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伦敦市内一日游,来英国这么多天了,重要的景点放到最后一天,真担心这时间够用吗?这不,<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参观大英博物馆,</span>上午十点才开馆,在这等着损失两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人群逐渐多了起来,怎么还不进去呢?我心中期待看的景点很多,这一天对我就是最后一次机会,我不愿浪费时间。</p> <p class="ql-block">终于走进了大英博物馆,1759年1月15日,英国大英博物馆开始对外开放,56000平方米的核心建筑馆内有各大特色文物馆。进来是个大中庭,位于博物馆中心,广场的顶部是用3312块三角形的玻璃片组成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于2000年12月建成,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span>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之所罕见。大英博物馆拥有藏品800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p> <p class="ql-block">进来迎面高台上有一座石狮子,它来自2400年前在爱琴海边一座金字塔式高18米的陵墓之上,我们看到的它是残缺不全的,前肢已经没了,下颚下垂,但还是非常雄伟非常威严的一个狮子的状态,他扭头看向的是爱琴海来往船只,对岸是它的故乡古希腊,它的眼睛很是忧伤,有一种期盼……</p> <p class="ql-block">1858年英国考古学家理查德在土耳其西南海岸尼尔斯发现它时已是满身泥污。就这样不费分文,理查德把它搬运到一艘英国军舰带回英国,1859年安放在大英博物馆内。后来土耳其达萨小镇向英国索要,英国没有答应,理由是,政府是从理查德手中买下的。</p> <p class="ql-block">大厅墙上最醒目的就是中国特展《晚清百态》的宣传海报“一位中国老太太”。画中之人是陆禧甫的夫人,李氏。</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选择李氏作为特展封面?项目策展人表示:陆夫人历经了大半个19世纪;尽管时局动荡,在她的打理下,家族和睦,子孙昌盛,她还关爱邻里,与佃户为善,高寿辞世。<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样的女人实属幸运,</span>她是一位非常成功且值得尊敬的女性。其次她这张19世纪拍的照片注重写实非常契合这次特展的主题~19世纪中国人非凡的韧性和创造力,这是一张充满人生经历的非常美丽的女性面孔,可以欣赏到这种历经岁月的沉静之美。</p> <p class="ql-block">拾阶而上,不期与清朝陆夫人相遇同框,墙上只有四格的尺寸,而这之间的时间跨度却是100年。</p> <p class="ql-block">大厅中央这个圆形阅览室,是马克思在这研究和书写《资本论》的地方。马克思从1850年在大英博物馆的旧阅览室开始研究工作,几年之后,大英博物馆设立并开放了一个全新的圆形阅览室,这里也成了马克思“最喜欢的创作场所”。他从迪恩街的住所步行来到这里阅读,记满了一个又一个的笔记本,写下了自己一生中一些最重要的著作,其中就包括《资本论》。</p> <p class="ql-block">我拍到窗子里映出的穹顶多么漂亮。伦敦是马克思的第二故乡,从1849年流亡至此到1883年与世长辞,马克思在伦敦生活34年,过着手头拮据极度贫穷的生活,两个孩子在此离世,最小的儿子也不幸夭折。迪恩街28号是离大英博物馆最近的住处,这里是马克思撰写《资本论》的地方,也是马克思主义成熟和发展的地方,<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span>在这老牌帝国主义的中心,成就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必将成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学说。</p> <p class="ql-block">很多名人都曾是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忠实读者,他们包括马克思、列宁、乔治·伯纳德·肖、托马斯·哈代、鲁迪·吉卜林和奥斯卡·王尔德。1997年,大英图书馆从大英博物馆内正式独立出来,圆形阅览室也迁至新馆。这里成了临时展厅,2007年,在这举办“秦始皇兵马俑”展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成为当年票房黑马,</span>参观人数在大英博物馆的历史上排位第二。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马克思有生之年可能没有想象过,他自己会有如此穿越时空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网图)</p> <p class="ql-block">罗塞塔石碑</p><p class="ql-block">1798年到1801年,拿破仑征战埃及,随军带了100多名研究埃及文化的科学家和考古学家。1799年,在尼罗河三角洲的一个名叫罗塞塔的小村庄里,士兵们在修筑工事的时候,无意中挖出了一个高1.14米,宽0.73米的黑色断碑。石碑上的字清晰可见,是三段分别以不同的文字刻下来的话。随军的考古学家断定,这块石碑不同寻常,运到开罗并做了拓片进行研究。1801年拿破仑的军队被英军打败。根据战争协议,法国无条件交出了在埃及发掘的所有文物。