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九_7_耦园</b></h1> <h3><b>耦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内仓街小新桥巷6号,始建于清代初年,原名“涉园”,于清末改称“耦园”。此园因在住宅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园,故名“耦园”,且“耦”与“偶”相通,寓有夫妇归田隐居之意。<br> 耦园三面临河,一面沿街,宅园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耦园布局以四进厅堂的宅地为中心,东西两园与住宅之间以重楼相通。分为中厅、西花厅与东花园三部分。 东花园较大,占地面积约4亩,布局以山为主,以池为辅的特点。其东南角有小院三处,总称为“城曲草堂”。西园面积较小,以书斋“织帘老屋”为中心,分隔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后院有湖石花坛,园北立有藏书楼。耦园内景观“黄石假山”,修筑于城曲草堂楼厅之前。</b><br></h3> <h1><b>历史沿革</b></h1> <p class="ql-block"><b>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保宁知府陆锦致仕归里后始构“涉园”于此,又名“小郁林”(今东花园)。取自陶渊明的《归辞》,“园日涉以成趣”。园不甚广,有观鱼槛、吾爱亭、藤花舫、浮红漾碧、宛虹杠诸胜。后一度由书法家郭凤梁赁居;继为崇明祝氏别墅。</b></p><p class="ql-block"><b>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涉园毁于兵燹。</b></p><p class="ql-block"><b>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苏,携妻归隐,购得涉园废址,聘画家顾沄在旧园基础上设计,重修扩建为一宅两园的耦园格局。</b></p><p class="ql-block"><b> 清光绪二年(1876年),新园落成,沈秉成将其易名为“耦园”,寓夫妇偕隐双栖、啸吟终老之意; 光绪十年(1884年),沈秉成奉诏复出任官他省,全家随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沈秉成至苏州治病,医治无效,卒于耦园。此后园内日渐破落,散为民居;</b></p><p class="ql-block"><b>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教育家赵善昌曾卜居于此,同住的还有省二女师任教的陈士弘、沈子期、章寅谷、章慰农以及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汪启愚等。</b></p><p class="ql-block"><b>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东花园曾租予杨荫榆创办二乐女子学社。杨被杀害后,东花园一度空关,园子日趋荒芜;</b></p><p class="ql-block"><b>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当代国学大师钱穆曾与眷属迎母住入东花园,其侄钱伟长曾同住此园;</b></p><p class="ql-block"><b> 民国三十年(1941年),常州实业家刘国均购下废弃的耦园,重加修葺。当时园子已完全破败,中部已成民居。</b></p><p class="ql-block"><b> 1950年,耦园中部大厅毁于火灾。</b></p><p class="ql-block"><b> 1956年,耦园归丝织厂管理,作为车间、仓库、宿舍、托儿所等场所使用。</b></p><p class="ql-block"><b> 1960年,经苏州市政府批准,划归苏州市园林管理处管理,并拨款6万元人民币责成整修。</b></p><p class="ql-block"><b> 1963年,耦园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1963~1981年,园林修建队迁入西花园办公。</b></p><p class="ql-block"><b> 1965年4月,东花园整修完工,于5月1日对游人开放。</b></p><p class="ql-block"><b> 1967年,耦园被封闭。</b></p><p class="ql-block"><b> 1968年,耦园被更名为“城东花园”,并延续关闭了十余年。</b></p><p class="ql-block"><b> 1980年,苏州市政府拨款10万元,耦园大修。</b></p><p class="ql-block"><b> 1981年,西花园改为园林技工学校,同年5月起,耦园归属园林技校管理,作为技校实验基地。</b></p><p class="ql-block"><b> 1989年,耦园局部整修西花园。</b></p><p class="ql-block"><b> 1990年,设立“耦园沈氏文物陈列室”。同年4月,耦园与东园、动物园合并成立苏州市东园管理处,耦园隶属东园管理。</b></p><p class="ql-block"><b> 1991年4月3日,苏州市政府将耦园一带划入平江历史文化保护区。</b></p><p class="ql-block"><b> 1993年,苏州市政府拨款680万元全面整修中部住宅和西花园,迁出全部住户。</b></p><p class="ql-block"><b> 1994年,耦园竣工后与东花园一并开放。 </b></p><p class="ql-block"><b> 1995年4月,耦园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1997年1月,耦园东花园维修,包括双照楼、城曲草堂、还砚斋、东长廊及山水间。</b></p><p class="ql-block"><b> 1999年5月,耦园中花园维修,包括门厅、轿厅、中厅楼上楼下及东花园长廊。</b></p><p class="ql-block"><b> 1999年9月7日,耦园水池清淤开始。</b></p><p class="ql-block"><b> 2000年4月,耦园西花园维修,包括藏书楼等。</b></p><p class="ql-block"><b> 2000年11月30日,包括耦园在内的苏州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会议批准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5月,大门口仿古围栏制作和北码头修复使用。</b></p><p class="ql-block"><b> 2001年6月25日,耦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2003年2月13日,耦园月池清淤泥,3月4日结束。</b></p> <b>要到“耦园”游览,从仓街与小新桥巷交汇的西端巷口进入,是原来游览“耦园”必经之路。</b><br><br> <b>上面的视频,因为有无名抽烟男的遮挡,大家可能对跨街门洞上面的砖额并没有注意,它可是由著名书法家周退密书写的哦。