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上个世纪的1968年9月至1970年底,我们作为知青在金沙锅村生活了两年多一点儿的时间。于是,这里便神奇的成了我们一生最为怀念,最为眷恋的地方,没有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地处板石沟乡最西边的金沙锅村,是我们这次返乡活动的最后一站。现在进村了。</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是当年六队的地,我们记得很清楚,我们曾经劳作过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进村第一件事,就是去当年做过我们的青年点的老房子地址,进行方方面面的辨认追忆。</p> <p class="ql-block"> 当年,住在我们青年点西院孙家大爷、大妈,待我们青年极好。这次我们来这里,老孙家的二哥二嫂象故去的老爹老妈一样待我们,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 席间,老吕同学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站起来对大家说;“此时此刻,最能表达我心情的就是这首“再见了,大别山”。</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能被分配到金沙锅村确实是件非常幸运的事情。金沙锅村是整个板石沟乡中一个比较好的村子。首先,是有电,这跟那些被分到没有电村子里的同学比,这是天壤之别。二是,土地平整,平地多,山地少,而其他村子恰恰相反;三是,交通便利,距班吉塔镇仅有三里地,班吉塔不仅有集贸市场、商店、饭店、邮局,还有通往锦州到汽车。总之,金沙锅青年是很幸运,很幸运的。</p> <p class="ql-block"> 饭前,在与孙家二哥聊陈年往事的过程中,我向他仔细询问了当年高大帅气又年轻有为的村党支部书记,后来又当上公社党委书记的,我们也称之他为二哥的生卒年月以及他家人后代的情况。他当时确实很年轻,仅仅长我们七岁,他是我在这个村子里所敬重和怀念的人之一。他的英年早逝也曾经让我们为之哀痛和惋惜了好长一段时间。</p> <p class="ql-block"> 与我们拍照的这对夫妻小我们许多,男的现在在村里帮助孩子经营一个蔬菜水果摊,女的是村里学校的退休教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们下乡在这里的时候,可能他们也就十来岁,对他们我们根本就没有印象,更叫不上名字。可让我们感动的是,他们竟能当着我们的面,把我们在这里下乡的十四名同学中的大部分名字都叫了出来,这让我们出乎预料的感动。我们对乡亲们有情感,乡亲们对我们亦如此。这也许也是我们眷恋这里的原因之一吧。</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现在的金沙锅村党群服务中心,应该就是当年我们那时候的大队部吧。那时候的大队部我们还历历在目。我们的七名女生就住大队部西边的那个屋子里。大队部里有个和蔼可亲的王大爷,他负责大队部打更护院。大队部里间有一部象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里面一样的手摇电话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邓玉琴和佟庶明,我们三个人都是金沙锅青年点的。当年,我们有十四名同学在金沙锅村,七男七女。除了照片里面我们三个人外,还有杨玉明、王春生、李胜田、陈维忠、徐长生、王凤贤、李新平、李华、王秀兰、程玉杰、王秀兰。</p><p class="ql-block"> 这其中,王春生、李胜田、陈维忠三名同学已经不在了,我们深深地怀念他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们曾经的金沙锅</p> <p class="ql-block">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感谢金沙锅这块热土,我们感谢金沙锅的父老乡亲,感谢你们带给我们的幸运,带来的骄傲,我们爱你,我们心中永远的金沙锅。</p> <p class="ql-block">告别板石沟,告别金沙锅。</p> <p class="ql-block">(本文感谢韩江、国维及相关同学照片支持)</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敬请关注下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