最终,罗塞塔石碑被英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石碑的题签上还写着“不列颠军队的战利品”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石头上遗存的是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大约在公元前3250年首次使用,大约在公元300年后逐渐停止使用。从这个时候起,所有关于如何阅读它们的知识都消失了。许多学者试图破译这个神秘的文字,但因为象形文字描绘的是来自现实世界的物体,如动物或植物,他们把这些符号解读为没有语言的思想。事实上,象形文字记录了古代一种混合了声音和图像符号的埃及语言。</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目标是直奔二楼参观中国展。在大英博物馆的东方艺术文化馆内,有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十几万件文物,其中中国馆占了好几个大厅,属于博物馆非常重要的收藏展馆。</p> <p class="ql-block">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九龙壁,不对。它既不是照壁,也不是影壁或花园屏风,而是来自山西省两座寺庙建筑上方屋脊装饰。由于当时大多建筑为木质结构,而龙是祥瑞的象征,可控制水以龙为饰,意在防火。实际上它应该是一字排开的,护在建筑大殿的顶上屋脊的两侧。注意看上面有个细节,它所用的花卉是莲花,这是佛教的形象,而且这龙为什么只有两种颜色,只有四条龙呢,因为呢,一阴一阳,北为阴,南为阳,所以他们是用来装饰在屋脊阴阳两面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一套四龙壁,在</span>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入口最直观的位置展示,世界各地的访客来到中国馆,大多数人都会在这里拍照留念,这其中也包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2006年,四龙壁出现在伦敦拍卖行,由何鸿卿爵士拍下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上面四条充满活力的蓝黄釉三爪龙,在莲花与牡丹之间穿行嬉戏,第二条还欢快的追逐着一颗燃烧着的珍珠,精致细腻,栩栩如生。中国现存的古代九龙壁有四处多为明清时期皇家所用,其中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是大同九龙壁,还有同为照壁的山西平遥九龙壁,均建于明朝初期。故宫与北海的九龙壁都建于清乾隆年间,值得庆幸的是,我国九龙壁没有一件流失海外。</p> <p class="ql-block">走进中国馆,幽幽长廊,除了展柜四周一片幽暗,仿佛走入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大部分是在19世纪至20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的鼎盛时期,通过战争、掠夺、贸易、赠送等方式流入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的青铜器,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到唐宋的瓷器,明清的金玉制品这里的藏品几乎囊括了所有艺术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每件藏品无不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和绚烂。</p> <p class="ql-block">中国藏品太多了,每十年左右,英国博物馆都要推出一次划时代的中国文化大展。而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的介绍,往往都会以这样的一句话开头,“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8000多万件藏品,英国文物不到10%,忽然想起吴仪在与西方谈判时讲过的一句话:我在和强盗谈判。大英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刻满了英国殖民掠夺痕迹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基本上每个展柜都被各种藏品塞的满满的,拥挤的展柜显得十分草率,一些珍惜藏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p> <p class="ql-block">这是河南汝窑属于珍品,这件汝窑瓶是目前传世的唯一一件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完整器,它有着近乎至美的线条与釉色。由美国电影导演、收藏家克拉克夫妇,1936年赠送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件明代鎏金银镂空龙凤冠出土于河南墓葬,为上世纪盗墓者倒卖至海外。其工艺相当复杂,除了树叶和花卉几乎全部为金银丝垒制而成。花头居中,四周应嵌有各色宝石、冠顶为一大火珠、但都已不知去向。二龙在两侧,上下端一圈为九只金银丝垒织的凤。金银器是明代皇族贵胄墓葬中重要的随葬品,器物采用的纹样更是表现等级高低的最直观的标识。龙凤纹是皇室专用纹饰,据估计应该为明代藩王以上的墓葬才有此陪葬品。</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明代龙泉瓷神龛,制作于公元1406年明永乐年间,神龛内供奉着道教众神,上层是真武大帝,身披带翼盔甲,脚蹬战靴,骑坐在神兽身上,驾驭在云层之中,显得威风凛凛。中间是道教中至高无上的"三清",中间是元始天尊,右侧是灵宝天尊,左侧是道德天尊,金童玉女分列两旁。下层是玉皇大帝和诸位神仙。神龛北面刻有铭文,意为永乐丙绪年端午节吉日。