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写作经验谈 杏坛归客

家鸽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首好的诗词,都是经过不断推词敲字、反复修改而来的,才具有很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词写作总体要求是:要以流畅的线条,刻画出清新的轮廓,力追三味。流畅是指语言要生动、精炼、易懂;清新是指内容要形象、新颖,耐品;三味是趣味、新味、韵味。趣味是充满生活情趣,反对内容空洞,无病呻吟。新味是要有独立见解和时代精神,反对语言晦涩,词汇堆积;韵味是追求优美的意境,反对标语口号,陈词滥调。要想把诗词写得好,除了作者要具有各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细心地观察和深入生活。力争用最简洁精炼的文字、最含蓄生动的语言,反映出最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最深邃的道理。要写好一首诗词,除了掌握以上各节所讲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了解和熟悉下笔等几个方面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如何写好诗词的开头、转折和收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头。对于一首诗词的总体要求,元人乔梦符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是说开头要写的要有生气,语言俊秀,悬念迭起,先声夺人;内容要文锦意丰,充实饱满;结尾要启人深思,含蓄有味。一个好的开头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悬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首诗的开头一句所用的词语不要太平庸,尽量避免平铺直叙和就事论事的写法。平铺直叙与白描写法不同,平铺直叙是将事物不加深化地直接叙述。而白描是一种造诣较深地写作方法,重在传神,不用修辞手法,将事物不加修饰,不加烘托渲染地直白道出。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作者在描写分别前的依恋感情时,用了蝉声、亭景、秋雨等极尽烘托渲染之能事后,突然发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痛彻肺腑的白描。生动而不夸张,真朴而不粗俗,深情而不轻佻,这些都和平铺直叙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首词的开句更是值得借鉴:以秋蝉悲鸣;长亭别影;骤雨如泣;愁肠对酒;离舟催发等,为后文抒情浓墨重彩。所以,诗词的首句一定要意境深远,以烘托全篇。要起笔突兀出人意外,引人入胜。用精辟的词语来打动读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首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波澜壮阔的“大江东去”给人们留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悬念。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开句就起笔突兀:“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好像有点脱口而出。这是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西湖美景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出来,是有感而发。这种由衷地赞叹,更强化了人们对西湖风光理解和赞美。又如曹植的《赠徐干》中的“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太阳落山不是什么奇景,可是作者用了“惊风”来“飘白日”;用“忽然”来形容太阳落山,好像突然被风吹落似的。作者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写进景里,即景生情,语言精炼动人。诗词的开头一定要鲜明生动,先声夺人,避免一读开头,便知结尾的现象。忌写于主题无关的废话,使读者有读下去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承转。承就是承接开头。在承接同时还要需转折,直入主题。有了精彩的开头,承接可以和缓,转折要突起。这样全诗就显得有波澜,有起伏,尽可能地避免平铺直叙,必要时叙述可以跳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情况下,律诗在颔联承转,绝句在第二句承转。写景抒情诗的颔联以上以写景为主,颈联以下以抒情为主。通常也有很多全诗写景,将情寄托在所写的景物中。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门久不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两句写出了作者趁兴游园,被拒之门外的失意心情;后两句是写作者从墙头上看到了“满园春色”的喜悦心情。这里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来衬托两种不同心情的落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承转是诗词写作手法的一种,主要是说要写得有起伏,但也不必过于拘泥。至于说承接可以和缓过度,转折要突兀,并不是说所有的诗都是这样。也有先扬后抑的写法,并不和缓。如岳飞的《满江红》,一开句便是“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情景交融,慷慨激昂。紧接着承接句便下抑,发出“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感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此可见,作品要写的起伏跌宕,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深刻感受。这不是作者的有意做作,而是强烈思想感情的喷发。所以承接是多种形式的,前提是必须服从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写作中最好把一些关键性的重要词汇放在诗词的中间部位,有利于全诗的曲折变化。避免读者一读开头,便知结尾,而缺乏引人入胜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结尾。一篇好的诗词,妙在落句,被人形容如豹子的尾巴。写好了会使读者回味无穷,余音袅袅,言终意未尽。写景的文章,结尾时最好以景结情,或以情结尾。如《瑞龙吟·章台路》中“还见粉退梅梢,试花桃树”。这一词是写诗人去访秋娘,但人已不见,只留下回忆。颇有“桃花人面”之韵。最后写归去时以“断肠院落,一帘风絮”作结。从“断肠”字间透露出“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人去院空的相思凄凉感,从“风絮”的字里透露出感情的失落和漂泊之感。