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悟岐黄, “一代医宗”黄元御

岐黄中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黄元御</b><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名玉璐,字元御(一字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山东潍坊昌邑人,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九月( 1705 ) , 卒于乾隆二十三年九月( 1758 )。黄元御是齐鲁医派清代儒医的代表人物,乾隆皇帝的御医,乾隆皇帝亲书御匾“妙悟歧黄”褒奖其学识,御赐“仁道药济”赞誉其医术。他继承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祖国中医理论,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span></p> <p class="ql-block">  黄元御系名门世家之后,明朝户部尚书黄福忠宣公十一世孙,祖父黄运贞,廪贡生,其父黄钟,昌邑庠生。黄元御自幼聪明过人,“诸子百家书籍,过目冰消,入耳瓦解”。受其家族影响,黄元御立志高远,“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弱冠之龄即考中昌邑庠生。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在他踌躇满志想建功立业、仕途报国的时候,忽患眼疾遭遇劫难,因“庸医误药损目”致使左眼失明。清代科举规定五官不正均不仕禄,黄元御哀痛之余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从此弃儒从医,把疗疾、著书、传播医学作为毕生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黄元御作为中国近代中医发展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继承“黄帝、岐伯、扁鹊、仲景””四圣医学之精髓,著书立说,开拓创新,独树一帜,在弘扬中医先人理论基础之上,独创“一气周流”“中气升降” “六气枢轴辨证” 学说,其创新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因社会条件、生活方式改变导致发病率日益增多的“阳气损耗之病”有重要的指导价值。</p> <p class="ql-block">  儒学出身的黄元御从小饱读诗书、遍览经典,被庸医害目后深感医学的重要,他凭借深厚的文化功底和过人的天赋,苦读历代中医典籍,奋斗数年后医术精进、医名大盛,时人将他与诸城名医臧枚吉并称“南臧北黄”。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病重,太医院与京城名医多方调治无效。当时宫中有一乡人,深知黄元御医术高超,便向朝廷推荐。黄元御入宫后乾隆欲试其医术高低,故令宫女卧帐内让其诊脉,黄元御道:“龙体凤脉,无药可医,恐不久于人世”,乾隆闻言心悦诚服。御诊后乾隆帝问:“朕得何病,应用何方治疗?”元御道:“万岁小恙,乃七分药毒三分病,须先进两帖去药毒,继服一帖治所病”。按方服用后病豁然而愈,乾隆帝大喜赐以重金,元御不受,说:“吾非为官为钱,愿为社稷治病救人”。皇帝便命他入太医院为御医,并赐其楸木棋盘、玉石棋子,常与对弈,赐号“玉楸子”。</p> <p class="ql-block">  乾隆十六年二月,乾隆帝南巡,黄元御奉诏侍从,沿途为人治病调药皆有神效。乾隆为奖赏其学识,亲书御匾“妙悟岐黄”悬于太医院门。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皇帝得知黄元御过世,深感痛惜,亲书“仁道药济”四个字缅怀其医术与医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元御因医术精湛、品德高尚,深得乾隆皇帝赞誉,但是也因此遭到太医院其他御医的嫉妒和排挤。黄元御在京城太医院期间并不得志,他在《四圣心源•序》中说“顾自己巳以至壬申,历年多矣,元草未就,则天既长与以穷愁之境,而不频假以萧闲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因考虑自己“良时非多,勖之而已”,黄元御于辛未秋(1751)离开京城,开始了沉寂民间治病、传徒、著书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黄元御是晚清齐鲁医派著名代表人物,是儒医的集大成就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齐鲁医派是指产生在齐鲁大地上,根植于齐鲁文化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学流派与学术群体。“天人合一”是中医药基本理论之一,时空背景和地理环境是影响中医流派产生、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地域性学术流派是中医药最重要的学派之一,是以地域环境、生活习惯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出发点,根据不同医家的理论方法和防治特色进行归类的流派。地域性学术流派通过对该地域发病倾向性与治疗特殊性的研究,整体概括特定地域医学的特点,体现其鲜明的地域特征。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整理、发掘、研究地域性学术流派的趋势已经逐步形成,目前研究比较多的地域性学术流派有齐鲁医派、孟河医派、新安医派、吴中医派等。山东古称“齐鲁之邦”“礼仪之邦”,有“膏壤千里”之美誉,是古代经济文化发达之地。齐鲁大地经济文化发达、地大物博、药材丰富、世代名医辈出,如扁鹊、王叔和、李莪华、藏枚吉等都是我国医药史上的著名人物。</p> <p class="ql-block">  黄元御作为乾隆皇帝的御医,是清代儒医的代表,对齐鲁医派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清代温病学说盛行、寒凉药广泛应用,黄元御的目疾即毁于庸医滥用寒凉药物,他非常痛恨不重经典理论、背离经旨的庸医,竭尽毕生精力专注于古典医籍研究,独尊“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遗著。儒家“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对黄元御学术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黄元御深厚的儒学底蕴和自幼立志建功报国的追求,成就了他非凡的医学贡献。晚年他结合临床经验和医学经典,耕书立著写下了两百多万言的医学著作,其著作文笔优美、对仗工整,思路清晰、见解独到,堪称旷世难得的医学艺术瑰宝。黄元御著作最早出刊系乾隆年间《黄氏医书八种》:《四圣心源》、《素灵微蕴》、《四圣悬枢》、《伤寒悬解》、《伤寒说意》、《金匮悬解》、《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现存多种清刻本。另有民间传说黄元御尚存《瘟疫痘疹》、《黄氏医抄》等书籍,后因各种原因失落民间,目前尚未开展发掘工作。</p> <p class="ql-block"> 黄元御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建树颇多。自古医易不分家,“不知易不足以言医”,孙思邈《大医精诚》中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黄元御深谙《道德经》、《周易》、《河图》和《周易参同契》等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在从事医著之余撰写了易学著作《周易悬象》《周易悬解》《道德经解》,精研易理,并将宇宙阴阳八卦义辞变化之理融入医学中,在尊重经典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新说“一气周流”“中气升降”,建立六气枢轴辨证体系、独树一帜医学理论,被誉为“长沙而后,一火薪传”的一代医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