永乐皇帝朱棣信奉神武,在各地建造神武大帝像,这件神龛人像镀金,虽然是道教藏品,但也运用了佛教的艺术风格,在神龛作品中是难得的珍品。大英博物馆1929年收藏。</p> <p class="ql-block">这件瓷器花瓶制作于清道光年间景德镇官窑,浅蓝底色与粉红、绿和金色绘制在云中飞驰的龙,底部有“慎德堂制”款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流失英国,被当时大英博物馆馆长佛兰克斯收藏,身后遗赠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目前对外公开宣称馆藏圆明园文物为20件,其中19件都是圆明园景观版画,这件花瓶是唯一一件实物瓷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河北行唐县清凉寺壁画,</span>三菩萨壁画属绝世珍藏。<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25年,英国人用十万大洋买下并切割成12块运到伦敦,后被个人收藏家购买,于1927年把它捐赠给大英博物馆。</span>壁画高4米、宽3.9米,中间的是观世音菩萨,左边的是普贤菩萨,右边的是文殊菩萨,三菩萨面庞丰腴,体态雍容,衣饰华丽,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青铜双羊尊</p><p class="ql-block">商朝青铜器,由两只背部相连的小羊组成,两只羊共用四只脚,纹饰精美,造型奇特,羊脚、羊眼、嘴巴惟妙惟肖,展现了既写实又浪漫的艺术风格,是中国青铜器的代表作品,仅存世两件都流失国外,藏在大英博物馆的这件系英军火烧圆明园时被抢走,另一件藏于日本根津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隋代阿弥陀佛像</p><p class="ql-block">佛像高5.78米,制于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这尊大佛原供奉在河北省韩翠村的崇光寺,后被文物贩子卢芹斋偷盗运走,流失到了海外。</p> <p class="ql-block">曾经被大英博物馆切成三段保存并引起轩然大波的《女史箴图》利用了一块电子屏幕呈现。</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永久的中国馆中,有三件被誉为“十大镇馆之宝”的中国文物,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p> <p class="ql-block">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是当今世界现存最早的中国绢画。这幅画在1900年被从颐和园抢走,1903年大英博物馆仅花了25英镑购入,现在成了镇馆之宝。刚到大英博物馆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的英国古画师不了解中国绘画,</span>以为这和日本的屏风画差不多,于是仿照“日式折屏手法”,将这幅无价之宝<span style="font-size: 18px;">1500多岁的《女史箴图》</span>切割成了几块,裱在镶板上,明清时期的题跋也被当作边角料裁掉。粗暴的切割对这件国宝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伤。最后,他们不得不请了中国修复专家邱锦仙,《女史箴图》才得以修复。</p> <p class="ql-block">乾隆尤其喜爱《女史箴图》,他不仅在上面画了一朵兰花,还足足盖了37枚印章。乾隆去世后,《女史箴图》收藏于紫禁城建福宫花园,慈禧太后时存颐和园。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英军一骑兵上尉趁乱将《女史箴图》盗走,并以25英镑的白菜价卖给了大英博物馆。骑兵上尉也被当做无知和无耻的白痴提及。</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七百多个洞窟中珍藏着大量的雕像、壁画和经书,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在大英博物馆内,竟然整整收藏着100件敦煌壁画,件件精美,让人叹为观止。敦煌藏经洞中的四万多件经书书稿,大英博物馆就独占1.3万卷。</p> <p class="ql-block"> 斯坦因,英国探险家、考古学家,被称为“敦煌盗宝第一人”,上世纪初曾先后两次到敦煌,买通了看管洞窟的道士,仅用数百两银子就盗走了大量壁画、手稿和600多卷经文,为了存放斯坦因从中国盗取的文物,大英博物馆还专门开设了一个“斯坦因密室”。</p> <p class="ql-block">大维德花瓶,全名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共两件,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于元代至正年间,即公元1351年烧造。原是北京东城智化寺的供器,后被不法奸商盗卖到国外。之所以称“大维德花瓶”是因为它的拥有者是上世纪英国著名收藏家、学者斐西瓦乐·大维德。在此之前,人们根本就不知道元代烧造过青花瓷!青花瓷诞生在明代,在当时是历史的共识,元青花的提出轰动了学术界。</p><p class="ql-block">大维德花瓶的重要意义:第一次将青花瓷的生产起始时间定于元代;是世上唯一以外国人姓氏来命名的中国瓷器;现知中国最早的刻有铭文的青花瓷,公认的元青花标准器。</p> <p class="ql-block">还有一件事,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并摧毁了圆明园,掠走了艺术品和建筑构件,还有一只属于皇帝的小狗。这是英国第一只京巴犬,成为送给维多利亚女王的礼物。维多利亚女王将这只雌性京巴狗命名为“露蒂”。