这个结尾是以景结尾的写法,深情而含蓄,被诗家认为是很好的结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些诗词虽然结尾明白的说出了感情,但立意新颖,也不能说因为不含蓄而受到贬低。如秦观的《鹊桥仙》下阕,“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后,不忍分别,不愿回看归路。因此安慰他们两情应该是长久的,又岂在朝夕相聚,道出爱情真挚长久的可贵。虽然明白地说了出来,但立意和用意很好,也是非常好的结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写作技巧上来说,结尾还可以有不同的手法。如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琴听得入神,不觉得天已暗下来。用衬托的手法,写弹琴的高明。杜甫的《春宿左省》:“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明天早晨有奏章上奏,所以睡不着,几次起来问夜已几时了。这是用叙事来结尾的写法,抒发出了作者关心国事的心情;章承庆的《南行别弟》中“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是以疑问作结;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中“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是用议论来作结;张九龄的《自君之出矣》中“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是用比喻作结;储光羲的《江南曲》中“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是用写景作结。从这里可以看到好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之好的开头、承转和结尾要互相呼应,要根据具体内容等去决定写作表达方式。诗词写作无定法,写作方法和表现方法是千变万化的,没有固定的格式,一切以作者思想感情为写作基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诗词的写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完整和精粹。对于诗歌写作的文学艺术性,历来有三种看法:一种是必须写完整;一种是要求写精粹;普遍地看法是完整和精粹是不可分割的。只要心中有了完整,才可以通过精粹去反映全体。也就是说精粹要从完整中来,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完整与精粹地选择:至于是写完整还是要写精粹,要根据作者题材反映的内容去决定。一般情况下,叙事诗采用完整的较多。所选用的诗歌体裁形式多用排律、古风之类容量大的长篇体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采用的体裁是歌行体(古风和歌行现在很难区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般来说,咏物,写景、抒情的题材,炼精粹、写重点能好一些。精粹是从全体中提炼出来的,诗词本身要求要完整,所写的重点一定不能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所以要求作者下笔之前心中先就要有一个完整的概念,然后加以梳理,从中选出能代表全面的重点予以升华。一般情况下,在正文中可以直接将叙事、抒情、写景的融为一体讲述,给读者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有了完整的意思,读者才能够充分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产生共鸣。不必要的话尽可能删掉,力争一句话说明几件事,而不是几句话说明一件事。完整不代表冗长,不必要面面具到,事事交待。精粹是要求要从丰富的题材中精心地进行提炼,以点带面,使神龙见首不见尾。通过点滴现象来反映全体,做到以小叙大,力求准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陆游在记述与唐婉悲凄爱情的《沈园》中写到:“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愿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这首诗的主旨不是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只是通过对沈园相会的片段印象,回忆和抒写心头无限沉痛的感情及遗恨。这样的抒情就不必要象乐府诗《孔雀东南飞》那样把整个婚姻悲剧和盘托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要求语言精炼,不必要的话、字可以省去,叙述可以跳跃。通过重点反映全面是对的,但也不能片面的一味强调,而忽视全面。杜甫在《石壕吏》中,一开首便点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通过所见所闻的全过程,未加评论的将主题扩大化了。从字句行间可以看到作者对苛政暴吏地谴责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同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神形兼备。要做到神形兼备,首先是创造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作者主观思想(意)与客观事物(境)相融合的境界。意与境互相依存,互相渗透,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描述景、物或事,力求逼真。不但要形相似,而且更要具有神韵。苏轼曾经说过,光求外形相似,乃是儿童见识。要把东西写活,写传神,有意境,这才是逼真的要求。要做到这点,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地观察和深入地去体会生活。把生活中的典型现象和感受高度浓缩,予以升华。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不能脱离现实和自然规律。如有人在写夜景中写到“繁星点点皓月明”,这就脱离了生活现实中的自然规律,若能改为“月朗星稀”或许好些。又如有人咏菊中写到“风霜落英满地飞”,这是对生活缺少深入地观察。菊花基本是“枯死抱团不忍分”。所以欧阳修批评道“秋英不比春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的脍炙人口不在词藻的华丽,而在立意的清新。如李白的《朝辞白帝》中,以“彩云间”烘托地势之高,江水落差之大,流速之急,逼真地写出了“一日还”的壮观场景;以“啼不住”的猿声刚起而未落的瞬间,船已行走了很远。逼真地烘托出作者归心的迫切和喜悦。全诗短短四句,性、神、意兼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是生活的积累,但又高于生活,所反映出来的要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里反映出来的景色极为雄伟壮观,既表现出长江波澜壮阔的景象,又表现出作者内心世界的阔达胸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能够把人和物写逼真、写活、写得有生气、写得很形象,就一定是好作品。