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都最冷的一天我随老头到了会理。居住在会理古城边,睁眼就是阳光普照。每日打卡古城发现会理古城韵味十足。会理有二张历史名片。一张有2000年古城风韵,晨钟暮鼓度春秋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家历史文化名城。</span>一张是红色的我党建党史上浓墨重彩的“会理会议”与“巧渡金沙江”。</p> <p class="ql-block">会理坐落在四面环山之中,在四川最南端,这里是四川省距离省会最远的县城之一,到昆明的车程约370公里,到成都的距离却长达590公里。虽然属于四川省,但它身上有着浓浓的云南味道。除了距离近,这里的地形、气候环境,也跟昆明类似,被称为“小春城”,实为情理之中。“川滇锁钥”一直是扼川滇明清的军事要塞。在历史的烟尘中,刀光剑影和鼓角狰狞曾伴随着这座小城。据史载,三国诸葛丞相南征 “五月渡泸,深人不毛”就是从会理的鱼鮓渡口渡金沙江人滇,并在会理城郊与孟获首战;“卫”古代屯兵之处。明洪武年间,会理由于地处要冲,既有北方的蒙古族,也有湖广填四川的汉族移民,还有从云南迁徙而来的彝族居民,各土司部落常有冲突。土司月鲁帖木儿割据叛乱,明太祖朱元璋派30万大军平叛,镇压叛军后,在一片废墟上修建了一座新的会理城,取其“川原并会,政平颂理”之意得名。自“洪武开滇”后这30万大军(除南京人为主夹杂江苏、江西、安徽……)执行朱元璋“寓兵于农,屯民实边”的政策,在云南实行“军屯”“民屯”和“商屯”。鼓励汉族士兵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并规定:娶了彝族妇女的士兵,只改族属不改姓氏。依然保留家乡特征。秦淮百姓与攀西原住民相结合的后裔,繁衍生息六百多年了。他们的气血,江南水乡的柔情与穷山恶水的剽悍相融几百年。他们的习俗,在园林曲径的雅致与大江奔腾的粗放之间取舍。会理人有很多自称屯兵后裔。与周围少数民族有截然不同文化,民族风俗与特色建筑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因与防御为主的卫城。古城布局方正。一天之内可以转完。仅管会理有汉、彝、傣、傈僳、回、苗、白等29个民族是多民族的杂居县。但解放前的会理古城原驻民却以汉族为主。</p> <p class="ql-block">会理古城的四座城门名称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命名,两次命名皆展示了会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明、清两次的8个城门名称,融合了方位命名、宣传教化和祈求福祉的元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平定月鲁贴木尔叛乱,设会川卫。洪武三十年(1397)建成土城,三十一年(1398)指挥李毅将城墙包砌以砖石并设四门,惟北门建楼,以司更鼓。第一次命名在明崇祯五年(1632年)所题字分别是:东门扶桑,南门南纪,西门洗甲,北门望帝。后城楼损毁,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重建楼,“额其楼,东曰‘来紫’、西曰‘挹爽’、南曰‘引熏’、北曰‘拱极’,此为第二次命名。</p> <p class="ql-block">会理城中心有坐凌霄楼又称钟鼓楼。坐落在城关镇的东、南、西、北3条大街的交叉口。会理钟鼓楼始建于清雍正12年(公元1734年)由会理知州罗国珠主持修建,至乾隆年间续修完工,咸丰十年1860年l毀于兵燹。同治末年又重修,因层楼凌云,气势壮观,故叉称凌霄楼。钟鼓楼台基呈梯形,用青砖包砌,内填士石,为四面互通式拱形门洞。</p> <p class="ql-block">凌霄楼在蓝天白云下犹如玉皇大帝的宫殿般。</p> <p class="ql-block">2011年11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会理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就此成为四川省第八个、凉山州第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会理古城凌霄楼(钟鼓楼)开始每日早 7:30分晚19:30分穿汉代服饰官员开始晨钟暮鼓之礼。敲钟击鼓,早上是先敲钟后击鼓,晚上是先击鼓后敲钟已坚持10年之久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镇依然保留明代城墙。</span>现存城墙在元代以前是土墙,到了明朝洪武年间以石块包砌,造就了独特的“元骨明风”。明代门楼小镇四个(北京则九个,如今仅剩一个前门)。东西南北各一个。近80年的历史。也仅遗留北门城楼。但现将西东门用牌坊站立。南门尚在修建。</p> <p class="ql-block">会理古城的四座城门:东门扶桑,南门南纪,西门洗甲,北门望帝。