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出国的单位都称为技术组。我们技术组分采矿工段,运输队,维修工段和后勤保障部。主要任务就是给旁边建设中的水泥厂供矿石,运输部除了运输我们采的矿石外,还要承担到八十公里外去拉粘土,还有供一百多公里外的石灰厂矿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半年我们工作比较轻松,主要任务是剥离,就是把有矿石地面的泥土剥掉,然后采下面的矿石。伊拉克的矿藏很丰富,泥土不足两尺就是白白的矿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里冬天也是早穿棉袄午穿衫。平均气温在35℃,一年的降雨量只有15毫米,纯粹的九九艳阳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到那里两个月后就全部脱了一层皮,新长出的皮完全是古铜色。那里三天两头就是沙尘暴,汽车大白天也要打着远光灯才能行进,人是根本无法行走的。那里的矿山公路每天都要由一辆刮路机在前边清理头晚沙尘暴留下的尘土,洒水车跟在后边喷水,然后压路机马上跟着碾压,才能保障运矿石的车畅通无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那时两伊战争还是在边境打局部战,但伊拉克国内却是军事管制,我们矿山也不例外,是由一位叫阿得尔的师长管理,这人只有34岁,到也算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吧。我在国内是定的装载机工,还专门培训了的。但到了北京接到那边的工种变动,就把我变为炮工了。因为我在国内干过炮工。我们一个星期就是炸两次炮,时间就是3、4个小时。每次放炮炸药都是一个荷枪实弹的军人从库房就押送炸药到我们矿山,然后守着我们把炮炸响后,他还要亲自去检查有没有没引爆的,检查完才能了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炮工放炮时,专门给我们配备一辆大巴车。上面除了给我们准备的绿豆汤和解暑茶,还有就是我们可以在上边短暂休息缓解。那里只有炮工操作是全人工,而且是在强烈阳光炙烤下。我们上班时根本不敢穿短袖或者汗衫,那样会被阳光灼伤。都是裸身穿上工作服和工作裤,裤子也不用皮带,一根棉带系上就成。出门上班时背上一军用水壶水,然后将草帽放在水里浸湿后放在车上,到工地再戴。那草帽是国内配置过去的,是麦草编制的,挺精致。若不用水浸湿,到工地后戴上,强烈阳光一晒,再经风一吹,就会听见麦草被折断的清脆响声,一顶草帽一会儿就报销了。我们放炮装药时,基本二十多分钟就要去车上喝点水或者喝点绿豆汤,否则会中暑。几个小时喝下很多水和汤,却没有一点尿,也看不见一点汗,原因是汗一出毛孔就被烤干了,用手在脸上一抹,就会掉下一层盐霜。我记得刚到我们驻地的一个中午,我们一个同事好奇地拿着从国内带过去的温度表,说是去太阳坝里测测有多少℃。结果他把那个温度表刚放到门外一辆汽车驾驶室前,瞬间温度表就被冲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前半年的日子我们特别好过,水泥厂一投产,我们就紧张起来了。那个水泥厂是年产两百万吨的旋窑,吞吐量特大,我们的运输和装载机工都进入快节奏。那是1984年的6月份,那边的气温在40—45℃,不断地传来装载机工中暑晕倒的消息。技术组由许局长直接召集全组不在岗人员开大会动员,要大家一定要打赢这一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技术组还是比较团结的,给岗位上的人送绿豆汤,解暑茶,风油精、万金油、藿香正气水等国内带过去的药品都排上了用场。我在国内学过装载机,这时也排上了用场,也能去替换一下。记得那时空气里全是一股焦糊的味道,大家都在拼命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水泥厂试运行期间,我们技术组终于没有掉链子,还得到了甲方的好评和赞扬,并把整个管理权交给了我们自己管理。这是多么大的信任啊!由于我们挣得了自己管理权,所以后来我们技术组很有几起无谓低级的人为机械事故,都被悄无声息地化解了。若是甲方管理,几起事故肯定要遣送几个人回国的,而且国家也还要赔偿损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的生活后来是很不错的,吃的是美国和泰国大米,加拿大的面粉,巴西的鸡,深海带鱼。那时的鸡和带鱼吃得让人生厌,发誓这辈子都不会吃鱼和鸡肉了,结果回国半年后一样想吃。那边映像最深的就是吃了七个月茄子,简直不可思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还有一件事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就是我们那里野狗特别多,在水泥厂的废旧垃圾堆里,大量地繁殖着。我们先是无聊地弄了几只小狗养着,后来发展成了二十多只,有一只毛是黄色的,特别大,大家都叫它太子。我们炮工班的班长喜欢伺弄它们,后来就有了感情,每当那个班长出门散步时,那群狗就全部跟在他的后边,阵势尤为壮观,大家都叫那个班长为狗司令。