感悟意境要借助想象和联想,才能做到耐人寻味和遐思。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一首写景的哲理诗,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优雅感觉,眼前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把静态的风景写活了,很有生气和新意。仿佛处在优雅的幽谷中,耳旁传来黄鹂的鸣叫声和傍晚“春潮带雨”的风声、雨声。诗中有画,画中有人,读者分明身处在一副美丽的画卷中。给人们留下“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千古绝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意新语工。立意是诗的灵魂,语言是诗的生命。立意深远,语言就可以突破平庸,象长上了飞翔的翅膀。意新是说诗词中立意要深、要高,所表达的思想、见解要有独特的不同于常人之处,然后才是语言清新工整。意境是文艺创作中的最高艺术境界,同样的命题,同样的写作风格,评论诗词艺术水平的高下,在于立意的深浅和思想性的强弱。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风吹、茅飞、屋漏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而作者不是以茅屋破漏感叹自己的穷困潦倒,首先想到的是天下寒士。发出了“呜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呼声。表现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品德。因为有很高的思想性,立意高远,所以成就便高,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中的写景、抒情、达意等应该如何去写?这里提出一个标准:“状难写之意,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是说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形象而生动地写得像读者亲眼看到一般,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含蓄地写在形象里,让读者通过形象去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句古诗写到;“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上一句是写县城的古老而萧条,次句写官况的清贫,连乘坐的马都饿得骨瘦如柴。含蓄地透露出做官的穷困到了极点,那老百姓又会怎么样呢?文中未说,让读者去思考。做到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性的强弱是同人的品德、志气和节操有关。如王清蕙和谢太后同被北国所掳,王清惠发出愿“嫦娥相顾”之声。指谢太后能够照顾她,愿同谢太后一同像月亮一样圆缺,一同共进退,那怕出家为尼。她的思想感情仅局限于忠孝个人,显得胸怀狭窄。文天祥就大不相同了,他不愿苟且偷生,表达出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情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写景抒情,情景相融。情与景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因景生情,便是缘情造境。写景抒情手法各异,要根据作者的构思去决定,没有固定的格式。常用的写作手法有以下五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情景分写。有的上句侧重写景,下句侧重写情;有的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如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上句通过写景中萧萧的秋风和寒冷的易水,透露出肃杀悲壮的情绪;下句抒发出壮士决死的慷慨激昂感情。情景结合,更见悲壮。再以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昔闻洞庭水,今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戍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前半部分是写景,后半部分是写自己思念亲友和孤苦之情。但从描写景物之壮阔中可以看到杜甫的处境虽然孤苦,但志气并未消沉。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写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景中抒情,这种写法是把情包藏在景中。描写景物主要是为了抒情,所以要求作者要有创新。别人用过的意境和手法,尽可能的不去效仿,要找出适合自己感情的方法。以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最好的莫过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纷纷”这首诗是写战士出征的时候正是春天,“杨柳”既是景,又谐音“留”。不说和家人依依不舍,而是把杨柳人格化,把自己和亲人的感情寄托在杨柳上,说是杨柳依依不舍。下两句是写战士回来的时候已是冬天,“雨雪纷纷”。这是将感情寄托于景物的一种写景抒情写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c.以景说理。这是以写景说明道理的哲理诗,在景中含有深邃的道理。诗人往往将哲理寄寓在形象里。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说人们陷在其中,往往被身边一些事物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又如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在描写景物中寓有辩证的理趣。再以朱熹的《观书有感》为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若从字面上来看,是一首写景诗,但结合命题,稍加分析,便了解到诗人把一本长方形的书比作半亩方塘,把书打开就像塘中如镜的水面。水的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流入。这是比喻书中的内容为什么那么精纯,是因为有丰富的创作源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d.化虚为实。这种写法是把抽象的、看不见的情思,化入形象的景物中去使人易于感受。要将景物化为情思,一般是运用精炼谓语词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举例说:生活过的很单调、很寂寞。这话就比较抽象,虚而不实。