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高平先生辞世,哀痛之余,以此留念——

万龙生

昨天,从网上知悉(不是惊悉)高平先生于20日在兰州辞世,并不感到突然,只是悲上心头,不能自已。因为11月18日,他已经在微信中给我发过下面的文字,我心知那是在与我告别:<div><br></div><div>我无力得走不动路,胸闷得离不开氧,难受得彻夜失眠,厌食得什么都苦,大有风前残烛之感!我无恢复之信心符合规律,何日突然间离世也属正常。勿为冬之落叶而凄凄焉!<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忍住悲痛,我过了些时候才回了3段语音。翻译过来经过整理,意思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平先生你好,读了你的这段留言,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但是我想知道用什么也无法给你安慰,你也不需要安慰,反正吧,人嘛,你这样一辈子啊,将近百年呢,还是非常丰富的,留下了那么丰厚的文化遗产,足矣足矣,我还得好好向你学习呢,我永远也忘不了你对我们格律体新诗事业的支持,现在大致与你年龄相仿的梁上泉老师可能身体状况也不太好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世界曾经亏待过你,但是你反过来给予这个世界更多的回报,奉献了那么多,那是不成比例的。你的奉献已经载入了史册,而且今后还永远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历年赐赠的许多著作,都一起放在我的书橱里,你签名,亲自签名赠送的,赐予我的财富。我永远要好好地保存。</p> 此后,我也不敢再打扰他。这个不愿意出现的恶果至于来到了。毕竟上天的意旨谁也无法抗拒。 <p class="ql-block">我与高平先生交道不多,只见过几面,但是印象很深,我对他的敬重,怎么说也不夸张。还是从头说起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早是1990年代之初,我还在江北区文联编《银杏》诗刊,慕名向高平先生寄赠《银杏》,并不揣冒昧向他约稿,得到他热情的回应,目前手头还保留了他3封信稿。第一次称我同志,后来竟称我为“诗友”了,真让我受宠若惊呢。</p> <p class="ql-block">此后我调到《重庆日报》工作,不怎么写诗了,后来与现代派诗风扞格,干脆就基本搁笔了。直到21世纪初,得网络之便,退休之暇,重拾诗笔,且坚持新诗格律建设的方向,在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主办的多届世界汉诗名家论坛与高平先生相遇,发现诗观相近,相交甚得,加上都有杯中之好,就愈见融洽了。这20年来,除几次会议中可以畅叙外,我与高平先生在网络上联系甚多。他曾赠我好多本新出的著作,签赠时皆以诗友相称。</p> <p class="ql-block">恕我粗心,此书没有列入合拍:高平先生赐我的大作还有去年八月出版,今年一月签赠的诗集《译道》,即诗译老子《道德经》的奇书。这应是他最后出版的著作了。此前他还出版过《诗解【易经】》一书,可见他于中国古代典籍研究之深。这是多么难得啊!</p> 记得“东方诗风”论坛成立10周年时他曾题词祝贺:<br><br><h1>鸟有双翅,人有两腿,诗有格律与自由二体。提倡格律,永远有理。 </h1> ——庆祝“东方诗风”论坛成立10周年<br> 高 平 2012·11·23<br><br>我们十分珍视,将其影印在《东方诗风》诗刊庆祝专号的插页上。数我直言,他这样开明、通达的诗观,是诗界许多大佬所望尘莫及的! 这段时间,我也没有辜负高平先生的厚爱,在他寄赠的甘肃省作协编印的《评高平·二辑》收2012·1—2020·12期间评论高平作品的文章,其中有我4篇:<div>《“如月离云”说高平》</div><div>《久违了,诗中的警句》</div><div>《读高平60年诗选《赶在冬季之前·后记》</div><div>《略谈高平的二行诗》</div> 高平与时俱进,开设以《诗人高平》为名的新浪博客、微博,辛勤耕耘,诗文并举,截止今年8月,博文多达2867篇,其中二行诗截止今年3月,总数达2800首。他对诗坛始终非常关心,今年2月20日还贴出 《“非诗化”的现状与未来》一文,发表于《文艺报》今年2月20日第18期第2版!<div>大约他的病不轻,但他十分乐观,去年1月6日贴出了下面这首自况的诗:<div><br><div><h1>病中吟</h1><br>无力吸空气<br>四肢软如泥<br>腰背似有钢针扎<br>坐卧难撑起<br><br>有事只想打手势<br>懒得说言语<br>任何声音不愿听<br>见饭无食欲<br><br>做不完的治疗吃不完的药<br>儿子和保姆都费尽了力<br><br>遗嘱已签署<br>今生无憾事<br>活了九十一岁了<br>已经超预期<br><br>时刻准备着<br>到造物主那里去</div><div><br></div><div>由此可知,他受病魔折磨,忍受了多少痛苦!一直坚持了将近两年,才“到造物主那里”去报到!<br></div><div><br></div></div></div> 今年2月17日,他还在想着:<div><br></div><div><h1>向着百岁出发</h1><br>绕开名利的广场<br>不踩他人的肩膀<br>躲开诱人的陷阱<br>不嗮假暖的太阳<br><br>不染白了的头发<br>不算个人的旧账<br>不搭过路的便车<br>不拄借来的手杖<br><br>不怕祸从天降<br>不怕倒在路旁<br>只要道正脚正<br>能结一串芳香</div><div><br></div><div>这是他生活的信条,为人的准则,读之不能不令我肃然起敬。