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泰始皇出生地纪念馆</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通过艺术浮雕、木版画等形式,以画叙事,将邯郸赵文化以及秦始皇在邯郸的八年成长岁月,呈现给观众。西区展馆为序厅,以大型浮雕“千古一帝”来展示秦始皇一生的丰功伟绩。东区展馆作为核心展区“邯郸岁月”,溯源秦始皇与邯郸有关的八个经典故事。最后,“秦赵畅想”作为开放空间,通过图书、影像资料等形式让观众对历史再回味。</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邯郸岁月</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帝王,他在位期间统一了六国,建立起空前辽阔的大秦帝国,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秦始皇出生在邯郸,邯郸也有着他的传说,他在邯郸八年,度过了难以忘怀的童年时代。在这里他有了最早的知识熏陶,也有了对世界的初识,对其一生产生着必然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秦赵共祖</p> <p class="ql-block">邯郸岁月</p><p class="ql-block">泰始皇诞生于战国未期一个烽火连天的战乱时代,此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学术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地阻碍。国家需要统一、民众向往统一,秦始皇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开启了国家统一的大业。</p> <p class="ql-block">秦异人为质赵国</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赵国,处于列国的中央,国都邯郸是当时最开放的城市,经济发达、富有繁荣,为世人所瞩目,齐、楚、燕、秦等地,甚至北方匈奴的人,都在邯郸留下活动足迹。战国后期,赵国成为与秦国实力相抗衡的强国,列国在邯郸的外交活动日益繁多,互派质子成为突出的现象。</p><p class="ql-block">秦国公子异人在赵国为质子,他的到来,让邯郸发生并演绎出秦赵最为曲折跌宕的历史故事。秦公子异人,是秦昭襄王太子安国君二十多位儿子中的一个,被秦国派到赵国作为质子,住在邯郸的廓城。因为秦赵之间的冲突,赵国对异人并不以礼相待。因此他虽然拥有贵族的身份,却生活清贫、门庭零落,颇为失意。</p> <p class="ql-block">虽然邯郸市井繁华,但作为秦国的质子,异人举目无亲,孤独寂寥,只得每日读书酌酒。但这位翩翩公子,却不肯萎靡下去,依然神情刚毅、气自浩然。</p> <p class="ql-block">吕不韦经商邯郸</p><p class="ql-block">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往来于各地的商人吕不韦,在邯郸见到异人,敏锐察觉到失意的异人是蕴含巨大商机的“奇货”。经过与父亲的深入探讨,吕不韦获得了“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的结论,决定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交际才能,帮助异人在政治上崛起。</p> <p class="ql-block">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商人,在繁忙的商业活动中历练得十分精明,并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经常能够抓住商机,看准机会,不断盈利,因此财富越来越多。</p> <p class="ql-block">吕不韦一次见到了异人,了解到他的境遇,立即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萌生出“奇货可居”的念头。作为精明的商人,吕不韦觉得,人生重大的机会来了。</p> <p class="ql-block">吕不韦回到家里,与父亲讨论经商与经营政治的关系。父子二人的争论,使吕不韦更加坚定了帮助秦国公子异人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吕不韦专意结识异人,帮助他置办华丽衣裳,招募了仆人,不惜以自己的财力和人脉为异人竭力服务,使异人以华贵的姿态经常出席各种社交活动。</p><p class="ql-block">吕不韦又积极奔走在邯郸与咸阳之间,结交秦国权贵华阳夫人,终于使异人成为安国君宠妃华阳夫人的养子。从此异人更名为子楚,取得秦王族的信任,为进入更高的政治阶层打下基础。</p> <p class="ql-block">邯郸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工商大邑,战国时期成为赵都。此时虽然时刻有着战争疑云的笼罩,但依然商贸云集、市面繁忙。前店后场的经营方式,在工商汇集的大北城随处可见。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偶有清雅小巧的酒肆,在闹中取静。</p><p class="ql-block">赵姬酒肆遇子异</p><p class="ql-block">吕不韦身边有位善于歌舞的赵姬,出身于“豪家”,美丽又神秘。异人同吕不韦饮酒时,见到这位女子,心生爱慕,请求吕不韦把她让给自己。吕不韦虽有不舍,但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将赵姬献给了子楚。