英文“loot”意为劫掠,在“loot”的词根上加以昵称,意思是“抢来的玩意儿”,直接指明京巴狗是战利品,</p><p class="ql-block">弗里德里希·威廉·凯尔于1861年为京巴犬露蒂作的肖像 。(英国皇家收藏信托)</p> <p class="ql-block">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来到中国,代表英国方面前来签署中英两国的联合声明。并带来一封三百多年前,伊丽莎白一世曾经给当时的中国皇帝写的一封信。这封信表达了当时的英国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上的相互交流,只不过因为送信的人中途不幸遇难而没能送到。伊丽莎白二世在这个时候拿出了这封信,赠送给了我们,并将一对被掠走的圆明圆鎏金狮子送还我国。</p> <p class="ql-block"> 玉器展区是在中国馆的一条狭长的走廊上,这个展区的玉器绝大多数属于何鸿卿私人所有,在他去世后全部捐给了大英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这满柜的玉猪、玉琮、玉面、玉环,镜头聚焦哪一个细拍都精美绝伦,却让我如哽在喉。为了得到一个英国的爵士头衔,让它们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一部很火的短视频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就以这个玉壶化身为古代女子带着其他文物,逃出博物馆回故乡的故事。</span>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玉雕艺人俞挺的作品,曾获2007年北京天工奖优秀作品奖。壶身是宝相花缠枝纹饰,玉是来自青海东昆仑山,茶壶壁身薄如蝉翼精美绝伦,自透着黄绿光的光芒。她不是装在麻袋掠来的,所以认得回家的路,就成了带领众国宝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女英雄。</p> <p class="ql-block">怎么不见中国特展?我问中国讲解员,他说特展在另一个区得另外买票,你们没包含。</p> <p class="ql-block">我急忙抽身,难得有特展既来之则见之。</p> <p class="ql-block">这位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在这里学习,看孩子们认真的样子并不受这熙来攘往的游客影响。</p> <p class="ql-block">抓紧时间可否再看一个?走过路过随手拍下,在大英博物馆到处都是来自世界的精品,常设的主展馆就是来自文明古国的中国馆、希腊馆、埃及馆。</p> <p class="ql-block">楼梯拐角处</p> <p class="ql-block">合拍一张留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这一组古希腊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塑,让当今的英国首相大失风度。</p><p class="ql-block">19世纪初期,英国埃尔金伯爵托马斯·布鲁斯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统治下的希腊当局拿到所谓“许可”,从帕特农神庙中拆除并运走一批石雕,被英国政府收购存放于大英博物馆展出至今。</p> <p class="ql-block">英国首相苏纳克邀请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访问英国,但当米佐塔基斯真的来到英国时,苏纳克却不顾外交礼仪,取消会面。原因是苏纳克曾与米佐塔基斯商定不讨论希腊雕塑归还的问题,而米佐塔基斯却提及了这个敏感话题。</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楼大厅,在圆形阅览室后面有个小门通向另一处展厅,“晚清百态 ”就在这里展出,策展人即是大英博物馆中国馆馆长霍吉淑。这个展筹备了4年,有来自中国等14个国家的100多名学者专家的参与。</p> <p class="ql-block">展览涵盖了1796年到1912年清朝被推翻,中国结束帝制为止。上承康乾盛世,下接辛亥革命。这一时期大清国力由盛转衰,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在列强的侵略下,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开启了一段屈辱的近代史。这里展示的就是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中国人,极具韧性与创造力,展厅里回荡的,正是他们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以汉语、满语、藏语、蒙语和察合台语轮流朗读小吃名称“沙琪玛”。“沙琪玛”源自满洲,直至今日仍广受欢迎。配合入口处绘制于1800年前后的《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观者以此得知大清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庞大帝国,管辖13000平方公里,统治着4亿人口。众声喧哗与历史叙事交织,暗涵展览的主题<span style="font-size: 18px;">“潜光藏耀”。</span></p> <p class="ql-block">共展出的300件来自不同博物馆、私人藏家的19世纪中国书画与物品,围绕宫廷、军事、文艺、风尚、贸易、世变六大主题,从这位宫妃图开始,整个展览是以女性视角铺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在展厅的昏暗中,是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剪影,循环播放着各自的声音。