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文明起源(上)

沧耳

<h5>  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自距今170多万年的元谋人开始,历经漫长的演进,在距今2万至1万年左右,我们的先民走出了寒冷的冰河时代,沐浴在全新世温暖的阳光之下,在劳动中逐渐学会了制作石器、烧制陶器、驯化动物、栽培植物和定居生活,开辟了人类从攫取性的采集狩猎经济到生产性的种植养殖经济转变的新纪元。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开始分化,私有制随之形成,社会的复杂化肇始文明曙光。</h5><p class="ql-block"><br></p> <h5>  夏鼐(1910-1985),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第一位埃及学博士。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为中国考古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商周考古研究方面有杰出成就,对中国科技史和中西交通史研究尤有开拓之功,曾获中外七个院士称号。</h5> 远古寻宗 <h5>  我们从哪儿来?怎样走到了今天?一直是人类的"历史之问"。在人们孜孜以求的探索中,国际学术界渐趋形成"非洲移民替代"与"本土连续进化"两种立论,并引发了"走出非洲说"和"多地区进化说"的持续碰撞。考古发现表明,东亚地区的古人类虽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人群间发生过基因交流,但自身的体质特征,如铲形门齿等始终是存在的。这些重大发现对于揭开人类的源和流提供了重要范本,以"连续进化附带杂交"来定义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为现代人的进化模式,成为中国学术界的共识。</h5><p class="ql-block"><br></p> <h5>  在我国境内发现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大荔人、山顶洞人等,这些人类化石虽然散落在我国不同省份和地区,但是它们时序相继,前后关联,足以证明我国早期人类演化发展的链条从未中断过。</h5><h5>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要素也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在北方有小石片工具体系,在南方有大型砾石石器体系,这些石制品在原料的选择、开发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术、石制品类型、形态与组合特点等方面一脉相承。</h5><h5> 无论是对众多人类化石的考察,还是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展开的研究,都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中华大地是人类重要起源地之一。</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旧石器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我国境内发现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大荔人、山顶洞人等,这些人类化石虽然散落在我国不同省份和地区,但是它们时序相继,前后关联,足以证明我国早期人类演化发展的链条从未中断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要素也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在北方有小石片工具体系,在南方有大型砾石石器体系,这些石制品在原料的选择、开发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术、石制品类型、形态与组合特点等方面一脉相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无论是对众多人类化石的考察,还是对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展开的研究,都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中华大地是人类重要起源地之一。</span></p> 石锛,石凿,凹刮器 砍砸器,石片 雕刻刮削两用器 劈挖器 磨盘 砾石刮削器 磨锤 尖状器 石球 砍砸器 <p class="ql-block">磨刃石器(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00-1800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p><h5> 这件磨刃石器出土于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00年至18000年。由页岩制成,利用石材的层状节理剥片后琢打成舌形,顶端两面磨制面呈弧形刃。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刃部施磨的石器。它的发现表明我国华北地区出现的石质工具磨制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h5><h5> 提到距今2万年左右的陕西省宜川县龙王辿遗址,多数人会比较陌生,但说到壶口瀑布一定无人不晓。龙王辿遗址距离壶口瀑布仅一箭之遥,令人惊叹的是,在此处的重大考古发现,揭开了我们先民即将迎来新石器革命的沧桑巨变、踏上人类文明殿堂的神秘面纱。</h5><h5> 龙王辿遗址位于陕西省宜川县壶口镇龙王辿村。近年发掘出土两万余件石制品,包括精致的细石核、细石叶等细石器和尖状器、砍砸器、锤、砧、砺石、磨盘等大型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等,其中磨刃石器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磨制石器,距今约26000~18000年。除了人工打制的石制品,还发现或许是最早的装饰品——"蚌饰"。人类活动的印记,表明在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序幕徐徐开启。</h5> <p class="ql-block">蚌饰(蚌)</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00-1800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p><h5> 这件蚌饰出土于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00年至18000年。平面呈长方形,两侧为锯齿状,顶部并列双孔,可以穿绳系挂,作为装饰品使用。龙王辿遗址中出土的这件蚌壳装饰品非常稀有。</h5> <p class="ql-block">石核(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00~1800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p> <p class="ql-block"><b>石叶(石)</b></p><h5>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p><p class="ql-block"><b>细石叶(石)</b></p><h5>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p> <p class="ql-block"><b>石片(石)</b></p><h5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p><b></b> <p class="ql-block"><b>雕刻器(石)</b></p><h5>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p><p class="ql-block"><b>端刮器(石)</b></p><h5>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p> <p class="ql-block"><b>刮削器(石)</b></p><h5>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p><p class="ql-block"><b>尖状器(石)</b></p><h5>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锤(石)</p><h5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6000~18000年)</h5><p class="ql-block">陕西宜川龙王辿遗址</p> <p class="ql-block">圜底陶罐(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顶蛳山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p><p class="ql-block">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高领陶罐</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顶蛳山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圜足陶罐(陶)</p><h5>新石器时代顶蛳山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p> <h5>  无独有偶,由"旧"到"新"两个时期的时代转型,并不仅仅在华北发生,在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也悄然而至,其最显著的标志是陶器的发明。