刘长卿在《新年作》中“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说寂寞到早晚只有猴子同我作伴,只有柳树和我共同领略江上的风光烟雾。用“同”和“共”两个谓语词来化虚为实,用形象代替了抽象。这也是一种炼字地写作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e,情景交融。写景不能把重点放到景物上,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景物流露出来,只有有了真实感情才能做到情景交融。一种写法是客观地重点描写景物,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含蓄和隐蔽地蕴藏在所描写的结尾中,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和影响。由于这种感情是由外物引起身心投入,情由景生,触景生情,由景唤起某种感情,以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诗中出现“无我之境”。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诗中未曾提到自己,但“采菊”、“悠然”和“见南山”显然是有个“我”存在,可见“无人之境”毕竟还是有人存在。 情景交融的另一种写法是:当诗人心情比较激动时,可以因情造境。把这种心情加到所见的景物上,好像见到的景物同诗人的心情一样悲欢。构成缘情造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是写一位女子思念在外不归的丈夫,象春天一样无法把他留住。把这种思念的悲苦感情加到景物上,把花人格化地去问,而花又飘零飞去,更显得自己孤苦无依。这是将景物拟人化,情景交融的一种写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咏物描状。a。咏物的写作。咏物诗的唯一要求是“不即不离”。是说咏物时,既不能脱离开所咏之物,又不能停留在物上。咏物写景的诗要是停留在物上,无论写的如何曲妙词雅,总是意义不大,境界不高。在曲妙词雅的基础上,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其中,带有寓意,就能使诗得到质的高雅升华。所以,咏物诗多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咏物诗的写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神形俱是,运用正面描写和衬托手法;另一种是以侧面烘托和反衬手法。采用正面描写和衬托的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一首题图诗。以碧绿的翠竹,火红的桃花,满地的蒌篙、芦芽和江上嬉鸭等,正面描写和衬托出春意盎然的景象。更联想出“春江水暖鸭先知”和画中没有的“正是河豚欲上时”意境。此时河豚从大海逆流而上到江中产卵,蒌蒿和芦笋的嫩芽正是烹调河豚的好作料,这样描写使人不禁浮想联翩,口中生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侧面烘托和反衬的有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侧面“寂寞”的“风和雨”,来反衬描写梅花与命运地抗争,以“一任群芳妒”和“只有香如故”寓意梅花和作者思想情操之高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描状的写作。诗人往往通过景物具体的变化来抒写感情,把形象写的鲜明生动,这是描状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孟浩然坐船已经走远,看不见人了,李白还在望着远去的孤帆。当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李白还在岸边望着,所能看见的只有在天边流动着的长江。诗中没有只字提到离情别意,可是诗中景物的存在和消失,将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送别时恋恋不舍的执著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以景描状,把情化入到景物中的一种绝妙写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胡令能在《小儿垂钓》中的“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用“小儿”不答路人问话,连连招手示意,把“怕得鱼惊”的心情和动态写得惟妙惟肖,表现得活灵活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描状的作品中,尤以宋代女诗人李清照的《点绛唇》将动态描写的令人叹服:“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軽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是写一个少女快乐的打完秋千,起来时浑身无力,连酸麻的纤纤小手也懒得去活动一下。轻薄的丝绸衣裳被微微的汗水浸湿,显露出苗条的身材,她的神态好象沾着露珠的娇柔花朵一样美丽。忽见一个陌生少年到来,在慌忙回避中头发松散,金釵落地,连鞋也来不及穿就跑走了。好奇的想看来人却不敢看,倚着门假装嗅青梅来掩饰自己,含羞地回头偷看。这首词用轻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个活泼可爱、天真纯洁的少女形象。上半阙写少女荡完秋千后的可爱娇美,下半阙写遇见生人匆忙逃走的害羞神态。描状时从动作、表情方面细腻地刻画出少女的内心活动,栩栩如生。全词笔调清丽灵妙,生活气息浓郁,是描状作品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描状写作用语中,用叠词描写,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萧萧”使读者听到秋天落叶的声音;用“滚滚”使读者仿佛看到长江波澜壮阔的汹涌波涛,人如亲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写作中常用的几种笔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加倍写法。加倍写法是对事物极力进行渲染,起到强调和加深作用。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令人喜欢的东西,可是在作者心情悲痛是时,却感到“花溅泪”、“鸟惊心”,把花鸟拟人化,以烘托“国破山河在”的悲壮气氛。就更加突出了悲痛的深切。加倍写法在通过景物陪衬时,经常是人喜物喜,人悲物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层递写法。是透过更深一层地写法,一层一层起到一定的渲染效果。如晏几道的《阮郎归》:“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说的是有一些书信已使人怀念,何况书信更少了。有梦也是空的,何况连梦都没有了,一层一层地更进一步道出思念之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倒插法。