慈禧太后说的是:“我常想我是有史以来最聪明的女人……虽然我听说过很多关于维多利亚女王的事迹……但我认为她的生活不及我的一半那么波澜壮阔……”。清宫后妃说的是:“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革命者秋瑾说的是:“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p> <p class="ql-block">那个时代的执政着:皇帝。慈禧太后位置正中。</p> <p class="ql-block">1644年,满清入关结束了明朝的统治,建立清朝。至此开始了长达268年的统治。但汉人仍然是中国的主要人口,因为担心汉人的反抗,满族统治者在北京和各个城市中心都施行民族隔离政策。在全国各处建立八旗驻防地。</p><p class="ql-block">如果看一下地图,橙色正方形就是皇宫建筑群,其周围是满人居住的区域。</p><p class="ql-block">而汉人则居住在南边的灰墙区域内。</p><p class="ql-block">地图右上方可以看到放大的外国领事馆区。在地图最下方,可以看到一个的圆形建筑物,那是蓝瓦金顶的祈年殿,这个美丽的建筑物是天坛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军事上自努尔哈赤起兵兼并邻部(1583),至乾隆帝平定准噶尔(1758),其疆域扩张数倍,在乾隆时期高达1300万平方公里,西藏、新疆、蒙古、青海、外东北皆纳入版图。这幅大型作品展示了清政府士兵在陕西渭河一带击败回民起义军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仔细看,这幅作品在每个著名的将领旁边都标注了姓名。画面最左边,指挥官多隆阿身穿黄马褂带领他的部队取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长久以来,晚清被视为国耻的时代,甚至是文化艺术停滞、衰落的百年。实际上,在动乱、灾荒,以及外来文化冲击下的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坚守传统也吸纳风尚。</p> <p class="ql-block">这件长袍融合了日本的和服设计,上有盘旋向下的孔雀尾凤凰,色彩缤纷和谐淡雅采用了西方传来的化学染线法。</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头饰通常由清朝女性在特殊的正式场合,比如婚礼上佩戴。</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画像。慈禧非常重视经营自己的形象,很热衷于参与制作自己的御容像和御容照。</p> <p class="ql-block">慈禧还将自己的画作送给来访官员和外交官,以期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这幅色调优美的牡丹图,便是其中的一幅作品。这幅画的右上方书“秾艳新迎晓露开”;"光绪壬寅仲秋下浣御笔”。御笔意指这幅作品为慈禧亲手所画。在卷轴顶部的中心位置可以看到慈禧的御用印章“慈禧皇太后之宝”。</p> <p class="ql-block">绘画艺术既保留传统,也吸取西方的艺术精华。</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画像,郑板桥的字体现了中国字的横平竖直方方正正。</p> <p class="ql-block">《南京条约》原件,展览说明上写着“it was the first of China's unequal treaties with foreign powers”(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 | The British Museum</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由隋文帝杨坚创立。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终止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这不是最后一场科举考试的试卷,卷上写光绪二十八年,应是1902年的试卷。</p> <p class="ql-block">在整个19世纪的内外战事中,太平天国运动给满清统治带来的冲击是最大的。这件黄底绣团龙纹马褂非常罕见,原本属于太平天国的一位领袖。太平天国有自己的天王、官员、历法、货币和法律。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当时统治着近两亿人口。这件马褂,是按照清朝龙袍的规格制作的。</p> <p class="ql-block">贸易 当时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国对英国的纺织品出口运输。 但是由于一口通商政策,该公司所有贸易活动都被限制在广州进行。洋商也被特许带回一定量的货品进行交易。于是在广州,许多中间商应势而生,代表外国客户和中国的供应商接触。这里诞生了“世界首富”伍秉鉴,他是广州十三行之一“怡和行”的行主,通过奢侈品买卖垄断了清代对外海上贸易,同时投资美国铁路和其他新科技,超500亿美元。《华尔街日报》曾形容伍秉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拥有者,天下第一大富翁”。</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在1896年出访欧美列国。在俄罗斯他代表清政府参加了尼古拉二世的加冕仪式;在德国,他受到了德意志皇帝和前首相俾斯麦的接见;在英国,他拜会了维多利亚女王。1901年,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李鸿章签署了结束义和团运动的辛丑条约。