<br> 周退密,原名昌枢,1914年生于浙江宁波。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早年曾任上海法商学院、大同大学教授,后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参与《法汉辞典》的编写工作。1988年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收藏家、学者、书法家、诗人、文史专家,工诗词、擅翰墨,精碑帖,富收藏,大凡传统文人的雅嗜,他皆有造诣,郑逸梅先生曾称之为“海上寓公”。 周退密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十位百岁馆员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在传统诗词的创作、研究、著述领域成就卓著,也是一位学养丰厚的书法家,在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德高望重,倍受大家尊敬。他年过百岁后仍坚持诗词创作,挥毫题词,为这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珍品。2020年7月16日0时12分,知名文史大家周退密逝世,享年107岁。</b><br> <p class="ql-block"><b>但是现在,也可以从相门古城墙遗址的北端新建的一座门楼进去,通过一座新建的桥梁,再由小新桥巷的东端进入“耦园”。</b></p> <p class="ql-block"><b>进入大门之前,让我们首先看一下它的平面示意图,使大家对耦园的全貌有个大概的了解。</b></p> <h1><b>1_门厅</b></h1> <b>“门厅”位于小新桥巷中段,坐西朝南,南面是河道,临河处旧时有照壁。<br> “门厅”建筑简雅,面阔三间,约80平方米。梁架明露,硬山屋顶。纹头脊两头饰砖雕<font color="#ff8a00">《松鼠啜果图》</font>。西侧上置封火墙与邻屋分隔。正门四扇,为表面呈斜纹“人”字状竹片的板门。入口门槛木漆脱落严重,竹板门及两侧檐柱及柱间额枋均有掉色现象。<br> “门厅”现已改成耦园入口检票处,北面设检票点,东面展示牌上有大型耦园全景图,但指示作用甚微;西面一侧竖有电视屏,则可较为详细了解耦园的园内景况。门厅内部面向入口处放置一座大型木制双面屏风,正面的<font color="#ff8a00">《耦园简介》</font>,由吴溱先生所书。<br> 有关资料介绍,吴溱,1945年生于西安。自幼秉承家学,长期从事苏州园林文史资料工作。师从王西野、陈从周、顾廷龙、周退密教授学习古文、诗词、园艺、书法。著有《灞桥倦客吟草》、《灞桥词》、《不扫庭诗词集》。他是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江苏省楹联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除了书法家的身份,吴溱还是一个诗人,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苏州诗词协会理事、苏州曲园诗社副社长。<br></b><br> <h1><b>2_偕隐双山</b></h1> <b>从“门厅”进入第二进茶厅,需要跨过一个砖雕门,穿过一个天井。砖雕门砖额为楷书大字<font color="#167efb">【平泉小隐】</font>。 “平泉”原指唐朝高官李邺侯的别墅,后通指隐居场所。“小隐”则隐于野,说出了园主远离庙堂、浪逐江湖的心愿。<br> 该砖雕门高约5米,宽约3米,厚约0.6米,东西两侧为黑瓦盖顶的封火墙。衣架金门楼,单檐纹头脊,上下枋都比较简单,只做简单的纹头饰。两边兜肚分别雕刻着“山峦祥云孔雀”和“山石牡丹凤凰”图案。分别寓意男主人沈秉成对夫人严咏华的追求和男女主人高贵的身份。<br> 以爱情园闻名遐迩的“耦园”,园中景致大多成双成对 ,处处暗示男女主人地位相等 , 和睦相处之意。故而,第二进茶厅被取名为“偕隐双山”,表示园主夫妻俩成双隐居于此。<br> “偕隐双山”面阔三间,面积约90平方米。屋顶为硬山顶,纹头脊。明间南面为6扇长窗,北面两金柱间置6扇屏门隔断。天井内东西两侧各植有玉兰树一株,东侧还置有古井一口,内中依然可见井水,只是出于安全及保护的缘故,井圈石下用铁架丝网封住了。<br> 此厅正中屏门上是<font color="#ff8a00">《重修耦园记》</font>,由周退密撰,吴溱书。此两人前面已有介绍,从略。<br> 上方横匾刻有<font color="#39b54a">【偕隐双山】</font>四字,取自严永华《双山寓庐》诗句“<font color="#167efb">偕隐双山间,一廛差可托</font>”。表达沈秉成与严永华伉俪唱和、退隐山林的志向。落款“庚寅冬仲上浣七九翁江洛一书”。<br> 江洛一(1932.9—2012.6),字汀斋,号乐咏庐,原名禄烨,后改洛一,浙江嘉善西塘镇人。1951年毕业于苏州美专西画科。退休后连任平江书画院院长。能画擅书、通文辞、善鉴定,当代书画家、鉴赏家、作家。作品有《水乡晨曦》、《瑞光雪霁》,著有《苏州国画技术纵横谈》、《苏州近现代书画家传略》等。久居苏州,供职苏州,2012年6月16日因病逝于苏州。(庚寅年是1890年、1950年、2010年、2070年。经推算,此额应是江老先生在79虚岁时的2010年书写的)<br> 两侧有抱柱联“<font color="#167efb">逍遥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间</font>”。意思说,在喧闹的城市外逍遥,好像徜徉在山水之间。是晚清的金石家邓石如撰写的。<br> 邓石如(1743—1805年),怀宁(今安徽安庆)人。初名琰,字石如。因避清仁宗讳,遂以字石如称呼,更字顽伯,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等。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碑学大师。少年始好刻石,弱冠谒江宁梅镠。梅家多藏金石善本,使其专于摹习。客居梅氏八年,学既成,又客于两江总督毕沅幕府。三年后辞归。工书法、篆刻。书工各体,以篆、隶为最精,颇得古法,兼融各家之长,形成独特风格。<br> 从拍摄的对联照片来看,邓石如的签名落款确实清晰可见,但是,令人疑惑的是:邓石如1805年就已去世,怎么能够为1876年才重修落成的耦园书写对联呢?(间隔71年) 历史上的有些蹊跷真的让人费解。<br> “茶厅”(轿厅)是会见一般客人的地方,所以两边的家具摆设比较简单。只多一个背靠而没有扶手。可见坐在上面的客人身份地位仍然比较卑微。严永华是位才女,所以茶厅的两边墙壁上挂满了她的诗画作品。</b><br> <h1><b>3_载酒堂</b></h1> <b>过花厅,便到了第三进主人会客的“载酒堂”。名取自南宋戴复古“东园载酒西园醉”诗句,而诗句正好又和耦园的布局相契合。载酒是为了让人流连山水。三间高敞的大厅,让人不禁联想旧时主人招待宾客的场面。<br> 堂前照例是个庭院,种植金桂两株,与前面“偕隐双山”的庭院种植的玉兰相呼应,寓意“金玉满堂”。<br> 堂南入口处依然是砖雕门楼。门楼高约6米,宽约3米,厚约0.6米,东西两侧是黛瓦盖顶的封火墙。牌科门楼,硬山顶,顶部为哺鸡脊,屋檐下面为砖雕方形椽两层,至瓦楞前之滴水处。