在描写人或物时,先叙述其形象,再表明其身份的一种写作方法。如杜甫的《丽人行》里,先写那些贵妇人豪华奢侈的打扮,再点明其人是皇亲国戚的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逆挽法。这种写法是先写后边发生的事,后说前边的事,把顺序颠倒了一下。如李商隐的《马嵬》,先从“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讲起。即从杨贵妃死后,在海外仙山成仙讲起,再追溯到“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密誓。叙事诗采用的逆挽法,实际上就是散文的倒叙写法。象杜甫的《哀江头》,先写长安陷落后的凄惨荒凉景象:“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然后再追叙动乱前的曲江景物,那是:“忆昔霓旌下南苑,园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这样的逆挽写法起有对比作用,给人的印象更为深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反接法。所谓反接,顾名思义是没有按照常理写作。这是作者当时的心理异于常人,是特殊遭遇造成的未按常理进行写作,并非作者刻意这样特殊写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当时的实际心情。如杜甫的《抒怀》,这首诗是写安禄山之乱,他从长安逃出来去凤翔谒见肃宗一事。他五月到凤翔后,听说鄜(fū)州(现在的陕西富县)那里连鸡狗都杀光了。当时他家正住在鄜州,非常担心全家的安全,所以写到“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按常规接下来应写“不见消息来”之类的话。但是,这样写的话,就不能反映出战乱时期人们的真实心情了。杜甫在这里反接为“反畏消息来,寸心一何有”,把饱经战乱的人们非常想知道亲人的讯息,而又害怕不幸消息传来的矛盾心情,写得深刻而真切。类此反接写法的有宋之问的《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贬官到岭外,多年不得和家人取得联系,这次回家,迫切地想知道家中情况。但又怕自己遭贬而连累到家人遭受意外,离乡越近越想知道,反而因为害怕不敢问人了。这种反接法深刻的表达了作者强烈想知道而又不敢打听的矛盾心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突接法。突接法一种是在写作时先叙事或抒情,突然接着写景,以景衬托,使情景相溶。另一种是叙事中突然用议论来相接,有时候这种议论往往与上文无关系。叙事突然接着写景的有杜甫的《醉歌行》:诗中写的是杜甫送落第的侄子杜勤回家,诗的前部分说杜勤年轻有才,暂时地挫折不算什么的鼓励话。又说“汝身已见唾成珠,汝伯何由发如漆”。说明侄子已经长大成人,文可出口成章了,自己已经日渐衰老。接下去忽然写景:“春光淡沱秦东亭,渚蒲芽白水荇青。风吹客衣日杲杲,树撹离思花冥冥”。春天的景色本来是喜人的,可是面对少年落第,自己逐渐衰老的失意心情,用突接的美景相衬托对照,更加强了自己无可奈何的失意心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叙事中突接议论,而这种议论有时和上文毫无关系的有李白的《江夏赠韦南陵冰》:“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诗中的“二千石”和“贤主人”是指南平太守李之遥,李白愁时太守请他喝酒,使他感到温暖。下边紧写到:“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不然鸣茄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突接的前两句与上文毫无关系,是说那里的头陀是寺多僧气,看了令人讨厌。那里的山水没有秀气,看了败坏游兴,否则可以在大江泛舟听歌取乐。既然那里景物使人讨厌,所以我要捣毁同样可恶的黄鹤楼和鹦鹉洲。只有把这些令人讨厌的东西都扫除了,才能尽情歌舞。后面的狂言都是从突接的两句来的。这个狂言很突出,更显得反接非常突出。虽然今古诗人对这首诗评价其思想性不强,但在艺术上却有它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互文。互文是说在一句话、或两句话、或数句话中,前后的意思要互相参照,互相补充才能见义。互文有两种写作方式,一种是省略,一种是拆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省略。省略经常出现在本句中,两个词本来要合在一起用,可是受到音节或数字等的限制要省去一个。解释和理解时要把两个词合起来,互相参照,互相补充,方能见义,这就是省略的写法。例如王昌龄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此句诗本意是说古代时候的月亮,古代时候的关隘,在这里用秦汉来喻古。实际的写法应该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因为受格律地限制,前边省掉了一个“汉”字,后边省掉了一个“秦”字。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首句也是互文的写法。应该理解为:主人下马、客人下马后一同上了船,只是在“客”字后边省掉了“下马” 二字。不理解是互文的写法,容易理解成主人下马在岸上,客人在船上,这就和原意相悖。若按互文理解,前边对后边进行补充,意思便全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上举例是本句互文的写法。还有一种是对句互文的省略写法,两句要互相参照,互相补充,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说的是牵牛星遥远,织女星明亮,这是对句互文的省略写法。把“迢迢皎皎”分开,分别写在两句中。“迢迢”和“皎皎”既指牵牛星,又指河汉女。可以理解和解释为“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柳宗元在《捕蛇者说》中的“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把东西南北分写在两句里。按互文就可以理解为:悍吏到处叫骂和骚扰。毛主席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可以理解为“千里万里冰封,千里万里雪飘”。又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也是对句互文。将军和壮士互补,理解为将军和壮士经过多少次生死战斗后,一同归来。如果不按照互文去互相参照补充,就容易理解成将军在多次战斗中捐躯,壮士在数年以后返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互文的另一种形式是句子的拆散方式。一个完整的意思,本应在一句话里,构成独立的句子。但因受某些写作条件的限制,如字数、音节、对仗等,作者便将一句话一分为二,把要表达的意思放在两个词组或句子中。这是拆散的互体修辞写法,理解时要把两部分互相参照、互相补充方能见义。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行文简洁、意义全面、气势连贯、音节和谐等效果。