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怎么隆重都不过分!

薇薇星雨

<p class="ql-block">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资料显示,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与夏至相对,冬至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所谓冬至,按古书里的解释:“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都日气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为至”。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从冬至这一天开始,白天的时间越来越长,太阳运行达到最南端开始北归(南回归线)。古人用阴阳观念解释这种气候的变化,认为从这个时候开始,阴气开始回落,阳气逐渐上升,于是冬至就成了阴阳转换的节点。在古人的观念里,日照变长,这是天地间的阳气在努力的“战胜”阴气的过程。那么作为期待着阳气胜利的生民,自然也会想些办法为阳气“加油鼓劲”。同时,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更长的光照时间无疑更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这个白天开始变长的日子,就有了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冬至是一个“大”节气,以隆重程度而言,是“冬至大如年”“冬至年到”。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周历是使用时间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在周历中,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即是元月,所以在周历使用的数百年时间里,贺岁与贺冬基本上就是一回事。我们在今天流传的《周礼》中,也能看到当时的贺冬习俗,或者叫贺岁习俗,比如周天子的祭天大礼:“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禬(guì)国之凶荒,民之札丧”。《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今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1914年,当时的民国政府将阴历元旦定为春节,将端午定为夏节,将中秋定为秋节,将冬至定为冬节。也就是说,在一个世纪之前,冬至依然是与春节处于同等规格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冬至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俗话说:“瑞雪兆丰年”,意思是冬天的下雪量会直接影响下一年的作物收成,相比于过年,冬至前后的天气状况是更为重要的,毕竟民以食为天。冬至也是一年之中最闲的时候,在农耕社会在这时候基本都无耕作,一家人可以融融恰恰聚在一起,而到了过年的时候,冬去春来,春种已经开始,因而也就没冬至这么悠闲了。记忆中儿时的冬至,是非常重要的节庆日,敬神明、拜祖先、吃馄饨、做豆皮素包、杀鸡宰鸭,全家团圆。</p> <p class="ql-block">祭祖</p> <p class="ql-block">家乡有俗语:“清明冬至,前三后四。”冬至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祖,祭祖时间与清明节相同,为节日的前三后四日。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先人。家家备祭品到祖先坟前祭祀,扫墓“添土”,在中国传统意识当中,冬至是最冷的一天,“添土”是给坟墓“盖被子”。祀祖祭品,多用肉块、馄饨、豆腐、红粿、豆腐包、米饭、祭酒等。不少村上有义祭坛进行义祭,古时还祭祀本族房头“太公”,祀后按子孙人数分祭肉,称“吃上坟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冬至夜这晚,家家户户要祭祖,义乌俗称“烧太公”,称祖先为“太公”。摆上酒菜,点上香烛,先长后幼,以次拜祭,整个典礼严肃、隆重、恭敬、诚挚。首先举行“拜太公”的仪式,这可是有讲究的,必须家族里最年长者,提上一个灯笼,拿着三根香,向四方作揖,口中念念有词,请各位“太公”们回来吃饭。然后给他们倒酒,酒过三巡,待“太公”们享用完美食以后,再送他们回去,给他们烧叠好的纸钱,俗称&#34;送钱粮&#34;。还要叩拜行礼,表示崇敬,让他们在那边也可以快乐,生活无忧,同时也保佑自己的子孙健康。送走“太公”们以后,“拜太公”的仪式完成,全家才可以在一起吃丰盛的团圆饭。但这晚亲朋间互不拜贺,只限家人团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看着长辈们“拜太公”,觉得很神秘,虽然看不到任何“太公”的身影,但总保持着一份敬畏之心。听从大人的安排,让拜就拜,让说什么就说什么,有模有样的学着,丝毫不敢怠慢。长大后,知道那不再神秘,但是懂得了更多其中的意义。