其下部为六朵一斗三升的斗拱托住上面之桁条,斗拱下面之上枋处除中间和两端有精细头式浮雕外,余均素面无饰。上枋下面有雕刻精细之砖雕回纹挂落,上枋东西两端饰倒挂砖柱花篮头。上枋之下砖额书有篆书大字<font color="#167efb">【厚德载福】</font>,砖额东西两侧兜肚处只雕一抹角矩形方框。下枋除东西两端处刻有回纹装饰外也是素面无饰。下枋下即为水磨方砖砌筑的两侧砖墩和中央两扇黑漆板门。这里的砖雕门楼在形制和装饰上略高于前一进的门楼。<br> “载酒堂”为园中主厅,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面积约150平方米。屋顶为哺鸡脊,一脊横贯,前后纵深尺度较深,超过厅宽,在平面上可划分为前廊、中堂、后堂及通道四部分。<br> 堂前有石制台阶三级,台阶上即为前廊,上部梁架起卷,梁雕祥云、花卉图案,四根檐柱间饰回纹挂落,两边各有木制栏杆,花结雕饰山石和牡丹花图案,回廊东西两侧各有一小门,东侧门楣上有砖额“<font color="#167efb">载酒</font>”,西侧门楣上有砖额“<font color="#167efb">问字</font>”,出自沈秉成“<font color="#167efb">卜邻恰喜平泉近,问字车常载酒迎</font>”诗句。东侧小门可通往东花园。<br> 前廊长窗后即为中堂,面积约70平方米。中堂步柱前梁架起卷扁作,为船篷轩形制,后面作复式构架,梁架上雕刻祥云、花卉等图案,木结构均做仿古红漆。<br> 厅堂正梁下挂有<font color="#39b54a">【载酒堂】</font>三字匾额,原为为网师园主人(做过江苏按察使)李鸿裔所书。但现在的匾额已由当代人曹兴福于1994年重写。(甲戍年:1874年、1934年、1994年、2054年、2114年。)<br> 曹兴福,1932年生,江苏张家港锦丰镇南兴村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40~1948年,先后在店岸小学、大南中学读书。1950年,参加征粮及土改工作,后成为乡、区基层干部。1966年始,先后在常熟、太仓等县任主要领导。1985~1992年,在南通、盐城市分别任市长、市委书记。1993~1997年任苏州市政协主席。现为苏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苏州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苏州市中外名人研究会会长,中国市长书画院院士。曾应邀为苏南、苏北、秦皇岛、杭州、上海、北京等地旅游名胜、文物古迹和自然保护区挥写了众多匾额和摩崖石刻题书。<br> 厅堂上挂一幅<font color="#ff8a00">《松下对奕图》</font>,不知何人所画(画面与傅抱石的同名《松下对奕图》不同)。旁边挂有卷轴对联,是1993年重建的时侯,王西野先生顺着南宋戴复古《初夏游张园》中的“东园载酒西园醉”的原句,再借陆游先生的词句“载酒园林,寻常巷陌”,附会成了一幅对联:<font color="#167efb">“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font>悬挂于中堂。对联由瓦翁书写。此两位先生在本人先前编撰的美篇中多有提及,不再赘述。<br> 屏柱上的楹联是:<font color="#167efb">“左壁观图右壁观史,西涧种柳东涧种松”。</font>意为:博古通今的主人,家里到处都是书,生活的环境遍植松柳,超然世外,桃源仙境。此联由被称为“清四家”之一的王文治书写。<br> 王文治(1730—1802年),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今镇江)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探花,官翰林侍读,出为云南知府。高宗南巡,至钱塘僧寺,见文治书碑,大赏爱之。内廷臣有告之文治者,招使出不应也。善画,工书,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合称“清四家”。著有《梦楼诗集》、《快雨堂题跋》。卒年73岁。 <br> 真是奇了怪了,又是一个故人为后人写对联的奇葩!大概是沈秉成用“移花接木”的办法集成的吧。<br> 厅内陈设为清式红木家具,摆放庄重严整,东西两壁墙上,各挂有红木镶嵌天然大理石挂屏两幅。<br> 中堂后部正中为6扇屏门,以此为界,通入后堂。后堂面积约为30平方米,进深约3米,北面两侧均各有6扇半窗,窗外小型蟹眼天井,后堂东西两侧可通往东花园和西花园,往北通道可进入第四进 —— “楼中厅”。<br> 载酒堂于50年代曾毁于火,现构为1993年按历史资料重建。<br></b><br> <h1><b>4_楼大厅</b></h1> <b>在“载酒堂”北面,即是第四进“楼大厅”。“楼大厅”是苏州古典园林唯一的“走马楼”景观。这里是五开间两夹厢的楼厅,高敞,上下两层,五楼五底,一抹褚红色。楼厅前的院落较大,东、西各建侧楼,组合成倒“凹”字形平面,自成一院,是家人居住私密之所。诗酒联欢,琴瑟和鸣。<br> 在“载酒堂”北面出口处,我们可以见到入园以后的第三处砖雕门。砖额<font color="#167efb">【诗酒联欢】</font>。该砖雕门有三百多年历史,砖雕门高约6米,宽约3米,厚约0.8米,东西两侧为黑瓦盖顶的封火墙。牌科门楼,硬山顶,顶部为哺鸡脊,屋檐下面为砖雕方形檐椽两层,至瓦楞前之滴水处。下部是六个一斗三升的斗拱,支撑着上面的桁架,斗拱之间有五朵浮雕花。 斗拱下的上枋为五幅神雕山林人物画,每一个场景都是天然山林,各有两到四五个角色,似为相送、相别或相遇之场景,然而却像一组相互交汇融合的场景组合。上枋东西两端装饰砖柱花篮头,雕刻的是狮子滚绣球。<br> 中枋整体被回纹浮雕环绕;砖额被祥云图案包围;中书楷书大字【诗酒联欢】,结字瘦长,点画硬挺直率,清峻超迈。东西两侧兜肚处各有一幅深雕作品,内容是以花树围绕的楼阁中两人对饮的场景,其中的楼阁,一为敞开,一有半窗掩映,楼下为一人骑马而来且有童仆恭迎的场面,似为诗酒酬客、联合欢悦的场景。<br> 下枋处为深雕人物画五幅,以花树山石为主要背景,人物或行或坐,似在对饮作诗,栩栩如生。<br> 再下面是水磨方砖砌筑的两侧砖墩和中央两扇黑漆板门。<br> 此处的砖雕门楼在形制和装饰上比前两进的门楼更为精致,等级更高。可惜该砖雕门楼的部分雕刻人物的头部在文革中被人为破坏,只留下了不完整的美。此门楼砖雕画亦说明园主追求向往之诗酒生活。<br> “楼大厅”底层中堂现在用于商业扩展场地,分时段的开演苏州评弹。站在门口招揽游客的礼仪小姐音色柔和,总能招呼到一些饶有兴趣的游客入内享受短暂的一刻。<br> “楼大厅”的底层布有回廊,回廊的顶部处理十分讲究,既要顾及美观,又要考虑楼层的承重,因此,梁柱,斗拱不仅粗大,而且还雕塑了花卉,装饰性的挂落也简洁大方,使得整个楼层没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左右两侧回廊敞开,墙面镶嵌书条,为元、明、清书法家墨宝。<br> “楼大厅”所在的庭院也较前面两进的庭院为大,两侧各植有植物两株,还各有花台一个。赋予“偶”的考量。<br> 在“楼大厅”的西侧,有一个通往西部的起隔断作用的小门,门上部砖额为<font color="#167efb">【锁春】</font>。</b><br> <b>从“楼大厅”西侧的【锁春】小门出去,是一个不大的天井,靠南墙有一个用水泥制作的现代案桌,上面放着一座水石盆景。正对南墙盆景的,是一个结构类似于“楼大厅”的楼堂,既无中堂屏门,也无匾额对联、壁画,装饰和家具都比较简陋。