北门望帝有两层含义,一是纪念蜀帝杜宇,战国末年杜宇在蜀称帝,号望帝,为蜀除水患有功,后禅位,退隐西山,蜀人思之;时适二月,子规(杜鹃)啼鸣,以为魂化子规,故名之为杜宇,号望帝。唐·李善注引《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云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唐杜甫《杜鹃行》:“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宋杨万里《和张功父闻子规》:“仲宣久作《登楼赋》,望帝更吟当殿声。”第二层含义是会理地处中国南方边远之地,帝都在北,寓指会理官员和百姓,北望帝都,心向朝廷。更多表达地方官员对朝廷的赤诚忠心。城墙修筑十分牢固。当年满清入关后在这个城被阻很久。清朝石达开攻城失利。</p> <p class="ql-block">从北门城楼拾梯而上,可见高筑城墙口。</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城墙口想到当年守城官兵与攻城者的硝烟弥漫的战场……。</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门城楼二楼的悬匾命名为“拱极楼”,楼名典故出自孔子的《论语》,意思为四方归向,众星拱护。北门城楼是会理保存下来历史最悠久的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8月,北门城楼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有茶楼。这些八仙桌仿佛从远古明清时期穿越而来,浓浓的古典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东门扶桑: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地名。《梁书·诸夷传·扶桑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这里是指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左思《吴都赋》:“行乎东极之外,经扶桑之中林。”古代传说以扶桑指寓东方,太阳是被扶桑托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西门洗甲:寓意洗净甲兵,以便收藏。表示大明王朝初建,战乱停止,胜利结束战争,百姓得享安乐。《宋史·乐志十六》:“覆盂连瀚海,洗甲挽天河。”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疏表杰作》“波澄海国,看王师洗甲而还。”</p> <p class="ql-block">东城巷是会理古城的餐饮一天街。</p> <p class="ql-block">夜间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西成巷,位于会理古城北关西侧。明时期是会理的集市贸易市区,蕴含“西边看日落,秋天贺收成”之意,象征丰收与富裕。西成巷是当年过往客商和手工业者居住的地方。当时,在这里居住的人大多从事着染织、药店、装裱、饭店、马店等行业,商号、客栈、马店比比皆是,巷面商铺相连,店后院落相依,青灰色的老屋墙壁,红色的斗拱门,关马厮房的老墙房,仍有马槽、大石缸的痕迹,把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马帮记忆留在了这里。如今,巷口还立着一块“禁止碑”,刻着“立于清光绪十一年”的字样,内容为“重廉耻而端风俗”,告诫居民要遵守“四个不准”行为规范,这块“禁止碑”被学者评为近代最早的“市政管理条例”。</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建立的天主教堂依旧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科甲巷是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的见证,是会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缩影。巷子里的老宅日居,多为明清建筑。有的如江南庭</p><p class="ql-block">院的复制品,有的就是北方四合院的大挪移,星经几百年风雨,仍然较为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结构和风貌,那错落有致的风火墙和精美的雕花门楣,记录着一段段岁月往事</p><p class="ql-block">如今,科甲巷的杨家大院、胡家大院、吴家大院、邬家大院等,仍然居住着当年大户人家的后人。2020年政府投资100万将此巷周边整理。</p> <p class="ql-block">这里人民质朴,门均虚掩着容许外人进入参观。</p> <p class="ql-block">胡家大院的始祖是胡大琯,他是明代的一名将军。”