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胜阳明祠,竭诚谒前贤

燎原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燎原</p><p class="ql-block">手机摄影/燎原</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贵阳市</p> <p class="ql-block">  冬日里最难得是暖阳,在素有“天无三日晴”之称的贵州更是难得。12月20日,一个少有的晴天,迎着冬日暖阳,我走进地处贵阳城区的著名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阳明祠》。 </p> <p class="ql-block">  阳明祠大门口的标志碑向世人显示:这个著名景区2006年已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阳明祠景区位于贵阳市东扶风山麓,与市内另一处著名景点东山公园毗邻,始建于清嘉庆19年(公元1814年)。后历经沧桑,几经修缮,形成了今天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阳明祠景区路径通幽,古木参天,丹桂翠竹相映成趣。古朴的建筑,优雅的环境,行走其间,仿佛宛入画中。</p> <p class="ql-block">  未到阳明祠之前,我以为此祠只为纪念王阳明先生而建,到了景区方知阳明祠内部是由阳明祠、尹道真祠、扶风寺“两祠一寺”所组成。现在景区只开放“两祠”,于是我按照尹道真、王阳明两位先贤所处的历史年代顺序依次探访。</p> <p class="ql-block">  尹道真祠在扶风寺北侧,为纪念贵州东汉文士尹珍而建。该祠由享堂、楼厅、戏台及回廊组成。祠门匾额“尹道真先生祠”是康有为先生题写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尹道真先生汉白玉雕像。</p> <p class="ql-block">  平心而论,之前对尹道真先生只是听闻,而对其生平知之甚少。坊间对其出生地以及生卒年代等也颇有争议,在此我以主流说法记载之:尹珍,字道真,生于公元79年,东汉牂牁郡毋敛(今贵州省正安县)人。尹珍自以居于荒裔,不知礼义,心怀高远,涉途千里至汝南(今河南),拜经学家、文学家许慎(代表作《说文解字》)为师,学习五经;又跟着应奉(东汉学者)学习经书、图纬。学成后返乡开学教授,足迹遍及夜郎、毋敛、珍州、南平军等地,被本邑及所到之处称为“先师”。尹珍因德学俱优受察举入仕,官至尚书郎、尚书丞、荊州刺史。于公元162年去世,享年83岁。这个高龄在1900多年前实在为罕见,即使在放在今天也是难得的。民国32年(公元1943年),当时的贵州省政府特呈准中央政府,将正安县划出一部分,另设一个新的县治,称为道真县。即延续至今的遵义市道真县。</p><p class="ql-block"> 站在尹道真先生雕像前,我为贵州1900多年前产生这样一位先贤感到骄傲自豪,尹珍先生开创教育,传播华夏文明功在千秋。以他的名字命名一个县完全当得起这份殊荣。</p> <p class="ql-block">  辞别尹道真祠,我移步南侧的阳明祠。</p><p class="ql-block"> 阳明祠自成一个院落,享堂为单檐硬山顶建筑,面阔五间,堂前有廊。</p> <p class="ql-block">门楣上的“王阳明先生祠”匾额是贵阳籍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所书。</p> <p class="ql-block">阳明祠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阳明祠内用丰富的文字、图片、典籍等向游人全面展示了王阳明先生的生平及业绩。</p> <p class="ql-block">阳明先生诗词碑文。</p> <p class="ql-block">  阳明祠桂花厅里的桂花树遮阴蔽日。</p> <p class="ql-block">  阳明祠内殿廊相接,林木䓤茏,诗文碑刻甚多,文物荟翠,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在“此心光明”匾额前存照纪念。</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阳明祠后,我久久伫立在阳明先生“此心光明”的匾额前浮想联翩,思绪万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之前我曾阅读过综合介绍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阳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生于公元1472年,卒于1529年。王阳明因得罪宦官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市修文县)。在贵州的三年时间里,王阳明构建起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核心的阳明心学体系。王阳明之说“无善无恶心之体”体现了他的世界观;“有善有恶心之动”是他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良知”体现了他的价值观;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他的方法论。他创办龙岗书院,主讲贵阳文明书院。首开黔中书院讲学之风,培养了大批黔中弟子,使得阳明心学最先在贵州传播。</p><p class="ql-block"> 自古圣贤英豪多磨难。在这里,我更加体会到了“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古训的深刻含义。我认为瞻仰先贤,除了要了解学习他们的辉煌业绩和成果,更值得钦佩和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在逆境中历经磨难、愈挫愈奋的精神。在我的印象中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大概意思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终有《兵法》问世;吕不韦被谪蜀地,后世才流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秦国而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也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而写这段话的司马迁先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他遭受宫刑而留给了后世千古名作《史记》。</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先生人生与前贤何其相似,他命运坎坷,遭危难受贬谪来到“蛮荒之地”的贵州,仅赴谪旅程就长达一年零三个月。但苦难没有压倒他,他愈挫愈奋的精神,激励他与命运抗争,创立了影响后世的“心学”,成就了他身后“立德、立言、立功”的辉煌业绩。应该说500多年前,王阳明被贬谪贵州,是阳明先生的人生低谷期,而恰恰正是这一段经历成就了阳明先生的思想高峰!地处边远的贵州接纳了这位先贤又何其有幸!</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传承文武周公、孔孟朱熹的文化血脉,他深研易理、出入佛老、阐扬儒学,将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集于一身。像这样一个历史先贤,是值得后世永远敬仰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先生在世57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是王阳明先生的临终遗言。短短八个字,是先生对其不平凡的一生经历和思想境界的高度概括和精辟总结。我感到“此心光明”四个字掷地有声,犹如一方明镜,照亮世人;也犹如一面旗帜,激励人们见贤思齐,格物修身。我想一个人无论什么年龄,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也无论经历何事,只要能做到“此心光明”,那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写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告别阳明词,望着围墙上“阳明祠”三个醒目大字,意犹未尽,特口占一首:</p><p class="ql-block"> 《访阳明祠感怀》</p><p class="ql-block"> 前贤西去已久远,</p><p class="ql-block"> 业绩不朽铸丰碑。</p><p class="ql-block"> 此心光明昭后世,</p><p class="ql-block"> 伫立祠前倍思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二十日于贵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