祭祖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祭祖的形式或许各地有所不同,但纪念祖先的意义却是相同的:一来受儒家影响,饮水思源,因孝敬而祭祖;再者为着向祖先求福,希望祖先荫庇子孙,并为子孙解决难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苟子·礼论》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是感谢赐予生命之恩,一种传承孝道文化的习俗。重视祭祀祖先,是中国礼仪的显著特点。中国人不像西方人,相信天地万物和人类是由某种神灵创造的,我们只是实实在在地相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由于自然界给了我们衣食,祖先给了我们生命,所以要报本答恩,报答的方式便是敬天祭祖。“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的源头,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千万年道统承传的核心价值观。古圣先贤教导大家:要孝顺父母,尊敬祖先。而祭祖正是孝道的体现,是教导下一代如何行孝的教育方法。祭祖,除了尊敬祖先,传承孝道外,同时也会让我们学会感恩,懂得很多面对人生的道理。当我们在祭祖时,通过对祖先高贵品德的赞颂,会潜移默化的恪守伦理道德;通过对先祖拼搏奋斗的精神的弘扬,懂得生活之艰难,从而笑对坎坷,面对人生更加坚强、努力和从容;通过对先祖赐予生命的感激之情,领悟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懂得感恩,“斯人已逝,生者如斯”,珍惜生活中的一切,善待眼前人。</p> <p class="ql-block">南汤圆北饺子</p> <p class="ql-block">一家人团圆,当然少不了美食。在北方,每到节气,“饺子”就特别容易成为“传统节令食物”,大有一种“凡是节日,必吃饺子”的感觉,冬至更是如此,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饺子原名“娇耳”,是医圣张仲景发明的。相传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江南冬至节令食物非常丰富,不仅仅只有饺子,江南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在很多地方,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俗话说:“有么冬至夜,呒么冻一夜。”有条件的人家,在冬至夜讲究进补,比如烧黄芪炖鸡等;一般人家吃桂圆炖蛋,有“桂圆囫囵蛋,怀兜抱盆炭”之说;穷人家也要“吃碗赤豆饭,力气大一万”;如果连赤豆饭也吃不上,那就只好“冻一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在义乌,吃豆皮素包、品尝红馃是必不可少的,豆皮素包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尤其到了清明、冬至的时候,这道菜更是许多家庭的必备之菜。红馃是用红糖、芝麻等为馅的糯米粉团子,外面粘上染红的糯米蒸制而成。还有麻糍,据说,因为上古时人们都要用新收获的谷物等祭祀祖先,让祖先分享丰收的喜悦。冬至前收获的是糯米、芝麻、甘蔗,组合起来就是麻糍。也有人说,麻糍是用糯米做成,非常饱肚,吃了不容易饿。不管生者死者,吃了都能饱饱地过冬。冬至这天,义乌人还有很多吃的可选择,如汤圆、羊肉、红豆粥、“荞麦老鼠”等。</p> <p class="ql-block">荞麦老鼠爬满了米筛</p> <p class="ql-block">萝卜丝荞麦老鼠</p> <p class="ql-block">“荞麦老鼠”因形状神似小老鼠而得名,在冬至同样被许多家庭端上餐桌,其具有很浓厚地方色彩,也是最原始的杂粮做法。记得每次做这种食物的时候,我们小孩都会特别兴奋,因为可以帮妈妈一起做,做的过程非常有趣。首先妈妈将荞麦粉和面粉按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再反复地揉捏至面团光洁,醒半个小时。然后把荞麦团搓成大拇指粗的面条,切成寸许大小均匀的小段。接着我们就可以开始一起做“小老鼠”了。我们学着妈妈的样子,用食指和中捏住荞麦小段,用力往下、往后在米筛上边按边卷,这样就成了一个&#34;满背筛花,腹内两疤&#34;、形状很像小老鼠的中空小面卷。不一会儿,一个个“小老鼠”就爬满了米筛,等着下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开火烧锅,先在锅内放点猪油,把萝卜丝、姜丝一起翻炒出香味,再加适量水煮开后,放入“荞麦老鼠”,再次煮开,很快就熟了,加入食盐、香葱等调味料既可出锅。这其中好吃的秘诀首先要选好水分充足的萝卜,冬日里正是自家种的萝卜最好吃的时节,再者就是猪油,用猪油炒香萝卜丝后再放“荞麦老鼠”,香气四溢,我们小时候是吃着猪油长大的。刚刚出锅的“荞麦老鼠”,散发出来的香味特别浓厚,一个个“小老鼠”入口有一丝粗糙感,但仔细咀嚼后又觉得软软糯糯,萝卜丝爽滑可口,香香甜甜,汤汁鲜美。在寒冷的冬至日,吃上这样一碗热腾腾的“荞麦老鼠”,顿时驱走了身上的寒意,四肢都暖和了,感觉浑身都特别有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寒冷的日子里,亲人围坐在一起,暖暖和和、热热闹闹地吃个团圆饭,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冬至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节庆!</p> <p class="ql-block">家人闲坐,灯火可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