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始建于1703年,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占地564万平方米,采用前面宫殿后面别苑的布局特色。其中宫殿区占地10.2万平方米;湖泊区49.6万平方米;平原区60.7万平方米;山峦区443.5万平方米。</h1> <h1> 清康熙皇帝为了加强对北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边防,维护政权的稳定,保持满族“骑射”的民族传统,训练军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距京师三百五十公里的的地方建立了木兰围场。为了解决沿途的食宿及物资运输等问题,陆续建立了21座行宫。</h1><h1> 由于热河行宫处于北京与木兰围场的中间地带,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内可俯视中原,外控蒙古各部,于是将这里作为众行宫之中枢,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大规模修建。雍正继位后,取承先祖德泽之意,将热河改称承德。</h1> <h1> 避暑山庄的营建,分为两段:第一阶段,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第二阶段:从清乾隆六年(1741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移南方胜境入北园,有了南秀北雄的兼美之意,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直至1863年,慈禧下令热河未建工程着即停止,山庄才停止了营建。可惜清朝衰落,历经战火动乱后,很多景点已消失或损毁。</h1> <h1> 避暑山庄“丽正门”两侧显示皇威的石狮。</h1><h1> 清康熙、乾隆时期,康熙帝驻跸于此28次,乾隆帝驻跸山庄49次,皇帝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咸丰皇帝也曾逃至此躲避英法联军进攻。因此,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h1><h1> 康熙帝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赐名避暑山庄。</h1> <h1><p> 避暑山庄“丽正门”。正宫大门,是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一景。</p>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89年,于1792年建成。避暑山庄占地564万平方米,是世界现存最大皇家园林。</h1> <h1> “丽正门”中央门洞上镶有乾隆用汉、满、蒙、维、藏五种文字题写的“丽正门”石质匾额。丽正,取自《易经》:“日月丽于天”,意思为光明正大的门。</h1> <h1> “丽正门”背面。</h1> <h1> “丽正门”背面中门门额上刻有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九年亲题的诗一首:“岩城埤霓固金汤,詄荡门开向午阳。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遐方”。</h1> <h1> “丽正门”东侧的“德汇门”,原为东宫(巳被日军所毁)的出入城门。</h1> <h1> “丽正门”东侧松鹤斋宫门前的钟楼。</h1> <h1> “丽正门”东侧松鹤斋的宫门。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松鹤斋寓意松鹤延年,是太后寝宫和嫔妃的居所。</h1> <h1> 过“丽正门”就是阅射门(内午门)。</h1> <h1> 避暑山庄阅射门前左右各置一威严的铜狮。铜狮铸造于乾隆年间,脚下踩球的是雄狮,踩球代表一脚乾坤。</h1> <h1> 避暑山庄阅射门。康熙、乾隆皇帝经常在此接见官吏和各少数民族首领,举行射箭比赛,检阅满清皇室子弟武艺,选拔官吏。</h1> <h1> 阅射门上高悬康熙御笔“避暑山庄”镏金云龙匾额。</h1> <h1> 通过阅射门,就进入到山庄的宫殿区。宫殿区是清帝理朝听政、举行大典和寝居之所。