这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提出的条件之一。两个月后,李鸿章去世,有人说是由于长期的心力交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838年,林则徐(1785~1850)写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讲述了英国鸦片贸易对中国沉溺于毒品的精英阶层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恳请女王对鸦片贩子进行约束。</span></p> <p class="ql-block">随着鸦片消费的增加,道光皇帝禁止了这种贸易。英国人交出了20,283箱英国拥有的鸦片,承诺向有关商人提供赔偿。1839年6月,皇帝的特别专员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英国政府派遣了一支船队,来要补偿鸦片利润损失,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未来的英国首相威廉·格雷斯顿说,“一场起源更不公正的战争,……一场更有蓄意的战争以永久的耻辱来掩盖了这个国家。”</p> <p class="ql-block">穿着和服的秋瑾,大英博物馆在为她的介绍词中写道:“这是一位革命、诗人和女权主义者,她毕生致力于鼓励妇女采取行动改变社会。”</p> <p class="ql-block">展览尾声,以女性身份的秋瑾结束。正如策展人霍吉淑所说:“个人的故事相比家国命运不足为道,但是在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之下,是一桩桩在宫廷中、在军队中、在繁荣的国际大都市乃至在全球舞台上的鲜活的个人经历。”</p> <p class="ql-block">我急急的跑出博物馆找我的团队,好在大家都在大门口照像。</p> <p class="ql-block">河南老乡来个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阳光也太强了,眩的眼都睁不开。</p> <p class="ql-block">走路去吃饭,到餐厅突然张导说宋教授迷路了找不到餐厅,我说我去接他。</p><p class="ql-block">好心有好报,我竟与罗素故居不期而遇,这栋楼那个蓝色的圆牌!伯特兰·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1908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p> <p class="ql-block">伯特兰·罗素 1872~1970</p><p class="ql-block">哲学家和和平活动家</p><p class="ql-block">1911~1916 年住在这里34号公寓</p><p class="ql-block">这位伟人就住在这里,离大英博物馆10分钟的路程。罗素1890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还先后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布赖恩-莫大学、纽约城市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任教,1920年在北京大学任教一年。这真是位高寿的伟人,活到98岁。</p> <p class="ql-block">我们乘车前往伦敦桥。接近桥的区域是伦敦的金融区,英国人的饮食习惯是早餐丰富,中餐简单,下午佐以点心和下午茶,晚餐较正式。</p> <p class="ql-block">金融城的现代建筑和尖尖塔的古建筑相映成趣,英国金融开启于18世纪20年代,是世界开展金融业务最早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车辆驶过金融城,导游边走边介绍,这个天桥上的图标是金融城的徽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画面中早已熟悉的伦敦塔桥建于</span>1894年,是一座上开悬索桥,横跨泰晤士河,它从<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岸用钢缆吊桥与河中间的两座桥基相连。</span>河中的两座桥基高7.6米,相距76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两桥基之间的跨度为60多米,</span>桥基上建有两座高耸的方形五层塔,塔上白色大理石屋顶和五个小尖塔远看仿佛两顶王冠。塔基和桥身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两个宽阔的悬空人行道,两侧装有玻璃窗,行人从桥上通过,可以饱览泰晤士河两岸的美丽风光。下层可供车辆通行,两侧有人行通道。<span style="font-size: 18px;">桥塔内设楼梯上下,有博物馆、展览厅、商店、酒吧等。当泰晤士河上有万吨船只通过时,行人可从桥塔内楼梯上到上层继续通行。主塔内机器启动,桥身慢慢分开,向上折起,两块活动桥面各自重达1000吨,船只过后,桥身慢慢落下,恢复车辆通行。登塔远眺,可尽情欣赏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泰晤士河上共有15座桥,伦敦塔桥是从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桥,因在伦敦塔附近而得名。我们没时间上桥,只能在泰晤士河北岸远眺伦敦塔桥。从远处观望塔桥,钢缆吊桥旖旎,双塔高耸壮观,不愧为伦敦的胜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伦敦塔是由威廉一世为镇压当地人和保卫伦敦城,于1087年开始动工兴建的,堪称英国中世纪的经典城堡。最初是这位诺曼征服者为控制整个伦敦城而建,并宣称此地是他的领土。