问题是这些狗一见到外国人,哪怕是每天来我们工地的安全员,他们也要追着咬。只要车子一进我们矿区,那群狗就疯狂地追着咬,一点也不松劲。而对从来没去过我们那里的中国人,第一次去,它们也不咬。这事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狗种是他们国家的,我们只是喂养了一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都说国外的月亮圆,确实如此。卡尔巴拉矿山的月亮 ,太阳还没有完全落下去,就升起来老高了。皎洁的月光,总是勾起人们思乡念家的时候。在伊拉克,最难熬的就是刚去的半年和要走的半年。刚去的半年是接受适应环境的过度时期,要走的半年就不难理解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是元月份初到达那里的,三月份时,大部分寝室里都出现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家书,是当时最好的精神食粮。每个星期当采购去巴格达邮箱里取出信件回到驻地时,大家都会纷纷围拢上去。拿到信件的高兴得蹦着跳着跑回寝室去,没有拿到信件的一脸的失望和落寞,孤独的自己散步。对于家里的去信,大家总是连续几天翻来覆去地读,其实第一遍就应该全部读懂内容了的,不断重复读,只是在找一种心灵的抚慰和慰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出国那批人,采矿工段年龄最大的也超不过35岁,年龄小的有两个还没有耍女朋友。拿现在的话来说,大多数婚姻都是在七年之痒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们曾严肃地讨论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两年假如你的老婆在家出轨了你会怎么办,大家众说纷纭,还讨论得十分热烈,最终归纳为两种观点。一种是说,她对老子不忠诚,老子回去后立即把他休了!另一种说法是,假如真的出轨了,还是要正确面对。只要我回去了,她就收手了,我就理解为她身体出轨吧。只要没有伤害到孩子,不和那个人继续往来,我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继续过日子。若还要往来,那就证明他们已经有感情了,那就分道扬镳!我当时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我说,假如现在我们旁边有一所妓院或者有很多开放女性,大家会怎么样?几乎异口同声答到,上啊!我当时就想,看来男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生理的需求一定会冲破情感理智和道德底线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其实平心而论,我们的另一半更不容易!她们在家要带孩子,要辅导他们的学习,还要忙于八小时工作,有的还要照顾老人,还要牵挂国外的我们,担心着我们的安危,承受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比我们还大!所以我们当时在国外挣回的“八大件”,军功章上一大半应属于她们!我们出国的那批人里的家属,确实也有出轨了的,但那个占比率实在太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简直可以到忽略不计。我们当时那个年代,人们还是比较保守的,家属们都还是循规蹈矩地辛勤操持着那个家,忠诚地护卫着婚姻,等候着自己的老公归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伊拉克没有电影制片厂,也没有电视剧,基本都是电视直播。由于语言不通,所以我们也看不懂,映像最深的是一个美女,肚皮舞跳得特别好。我们都是到成套公司办事处去拿录像磁带来放,录像带是经过审核的,都是香港的功夫片和搞笑片,还有台湾的言情片及大陆发过去国产电视剧,没有一点带色情的片子。我们相邻的是土耳其劳工,和我们一个档次。他们主要是到那里修水泥厂的,在德国人和意大利人手下做工。他们从德国人和意大利人那里弄来一些色情录像带,邀请我们一些人去看。先是很少人去看,后来传开了,就大部分人也去看了。那些岁数大点的驾驶员还感叹,枉至结婚那么多年,还不知道男女做爱还有那么多名堂。看淫秽录像,我们纪律是不允许的。技术组领导也是口头批评提示,但也没有真正制止,他们也明白当下大家是多么的寂寞无聊,生活有多么枯燥。我们首批去伊拉克的人,基本都是有技术含量的人,除了矿山的五大工种外,车、钳、电、焊、铆等技术工人都不错,没有什么水分 ,全是单位选送出去的干货!应该说在原单位都是技术骨干和尖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由于那边没有太多的娱乐项目,我们技术人才们就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把下水道的塑料排水管拉成条子,然后精工打磨,一副副麻将就诞生了。还别说,那刻上去的筒条万还特别有工艺。我就是在那里学会打麻将的。后来我想,若不去出国,我可能这辈子退休前都不会摸麻将。