从【锁春】的含义分析,估计这里是接待女眷女客的地方。永葆青春,不就是大多数女性梦寐以求的向往吗!那么,我们姑且就叫这座楼堂为“锁春楼”吧。</b> <h1><b>5_藏书楼</b></h1> <b>在“锁春楼”的西面,还有一个门,是双开门。从这里出去,就是“耦园”的西园了。出门左拐,是一条朝南的狭长廊道,廊道的右侧(西面)有一个蛮大的庭院,庭院的北面就是著名的“藏书楼”(鲽砚庐)了。此为西花园主体建筑,分割房舍较多,为园主沈氏藏书之所。藏书楼高二层,园主沈秉成自题对联有“万卷图书传世富,双雏嬉戏志为宽”。这么大的藏书楼,想必藏书的数量是极多的。遥想当年,这里是翰墨书香,园主夫妇徜徉在书海之中,是那种物我两忘,心如止水的快乐。<br> “藏书楼”至今保存完好,但如今已书去楼空,缺少了书卷气。<br> 藏书楼也有它自己的秘密,据说,耦园有密道和密室,一个出口就在藏书楼。一米多宽的密道,将住宅区和东西花园都连通起来,而藏书楼里就有密室。《苏州杂志》曾刊载当年当事人的回忆,一处密室在楼道下,一个书架就是密室的门;另一处密室在楼顶上,楼顶的三根活动椽子就是一个很大密室的入口。解放前夕,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楼顶的密室里收听解放区的广播,刻印传单,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里散发,鼓动苏州的工人和学生护厂护校,迎接解放。可惜藏书楼是不能进入的,也阻止了人们的探秘行动。<br> 庭院的铺地也很有特色,有各色卵石和碎瓷拼砌成美丽的图案。院中有一口宋井,井圈已不是原物,是从别处移来的。由于它的存在,使得西园没有水池的缺憾得到了弥补。你看,井的四周,环绕着几个用湖石堆垒的花台,恰似小岛,让人产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臆想。“东池西井”,这口井与东花园的“受月池”就构成一组遥遥相对的对景。</b><br> <h1><b>6_织帘老屋</b></h1> <b>“织帘老屋”是园主沈秉成取意南朝沈辚士“仁帘诵书,笃学守节,终身不仕”之气节命堂。为其读书治学之处。<br> “织帘老屋”出自《南史沈驎士传》的典故。沈驎士,南齐学者,“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朝廷宣招为官不应。沈秉成以“一边织帘一边读书”为理想的隐居生活,因而将自己的书斋题名为“织帘老屋”。<br> “织帘老屋”,是西园主体建筑,四周湖石环抱,象征夫妻双双在深山读书,甘居清贫,织帘课读一生。<br> “织帘老屋”为硬山顶,鸳鸯厅式,屋架高大,门宕、窗宕及窗台均为砖细构筑,前有宽敞月台。<br> “织帘老屋”平面呈凹字形,西北角小屋叫做“心耕穆”。“心耕”就是写诗作文,出自女主人严永华的诗句:“砚田有岁占丰稔,毕竟心耕胜耦耕”。<br> 梁上悬挂的<font color="#39b54a">【织帘老屋】</font>匾额由晚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写。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何绍基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呵呵,又是一位去世年份早于“耦园”重修落成年份的故人。)<br> 中堂画卷为<font color="#ff8a00">《织帘图》</font>,不能确定是谁所画。<br> 画卷的两边挂有对联一副:<font color="#167efb">“织帘高士传家法,卜筑平泉负令名。”</font>出句将沈秉成与南朝沈驎士隐居读书,不慕名利的高德联系起来,因出于同宗同姓,故以“家法”相传,旨在赞美园主的品行。对句直接称颂沈秉成修筑耦园的雅举,赞其在社会上留有美好的声誉。此对联由王西野撰文,甲戌年(1994年)时九十二虚岁高龄吴进贤书。<br> “识帘老屋”屏柱上的楹联是:<font color="#167efb">“涧道馀寒雨氷雪,洞口经春长薜蘿“。</font>这是清代名臣左宗棠的撰书。意思说,涧水边的小道经历冬日冰雪后还留有寒气;山洞口春天长满薜荔和藤萝。出句取自杜甫《题张氏隐居》诗之一:“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阳到林丘。”讲的是初春傍晚山丘水涧的景色;对句出自杜甫《即事》“洞口经春长薜萝”,描写幽静、冷寂的山野景色。</b><br> <h1><b>7_湖石假山(与东园黄石假山对“偶”)</b></h1> <b>“织帘老屋”前庭园及四周湖石围抱,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遥相响应,形成对“偶”。湖石假山由采自西山的太湖石构成的岩溶地貌,所堆叠假山重恋叠嶂,幽雅窈窕,山中有洞壑,山坡有磴道,山顶有平台,湖石假山与逶迤的走廊,起伏的云墙,百年古树有机结合,组成了美丽的庭院,具有阴柔之美,不失为苏州园林之精品。</b> <h1><b>8_鹤寿亭</b></h1> <b>“鹤寿亭”位于耦园西花园,在“载酒堂”的西南侧,是一座连着廊道的半亭。亭顶部为圆作船篷轩,屋顶形式为卷棚歇山顶,亭内东侧靠墙,置杉木方桌一只,上摆一块据说是嘉庆时宫内的金砖,另配3只圆形石凳,有部分缺损。上方挂明式宫灯一只。亭西侧有四根檐柱,左右两根檐柱间有木制栏杆,正对西花园的湖石假山。<br> “鹤寿亭”内南北侧墙面上各有石制漏窗一扇,其形椭圆,鹤子式,内部有同心双环形似旋转状的水花纹,有旋转的动态感觉。两扇花窗同中略异,这暗合夫妇耦耕的主题,且两者于一亭,也暗含对 “双”的刻意追求。水代表阴,此漏窗喻意月亮,与东花园圆形太阳漏窗成对景,暗合“耦”字。<br></b><br> <b>亭内原有牌匾一块,为园主沈秉成所题,但已佚。原匾有沈秉成夫妇长跋,说明额名之由来。沈秉成在镇江做知府的时候,得到《瘗鹤铭》拓片,较所藏《瘗鹤铭》多出了“寿”、“鹤”两字,并有吴梅村的款识,故笃爱之,特筑此亭记之,并取“鹤寿”两字名亭。“鹤寿”即长寿,吉利之至。现匾额于20世纪90年代重置,上书行楷<font color="#39b54a">【鹤寿亭】</font>三字,款识为吴溱,但无沈秉成夫妇长跋。目前牌匾已被移至鹤寿亭西侧的方亭内部。<br> 原来如此,现在挂有<font color="#39b54a">【鹤寿亭】</font>匾额的方亭并非原来的“鹤寿亭”半亭。所以,我在美篇开头提供的<font color="#ff8a00">《耦园平面示意图》</font>上,标注为黑色字体的“鹤寿亭”,是园林部门提供的,只因它张冠李戴的挂上了<font color="#39b54a">【鹤寿亭】</font>匾额,而历史上真实的 “鹤寿亭”位置是在被我用红点及深蓝字体标注的地方。这种随意变更不可移动文物的做法显然不妥。</b><br> <h1><b>9_纫兰室</b></h1> <b>在“湖石假山”云墙之南,有一“长方厅”,面阔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名为“纫兰室”。“纫”,意指佩戴,屈原《<br>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之句,“纫兰”意指崇尚高洁的品格。<br> 此处环境幽静,给人一种出凡脱俗的感觉。原为才女严永华的书室。严永华闺中诗作《纫兰室诗钞》结集可能就是在这里创作的吧。