</p> <p class="ql-block">赵姬原为“豪家之女”,因长平之战的影响而遭家庭变故,被迫以歌舞才能走入市井,献舞周旋于富商之间,顽强地生活。她因此结识了吕不韦,成为歌姬。虽然沦落,然而她那掩饰不住的华贵气质,却总是令人崇敬仰慕。</p><p class="ql-block">赵姬为子楚舞蹈,飞转轻盈,舞步是邯郸独有的跕(diǎn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舞(如同“芭蕾”一类的舞蹈),更让子楚倾倒,一见钟情。</p> <p class="ql-block">作为秦国公子的子楚,虽然离开故国在邯郸生活多年,却一直没有心仪的妻子。随着生存信心的提升,他渴望身旁能有夫人相伴,让青春的日子有着更多的炫丽,因此向吕不韦提出迎娶赵姬的请求。</p> <p class="ql-block">吕不韦虽然不舍,但想到自己对子楚的“政治投资”已经倾尽家业,须谋远大,于是决心成全二人。子楚与赵姬携手言欢,欣喜若狂,如同蝴蝶般飞舞而出,奔向宽阔的邯郸街头。</p> <p class="ql-block">赵都邯郸城遗址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泰昭襄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正月,秦始皇出生在赵国邯郸城中。他是秦昭襄王曾孙,秦公子子楚的儿子,其出生于正月,姓赵氏,名正。赵正虽然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但赵国邯郸“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的风气,也为幼小的他提供了一个富有文化情怀的环境,培养了其日后作为最高统治者刚勇果敢的气概与品质。</p> <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p> <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此战以秦占领韩国的野王开始,随后在长平展开攻伐,白起与赵括的直接对垒,成为最终导致赵军战败的关键因素。秦军获胜,并且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兵占据了长平。此场战争,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p><p class="ql-block">赵国由盛转衰转折点</p><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赵国作战失利,导致赵军丧师四十万;秦军占领长平,获得了进一步东进的战略基地,这成为赵国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p><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结束后,秦军于赵孝成王七年(前259)九月再度进兵攻赵,赵国由此拉开了邯郸保卫战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邯郸之战</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59年至257年,秦国与赵国发生了决定赵国生死存亡的邯郸之战。秦军占领长平后,乘势进围赵都邯郸,赵国联络魏、楚,在邯郸内外展开长达三年的城池攻守,最后取得了胜利。邯郸之战成功抵御了秦军东进的步伐,成为战国时期“连横合纵”成功抗秦的著名战例。</p><p class="ql-block">同仇敌忾 宁死不降</p><p class="ql-block">赵国面临秦军的包围,既缺少外援,又缺少粮食和兵力,形势十分危急。但邯郸守城将士上下一心,坚决抵抗。鲁仲连舌战魏国使者辛垣衍,倡言义不帝秦;毛遂自荐远赴楚国寻求支持,终成楚赵之盟。平原君赵胜更是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外有魏如姬窃符救赵,侯赢、朱亥设计夺军,公子无忌率兵入赵;内有虞卿结齐抗秦之策,李同三千勇士却敌三十里。多方面因素,促使赵国取得邯郸之战的最终胜利。</p> <p class="ql-block">长平之战结束后的冬天,秦历正月初一,寒风飞舞,赵正在邯郸的质子府里出生。子楚悲喜交织,儿子的出生,更使他下定“保护好自己,尽快走向权力高峰”的决心。赵正父子所处的政治环境,预示着他们一家这种喜悦的短暂。</p> <p class="ql-block">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乘着长平之战的胜利,派王龁(hé)围攻邯郸已近三年。邯郸城情势危急,赵国人迁怒于子楚,欲杀之。子楚深感到他已无法在邯郸再待下去,于是日夜与吕不韦商量办法,企图尽快离开。</p><p class="ql-block">秦军围城,赵兵巡逻。这天,子楚离别妻子,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想尽办法逃出邯郸城,投入秦营回国。三岁的儿子赵正和妻子赵姬,被留在了邯郸。不知道这次的离别,会在他们心上留下怎样的哀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正结交公子丹</p><p class="ql-block">赵国在楚、魏等国支持下打退了秦军,结束了邯郸之战,邯郸逐步顺复了稳定生活。留在邯郸城的赵正,在母亲艰辛的呵护下成长。</p><p class="ql-block">燕国的太子丹这时也质于赵国邯郸。年幼的二人,虽然还不太懂得社会环境的风云变幻,但同为质子的身份和地位,使他们同病相怜,成为玩伴,并结下了友谊。后来赵正回国做了秦王,就特地要求燕国把公子丹仍作为质子派驻到咸阳。