事实证明,我回国后也基本不打麻将,直到退休后三朋四友在一起,才一起打打小麻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伊拉克的黄果柑特别甜,西瓜也特别沙,椰枣糖分更重,大概是那里雨水少日照时间长的缘故。我们每天上班时就把一个西瓜用绳子掉在空调的扇叶外面,然后开着空调去上班,下班回来后西瓜吹得很凉,吃着特别的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由于国内去水泥厂工作的人迟迟没有到位,我曾去和水泥厂的工人们一起上过半个月的班。他们都是四川峨眉、渡口、重庆、江油等水泥厂派出去的,要受德国和伊拉克的双重管理,挺严的。我也曾经去帮助过水泥厂建库房清理库存机械配件。那里有很多伊拉克女孩,她们都是初中毕业就去工作了的,岁数就是十五、六岁,十分漂亮,特别是挺拔的鼻梁和明媚的眼珠及浓黑的眉毛,特别诱人。伊拉克的女孩,越小越漂亮,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成熟,人的整个身材就会变形,变得特别肥大 ,像俄罗斯女人一样,没有一点美感。她们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为他们国家原来是英国殖民地,后来独立了,但还是小学二年级就开始学英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伊拉克全称是伊拉克共和国。他们的婚姻法是一夫一妻制,但他们的教会规定是一个男人可以娶四个老婆。在信仰宗教的国家里,教规往往高于法规,这样就无限夸大了男人的权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卡尔巴拉市里的路边等车,前边一个三十多岁的当地男人走着,后边有两个蒙头遮面女人不断撩开面纱吵架,旁边跟着四个小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到我们面前时发现我们在专注地看着后面,他转身一看,发现她们在吵架,便立即转身回去,走到她们面前什么也没说,扬手就给了两个女人一人一耳光,然后昂首挺胸从我们面前走过去。那两个女人什么话都没敢说,马上闭嘴乖乖地带着孩子跟在后面走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伊拉克当时的领袖叫侯塞因.萨达姆。他在国内威望很高,深受伊拉克人民爱戴。他的像就像我们文革时期毛主席像一样,不但公众场所,而且大街小巷都挂满。伊拉克由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所以鼓励生育。他们的生育政策是生产第一个小孩,国家每月发给50个第拉尔(伊的钱币,一个第拉尔相当于我们的6元人民币),生出第二个,国家每月发给75个第拉尔,以此内推给予奖励。他们的小孩上学也是免费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海湾战争萨达姆被美国活捉后,我在电视里看到他被送上绞刑架那一刻,心里还是酸酸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两年的时间,说长也不长,我们在一片荒凉的沙漠上开出了一座很有规模的矿山,建起了一座座鳞次栉比钢板房及活动板房,给后来出国接我们班的人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说短也不算短,大家思乡念家,度日如年!最后的半年,很多人都在挂历上用笔每天圈日子。当要离开时,心中只有归心似箭,没有留念的感觉。技术组曾询问大家有没有人愿意继续留下再干两年,而且可以回国探亲后再回去干,但好像没有一个人报名留下继续干。原因是那里环境条件太艰苦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卡尔巴拉矿山是一个世界窗口,它让我们在那里展开了眼界,看到了世界,重新认识了我们自己。卡尔巴拉矿山是一个大熔炉,它锤炼了我们那一批人的意志,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术,使自己更加成熟起来。后来我到总矿办公室工作时,曾经粗略统计过一下,我们出去的那批人员,除驾驶员外,回到原单位后很多都成了单位的管理者,50%以上都进入了工段车间管理岗位,矿的中层干部也不在少数,有的走到了矿的高管层,余下的也是生产骨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这个异国他乡的地方,卡尔巴拉,一个难以在大脑里抹去的名字!虽然在我们的整个人生中时间很短,只是人生长河里的一朵浪花,但这朵浪花却特别大,闪烁得特别绚丽,特别耀眼,给我们的人生烙印很深!我们的一段青春燃烧在那里!我们的一段人生写就在那里!我们的血汗挥洒在那里!多少矿工的酸甜苦辣刻留在那里!多少次梦里回到卡尔巴拉,多少次魂牵梦绕!时代沧桑,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与怀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