<br> 现在的“纫兰室”内部装饰极简,除了方桌、茶几和几把靠背椅子外,旁无他物。不像书房,倒像是下人歇脚的地方,想必过去不会如此寒碜。<br> 东西两面各开一个六角形景窗,嵌卍字纹窗棂,简朴中透出一丝古意。卍字纹象征觉悟光明和吉祥如意。窗下栽种一丛南天竹,点缀着两个石笋,这样的搭配,在江南园林中较为多见。<br></b><br> <b>至此,“耦园”的西花园部份都已观览完毕。我们还得从“纫兰室”边的廊道朝北折返,回到“楼大厅”,然后去东部园区游览。</b> <h1><b>10_婚姻登记处</b></h1> <b>由于“耦园”是以“耦园住佳偶”的美誉著称于世,所以沈秉成、严永华夫妇两人相敬如宾、伉俪情深的爱情故事常作为后人效仿的楷模。苏州市的民政部门顺应民意,特意在“耦园”设立了“姑苏区婚姻登记处耦园服务中心”,需要办理结婚登记的情侣,可以在这里便捷地办理同样完备的登记手续。时不时的,这里还会组织举办集体婚礼,让他们的结婚仪式更有象征和纪念意义。<br> 从“楼大厅”东边的小门进去,就是“姑苏区婚姻登记处耦园服务中心”。它设在底层,二楼另作他用。</b><br> <h1><b>11_游船码头</b></h1> <b>走过“婚姻登记处”,又是一个侧门,从这里跨出去,就是真正的东部园区了。<br> 东花园是以黄石假山为主、读书楼建筑为辅的泉石胜景,这是耦园的精华所在。园中更是处处流露出双双归隐的情趣。<br> 侧门廊道的北端,是“耦园”的“游船码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园子南北都有驳岸码头是耦园的一大特色,是其他园林少有的。</b><br> <h1><b>12_樨廊(xī láng,近似音:妻廊)</b></h1> <b>廊道的南端,曲折南延,是一条被称为“樨廊”(近似音“妻廊”)的廊道,它和东面是“湖石假山”和“受月池”,再东面就是与它相对应的长廊 —— “筠廊”(谐音“君廊”)。虽然隔山隔水,但无法割断夫妻情怀。心有灵犀,两情相悦;举案齐眉,佳偶相配。</b> <h1><b>13_藤花舫</b></h1> <b>沿着“樨廊”朝南走,不多远有幢船形建筑,名“藤花舫”。因苏州是座水城,大凡园林均建有旱船。“藤花舫”其实是座面东而立的小轩,全部建在陆地,屋呈舫形,故名舫;又因其南面植有紫藤,花木扶疏,藤萝蔓挂,故名“藤花舫”。<br> “藤花舫”小巧玲珑,三面是窗,便于观赏园景。坐在室内外望,可见假山秀峰又有舫行于山溪之感。<br> 船舫内匾额:<font color="#39b54a">【藤花舫】</font>,系当代诗人、书画家钱定一于1987年(丁卯年)题写。<br> 钱定一 ,1915年2月生,江苏省常熟市人。擅长国画、装潢美术、诗词、美术史研究。1935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至国画系教授、苏州美协执行委员。1947年作品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玛迪逊市该市美术学会主办举行个人展览,1948年与上海著名画家老师吴子深联合举行画展于苏州青年会。1950年到上海从事美术装潢设计工作,曾任上海市食品工业公司产品包装装潢设计室负责人、上海工业展览会轻工业馆总设计。<br> 室内挂有一幅<font color="#ff8a00">《紫藤金鱼图》</font>,题款:<font color="#167efb">藤花飘香俭偶来。</font>2008年(戊子年)冬天画的。识别的签名是丽华,但是叫丽华的画家很多,本人无法断定,其中有个叫张丽华的最有可能。</b><br> <h1><b>14_无俗韵轩及枕波双隐</b></h1> <b>从“藤花舫”出来,继续沿着“樨廊”南行,旁边将出现一个庭院,从“樨廊”的豁口可以走过去。这是住宅区与西花园之间的过渡和铺垫。这个庭院不同于住宅区的石板地,而是一处小景致。院中三座太湖石峰,分别是“浮玉”、“白业”、“古月”,一株百年古松,数株桂树,就有了些许诗情画意。峰石旁有一座石制花座,原是为了放置兰花而设。<br> 庭院的南面,就是东园主要建筑之一的“无俗韵轩”,是女主人读书会客之所。<br> 正上方悬挂的匾额<font color="#39b54a">【无俗韵轩】</font>由清代最后一位秀才苏局仙老人所书。<br> 轩内的一副银杏硬对楹联原由清代书法名家何绍基所书写:<font color="#167efb">“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font>。现为启功先生补书。据曹林娣教授说,此联是何绍基集南唐诗人伍乔《庐山书堂送祝秀才还乡》诗句。意思说,酒熟月圆之时,在此饮酒赏月,凭栏水平如镜,池周花木,天空云月,尽收池中。清风徐来,微波涟漪,是何等的舒心惬意! <br> 堂上现置一条几,一靠椅。条几上放有笔架、砚台、纸簿等书写工具,有雅兴者可即兴挥毫,实在是园林管理者之雅意。<br> “无俗韵轩”东面花窗外有座半亭,名“枕波双隐半亭”,亭内墙上嵌有砖雕隶书体匾联,匾额<font color="#39b54a">【枕波双隐】</font>,对联:<font color="#167efb">“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font>相传此联为女主人严永华撰书。联语说,耦园住着一对隐逸归田,情真意笃的好夫妻,使城边开出一方吟诗论文的净土。花窗的木雕四角,刻有双鱼图案。<br> 严永华(1836—1890)沈秉成继室,字少蓝,号不书生,出生桐乡,工诗、书、画闺房三绝,为晚清一代才女。著有《纫兰室诗钞》、《鲽砚庐诗钞》、《鲽砚庐联吟集》。<br> 耦园负郭临流,闹中取静,是退隐佳处。沈秉成有“<font color="#167efb">不隐山林隐朝市,草堂开傍阖闾城”</font>诗句。严永华则有<font color="#167efb">“小歇才辞貢歇浦,得官不到锦官城。旧家亭馆花先发,清梦池塘草自生”</font>诗句。沈氏夫妇在耦园偕隐8年,诗歌唱和,伉俪情深。成为清代苏州城中一风韵雅事。</b><br> <b>在“无俗韵轩”边廊朝东折拐的地方,有个名叫“耦园”的月洞门,这是园内唯一注有“耦园”标识的地方,圆内有景,圆外也有景,因此成为园内的热门打卡点之一,年轻伴侣和婚纱摄影都喜欢在这里取景拍照。<br> 在月洞门的南面,是一个有竹篱围栏的庭院,再南面,就是“耦园”的<font color="#ff8a00">“南2出口”</font>了。</b><br> <h1><b>15_黄石假山(与西花园“湖石假山”成对景。对“偶”之景。)</b></h1> <b>我们在观览“无俗韵轩”和留足“耦园”月洞门的时候,都会看到大片用黄石堆垒的假山。没错,这是东园不会被忽略的主景 —— “黄石假山”。 它的位置在东花园中部,东南面毗邻“受月池”,一山一水,构成绝佳的山水风景。<br> 该山以黄石为材,高不足5米,占地约300平方米。叠石手法自然,是苏州各园中较为成功的一例,同样是清初涉园的遗物。假山有东、西两部分。<br> 东部较大,其北面“城曲草堂”前的石径可通山巅,东为平台,西为石室,室东侧石壁上刻“留云岫”。平台之东,山势增高,转为绝壁,直削而下临于池中,绝壁东南角设蹬道,依势降及池边,此处叠石气势雄伟峭拔,是全山最精彩的部分。绝壁东临水池,此处水面开阔,假山体量与池面宽度配合适当,空间相称,自“山水间”或池东小亭隔岸远眺,山势陡峭挺拔,体型浑厚。主峰上存有“搅云洞”一个,更加增添了“黄石假山”的深邃感。<br> 假山西半部较小,自东向西逐级降低,坡度也渐平缓,西南边缘止“于无俗韵轩”的东壁及曲廊。次山名“桃屿”,山上有平台,叠竖向黄石,置石桌、石凳。