正殿“澹泊敬诚”,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乾隆十九年(1754年)用金丝楠木改建后又称楠木殿,其地位与故宫太和殿相当。康熙建造避暑山庄时要求:不彩不绘,茅茨不剪。因而与红墙黄瓦,描金彩绘,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相比,宫殿区青砖灰瓦,原木本色,不饰彩绘,显得朴素淡雅,既显示皇帝勤勉治国的决心,又不失帝王宫殿的庄严。</h1> <h1> “澹泊敬诚”殿内设有紫檀须弥宝座,紫檀浮雕耕织图围屏,蟠龙,香鹤,熏炉,珐琅炉等摆件。是举行重大庆典、接受百官朝觐、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的地方。乾隆曾在此接见过六世班禅和英国第一个访华使团特使马戛尔尼等重要人物。</h1> <h1> 殿内的紫檀须弥宝座,紫檀浮雕耕织图围屏。</h1> <h1> 殿内高悬康熙御笔“澹泊敬诚”匾额。 "澹泊”,源于《易经》, "不烦不扰,澹泊不失”。“澹泊敬诚”源自诸葛亮《戒子书》“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亦是康熙的治国处世之道。</h1> <h1> 东面山墙上镶嵌乾隆《赋得澹泊敬诚》诗文贴落。还有乾隆皇帝御笔对联,“先泽志钦承宵衣旰食,民依心切念春雨秋旸”。</h1> <h1> 在“澹泊敬诚”殿的门额上,悬挂着乾隆时期御笔亲书的三块贴金云龙地硬木锡刻的黑字匾额,分别是乾隆86岁、87岁、88岁当上太上皇以后题写的。</h1><h1> 西面匾额为:“夜雨朝晴行路宜,广仁岭过众情怡。山庄避暑上皇合,御骑习劳子帝随。讵为耽吟智仁乐,每勤示政旰宵为。更思秋狝多年罢,家法绳承莫怠之”。</h1> <h1> 中间匾额为:“祖功避暑建山庄,夏五来临岁以常。佳蔚屡沽昨真渥,浓云复作晓淑凉。骋观农景时晴好,兼意旅情减泞良。岭过广仁看色喜,今居太上耀辉光”。</h1> <h1> 东面匾额为:“昨晚雨宜晴更宜,山庄于是驻清怡。途斯旧识不期至,民久相亲任意随。巡狩惟勤人事省,豫游讵在己私为。频频望捷仍未己,掷笔促章自哂之”。</h1> <h1> “澹泊敬诚殿”后面是“四知书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时名为“依清旷”,其含义是:清爽才能高雅,旷达才能高远。乾隆晚年将其改名为“四知书屋”。此处为皇帝在山庄时日常处理政务之地。皇帝上朝前后,也在这更衣小憩,有时也在此召见王公近臣和少数民族首领。</h1> <h1> 檐下高悬乾隆御笔匾额。</h1><h1> 四知出自《易经》,四知者,“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充分表达乾隆了刚柔相济、恩威并施的统治策略。孔子解释“知微知彰”就是彰著往昔的变故而察辨将来的事态,显示初微的征象而阐明幽深的道理;“知柔知刚”在理上就是知阴阳,知道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在物上知道什么东西硬,什么东西软;在方法上就是知道怎样对付硬的,怎样对付软的,怎样以柔克刚,小胜大,弱胜强。</h1> <h1> “四知书屋”西间。宝座后面是十二扇黑漆边点翠花卉围屏,上面有乾隆时期名臣刘墉题诗,金廷标画十二月的花卉图。墙上两侧嵌有玉蟠桃献寿挂屏,紫檀嵌博古挂屏及乾隆各种贴落。宝座两侧有红几,地上有铜珐琅薰炉。窗下两侧各有四把紫檀椅。当年,这里是皇帝小朝的地方,许多重大的军机政务都是在这里决定的。</h1> <h1> 中间过道以两道落地紫檀雕隔扇为墙,分隔东西次间。南北隔扇(白色)打开即形成一个自然通道,连通澹泊敬诚,四知书屋,烟波致爽。</h1> <h1> “四知书屋”东次间,正中设有紫檀宝座,围屏;靠北壁置架几案,摆有钟表、古玩等,地中间放有薰炉,靠南窗放紫檀绣墩,是接见少数近臣之处。</h1> <h1> 东稍间为暖阁,安有二进落地隔扇罩,正中设有紫檀雕光宝座床,可座可卧。床正中放一炕桌,两边铺设坐褥。东稍间为皇帝休息和更衣之所。</h1> <h1> “烟波致爽”是皇帝的寝宫。以“四围秀岭,十里平湖 ,致有爽气”而得名。康熙三十六景第一景。</h1> <h1> 中间的明间设有宝座,上悬康熙皇帝题“烟波致爽”匾,下为大大的“福”字。两侧对联为乾隆皇帝御书,一曰“乌语花香转清淑,云乔水态向暄妍”,一曰“雨润平皋桑麻千顷绿,晴开远峤草树一川明”。这里是皇帝接受后妃朝拜之处。</h1> <h1> 西暖阁,是皇帝寝宫,康熙、乾隆、嘉庆、咸丰曾在这里住过。阁内依满族传统设南北炕。