巨大变化,无不显示出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一﹣次次的谱写了社会主义建设新辉煌的壮丽画卷。</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1990年,随黄思源先生在重庆开美术选题和图书订货会,我们走访了川美和西南大学的几位教授。适徐无闻先生不在渝,有点遗憾。后蒙毛峰先生接待及指点,我自重庆乘船游三峡,一缘及今,时常感念。大概是三天两夜到了武汉,可惜沿途景色今大多不记得了,倒是闷热的舱室中,与北京的王勇兄及四位日本游客下象棋的印象稍存若许。2023年的6月12日,书法篆刻所13位同仁到达恩施巴东县水布垭镇。次日,一行乘船行于大清江上,雄秀绮丽的景色让人心中产生一种欲抚还休的颤动,几欲施诸笔墨与之触碰一番,这种强烈的讶异感随着江畔景物的迅速变换而转移渐行消弭,奈何,只好将这方沉静的江水风物置于心下,留念于远方。土家族的发源地在三里城,山崖上一簇簇的白云看到了我们,陡然奔腾而来,大开的云阵抱拥着大家,在云崖之巅的草木岩石上游来荡去,于是乎另一般的天人合一,在感惠徇知之欢娱的况味中,渐渐进入了一种清旷中和的心下境地。"地心谷"曼妙的云,不断明灭变幻着远山近水,一眼看去峰峦丘壑翠绿如被,云覆之则苍。举望眼,寻隙云外,只见藏青藏兰的天穹干干净净的,我亦愿望心思能安于圆融的云海,干干净净的。感怀之外,诗情落于书法写生采风的理路中,无论是莫名的高歌或沉吟的低唱,还是感情达物的悲悯与激昂高蹈的愤郁,皆抛之于道吧。自忠县到神女峰的山水写生,石宝寨原是三面环水,一面有陆地相通往还,今因水位上涨,寨子像个大盆景点缀在江畔,些许的历史记忆更多的是由其标志性的建筑,穿斗式木结构的12层塔楼与我们无言的相对。这样子的情景以前在画图中见过,今日写以水墨画法,感觉怪怪的有点"硌手",如何在隔与不隔中寻绎些味道似是浓情之人斟酌比量的事情了。窃以为,将塔楼作为描写某些故事章节的插图,或布置于连环画中似乎更加适宜。然自吊桥远观陡峭的寨墙,方严的墙头崖壁上草木葳蕤,反衬出了些巍峨奇诡的姿媚趣味,可意笔之一二。白帝城的白帝庙门楼建筑样式和花色,与石宝寨"梯云直上"的门楼相类</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书画家魏广君在山水、花鸟、书法、篆刻上均有建树,并在十数年中不断发展变化。就书法而言,从早期章草的跌宕跳跃、风姿飘逸,到近期榜书作品的势大力沉、入木三分,给观者的感觉越发沉着痛快。这件四联书法作品落笔沉着有力,横勒处一波三折,转捩处圆劲浑厚,既保留了章草的飘荡多姿,又融入了北碑的刚健雄强,充分体现出作者融会贯通的功力和开拓新体的能力。</p><p class="ql-block">-﹣陈明</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张籍《春别曲》<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王厚祥</span></p><p class="ql-block">书法/145cmx145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利用这次采风的机会查阅了很多古人歌咏三峡、长江的诗歌。其中有一首唐代诗人张籍的诗《春别曲》,描写江水之情,江景之美,与我对清江的感悟合拍,于是选为作品文本内容。</p><p class="ql-block">江流是畅意的欢快的,江水是清澈的通透的,江景是通达的辽远的。于是在笔调上我选择了大草。大草,或者说狂草,与其他书体的不同,从形式上讲是变化更加丰富。由于连贯书写增加,书写节奏不再仅仅以单个字为单位,字组、块面、空间、墨色,极大地丰富了章法表现形式,拓展了表现空间。从情感表达上讲,大草更是其他书体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写意自然景观、人文情愫,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到作品中去。</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拟创作一件八尺斗方。斗方纵深开阔,驰骋空间较大,能够较充分地表达我对长江、清江的情感,倾诉特有的感悟。</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王厚祥是以大草著称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在延续传统草书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艺术的形式意识和结构意识,使其作品更富于张力和表现力。此幅作品《张籍<春别曲>》选择以唐代张籍的诗《春别曲》为书写内容:"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江头橘树君自种,那不长系木兰船。"作者以此表达了他对长江之滨湖北宜昌"清江画廊"美丽景色的赞美。作品用笔圆柔,线条刚柔相济富有弹性,愉悦欢快,将作者的个人风格与主题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似乎构建起一幅美丽的图画。</p><p class="ql-block">-﹣高天民</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研究员</p> <p class="ql-block">李白诗一首 <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胡抗美</span></p><p class="ql-block">书法/250cmx62cm</p><p class="ql-block">创作随感:</p><p class="ql-block">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之一。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认同性、归趋性造成南方艺术审美的特征,既具有浓厚的中原文化特色,又体现出吴越审美风格。此次创作立足于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探索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通过书法创作讲好长江故事,表现长江风采。创作时考虑到长江、黄河刚柔相济、阴阳互补的文化联系,选择碑帖结合的方式,以表现多元、百花齐放的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点评:</p><p class="ql-block">胡抗美的草书汲黄庭坚、王铎、米芾等大家之精髓,苍劲老辣,力透纸背,臻于一种"险绝"之境,且主张在创作实践中尝试多种书体的融合。他的作品常在运笔待枯淡之时又至浓黑,在用笔的轻重缓急、章法的虚实疏密等对比中体现形式美感。尤为强调笔墨与留白在图式上所产生的形式构成,精妙的构思布局往往体现书法家精湛的功力和对书学的深入理解,他用刚健苍雄的线条切分空白,最大限度地呈现出点画、结体、笔墨的审美内涵。</p><p class="ql-block">-﹣张鹏</p><p class="ql-block">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关注与鼓励!</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