</p> <p class="ql-block">在穷困压抑的生活氛围中,赵正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呀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少年,逐步成长起来。坚强的子楚夫人赵姬,扛着各种压力,把满腔的爱倾注在儿子身上。学会走路的儿子,笨拙,可爱,坚毅。</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经四岁的赵正已会满街乱跑了。这年夏天他在母亲的家里,与表哥赵兴任性地玩耍,还结识了来自燕国的质子公子姬丹。院内鸡鸭鹅悠游,天上飞鸟落在墙头。幼年的时光,不断揉进赵正的脑海里成为一生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邯郸丰富的民间生活,为赵正的成长提供了童年的快乐和富于想象的能力。他不断学习和汲取各种知识,并以敏感、细小的触角,开始观察并懵懂地思考世间人情故态。</p> <p class="ql-block">赵姬母子二人留在邯郸期间,虽然不缺吃穿,却经常受到赵国士兵的检查和监视,不得不经常搬家,东躲西藏。只是有着“豪家”门第的出生背景和暗中有力的保护,赵正母子才得以安然无恙。</p><p class="ql-block">赵姬经常告诉儿子,要他记住自己虽然成长在赵国,却是秦国的公子,总有一天要回秦国找到父亲的。对于出生在邯郸的赵正来说,此时母亲的话他仍是似懂非懂,但看那神态,犹如不安分的邯郸少年。</p> <p class="ql-block">母子流离终归秦</p><p class="ql-block">直到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子楚被确定为太子,不久秦国专门派来使节,到邯郸迎接秦公子赵正和子楚夫人赵姬立即回国,赵国为此派出了阵容强大的护送队伍。临行前,赵正、赵姬母子俩与邯郸的亲人挥手告别。</p><p class="ql-block">九岁的赵正,跟随着母亲赵姬,第一次离开赵国邯郸,来到秦国并踏上通往政治权力的大道。</p> <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回到秦国咸阳,赵正更名赢政。三年后父亲秦庄襄王去世,13岁的赢政登上王位。21岁亲政,秦国日益强大。十年后,秦军又一次把战火燃到邯郸城下。公元前228年夏天,邯郸城破,赵王迁被俘。这消息激荡着秦王政的心,32岁的他忍不住策马而至,又一次来到这出生和生活过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秦王政在他幼年玩耍的院子前伫立久久,仿佛唤醒他与母亲在这里艰难生活的记忆,回忆起与他一起玩耍的赵兴、公子丹,一幅幅画面让他更加辨别人生,深感命运前途的责任重大。这次邯郸之行,也开启了他通过巡视治理天下的大幕。</p><p class="ql-block">夕阳古道,秦王政走了。有人说他是来怀旧,也有人说他是为母亲报仇怨。邯郸是他唯一一次踏上六国敌国的都城,以及展示其依恋又冷酷复杂情感的地方。历史文献记载,他经太原回到秦都咸阳,把邯郸的消息告诉了母亲赵姬。之后,是赵姬离别人世...</p> <p class="ql-block">秦王再次至邯郸</p><p class="ql-block">回到秦国的赵正很快更名赢政。三年后,他登上王位,成为最强大的秦国国君,并在吕不韦等人的辅佐下,开始了顺应大势、统一六国的战争。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军在进攻赵国的战争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听到消息的秦王于是自咸阳亲临邯郸,再次走进这座令他记忆深刻的城市。看着这座熟悉却又陌生的城市,一个更为宏伟的蓝图已在心里描绘。</p> <p class="ql-block">巡天下遗命沙丘</p><p class="ql-block">泰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割据的混战局面,实现了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干余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p><p class="ql-block">秦王政在 39岁那年(公元前221年)实现天下一统,号始皇帝,自称朕。除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修长城,征南越,他还先后进行了五次大巡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前210年,50岁的秦始皇第五次巡行,至平原津染病,勉强行到赵地沙丘宫,七月丙寅这一天,驾崩。</p><p class="ql-block">身后留下的庞大秦帝国,又从此陷入历史的漩涡,而邯郸城,也在秦末的战火中续写着邯郸故事,承载着秦始皇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巡游天下图</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简要年表</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生于邯郸,逝于赵地。他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去世亦聚存着未解之谜。这是一座与秦始皇有着不可割舍的渊源、影响了他一生的城市,是一座承载了三千一百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这里通过对秦始皇幼年成长足迹的展示,也是为了让人们更准确地把握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进一步了解她在世人面前的风韵和魅力。