<br> 东西两部分之间辟有谷道,宽仅1米余,两侧削壁如悬崖,形如峡谷,故称“邃谷”。<br> 东花园的“黄石假山”与西花园的“湖石假山”互为对景,对“偶”之景。</b><br> <h1><b>16_受月池(与西花园古井成对景。对“偶”之景。)</b></h1> <b>“受月池”位于东花园中心,“黄石假山”东南。从“黄石假山”东南蹬道而下,即到池边。该池南北狭长约40米,最宽处约10米。南起“山水间”下,北止“望月亭”。“受月池”岸多为黄石,按石之纹理曲折叠筑,以显其自然风貌,特别是在池之西北,与黄石假山结合部作悬崖绝壁直插池中,更显自然。水池中端横跨东西建一曲桥,近处水池西北的黄石假山绝壁上,刻有隶书“受月池”三字,现因水位升高,没入水下。<br> “受月池”与西花园“藏书楼”(鲽砚庐)庭院内的古井成为对景,对“偶”之景。</b><br> <b>“宛虹杠”(宛虹桥)位于东花园中部,东西横跨“受月池”,跨度约4米,构成水池的中心景观。高架高栏平桥,三曲,八柱,金山石材质,石柱上下均有柱形栏杆相连,东西贯通,形成镂空桥栏。有一柱上刻有<font color="#ed2308">“宛虹杠”</font>三字。<br> “宛虹杠”北临“黄石假山”;西接“樨廊”转折向东处,由此可通向园洞门、“枕波双隐”;东连“吾爱亭”而通“筠廊”;南可望及“山水间”,北可看到“城曲草堂”和“双照楼”。此桥在清初涉园时已建。</b><br> <h1><b>17_山水间</b></h1> <b>“受月池”南侧对岸建有一座水阁,挑水而建,为八米见方之水榭式建筑,四角飞檐高翘,轻盈欲飞,两歇山塑有“松鹤”“柏鹿”浮雕,工艺精美,四周置“美人靠”,可小憩观景。阁中有块匾额【山水间】,是清代康熙年间书法家沈荃撰写。(呵呵,又是临摹集成的吧。)<br> 沈荃(1624~1684),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探花,授编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卒谥文恪。学行醇洁,书法尤有名。他工书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br> 水阁座南朝北,面临水池,可见一座曲桥平架水上。在水阁中与友人对酌,有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逸兴,“山水间”的名称由此而得。<br> 水阁制作精良,北面长窗落地,南面饰有杞梓木“岁寒三友”落地透雕门罩,宽四米,高三米,为明代作品,缕雕有“松”、“竹“、“梅”。雕艺精湛,堪称一绝,是苏州稀有文物。东西山墙嵌以红木透雕漏窗,使室内外情景相融。北侧廊柱上挂有一副对联:<font color="#167efb">佳耦配当年林下清风绝尘俗;名园添胜概门前流水枕轩楹。</font>为扬州李圣和撰句并书。出句说沈秉成夫妇花前月下,优游唱和,伉俪情深。联句中“林下清风”本指妇女飘逸风致。《世说新语•贤媛》篇称晋代王凝之妻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这里借喻沈秉成、严永华夫妇的风致。对句描绘耦园优美的地理位置及空间环境。<br> 李圣和(1908-2001),原名惠,别号印沧老人,江苏扬州人,幼年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书法、绘画,并钻研古典文学,尤工诗词,有诗书画“三绝”和“扬州女才子”之称。曾任江苏省第五届政协委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扬州诗词协会会员,扬州文联委员、扬州国画院美术师,著有《李圣和诗书画集》行世。曾受邀为人民大会堂江苏厅创作国画。扬州瘦西湖公园南大门有其书写的楹联。<br> “山水阁”在水池南端,是东花园赏山水风景最佳处。从“山水间”内向北远眺东花园,山峦起伏,曲桥潭影,山水相依,美不胜收。这里据说是女主人弹琴之处,在此操琴,必然心旷神怡,定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来。面对这样的高山流水,沈氏夫妇伉俪情深,堪为人间知音一双,正和“耦园住佳偶”之联语。</b><br> <h1><b>18_魁星阁</b></h1> <b>在“山水间”的南面,有一座祭祀文曲星的二层楼阁,叫“魁星阁”。魁星,即“奎星”,古人认为它是主宰文章兴衰之神,古代读书人极为尊崇。用作阁名,期望沈家子孙在此读书,科举考试一举夺魁。<br> “魁星阁”为重檐楼阁建筑,卷棚歇山顶,面积约20平方米。戗角上为双牡丹花纹饰,下为双桃纹塑饰。向北突出于樨廊外,底层东、西、北三面为木板上置和合窗,窗格做冰凌纹,楼梯架沿廊贴墙处。</b><br><br> <h1><b>19_便静宦及听橹楼</b></h1> <b>在“魁星阁”的东面,与阁道相连的是“便静宦”,而“便静宦”的上面就是“听橹楼”。一楼一阁恰似一对情侣佳偶,亦与耦园的“耦”字合意。“宦”,同“颐”,意为平和、颐养精神,“便静宦”,意思是随游至此,清静地颐养精神。<br> “便静宦”坐东朝西,面积约40平方米。其东、南面为墙,西、北面为栏杆裙板和冰凌纹半窗,方砖铺地,西侧之南置长窗2扇供出入。“便静”即入静之意,“宧”为东北之方位,因耦园在苏州城之东北方位,故称之。东侧靠墙,置清式藤面红木嵌圆镜屏背湘妃榻1只。南北靠墙依窗,各置清式红木嵌大理石背椅2只,配清式红木茶几1只。厅中置清式红木嵌大理石台面圆桌1只,配清式红木圆凳4只。厅内挂着一块<font color="#39b54a">【便静宦】</font>匾额。款署“丁卯(1987)长至节后二日徐穆如,年八十四”。</b><div><b> 徐穆如(1904~1996),初名徐观,又名洁宇。祖籍江苏无锡,生于上海。15岁起,先后师事于吴昌硕、吴观岱,兼擅金石书画和摄影。16岁即开始鬻字。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书画作品刊载于《神州国光集》、《中日美术》、《东南揽胜》诸杂志。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二届美术作品展、国际书法展、中日书法交流展。自撰五言诗篆书作品,被黄河碑林摹勒上石。苏州拙政园有其竹刻楹联。<br> “听橹楼”依围墙转角而建,与外面的内城河仅一墙之隔,船舫来往,欸乃!欸乃!橹声不断。贴合陆游《发丈亭》诗中“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诗意。严永华作有“橹声频欸乃,花气自清幽”诗句。<br> “听橹楼”上也有匾额<font color="#39b54a">【听橹楼】</font>,许宝骥书。许宝骥,浙江杭州人,又名许介君,民革中央委员,《团结报》社长,红学家俞平伯妻弟。遗憾的是:听橹楼暂不对外开放。</b><br></div> <h1><b>20_吾爱亭</b></h1> <b>看过“魁星阁”、“便静宦”,踏着石径走到池塘东侧,石台高处一座方亭名“吾爱亭”。卷棚歇山顶,亭西、南、北三面均为和合窗。吾爱,语出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诗句:“众鸟欣所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用作亭名,表达园主超脱名利,隐退山林的志向。方亭小巧玲珑,四周花木茂盛,黄石点缀其间,环境十分幽静。<br> 厅内<font color="#39b54a">【吾爱亭】</font>匾额由当代书法家吴进贤书写。