它的波及面十分广,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桂林甑皮岩、广西临桂大岩、湖南道县玉蟾岩和江西万年仙人洞等遗址都有发现;它的年代十分久远,距今至少有10000年;它的意义十分重要,因为它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物质天然属性的开端。因此,在多地考古发现的原始陶器,不仅表明华南地区是中国陶器起源的重要区域,而且成为我国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h5><h5> 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南郊的独山西南麓,是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存在五期史前文化堆积,代表了距今12000~7000年桂林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演化序列。遗迹发现有火塘、墓葬与石器加工点。遗物有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器、蚌器、牙器以及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在第一期文化遗存中发现的陶器,是目前中国最原始的成型陶器之一,年代在距今12000年左右。</h5> <h3>砍砸器(石)</h3><h5>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2000~7000年)<br></h5><h3>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h3> <div>单边直刃砍砸器</div><div>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2000~7000年)<br>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div> <div>双边刃砍砸器</div><div>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2000~7000年)<br>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遗址</div> <h5>  磨制石器、陶器和农业的发明是旧石器时代走向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中国是最早发明它们的国家之一,它们的出现为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最稳定的农业地区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的发展需要定居,需要不断调节社会内部以保持稳定,这使得中华民族逐渐形成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团结坚韧、内敛包容、重视传统的民族特性。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一次飞跃,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时代的交替更迭,更在于它是人类社会走出蒙昧的开始。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几乎在我国南方和北方同步演进,不断汇聚着文明国度率先在东方呼之欲出的源泉与动力。 </h5> <b>细石器传统</b><br><h5>  在华北地区,处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遗址,如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山西沁水下川遗址等出土石器以细石器文化传统为主,这是以间接打击法生产细石叶和压制法修理石器的工艺,常见器形有刮削器、端刮器、雕刻器、尖状器、细石叶和楔形、锥形、船底形的细石核等,还发现少量磨制石器和装饰品。</h5> <p class="ql-block"><b>凹刃刮削器(石)</b></p><h5>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4000~110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p><p class="ql-block"><b>刮削器(石)</b></p><h5>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4000~110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p> <p class="ql-block">凸刃刮削器(石)</p><h5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4000~110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p> <p class="ql-block">直刃刮削器</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4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p> <p class="ql-block">砸击石核(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4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p> <p class="ql-block">似石叶(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4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p> <p class="ql-block">长石片(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4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p> <p class="ql-block">尖状器(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4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安阳小南海遗址</p> 圆头刮削器、齿刃石器、细石叶、石器、雕刻器、石钻、石镞<br><h5>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4000~16000年)</h5>山西沁水下川遗址 <p class="ql-block">石磨盘(石)</p><h5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4000~16000年) <br></h5><p class="ql-block">山西沁水下川遗址</p> 砾石传统<br><h5>  在华南地区,如广西临桂大岩遗址、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等,继承了华南地区流行的砾石文化传统,运用砸击法打制石器,普遍使用粗大的打制石器。石器以各类砍砸器为主。