</p><p class="ql-block">邯郸,就是秦始皇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武灵丛台(邯郸)</p> <p class="ql-block">丛台全称“武灵丛台”,据唐代颜师古著《汉书》记载:因楼台众多,“连聚非一,故名丛台”。据考证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在位于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时期,是为了观赏歌舞和军事演练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史载当时台上有天桥、花苑、妆阁等,因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当时名扬列国。</p><p class="ql-block">现台上存有武灵旧馆、洄澜亭、据胜亭及许多历代名人碑刻。</p> <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p> <p class="ql-block">赵氏先租</p><p class="ql-block">《史记》:“赵氏之先,与秦共祖。”“帝颛顼(zhuān xū)之苗裔孙曰女脩(xiū)。女脩织,玄鸟陨(yǔn)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传至第八代蜚廉,生恶来、季胜二子,恶来为秦氏始祖,季胜为赵氏始祖。季胜第四代造父,善御,为周缪王御,有功,赐以赵城(今山西洪洞县),由此得姓赵氏。西周末年,赵氏由周入晋,渐为公卿。春秋末年,赵简子时,“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件于诸侯”。赵襄子时,三家分晋,建立赵国。</p><p class="ql-block">公元前403年,赵国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公元前386年,赵敬侯即位,赵国自中牟迁都邯郸。</p><p class="ql-block">少年英奋</p><p class="ql-block">前325年,赵雍即位,即著名的武灵王。</p><p class="ql-block">武灵王年少继位“未能听政,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及听政,先向先王贵臣肥义,加其秩;国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礼”。</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18年,魏、韩、燕、中山互尊为王。赵雍独否,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令国人谓己曰“君”。赵国在纷争复杂的战国中期,各国争相称王的时期,根据本国的实际,坚持不称王,要求赵国人称君主为“君”,也显示了处于成长期的年轻的赵雍避免锋芒外露的独特眼光,为后来的锐意改革走向强大积累了舆情基础。</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07年,武灵王在肥义等辅佐下,已经成长为“胸开三尺,气雄万夫,志吞四海”的赵国国君。</p><p class="ql-block">为探寻治理国政之法,找到一条使赵国迅速强大的得力策略,他周访全国,并到达北部与胡人交界的边境。看到守边骑兵,身穿上衣下裤,衣衿(jīn衣襟,衣领交接的部位)左衽(rèn前襟向左掩),头戴易冠,脚蹬革靴,精于骑马射箭,促成他产生效仿胡服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力排众议</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春月,武灵王大朝信宫(今永年洺河北岸),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p><p class="ql-block">召楼缓谋日:“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又取蔺、郭狼,败林人于荏,而功未遂。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楼缓支持而群臣皆反对。武灵王召肥义谋曰:“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奈何?”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愚者閭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武灵王曰:“吾不疑胡服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p><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得到肥义、楼缓等大臣的支持,坚定了武灵王改革实施的决心。</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是一位德高望重而又固执的老臣,他对更换先祖章法的胡服改制极力反对,假称有疾不上朝;持保守态度的还有赵文、赵俊、赵造和周沼等宗室贵戚。</p><p class="ql-block">武灵王首先说服公子成。他派大臣王簇持书劝说:“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故原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簇谒之叔,请服焉。”