此人在我以前的美篇中已有介绍,不再赘述。<br> “吾爱亭”、“山水间”都傍依“受月池”,据说沈妻严咏华在“山水间”弹琴,而沈秉成则在“吾爱亭”听琴声下棋。琴瑟传情,爱意无限。“耦园住佳偶,城曲筑诗城”,何不让人赞美、羡慕。<br></b><br> <h1><b>21_筠廊(yún láng,谐音:君廊) 与樨廊(妻廊)互为对景。对“偶”之景。</b></h1> <b>我们在观览“吾爱亭”的时候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在“吾爱亭”的边上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曲折廊道,廊道很长,南抵“耦园”最南端的“便静宦”、“听橹楼”,北达“耦园”最北部的“还砚斋”、“对照楼”和“城曲草堂”。这条长廊就是“筠廊”。(它的谐音是“君廊”),与“受月池”、“湖石假山”对面的“樨廊”(它的近似音是“妻廊”)互为对景,对“偶”之景。<br> “筠廊”,临水而筑,廊外伴植丛竹,廊中建有<font color="#ed2308">半亭</font>,东墙上有花窗,以瓦片搭砌为主,以内空心圆圈为中心,火焰纹向四周发散,纹头成如意状,构成漏窗之内框,窗框外以如意纹围边,形成完整的圆镜式漏窗,拟日纹象征太阳,故称为“太阳花窗”。该“太阳花窗”与西花园“鹤寿亭”的“月亮花窗”互为对景,对“偶”之景。<br> 该半亭下有水道与园外河道相通,贯通“受月池”,因此,“受月池”虽小,却是活水。<br> 在“筠廊”接近“望月亭”的廊道壁上,还有王文治的一幅<font color="#ff8a00">《抡元图》</font>刻碑,上有王文治所绘枝叶间挂着的三个香橼,并有<font color="#167efb">《题虞山座主闱中画香橼》</font>七言长诗一首及跋文一段,叙说缘由。这是沈秉成夫妇得到丹徒王文治同乡包子丹赠送的《抡元图》后 ,喜欢至极,花重金请篆刻名家钱新之将其刻石成碑,夫妇俩还分别题字,并在后面盖上了代表他们心心相印的联珠印。<br> 人王文治是1760年的探花,人称“淡墨探花”。那一届科考的状元是我们苏州人毕沅。</b><br> <h1><b>22_望月亭</b></h1> <b>“筠廊”的北端是“望月亭”,为“筠廊”向西凸出的一座方形建筑。卷棚歇山顶,面积约7平方米。南、西、北三面为和合窗,下部为砖细矮墙,筑于石基之上。为观赏受月池中月色美景而建,故名。亭西靠窗,置杉木方桌1只,上摆金砖1块。<br> “望月亭”亭位于水池东北端,为园中赏月佳地。古人赏月,不但看天上,还要看水中月亮倒影。每当明月初升,浩月当空,天上之月,水中之月,尽收眼底。</b><br> <h1><b>23_还砚斋及双照楼(茶室)</b></h1> <b>从“望月亭”北面的廊道门再朝北走,可见一排座北朝南的二层楼,东侧楼下二间名“还砚斋”(还研斋)。斋名是因玄祖东甫先生失眺砚而由其元孙沈秉成复得的传奇而来。据曹林娣教授说,耦园有两处书房名“还砚斋”,此为东斋,原有俞樾篆书题匾,并有款识:“东甫先生(名炳震)为吾郡老辈,生平致力于经学、史学、小学,实为乾嘉学派导其先河,莫年所用一砚,久已失之,今为其元孙仲而访所得,因以名斋。”<br> “还研斋”是园主人沈秉成读写所在,“研”取其谐音即“硯台”之意。银杏木的地罩将斋内外一分为二。内室屏门上方悬挂的匾额是【还研斋】,原由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题写,现由湖州谭建丞补书于1987年。<br> 后壁挂有一幅《松荫读易图》,画的是一位长者在松下依石而坐,认真研读《易经》。<br> 旁边有副对联:<font color="#167efb">闲中觅伴书为上,身外无求睡最安。</font>全联表达园主人超凡脱俗的隐逸生活。为石庵居士刘墉撰书。<br> 上联跋:“刘石庵相国一生忠正,为国为民,两袖清风,故谥之曰‘文清’。其书法之妙,盖由颜鲁公、苏文忠公两家所来也,当与翁谭学士齐名,国朝书家以翁、刘、梁、王为四大家,信无虚语耳!叔末张廷济题。”<br> 下联跋:“刘文清公书从苏髯翁遗意而来,兼及颜平原,而笔端变化不愧为四大家中第二也。此联益见精妙,得为鉴赏者争宝之。丙辰暮春三月既望后三日。翠山房归安吴云跋。”<br> 刘墉(1719年-1805年,又作1720年-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人称“刘罗锅”,山东诸城人。其父为军机大臣刘统勋。清代乾隆时期政治家、书画家、文学家、史学家。<br>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后任广东乡试正考官。乾隆二十年(1755年),因父办事失宜,被一同革职提交刑部。次年调任江苏学政。1763年,升任太原知府,后因下属侵吞国库银两一事,判斩监候。次年被乾隆帝赦免回京。其父病故后,回山东老家守制。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委任为江南乡试正考官,出任江苏学政。嘉庆二年(1797年),授体仁阁大学士,奉命前往山东审理案件。嘉庆五年(1800年),加太子少保衔,奉旨协办和珅及其党羽营私舞弊、贪污、擅权案。嘉庆六年(1801年),任会典馆总裁官。嘉庆八年(1804年),刘墉病故,享年85岁。<br> 写跋文的两位,张廷济、吴云,都是清代书法家。<br> 张廷济(1768年-1848年),原名汝林,字顺安,号叔未,又号说舟、未亭、作田、竹田、兰亭亭长、眉寿老人、海岳庵门下弟子,浙江嘉兴新篁人。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张廷济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解元。工诗词,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鼎彝、碑版及书、画甚多。精于行书和楷书,初摹钟繇、王羲之,五十后出入颜真卿、欧阳询间,晚年兼法米芾。<br> 吴云,嘉庆十六年(1811)生,光绪九年(1883)卒。浙江归安(今吴兴)人。字少甫,号平斋、榆庭、愉庭、抱罍子,晚号退楼主人。斋堂号有两罍轩、二百兰亭斋、敦罍斋、金石寿世之居。晚清著名收藏家、画家。吴云精通书法,以颜真卿为宗,又工画山水及枯木竹石,最喜画山水扇面,超逸清旷,颇有云林笔意;兼治印章,泽古功深,用刀、布局均得古趣。他的书法,时人评价极高,顾文彬云:“书法之妙,轶伦超群,所摹十七帖,浑厚古雅,直逼右军。”俞樾云:“平斋语言妙天下,而书法之工足以副之,人得其片纸只字,视同求璧。”<br> 本人较真,发现刘墉和张廷济都是故人,何以为后人沈秉成的“还砚斋”作对联作跋? 但从跋文的内容看,杜撰造假倒也不是一件易事。 真的令人费解!</b><br> <b>“还砚斋”的楼上是“双照楼”,是“城曲草堂”建筑群的最东端。面阔三间,面积约70平方米,楼内楼板、装折均为杉木,南面木格半窗,明间北面向后凹突,上置回纹挂落,东、西次间北面各置6扇木板门供出入。楼区东端略向南突,呈曲尺形,三面临窗,视野开阔,据说可观赏日月双照。 <br> “双照楼”是历来苏州文人雅集的地方。朝南的梁上挂着【补读旧书楼】匾额,款署“仲复仁弟大人,同馆愚兄张之万”。 张之万(1811年-1897年),字子青,号銮坡,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刘八里乡双庙村)人,张之洞堂兄。晚清大臣,书画家。