如杜甫的《北征》中“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上句的“夏殷”是指夏桀和殷纣王两个暴君,而下句的“褒”是指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妲”是指殷纣王的宠妃妲己。按互体理解以后,就可以知道包含了三个朝代:夏、商、周。诗中上句未提到周幽王,下句未提到夏桀的宠妃妹喜。互文后就可以理解为:唐朝不会象夏、商、周那样衰亡,毕竟是因为唐玄宗中途诛杀了杨贵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互文拆散还换包括排比互文,如《木兰诗》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个排比句应作互文理解,把被拆散的东、南、西、北合起来解释为“四处”、“到处”。四处购置出征用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仿化。仿化就是仿效和点化。文学作品是有所继承和发扬的。继承就是仿效前人的写作方法和风格;发扬就是把前人的风格加以变化,融化到自己的意境和语言中去,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继承不是仿化的主要目的,强调的是发扬和注重变化。如韦应物的《广陵遇孟九云卿》中“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光说“一笑”,没有作具体的描写。而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既写了“回眸”的神态,又写了“百媚”的形象,描绘的神态要比原句细致和生动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仿化中要求比前人说的更深刻,更有意境,真正起到推陈出新的作用。模仿前人的形式、结构及个别词语是允许的。但内容意义应完全不一样,所创造的意境要求是全新的。如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意是女子忘不了对男子地倾慕和牵挂。曹操借用此句来表示一位政治家对贤才地倾慕和挂牵,起到了推陈出新的作用,这样的引用是允许的。又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仿庚信“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仿句与原句格式相同而意不同。原句是车辆的队伍在春天里进行,车上的凉伞与落花一起飞舞,旗帜与杨柳一样鲜明。仿句是写秋天的景象,水天相接,落霞伴孤鹜共舞,意境要比原句开阔得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仿句忌没有变化,意思暗合。作品反对抄袭,要有创新。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是说上林这块地方宽广无边。下文是“日出东沼,月生西陂”说的是那里日出月升,景象开阔。马融的《广成颂》中的“天地虹同,因无端涯”,意思同司马相如差不多。又写“大明东出,月生西陂”,也是讲日东出,月西升,只是换了几个字。既无新东西,又不能丰富原话,这种模仿不可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 陪衬和反衬。陪衬是用另一件景、物、事来衬托主题,使所描写的事物更深刻和更易理解,使诗词的表现更有力量。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愉悦,以凄苦的景物来写悲苦,这叫做陪衬;用美好的景物来写悲哀,用凄苦的景物来写愉悦,这叫做反衬。通常认为反衬比陪衬更好一些,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在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句是写秋景,有悲凉之意。后两句是写悲秋多病,以哀写哀是陪衬的名句。反衬的有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把塞外秋“异”在何处,未作描述。没有把边塞的秋和繁华的京都开封相比,更没有和自己的家乡江南相比,而是用雁做了反衬:连路过的大雁都不愿意在此歇息停留,把边塞的荒凉和苦难见于言外。特别是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反衬的名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写法中还有衬垫和衬跌地写法:衬垫是防止语气太直,一时收不住,用景物来旁衬使急语收缓;衬跌是先不说正意,用一句话先衬托一下,俗语叫“卖关子”。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使交待正题时更显得有力。李白的《朝发白帝》就是用衬垫地写法。李白在诗中不用奔马疾风来比喻船行速度之快,而用了“猿声”。猿声未息,船已行远。可见船速与归心之急,立意新颖。如果第三句仍然按照船快去描写,那么不但单调,而且不好收尾。用猿声来做衬垫,不但说出了船行之快,又丰富了江行中的景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天祥在《满江红·代王昭仪》中,先说人情世态的翻云覆雨和变化无常。转入正题后,世态的炎凉更能衬托出自己的忠贞不渝,思想感情的表达就显得更为有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柏梁体和回文(省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唱和。依照他人诗词中所押韵用的韵字自己来写诗,叫做“和韵”或“和诗”。经常采用的写作方法有三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a.次韵,又称步韵。要求使用与原诗词相同的韵字,而且前后次序不能颠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用韵。这种写法是采用原诗词中的韵字,可以不遵守其次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c.依韵。这种写法是采用原诗词同一辙的韵,不一定使用原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诗词写作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几节我们学习了格律诗的基本格律要求,语法特点以及写作的基本手法和笔法,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练习进一步地学习写诗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去写诗,结合前面所讲,仅谈一下个人的心得体会。我在《虞美人·学诗三步曲》中写到“新诗初涉心头宝,自喜皆芳草。灯吟鸡咏渐升华,反感非诗处处见疵瑕。而今下笔知优劣,敲字殚心血。路长脚短短量长,春笔秋词滴水聚汪洋”。这首词是说学习写诗的三个阶段:开始学习写诗的时候,写了几句顺口溜,自鸣得意。这是写诗、看诗、是诗的初学阶段;经过一定地努力,知道了诗词写作的格律要求,写作处处受到限制,反而感到不会写了,怎么写也觉得不符合要求。