北炕有落地帐,是皇帝睡觉的地方,嘉庆、咸丰帝都在此驾崩。南炕设有文房四宝,是皇帝看书批阅奏章的地方。1860年,咸丰在炕几上批准了丧权辱国的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h1> <h1> 在“烟波致爽”西侧,是慈禧西所居处,有回廊相连。</h1> <h1> 慈禧西所居处的凤纹紫檀的屏风。</h1> <h1> 西所慈禧设有南北炕的卧室。</h1> <h1> 慈禧梳洗打扮的起居室。</h1> <h1> 回廊,把前后几个殿连在一起。</h1> <h1> “云山胜地”,康熙三十六景之八景。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高悬的云龙匾额为清圣祖康熙所题。因其踞岗背湖,居高临下,有“俯瞰群峰,夕霭朝岚,顷刻变化,不可名状”的意趣,故得此名。</h1> <h1> “云山胜地”是宫殿区最高、最后的一组建筑,两层,楼内无梯,由楼外假山的磴道上下。楼下有戏台,清圣祖题名“文明福地”,二楼莲花室为佛堂。</h1> <h1> 云山胜地一楼东间。</h1> <h1> 宫殿区的出口岫云门,往前就是去后花园平原湖区和山峦区的道路。</h1> <h1> 环绕避暑山庄的宫墙,长约20里,蜿蜒曲折起伏,犹如万里长城般,守护着这座皇家园林。</h1> <h1> 宫墙上,设有士兵骑马巡逻的马道,宽1.8米,仅供一马单行。此段加宽成平台处,供二马交错时使用,称"二马道"。</h1> <h1> 站在二马道,南望山庄,雄奇秀丽;北望外八庙,巍峨雄伟。</h1> <h1> 宫墙之上,可俯瞰外庙,远眺锤峰、金山……。二十里宫墙内外,到处都是靓丽风景,美不胜收。</h1> <h1> 俯瞰外八庙的普陀宗乘之庙。</h1> <h1> 俯瞰外八庙的须弥福寿之庙和远处的普宁寺。</h1> <h1> 远眺磐锤峰、蛤蟆石和普乐寺旭光阁。</h1> <h1> 俯瞰永佑寺舍利塔和“万树园”。</h1> <h1> 俯瞰“万树园”。“万树园”是乾隆三十六景之二十景。“万树园”中,树木参天,郁郁葱葱,是皇帝围猎游乐的地方,乾隆还按照蒙古族的习俗设置了28座的蒙古包,经常在蒙古包设宴或接见王公贵族、宗教首领。</h1> <h1> 俯瞰“试马埭”。“试马埭”是片大草坪,每年皇帝“考牧”,驯马、试马和骑射的地方,是乾隆三十六景之二十一景。</h1> <h1> 远眺永佑寺舍利塔、普乐寺和磐锤峰。</h1> <h1> 俯瞰金山岛。岛上有康熙三十六景之十八景“天宇咸畅”,三十二景“镜水云岑”和上帝阁。</h1> <h1> 进入湖区,“水心榭”,为乾隆三十六景”第八景,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三座小亭组成,分别叫作水心亭、水月亭和水晶亭。</h1> <h1> “水心榭”四周环绕着碧波荡漾的湖水,湖中有大小岛屿错落有致,是皇帝游览湖区、赏荷听雨、观月垂钓的地方,也是避暑山庄湖水的调节水闸。</h1> <h1> 上湖湖面轻舟荡漾、倒影连漪;波光潋滟、青山滴翠;亭台楼阁、雕廊画栋,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康熙曾夸耀“天然风景胜西湖”的湖区。</h1> <h1> 含润亭,隔上湖与“月色江声”遥相呼应。盛夏身置亭间,湖面微风轻拂,清凉湿润,故康熙题额“含润亭”。</h1> <h1> 下湖畔的“冷香亭”和“月色江声”。</h1> <h1> “冷香亭”,乾隆三十六景之十二景。乾隆借古诗“晚艳出荒篱,冷香著秋衣”的冷香二字题额为“冷香亭”。在亭上可赏荷闻香,静夜可听水心榭下的流水声,是清帝赏荷的地方。</h1> <h1> “月色江声”,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题额,取于苏轼前、后《赤壁赋》的意境:每当月上东山,满湖清光,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微波拍岸,声音悦耳。</h1> <h1> 殿宇之间有游廊相连,殿内的静寄山房、莹心堂均为皇帝书斋。</h1> <h1> 康熙帝南巡,欣赏江苏镇江金山景物,醉心于江流天际的壮美景色,康熙四十二年(1703)于山庄内仿造此景。</h1> <h1> 金山,三面临湖,一面溪涧,碧水环抱,如紫金浮玉。康熙帝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h1> <h1> 金山的筑亭台楼阁筑于奇岩怪石之上,有石阶与水滨相接。</h1> <h1> 金山岛叠石堆砌,峻崖峭壁,宛如天开地造。