胡氏第八代孙胡坤陵介绍说,据《胡氏家谱》记载,明代初年,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在今凉山州一带作乱,胡大琯随大将蓝玉(朱元璋手下大臣为朱开疆扩土立下汗马功劳,后被朱杀)前往平叛。叛乱平息后,胡大琯留居会理屯垦防戍,因其颇有军功,被赏赐朱元璋画像一幅,同时还赐予宅院一座,即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胡家大院。“乱世仗剑护国,盛世执笔兴文。”在会理定居后,胡家崇文重教,逐渐成了书香门第。明清时期,胡氏一族有胡德珏等多人考上科举出仕为官,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胡家后人在取得功名后,常设馆教学,街坊邻里得其指点,也有多人考中科举。巷子里许多人家门楣上,都悬有“进士府”“大夫第”等字样的牌匾,胡家大院所在的小巷因此得名“科甲巷”。</p> <p class="ql-block">大门及门前瓦当无不显示几百年前风貌。但门内土墙房屋已提示危房了。</p> <p class="ql-block">街道徽派建筑马头墙提示600年前随蓝玉平定边关时代驻军的后人。</p> <p class="ql-block">会理,几千年厚重的历史。南丝绸古道纵贯全境,地扼川滇交界,“川滇锁钥”的特殊地理位置,会理成为川西南门户。元、明、清以来大量移民涌入,生产得到发展,会理古城内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会馆林立。悠久厚重的历史,川滇文化、中原文化交融。那是各省会馆甚多俨然是个小联合国。可现在仅能看见遗留之地。相信当年繁华…..。</p> <p class="ql-block">保留最好是小瀛洲。这当年是五省会馆。解放后一直作为人民免费公园。保留至今。</p> <p class="ql-block">而瀛洲园的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则深谙江南园林神韵。</p> <p class="ql-block">清朝建立的仓圣宫,供奉汉字先祖仓碩而建。但铁门大锁紧闭。</p> <p class="ql-block">会理金江书院位于会理一中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会华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更名为玉墟书院,后改称会川书院。同治九年(1870年)对书院进行规划扩建整修后,院宇宽敞,堂舍周备,气度恢宏,兰桂芬芳,竹木阴翳。其主体建筑有讲堂、荟英堂、书室、肄业室、膳堂等。书院中楼台亭阁俱备,廊榭、池塘、假山、书画舫、石拱桥等应有尽有,此外,还购置了大量图书藏于芸香楼,供生员阅读。其建筑规模宏大,设置精致。</p> <p class="ql-block">这里依旧可以见到会理一中学生穿过书院蹋着亭台楼阁到现代化的教室里上课。不由想到我的母校成都四中。上学时文庙后街的高大牌坊,学校里的大成殿(我们曾在殿里打乒乓球)如今已全消失殆尽。</p> <p class="ql-block">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直到今年才通上高速),这座城市保持了600年来的淳朴风格,被誉为"明清民居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古城烟火味极浓,原住民在家门口经商。这做的是血豆腐(猪血与豆腐混合晒干)。5元一块。</p> <p class="ql-block">腌腊制品甚多,琳琅满目。</p> <p class="ql-block">老田说只有这迫击炮是真的,其余均是道具枪。</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餐馆里发现枪支弹药。工农红军的标志成为餐馆招牌。我问:古城当年防守严密红军长征未进城,仅在龙肘山召开著名:会理会议。人家对我翻了下眼睛拒绝理我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拆了危房后修的宾馆。会理城旅投公司精心打造的“会川驿”客栈地处古城核心景区,毗邻北门城楼、钟鼓楼、金江书院、仓圣宫、科甲巷等旅游景点。</p> <p class="ql-block">“会川驿”与会理政府挂钩,依托会理传统民居院落风水格局,结合川滇建筑风格和江南园林庭院特色,整体建筑风貌以粉墙碧瓦为基调,小青瓦屋顶与灰陶砖石地面为衬托,红酸枝色木质板壁廊柱为背景,体现了典型的传统中式建筑风格。建筑群落内部廊腰缦回,曲径通幽、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青石板和灰陶砖铺就的廊檐地面与川滇风格的木质门窗相得益彰,精巧的木雕垂头、挂落、屏风、回廊、梁柱呈现出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建筑风格,更充分体现了会理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