</h5> <p class="ql-block">石锛(石)</p><p class="ql-block">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6500年)</p><p class="ql-block">广西临桂大岩遗址</p> <p class="ql-block">双边刃砍砸器</p><p class="ql-block">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距今约15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广西临桂大岩遗址</p> <p class="ql-block">陡刃砍砸器(石)</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5000~11000年)</p><p class="ql-block">广西临桂大岩遗址</p> <p class="ql-block">玻璃陨石(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顶蛳山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b>石斧(石)</b></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顶蛳山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p><p class="ql-block"> <b>穿孔石器</b></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顶蛳山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b>骨锛(<span style="font-size:18px;">骨</span>)</b></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顶蛳山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b>蚌刀(蚌</b>)</span></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顶蛳山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h5><p class="ql-block">广西邕宁顶蛳山遗址</p> 文明曙光 <h5>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独立形成早期国家文明的国家之一。距今8000年前后,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开始定居,营造聚落。定居生活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原始艺术的进步以及陶器制作技术的提高。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异彩纷呈、各有特色,同时也发生了以庙底沟类型彩陶的扩张和玉礼器的传播等为显著标志的大规模文化整合运动。彩陶的传播与演变,是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第一次大范围的文化认同,开辟了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先声。从距今5500年左右起,中国各主要史前文化区普遍开始社会复杂化进程,最迟到距今5300年前后,中华文明的曙光终于闪耀东方。</h5> <p class="ql-block">  梁思永(1904-1954),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国第一位接受考古学正规训练的学者。致力于殷墟发掘工作的科学化,判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发掘殷代帝王陵墓,对中国史前时期和殷代历史研究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p> <h5><p class="ql-block">  稻谷的栽培是野生稻在人类行为影响下,逐渐演变为栽培稻的植物进化过程。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稻谷遗存,是出土于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的稻谷植硅石,年代大约在距今12000年。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了距今10000年前后的炭化稻米遗存。</p><p class="ql-block"> 谷子和糜子两种小米的栽培发生在距今10000年前后。目前年代可靠的最早小米遗存,出土于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中,如辽西地区兴隆沟遗址、山东半岛月庄遗址、中原地区磁山与裴李岗遗址、西北地区大地湾遗址等。</p><p class="ql-block"> 一般认为,大豆起源于中国,目前考古出土的从形态特征上可以确定为栽培大豆的遗存,是距今4000年的龙山时代遗址。但是,早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中,就出土了距今8000年前后的可能被种植的大豆遗存。</p></h5> <p class="ql-block">炭化糜子(黍)</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p> <p class="ql-block">炭化大豆</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约公元前2600~公元前20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洛阳王屹垱遗址</p> <p class="ql-block">炭化稻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约公元前5000~公元前4000年)</h5><p class="ql-block">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p> <p class="ql-block">炭化谷子(粟)</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约公元前4000~公元前3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灵宝西坡遗址</p> <h5><p class="ql-block">  狼是家狗的祖先。依据现有资料,狗是中国最早的家畜,出土于距今10000年前后的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p><p class="ql-block"> 野猪是家猪的祖先。依据现有资料,中国最早的家猪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9000年左右。</p><p class="ql-block"> 家狗、家猪自起源之后,一直都是中国的主要家畜。</p></h5> <p class="ql-block">家猪头骨(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家猪右下颌;狗右下颌(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距今约9000年)</p><p class="ql-block">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p> <div><h5>  陶片对于考古学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考古遗址调查中,可通过采集到的陶片,初步判断该遗址的文化属性和年代特征等信息。在考古田野发掘中,陶片也往往是出土最多、最丰富的人工遗物种类之一。考古工作者会对每个遗迹单位内出土的陶片进行分类、对比,通过拼接修补最大程度对出土陶片进行修复。修复后的陶器,按照器型、质地、纹饰风格等,再结合相同遗迹单位出土的其他遗物,可对遗迹的相对年代进行确认。我们参观博物馆时所看到的精美陶器,基本都经过考古工作者和文物修复师的修复。</h5></div> 兴隆洼遗址<br><h5>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镇,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典型遗址,面积3万平方米,是一处有环壕的聚落。分为三期,一期聚落的房址均为长方形或方形半地穴式,排列整齐,最大的两座并排位于聚落的中心部位,面积各达140余平方米。发现有居室葬、粟和黍的遗存。