这是写诗、看诗、不是诗的阶段;经过不懈地努力,写作水平有了一定地升华,学会了斟字酌词,反复推敲后,写的诗达到了基本满意的程度,这是又回到写诗、看诗、是诗的最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如何能写好诗,除了熟练地掌握前边所讲的艺术修辞等知识外,还要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生活,并大量地阅读诗书,以吸取更多的知识积累。坚持长期不懈地写作、修改和广泛地听取他人意见。苍天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取得一定的成绩是指日可待的。如何去写诗歌,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如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要立新意。立意的好坏是诗词成败的关键。立意也就是要写什么,怎么写,并要写出新的意境。意就是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感悟;境就是要写作的对象。如:人、事、物、景等。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上,由事物来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古人讲“意在笔先”,在未动笔之前,首先要考虑你准备要表达那些中心思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立意是要立新意和立深意。诗中表达的思想、见解和感情等要高于常人,要突破自我的小圈子,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重。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时代最强音,給读者以人生哲理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立意的最高境界是把每个人都熟知,都了解,但没有一个人和你的表述方法一样。即“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严禁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满篇熟悉的陈词滥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景抒情力求含蓄,文字清新。写景诗贵在清远,选词不宜华丽而在清新,即景清意远。以景抒情时,要选取有诗意的景物,贵在朦胧。情由景来透露,不加以说明,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在写诗时要看重创造意境,把所写的东西有机地巧妙联系在一起,把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观事物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感会于心,作品读起来自然就会韵味无穷了。真实是诗词的生命,而虚实结合是诗词的重要艺术特征。但是,太实则俗,太虚则空。写虚虽然不能严重逾越常理,但可以创造意境。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表述,就是意境的渲染,我们就不能苛求五步、十步根本就容不下一楼一阁,去说他写的脱离实际、太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体裁地选择和构思。写作的体裁决定于诗歌的内容,即是写抒情还是写叙事等,然后在根据内容的长短决定采用那种体材形式。一般来说,绝句适宜描写比较单一的景物或表达单纯的点滴感悟;律诗的篇幅相对长一些,表现的内容适当丰富些,比较适宜抒情和表达哲理的诗;排律的内容容量大,比较适合叙事诗。当然,若采用古体诗的形式,就不受这些限制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体裁的形式决定下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构思。将要描写的事物准备达到什么样目的,如何表达自己那些思想感情等,做一统筹规划。将要写的事物做一大概梳理:都准备写那些内容,可分几个自然段等。然后根据选定的体裁形式,考虑每句或每联分别要写那几个自然段等,使诗中能够充分地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其次是初步完成诗词的框架筑构。根据构思好的方案将要写的某一段或数段的内容压缩成诗歌中的一句或一联。下笔时只要能够表达出完整的意思就行,不必考虑格律、用词等方面的问题,先初步完成诗的一个骨架。最后一步是修改和润色。完成框架后,修改润色就有了基础,然后再推词敲字去适应格律,逐字修改,决定取舍。这样经过多次修改后,一首诗的雏形就形成了。写诗忌没有规划的信笔写到那里算那里,结果意思表达不清楚、不完整或过于罗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要有真情实感。创作诗歌,关键要有感而发,诗中要有激情,忌无病呻吟地为写作而写作。诗歌是作者胸中喷发出的热血,是灵魂碰撞的火花,是发自内心深处地呐喊,一首诗往往是一个人的人格写照。感情是诗歌的生命,不赋予诗歌深厚的感情,就事论事的直铺陈敍,无论辞藻多么华丽,终究不是上乘作品。特别是部分人为了写诗而写诗,千篇一律的是愁啊怨啊的内容,缺乏主题思想和时代精神,很难引起读者共鸣。提倡“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反对为了彰显学问,选择了生避的、没有时代气息的词汇,脱离了广大读者。广范流传于民间的古诗,有几首是辞藻华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写作时可以缘情生景,以情感人。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融入作者比较鲜明的感情色彩,做到“有我之境”。也可以着重写景,触景生情,情缘景发。在客观的描写事物时把作者的感情含蓄地放在所描写的事物中,让读者在无形中受到影响,做到“无我之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做到这些,除了要提高文学艺术修养外,最重要的是强调要有真感情、真景物。仅为写诗而写诗,就会造成“为文造情”的虚假感情来,引不起读者地共鸣。当灵感到来,激情涌动的时候,一定要牢牢抓住这灵光一闪的瞬间。把那种体会,那种感悟迅速记录下来,写出初稿。千万要注意的是,不要在用词和格律等枝节问题上花费过多的精力和时间,以免打断思路,使灵感消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要有诗的语言。诗词用的是古汉语和文言文,我们用现代语言写诗词的时候,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过于直白和口语化,这样会使人读不出诗的味道来。古代汉语多有一字一音多义(如古今字),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和多音节。在写作时尽量把现代汉语词汇转化为单音节,一则是让语言更具有诗味,二则是让有限的字数能表达出更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共同——皆;黄昏——暮;过去——昔;如果——若;想要——欲;一同——俱;充满——盈;觉得——疑;熟悉——谙;睡觉——寐;不要——莫等。