是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张之万四岁就开始读书,十八岁进学。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状元及第。同治间,署河南巡抚,移督漕运,历江苏巡抚、闽浙总督等。光绪八年(1882年),复召入见,授兵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次年,调补刑部尚书。光绪十年(1884年),入军机处学习行走,兼署吏部尚书,协助慈禧,筹建颐和园事宜。历任任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会典馆正总裁。光绪十五年,补授大学士,管理户部。光绪帝大婚,加太子太保衔,授体仁阁大学士。光绪十八年(1892年),授东阁大学士。二十年以总办慈禧六旬万寿庆典,赏双眼花翎赐用紫缰。二十二年致仕,赏食全俸。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卒。<br> 补读旧书楼这个名字,现在能查到的资料,说的是取自陶渊明诗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说的是田地既耕又种了,是时候回去读喜爱的书了。“补读旧书”,神在这个“补”字,也韵在这个“补”字。人在仕途,为求名利,自是要奔走经营,劳劳役役,难得有闲散心境,静心读书。待有朝一日,终于如愿以偿,日日与书为伴,书卷多情似故人,甚至恨不得读尽前人书,将那些遗失的读书时光都补回来。表达了园主夫妇向往着读书学习式的隐居生活。<br> 1934年,现代国学大师钱穆在此侍奉母亲,专心著述,完成了《史记地名考》、《国史大纲》等著作,自称皆得择地之助。其侄子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也曾同住在此。<br> 现在的“双照楼”开设为茶室,拐弯抹角的,生意清淡。</b><br><br> <h1><b>24_安乐国</b></h1> 在“还砚斋”的西边有间小屋,名“安乐国”,内挂匾额<font color="#39b54a">【安乐国】</font>。据曹林娣教授说,题额取意于宋代理学家邵雍所居的“安乐窝”。邵雍题有《安乐窝铭》:安莫安于王政平,乐莫乐于年谷登。王政不平年不登,窝中何由得康宁。表示园主淡薄名利,隐退山林之志,欲将园子当作他们归隐山林的安乐国。<br> 曹林娣(1944.8—),笔名林棣,江苏无锡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2年2月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先秦两汉文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专业中国园林文化方向博士生导师,苏州市园林局顾问,苏州园林学会和苏州古建学会理事,《中国园林》杂志第五届编委。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台北东吴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园林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br> 此室夹于“城曲草堂”和“还砚斋”之间,是园主与宾客宴隙小憩之处。<br><br> <h1><b>25_城曲草堂</b></h1> <b>在“安乐国”的东面,连接着的建筑就是“城曲草堂”。它位于东花园北侧,坐北朝南,正对“黄石假山”,是东花园主体建筑。堂名取自李贺《石城晓》中:“女牛渡天河,柳烟满城曲”,寓意沈氏夫妇不羡慕锦衣玉食的生活,甘愿过着草堂白屋的清苦生活,这里也可以看出夫妻二人的隐逸思想。<br> “城曲草堂”为重檐两层楼厅,横跨整个东花园北端,高大宏敞。楼下居中三间悬额<font color="#39b54a">【城曲草堂】</font>,清梁同书书于戊辰之夏书。<br> 梁同书(1723~1815),字元颖,号山舟、不翁、新吾长翁,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乾隆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书法兼数人之长。师法赵、颜,出入苏、米,笔力纵横,纯任自然,自立一家。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合称“清四家”,又与梁嗽齐名,有“南北二梁”之称。<br> 奇怪,查询下来的戊辰年份是1808年、1868年、1928年......。最有可能的年份是1868年,但老梁已经走了53年啦。再说,1868年时沈秉成重修的“耦园”还没有落成呢。历史悬案又一桩。<br> “城曲草堂”面积约70平方米,堂前檐下为回廊,东西贯通,廊前上置回纹挂落,下置木雕栏杆,花结雕饰山石牡丹,方砖铺地。耦园居城东北隅,园外城墙盘桓,护城河环绕,天然形胜,沈氏得乾坤石城曲草堂旧题,与园景意合,故以此命名。“城曲草堂”不柱间明间置长窗6扇,两次间下置裙板上为和合窗三排。明间前布柱处有纱槅两扇分置两侧,纱槅之间上方有葵式万川飞罩一架,中雕收翅蝙蝠衔磐连双鱼纹雕饰。主间与两次间以裙板及和合窗分隔,两次间后面各有长窗6扇,长窗后面均有木制楼梯,可供登楼。堂内陈设红木家具。明间后部为7扇屏门,窗芯嵌有山水条幅,组成一幅山水通锦。两次间内的窗芯上则嵌有书法12幅。<br> 城曲草堂”正门旁纱格上有字对一副:“<font color="#167efb">卧石听涛,滿杉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font>。将自然界的山石、松色、涛声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作用于人视觉听觉自然景色,如同一片天籁之声。此对联由郑定忠书写。<br> 郑定忠,号白云楼主,苏州人,工书法,是解放后苏州地区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原江苏省书协会员,苏州市书协理事。<br>“城曲草堂”的前面是露台,一块石板架在几块湖石上,想来是一张琴台。夜色如水,对月操琴,不亦乐乎。<br></b><br> <h1><b>26_储香馆</b></h1> <b>“游船码头”通道的东边,在“城曲草堂”的西面,有幢小房名叫“储香馆”。它是“城曲草堂”西延的重檐平屋。面积20平方米,东、西为墙,南、北下为裙板,上置和合窗三排,南、北各有一门,南门公出入,北门通向馆内小室。该馆前临庭院,院中遍植丛桂,每至中秋桂花飘香,满室芬芳,故名。馆后有天井,植有山茶、南天竺,环境十分优雅。 “储香馆”原为沈家子孙读书处,在桂香之中读书,隐含勉励子孙勤奋学业,争取蟾宫折桂。</b><br><br> <p class="ql-block"><b>好啦,从西花园到东花园,“耦园”的所有景点基本上都观览到了,可谓是一饱眼福;沈秉成、严永华这对老夫少妻的恩爱秀也可谓受益匪浅。网上有张模拟沈、严夫妻两人美满婚姻的照片,十分亮眼。</b></p> <b>看罢这张照片,你是否会对“耦园”感到向往和留恋呢!</b> (<b>本美篇所用部分图片和文字来自百度、百度图片、美篇、小红书、新浪微博等网络资源,只此引用,不作商业推广。</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