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至,是最重要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就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的民谚。因此,冬至吃饺子是家家户户的约定俗成。</p><p class="ql-block"> 饺子,原名“娇耳”,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渊源是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张仲景见家乡的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人们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大恩,在每年冬至这天,就用吃饺子的方式感念他乐善好施、扶危济贫、舍药救人的大美德行。</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冬至吃饺子成为家庭餐桌上一道特别的仪式,她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承,而且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p><p class="ql-block"> 人生如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馅,酸甜苦辣皆是味。人生当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馅的时候。一个饺子,映射人生。岁月的风雨洗礼,揉合在饺皮中;人生的酸甜苦辣,尽在饺馅中。皮好未必味道好,皮孬味道必会差。皮好味也好,火候最关键,沸水煮沸,欲速则不达,过犹而不及,多一刻则烂,少一刻则硬。咬了皮,尝了馅,外皮坚韧有弹性,内馅滑嫩才可口。饺子虽小,包进去的是乾坤,吃出来的是人生!她有八大显著特点:</p><p class="ql-block"> 一是胸襟宽阔。饺子质量上乘,都会被冠以皮薄馅大的美名。如果没有宽阔的胸怀,不善于包容,怎么能容下太多的五味八杂,大馅儿的美名从何谈起!</p><p class="ql-block"> 二是简约质朴。饺子外表总是寻常自然面粉色,既不华丽也不张扬,适量面粉,些许水,就是她朴素的外衣。她注重的是内涵、是品质,面子虽素简,却永不失光鲜。</p><p class="ql-block"> 三是内涵丰厚。饺子从不挑食,你给她吃什么,她就和颜悦色地接受什么,决不会挑三拣四、爱此嫌彼。冷热荤素,苦辣酸甜,只要是吃的,来者不拒,填饱肚子就是她最满意的笑脸。表面上平平淡淡,心思单纯,一旦敞开心扉,你就会发现她装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做“表面文章”或“形式主义”是她最大的忌讳。</p><p class="ql-block"> 四是性格温婉。她脾气柔顺,性格温婉,她任人拿捏,要圆成圆,要方成方。你把她掐出褶子,她就回报你美丽笑颜。就算是有意无意把她压扁,她也会随方就圆,绝不会急赤白脸。</p><p class="ql-block"> 五是甘于奉献。饺子作为入口食物,是以牺牲为使命的。吃饺子的人,看到美食,两眼放光,心情愉悦,大快朵颐,全然不顾饺子的感受。如果饺子不能勇于牺牲、甘于奉献,美食者岂能有此口福!</p><p class="ql-block"> 六是举止亲和。饺子对谁都一视同仁,无论尊卑老幼,不论身份贵贱;既光顾寻常百姓之家,也登大雅尊贵之堂,不卑不亢,个个“和而不同”,皆可尽兴。</p><p class="ql-block"> 七是阅历丰富。饺子一生历尽坎坷,经过水浸、搅拧、揉搓、压擀、剁砍、捏挤、水煮,甚至煎炸,生命大起大落,几经蒸煮,几番沉浮,几多挣扎,她仍“善食善终”,齿颊留香,更加成熟鲜美。</p><p class="ql-block"> 八是精诚团结。饺子从做成到装盘,十几个、几十个始终团结在一起,从不“单枪匹马”或搞“个人英雄主义”,团结一致是她们最靓丽的风景。此时的饺子,传递的是亲情温暖,人间佳话,她融洽了氛围,凝聚了“家”的归属感,升华了家人亲朋之间浓浓的感情寄托。</p><p class="ql-block"> 立冬吃饺子,作为中华民族久经岁月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无论是制作过程,还是象征意义,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在今日立冬之际,让我们一起品尝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感受传统美食带来的温暖与快乐,在新的一年,做一个“饺”踏实地的“饺饺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