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中国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p><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4月,中国的世界遗产有56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p><p class="ql-block">这4项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分别为</p><p class="ql-block">泰山(1987)</p><p class="ql-block">黄山(1990)</p><p class="ql-block">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p><p class="ql-block">武夷山(1999)</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祖先智慧无穷</p><p class="ql-block">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是由峨眉山和乐山大佛组成,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典型的地质地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地处世界生物区系的结合和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创造和积累了以佛教为主要特征的丰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于1996年12月6日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震宇第一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峨眉山金顶云海日出,“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每次读到这句古诗,就会不由得对峨眉云海产生美好的遐想。</p><p class="ql-block">云海是峨眉金顶的一大奇观。每当晴空,深谷雾起,弥漫于睹光岩前,越积越厚,一望无涯。天蒙蒙亮,太阳即将升出海平面,峨眉顶部诸峰在茫茫云海中犹如孤岛,空中无风,云面似镜,寂静无声,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p> <p class="ql-block">峨眉山金顶云海与乐山大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它是依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的一尊大佛,始凿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历时90余年方建成,建高71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p><p class="ql-block">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大佛阁”,“大佛阁”,宋时称“天宁阁”。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p> <p class="ql-block">大佛顶上共有螺髻105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p><p class="ql-block">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证实了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的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由此可知,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年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可考证。</p> <p class="ql-block">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长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p><p class="ql-block">大佛胸部有一封闭的藏脏洞。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纪事残碑。洞里面装着废铁、破旧铅皮、砖头等。据说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阁覆盖保护,以免日晒雨淋。从大佛棱、腿臂胸和脚背上残存的许多柱础和桩洞,证明确曾有过大佛阁。宋代重建之,称为“天宁阁”。</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头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p><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p> <p class="ql-block">乐山大佛景区包括乐山大佛、灵宝塔、凌云禅院、海师洞、九曲—凌云栈道、巨型睡佛、东方佛都、佛国天堂、麻浩崖墓、乌尤山等。陈运和《乐山大佛》中诗称“山是一尊佛参拜,庄严雄伟佛是一座山仰视,气势崴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