</h5> <p class="ql-block"><b>筒形陶罐(陶)</b></p><h5>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p class="ql-block"><b>敞口筒形陶罐</b></p><h5>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 <p class="ql-block">敞口筒形陶罐</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罐(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 <p class="ql-block">筒形陶罐</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钵(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 <p class="ql-block">筒形陶罐</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 <p class="ql-block">筒形陶罐(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p> <p class="ql-block">筒形陶罐</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p> 陶罐(陶)<br><h5>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 <p class="ql-block">石刀(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铲</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铲(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铲(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铲</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p> <p class="ql-block">人头骨牌饰</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p><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 <p class="ql-block">玉玦(玉)</p><h5>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h5> 圆环状,有线切缺口,加工技术已十分成熟。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左右耳部,推测为耳部装饰。在距今8000年至距今4000年时,中国大陆的北方、南方和台湾地区,日本、朝鲜、俄罗斯滨海地区等都有玉玦的出土。</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玉坠饰(玉)</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洼遗址</p> <b>兴隆沟遗址</b><br><h5>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牤牛河(大凌河北支)上游。揭露出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三个时段的遗存。出土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等遗物。</h5> <p class="ql-block">陶罐(陶)????</p><h5>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钵(陶)?</p><h5>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200年)</h5><p class="ql-block">内蒙古敖汉兴隆沟遗址?</p> <div>星星点点</div><div><h5>1956年冬,在河南新郑城西北裴李岗村西一次偶然的文物调查,获得了一个极为重大的发现,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一段历史空白就此被填补,我国史前文化进一步被揭示。这个重要发现后来被定名为"裴李岗文化",有小型村落,有居住地,有墓葬,还有精致的陶器、石器等等。相同类型的发现表明,在距今8000年前后,我们的先民开始了定居生活,发展了农业和艺术,从而使中国史前文明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h5></div> 裴李岗遗址<br><h5>  位于河南省新郑市新村镇装李岗村西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以该遗址命名了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居址和墓地已经分开,典型陶器有三足钵、三足壶、鼎等。石器大量采用磨制技术,有锯齿石铺、鞋底形石铲、四足磨盘等,展现出农业生活的特色,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h5> <p class="ql-block">石铲(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镰(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p><h5 class="ql-block">细砂岩磨制而成,长条形弧背、凹刃,刃部锯齿细密,柄部上角凸起。裴李岗文化时人们通过原始种植获取更多的食物资源,石镰是定居与原始农业的产物。微痕和生物分析表明,它很可能也用于切割芦苇和草,同时用于采集树上的水果和坚果。</h5> <p class="ql-block">石斧</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 <br></p> <p class="ql-block">双耳陶壶(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钵(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壶(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铲(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p> <p class="ql-block">双耳陶壶(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郏县水泉遗址</p> <p class="ql-block">圈足双耳陶壶(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郏县水泉遗址</p> <p class="ql-block">石磨盘,石磨棒(石)</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约公元前6200~公元前5500年)</h5><p class="ql-block">河南郏县水泉遗址</p> 白家遗址<br><h5>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原油槐乡白家村东南,文化堆积以前仰韶时期为主,属白家﹣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出土的圆底钵和红三足钵的口沿上普遍饰棕红色宽带纹,有的碗底饰彩,是我国北方地区目前所知最早的彩陶。</h5> <p class="ql-block">三足陶罐(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h5><p class="ql-block">陕西临潼白家遗址</p> <p class="ql-block">陶碗(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p><p class="ql-block">陕西临潼白家遗址</p> <p class="ql-block">圆底陶钵(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h5><p class="ql-block">陕西临潼白家遗址</p> <p class="ql-block">三足陶钵(陶)</p><h5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约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h5><p class="ql-block">陕西临潼白家遗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