</p><p class="ql-block">公子成曰:“臣闻中国者,盖聪明徇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能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佛学者,离中国,故臣愿王图之也。”王簇如实汇报,武灵王曰:“吾固闻叔之疾也,我将自往请之。”</p><p class="ql-block">武灵王来到叔父公子成家,陈之以情,动之以礼。“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与齐、中山同之,东有燕、东胡之境,而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故寡人无舟楫之用,夹水居之民,将何以守河、薄洛之水;变服骑射,以备燕、三胡、秦、韩之边。且昔者简主不塞晋阳以及上党,而襄主并戎取代以攘诸胡,此愚智所明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部事之丑,非寡人之所也。”一席话说的公子成无话可讲,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再拜稽首。第二天着胡服上朝。</p><p class="ql-block">武灵王对赵文、赵造、周沼、赵俊等保守派人物则持强硬态度,严厉痛斥:“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及至三王,随时制法,因事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礼也不必一道,而便国不必古。……圣人利身谓之服,便事谓之礼。夫进退之节,衣服之制者,所以齐常民也,非所以论贤者也。故齐民与俗流,贤者与变俱。故谚曰:‘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不及也。”赵文等乖乖地穿起胡服。</p><p class="ql-block">于是武灵王正式向全国颁发胡服令。</p> <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冲破重重阻扰,作为一项法令颁发全国。武灵王又将西北部军事重镇原阳(今呼和浩特市东)设立为骑邑,解散步兵和战车合编的军制,利用广阔草原蓄战马、征集牧民收编入伍,守卫边防。同时在内地训练骑射队伍。邯郸西北部的丘陵地带设有一处大型练兵场,名插箭岭,附近有铸箭炉等遗迹,即为训练射箭、制造箭簇和兵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胡服骑射壮大了国威军威,引世人注目。赵武灵王举办盛会庆祝胜利,鼓乐齐鸣,军旗招展,骑兵们头戴鴞(xiāo)冠,身穿胡服,脚蹬长靴,背挂箭袋,腰佩短剑,令旗一摆,战马奔腾,支支箭矢,应弦中靶,台上台下引起阵阵喝彩。稍时,琴瑟笙竽吹弹悦耳,钟鼓管萧演奏悠扬,赵女翩翩起舞,犹如天仙降临,瑞云摇影,白鹤翔空。赵武灵王兴奋之至,离座起舞,歌曰:“美人舞兮临丛台,拓疆域兮展雄才,战骐嘶兮飞鸣谪,壮士安国兮旌旗开。”</p> <p class="ql-block">代灭中山</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成功,激励他向北扩张,进而实现吞并中山,设置云中、九原北方边城,避函谷关与黄河之险,西出榆林,直击秦都咸阳之背,拓展疆土的雄图大略。</p><p class="ql-block">中山国(今河北平山县一带)是北方狄族建立的国家,初名鲜虞,后改中山。战国时期为“千乘之国”,有“地方五百里”的说法,势力范围在太行山东侧地域。当时中山国西控太行,东临平原,南北可绝赵之“代道”,曾屡次兴兵与赵为敌。</p><p class="ql-block">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统兵进攻中山国。右军赵裕,左军许钧,中军公子章、牛翦率车骑部队,赵希指挥胡、代军队,五路大军汇合曲阳(今河北曲阳),向中山国大举进攻。占领了丹丘(今曲阳西北)、华阳(今唐县西北)、鸱(chī)之塞(今涞源南)、鄗hào(今高邑东南)、石邑(今石家庄西南)、封龙(今元氏县)、东垣(今石家庄东北),中山国被迫献出四座城邑求和。</p><p class="ql-block">前303年,赵国再次起兵攻中山;前301年,复攻中山,中山君逃奔齐国。前296年,赵灭中山国,中山君被赵王迁到肤施(今陕西省米脂西北)。</p><p class="ql-block">乔扮入秦</p><p class="ql-block">武灵王继位后五年,娶韩国公主为夫人,生子赵章,立为太子。</p><p class="ql-block">前310年,武灵王游览大陵,入夜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我无赢!”白天上朝,武灵王言所梦美人,想见其状。大臣吴广闻听后将其女孟姚送入宫中,赢得武灵王宠爱,更名吴娃,是为惠后。生子赵何。韩夫人死后,吴娃成为王后,太子章被废,赵何为太子。</p><p class="ql-block">前299年,武灵王传位给赵何(赵惠文王),自称“主父”。命肥义为相国,李兑为太傅,公子成为司马,辅佐惠文王。</p><p class="ql-block">实行胡服骑射后,赵国势正威,武灵王产生吞并秦国的志向“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便辞王位,腾出精力致力于军事。</p><p class="ql-block">赵主父乔装打扮,“诈自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驰已脱关矣。审问之,乃主父也。秦人大惊。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而观秦王之为人也”。