</h1> <h1> 沿假山磴道登山,高点建有三层木塔,题名"上帝阁",高18米,六面三层,是祭天之用。供奉的“上帝”,是指真武大帝和玉皇大帝。第一层设供桌祭祀器物,康熙题额“皇穹永佑”;第二层供真武帝君,康熙题额“元武威灵”;第三层供玉皇大帝,康熙题额“天高听卑”。</h1> <h1> 金山的“天宇咸畅”是“金山亭”的附属建筑,是皇帝祭天时作准备工作的地方。康熙三十六景之十八景。“天宇咸畅”表示对天的祈愿,天宇畅通,则六合和谐,风调雨顺,天下太平。</h1> <h1> “热河”因温泉水热四季不冻而得名。热河,是“中国最短的河流”,全长只有700余米,是避暑山庄的主要水源之一。在源头立有刻"热河"二字石碑。</h1> <h1> 与“热河”隔澄湖相望的烟雨楼渡口。</h1> <h1> 澄湖上的如意洲有曲桥与青莲岛相通。</h1> <h1> 如意洲上的青莲岛。主要建筑有烟雨楼、青杨书屋、对山斋等,布局巧妙,姿态秀美。湖面碧波,树木掩映,是山庄湖区胜境之一。</h1> <h1> “烟雨楼”,相传,嘉兴楼名取自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是乾隆南巡,见浙江嘉兴南湖之烟雨楼景色秀丽,遂令摹其图,并于山庄内按图仿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动工,翌年完成,终解了思念之情。</h1> <h1> 乾隆对烟雨楼情有独钟,六下江南,八次登嘉兴烟雨楼,先后赋诗二十余首,盛赞烟雨楼。曾亲画“避暑山庄烟雨楼图”,仿建一所楼阁,亦名烟雨楼,还御书云龙金匾 “烟雨楼”,可见其备致赞赏和喜爱。</h1> <div><h1> “烟雨楼”位于如意洲的青莲岛,当夏秋时节,细雨朦胧,湖中荷莲争妍,湖上雾漫,状若烟云,二层红柱青瓦的“烟雨楼”屹然其中,云蒸霞蔚,不啻为景色秀美之江南景致,成了观雨赏雾的胜地。</h1>。<br></div> <h1> “烟雨楼”,依水而筑,夏日登楼凭栏远望可四顾湖景;环眺远山,可借园外磬锤峰之景;俯首湖中接天荷莲无穷碧。细雨霏霏,烟雨朦胧,好一幅江南春雨图。乾隆皇帝曾在此深情赋诗:“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芍荷香。”<div><br></div></h1> <h1> “知鱼矶”观桥。</h1> <h1> “芳渚临流”,康熙三十六景之二十七景。在亭子临流小憩,心静神清。</h1> <h1> “采菱渡”,乾隆三十六景之十三景。这座型如斗笠的草亭,是当年皇帝和后妃泛舟采菱休憩的地方。每到夏天,青菱浮水,菱花清香扑鼻,皇帝和后妃们荡舟取菱,嬉戏于荷叶之间。</h1> <h1> “水流云在”亭,康熙三十六景之最后一景。取自杜甫诗 《江亭》:“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意景。</h1> <h1> “水流云在”亭,是一座非常有特色的建筑,主亭为方亭,四面加突出的附间,四角重檐攒顶,是清代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h1> <h1> “莺啭乔木”,康熙三十六景之二十二景。六角亭子后面是试马埭和万树园,清晨林中成群的黄莺穿梭啼鸣,叫声清脆悦耳,婉转动听,令人心情愉悦,乾隆皇帝不禁写诗赞道:“山深悦鸟性,乔木早迁莺”。</h1> <h1> 避暑山庄永佑寺,是乾隆命人整合南京报恩寺和杭州六和塔的建筑特点而修建的佛堂,作为送给母亲孝圣宪皇太后60大寿的礼物之一。</h1> <h1> 永佑寺建筑群占地面积约8700平方米,避暑山庄内九座寺庙之中规模最大的一处,是一形制传统的汉式佛教寺庙。始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历时十年建造才完工,曾是乾隆皇帝在避暑山庄朝拜先祖、祭祀礼佛的庙宇。“永佑”取其永远保佑安宁的之意。</h1> <h1> 永佑寺原本有23座单体建筑,已经被毁坏破败,只留下经维修恢复的这座舍利塔和四座石碑。</h1><h1> 这座舍利塔九层八面,高67米,建于高台之上,塔身内部八面墙壁有石雕像和密宗彩色壁画,各层檐斗、梁枋皆为琉璃造,铜铸镏金塔顶,重约400公斤。</h1> <h1> 世事沉浮,山庄无言,它穿越了漫长幽深的岁月时空,见证了历史的风起云涌,亲历了王朝由盛渐衰而败、回归人间正道后由残至盛的过程。避暑山庄内康乾七十二景,历经沧桑,几经兴废,由仅存的十七景,巳修葺恢复到五十五景。那些在岁月中蒙尘的宫殿与园林,巳洗去风尘,重现了璀璨的光彩。</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