三字句如:什么事——何事、底事、甚事;不要说——莫道、休道;能不能——可否等。四字句如:等待天明——待晓;昨晚的雨——宿雨;年复一年——经年;高低不齐——参差等。五字句如:有什么原因——何故;寂静的住所——幽居;有什么罪过——何辜等。严格说这也是对内容精练的一种修辞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的语法不同于现代语法,可以不受现代语法和语序的约束。在写作时可以不考虑语法和语序,只需要把能表现出事物内容的代表词挑选出来,再按照律诗的要求进行排列即可。为了适应格律或侧重的需要,必要时语序可以倒置,这也是诗词语言特点之一。如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两句话应是:过了溪桥,路转了弯,忽然在社林边看到旧时去过的茅店。这就是诗的语言,和散文结构不一样。从叙述先后来看,先写茅店,次写社林,再写路转,最后写溪桥。如果用散文现代语法来理解就变成了:在茅店旁,社林边的路转了,忽然看见溪桥。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突出作者对旧时茅店的特殊感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词的语言是最精辟的语言,要写好一篇作品,首先要学会在炼句和炼字上下功夫。炼句炼字就是用最少的文字,表现出更多、更深奥的意思,力求表达准确。炼字和炼句首先要注意的是力求创新,但是不能生造字句,更不能因字数限制,随意从日常用语或成语中省去一两个字,使人读起来晦涩。再就是遣词造句力求生动流畅,既不要追求词藻的华丽,又不要满篇陈词滥调。语言要清新淡雅,易近读者。同时更不要使用生僻的、没有时代气息的词汇和字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特别是结尾一定要注意含蓄,用词不可过于直白,这是律诗与现代诗的一个重要区别。在写作中需要用很多语言才能说明的问题上,最好能使用大家都熟知的典故。含蓄才能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作到言终而意未尽的效果。必须提及的一点是,写作时不能随意改变人们的赏美共识,如:松之挺拔坚贞;兰之幽香淡雅;竹之虚怀气节等。古代有特定含义的词汇不能随意乱用,如:青楼、白屋、云雨、高山流水等。不注意这一点,往往会造成笑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写诗的大忌是不认真修改,不反复修改难出好诗。诗圣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自长吟”是改罢再改的意思,力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效果。诗圣尚且如此,我们又怎么敢自大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如何賞读古典诗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熟练地掌握了以上所讲的诗词基础知识、格律要求、写作技巧和修辞方法等以后,对我们賞读古典诗词有很大的帮助。就如何更好地加深理解古典诗词,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熟悉作者。在賞读诗词以前,必须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要熟知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抱负、遭遇、思想主张和创作作品时的社会环境等,以加强对诗词思想性地理解。如曹操的《短歌行》:“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尽管曹操发出了时易逝的叹息,但结合当时群雄逐鹿中原的战争场面,不难看到作者以天下为己任,一种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及对人生地追求,不至于误解为好酒颓废的哀叹。所以,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是深化理解作品内容较为重要的一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紧扣标题。诗词的语言是含蓄的语言,一些诗词在内容里不容易觉察到诗人的真实用意,通过和标题联系起来互相印证,互相对比,不难发现诗中主题思想所在。如朱庆余的《闺意献张水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从内容上看,似乎是写新婚嫁娘妆扮后问新郎,自己的打扮是否能讨公婆喜欢。此诗还有一个标题叫《近试上张部水》。结合标题我们可以分析到,在考试前夕,作者给水部郎中张藉写了这首诗。借闺房隐喻考试,把自己比作新娘,把张藉比作新郎,考官比作公婆,问张藉自己的作品是否符能符合主考官的要求。若脱离了标题去做字面的理解,就与作者的原意南辕北辙了。朱熹的《读书有感》,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如不联系标题,很容易理解成一首写景诗。诗词的标题除了点名作品的内容范畴外,还能察知赋予作品的主题思想。如所使的“赠”、“答”、“别”、“抒”、“愤”、“喜”、“怨”、“思”等字眼,都有带有鲜明地暗示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借助注释。通过注释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到作者创作时的历史背景;语言的古义和在诗词中的现义;以及所用典故的出处和在诗词中的含义等。对全面准确理解全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加深对关键词汇地分析。诗词要求短小精悍,形象含蓄等,不能象叙事文那样做具体地描写。所以,在賞读诗词时,应深刻理解每个词的特定含义和深层含义;词和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诗词中提到的形象作用等。特别是对炼字和炼句地分析,通过对这些加以仔细研究,品味它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要表达的意境。全面领略全诗的含义,力求准确地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和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加深诗词表现艺术地理解。诗词语言不同于现代语法,可以说是现代语法的变形。主要表现在改变词性;不守语法;颠倒语序;拆散词汇等。所以,我们要努力理解每句诗词语言的含义,明白诗词都用了那些艺术形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艺术等。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诗词中表达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和效果等。通过这样一分析,就能从思想上和艺术上比较全面地理解和领略到诗人要抒发的真实感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