</p> <p class="ql-block">沙丘宫变</p><p class="ql-block">正当赵主父逐步实现称霸中原宏图时,赵国内发生了导致赵主父丧生的内证——沙丘宫变。</p><p class="ql-block">前296年,将长子章封为代安阳君。前295年,主父令惠文王临朝听政,“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此时惠后(吴娃)已死,看到长子章在弟弟何面前称臣,主父产生怜悯之心,又“欲分赵为二”:以赵何为赵王,赵章为代王,而以田不礼为代相。</p><p class="ql-block">赵章暗中与其相田不礼勾结,渐显谋权夺位之意。李兑察觉到了赵章、田不礼的阴谋活动,密告肥义曰:“公子章强壮而志骄,党众而欲大,殆有私乎?田不礼之为人也,忍杀而骄。二人相得,必有谋阴贼起,一出身微幸。夫小人有欲,轻虑浅谋,徒见其利而不顾其害,同类相推,俱入祸门。以吾观之,必不久矣。子任重而势大,乱之所始,祸之所集也,子必先患。仁者爱万物而智者备祸于未形,不仁不智,何以为国?子奚不称疾毋出,传政于公子成?”肥义曰:“不可。昔者主父以王属义也,曰:‘毋变而度,毋异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且夫贞臣也难至而节见,忠臣也累至而行明。”李兑曰:“诺。子勉之矣!吾见子已今年耳。”涕泣而出。</p><p class="ql-block">异日肥义谓信期曰:“公子章与田不礼甚可忧也。其于义也声善而实恶,此为人也不子不臣。今吾忧之,夜而忘寐,饥而忘食。盗贼出入不可不备。自今以来,若有召王者必见吾面,我将先以身当之。”</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95年,赵主父与惠文王何周游沙丘(今河北广宗大平台村),安阳君赵章亦从行。沙丘乃殷纣王所筑,至战国武灵王又在此建造离宫。</p><p class="ql-block">赵章认为这次出游沙丘,是他渴望已久夺权的极好机会,就纠集田不礼和亲信,企图发动政变。赵章诈称主父之命来召赵何,早有戒心的赵相肥义出宫探听虚实,结果被杀。赵章叛乱之事已泄,高信领兵围攻赵章。公子成和李兑带兵从邯郸赶来增援赵王。赵章一党落败,为求生路,逃入主父之宫。</p><p class="ql-block">公子成、李兑包围了主父宫,杀安阳君赵章。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觳(hú古代量器名)而食之,三月余而饿死沙丘宫。</p><p class="ql-block">武灵王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p><p class="ql-block">清人王烟《探雀宫月》诗云:</p><p class="ql-block">武灵遗恨满沙丘,赵氏英名于此休。</p><p class="ql-block">月去月来春寂寞,故宫雀鼠尚含羞。</p> <p class="ql-block">功业千秋</p><p class="ql-block">赵国从前453年立国,到前222年被秦所灭,历时232年。其中在邯郸建都169年,历经八代君主。在战国中后期,正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不仅创立了中国军事史上的骑兵,而且改革了中国传统的服饰,进而解放了固执僵化的思想意识,富国强兵,开疆辟土,使赵国达到鼎盛,跻身战国七雄。</p><p class="ql-block">赵武灵王时期,曾经伐灭中山,消除了赵国的心腹之患,实现了赵国国都邯郸畅通北地代地的目标,国势更加强大。又“北破林胡、楼烦”,除去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之患。西略胡地至榆中,迫林胡王献马。武灵王命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林胡便从属于赵。前297年,武灵王“西遇楼烦王于河西,而致其兵”,降服楼烦。为达到统制林胡和楼烦的目的,赵国在西北边境设置了云中、雁门二郡。</p><p class="ql-block">赵国此时已成为方圆二千里的大国,称雄于战国历史舞台之上。疆域西达今内蒙古的狼山,北至今内蒙古的乌加河两岸,南到漳河与魏两国交界。它占有今山西中部以北,河南北部,河北的西北部、中南部,陕西东北部,及内蒙古阴山以南大片疆土。赵国不仅地域辽阔,且兵强马壮,“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山东之建国莫如赵强”,成为战国后期唯一的能与强秦制衡的大国,为赵惠文王时期的军事外交和征战称强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赵国在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赵占有的山西大部、内蒙南部和陕西一小部分属西北高原,以畜牧为主;距邯郸较近的内地,以农耕为主。高原边地多少数民族,内地多中原居民。因此赵国文化明显带有二重性,即平原文化与高原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二重构成。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对赵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彪炳干秋的改革,又是后世各民族互学长处、包容融合的范例,激励后人不断进取,开拓创新。</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86年赵国疆域图</p> <p class="ql-block">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