遗憾的是,他的心愿没能实现。大约是造物主在召唤他吧,他只能听命而去。据说上帝是优待诗人的,像高平先生这样的优秀诗人肯定会更受欢迎吧?<br><br></div> <p class="ql-block">我曾有一次得到高平先生的特别关爱:在甘肃的《敦煌》诗刊2014年卷他主持的《名家新作》栏目刊登了我的《习水箐山(六言六行诗14首)》是我当年在习水避暑的产物。高平先生的《主持人语》言简意赅,给予我很高的评价,对我是很大的鼓励。当然,这也是他留下的永久的纪念,对我是持续的鞭策。</p> <h1>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道不尽我的敬仰怀念。让我以高平先生的名作《心迹》结束这个美篇吧。《心迹》最先发表在1982年5月号《诗刊》上,翌年的1983年7月即选入长江文艺出版社版的《中国当代短诗选萃》,后来的1996年1月又收入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诗三百首》,接着到1999年9月再收入重庆出版社版的《新中国50年诗选》第三卷,直到2017年2月,还被作家出版社收入《诗刊社创刊60年诗选》。且不说高平先生的其他成就,就凭一首这样的诗,也该列入不朽之列了。下面是其中的一节:</h1><h1><br></h1><h1>人们诅咒一小时的浪费,</h1><h1>两小时的失眠,</h1><h1>祖国,却失掉过整整十年;</h1><h1>而我失掉的日日夜夜,</h1><h1>竟然超过了七千*!</h1><h1>但我不要那个字——怨,</h1><h1>我把这个巨大的数目,</h1><h1>看作是认购了一笔爱国公债,</h1><h1>用它买一块小小的方砖,</h1><h1>铺在人民的脚下,让</h1><h1>未来的大路多一点儿平坦。</h1><h1>*指诗人命途多舛,1958年被补划为右派,20年后才得到平反。</h1><h1><br></h1><h1>而此诗的警句更是金玉之言,令人永志不忘:</h1><h1><br></h1><h1>冬天对不起我,</h1><h1>我要对得起春天。</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附带说一句,先生去世后,我告知橡树,她特地收集资料,请云飞做了个内容详尽的美篇,她自己也写了动人的悼诗,做了美篇,均可与本篇参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记]末了,还容我表示对《新京都文艺》网刊编者笑五金先生的谢意:他居然主动把这个美篇转换推送。</p><p class="ql-block"> 12.23补记</p> <h1>【续记】看了这个美篇,俄诗翻译家、吾友杨开显写了一段悼念高平先生的短文,回忆了多年前与高平先生一次文字交,恰好是一种补充与印证:<div><br></div><div> 与高平先生关于诗的通信<br><br><h3> 也许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吧(不完全确定),我看到《诗刊》上一篇诗话,就写信去评说了一番,之后就丢下了此事,没再放在心上。<br> 可过了一段时间,接到一位署名高平的信(搬了多次家,此信找不到了)。<br> 看来,是《诗刊》把信转给他了。原来他是就我的诗的观点与我交流、讨论。他很客气,也很委婉,没有著名诗人指责诗歌爱好者或诗作者之意。<br> 他 说(大意),他认为我的今人做旧体诗应该废弃入声,按现代普通话押韵,允许突破平仄的观点也可行。但今天有人按唐宋以来的旧诗律写旧体诗,也应让他存在。就像骑马,他骑原来旧马鞍的马也是可以的嘛。<br> 看来,他对写旧体诗很宽容:既可以按适应现代普通话的新音律创作,也可以按自古以来的旧音律创作。<br> 我想,高平先生不仅为诗,为人也宽容吧。基于后来的30几年的了解,他确实是这样一位心存善念,心地宽容的长者。<br> 谨以此悼念高平先生。<br></h3><div><br></div></div></h1> <h1>【再续】2018-06-01的“东方诗风”论坛,我转发了高平先生的《夜半纪事》,刚才找出来,已经成为遗作。在86岁高龄,思维还这样活跃,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实在令人赞叹:<div><br>夜半记事</div><div><br>高平</div><div><br>拉开厚厚的窗帘<br>明月亮亮地扑面<br>看书看忘了时间<br>正是十五的夜半<br> <br>望着圆圆的明月<br>久久地不能成眠<br>李白苏轼的诗句<br>纷纷涌进了心间<br> <br>月亮照耀在中国<br>成了诗歌的源泉<br>多少人望月兴叹<br>多少人泪洒婵娟<br> <br>美苏纵然登月<br>传回荒凉图片<br>人的艺术需要<br>本与科技无关<br> <br>科技好比流水<br>艺术好比大山<br>大山一动不动<br>任水千回百转<br> <br>嫦娥吴刚玉兔<br>不坐宇宙飞船<br>遥看广寒宫里<br>依旧歌舞蹁跹<br> <br>人类不会毁灭<br>因为不失情感<br>艺术不会毁灭<br>人类不失童年<br> <br>月光依旧妩媚<br>星光依旧灿烂<br>地球依旧旋转<br>诗意依旧盎然<br> 2018.05.31<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