伦敦塔曾作为堡垒、军械库、国库、铸币厂、宫殿、刑场、公共档案办公室、天文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动物园、</span>避难所和监狱。英国历史上不少王公贵族和政界名人都曾被关押在这里。伦敦塔也记载了皇室的残酷,最血腥的是1483年爱德华四世死后,12岁的爱德华五世和9岁的理查王子被他的叔父杀害砌在伦敦塔墙里面,叔父篡位为理查三世。伊丽莎白一世的生母安妮•博林于1536年5月19日,在塔内绿色草坪上被斩首。而伊丽莎白一世也曾将表侄女苏格兰的玛丽女王囚禁在伦敦塔19年并杀害于此。时光流逝中模糊了一切,只有从十三世纪住在伦敦塔的渡鸦依然还在,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这里已成为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1988年,伦敦塔被联合国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委会评价:宏伟的白塔是诺曼底军事建筑的典型,对整个英国的建筑风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伦敦塔是威廉一世沿泰晤士河建造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伦敦,并宣称此地是他的领土。伦敦塔围绕白塔而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堡垒,也是王室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在伦敦塔的入口处,有狮子和豹子的石雕像,它们曾经是伦敦塔里的重要成员,在这里生活了600年之久。<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种做法始于12世纪,当时享利三世从罗马皇帝那里得到了三只豹子(实际上可能是狮子)。多年来,其他几位君主增加了许多其他动物,大到大象,小到蟒蛇,世界各地的珍奇野兽被运送过来供奉在此,但狮子和老虎依然是主要的吸引力,一度成为皇室贵族的动物园。1835年,狮塔被拆除,这些动物被送到摄政公园的一个新家。</span></p> <p class="ql-block">伦敦塔在英国王宫中的意义非常重大,作为一个防卫森严的堡垒和宫殿,英国数代国王都曾在此居住,英国国王的王冠就存放在这里,国王加冕前住伦敦塔便成了一种惯例。</p><p class="ql-block">伦敦塔作为一座著名的监狱,英国历史上不少王公贵族和政界名人都曾被关押在这里,而伊丽莎白一世,是唯一逃离断头台的伦敦塔中的囚犯。1554年~1555年,她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女王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囚禁了她,一年后获释。</p> <p class="ql-block">泰晤士河是英国著名的母亲河,全长402公里,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伦敦的名胜古迹、主要建筑物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两岸,视频中那个最高的的楼叫碎片大厦是伦敦最高建筑,也是欧洲最高建筑!共88层,高达310米。</p> <p class="ql-block">白金汉宫,英国王室的王宫和居所。宫内有典礼厅、音乐厅、宴会厅、画廊等775间厅室,宫外有占地辽阔的御花园。王室的重要国事活动都在该地举行,来英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元首也在宫内下榻。</p> <p class="ql-block">1761年,乔治三世买下该府邸,因距办理国事的圣詹姆士宫很近。<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为一处私人住宅古旧而朴素,</span>乔治三世的节俭也被称为农夫乔治三世,他忠于家庭与发妻感情甚笃,15个孩子有14个出生在这里。1788年,由于在解决北美殖民地问题上的失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失去了一块属于大英帝国的巨大领土,那是对他人生最沉重的打击,</span>他陷入了巨大的抑郁之中,再也没有从这种打击中恢复过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乔治三世受反复发作的精神病折磨,</span>1811年议会认为他不再能胜任国家重任,让他的儿子当了摄政王。1820年1月乔治三世去世,乔治四世正式即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形容乔治四世,是奢侈堕落放荡的国王,但他沉迷于建筑,1825年他命令约翰·纳什改造白金汉屋,将其建造成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白金汉宫,1830年6月享利四世最终死于自己的穷奢极欲,但他做为国王塑造了屹立至今的建筑杰作。他重新设计了白金汉宫和温莎城堡,建造了摄政街等主要街道,留下了许多乔治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1837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白金汉宫成为英王正式宫寝,加建了那个最为著名的“阳台”。1853年,皇室成员第一次在此亮相,维多利亚女王在此检阅即将奔赴克里米亚战争前线的部队。</p> <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白金汉宫礼拜堂遭一枚德国炸弹袭击而毁,国王乔治六世一家亲赴查看,与英国人民一起留守伦敦抗战。伊丽莎白18岁参军入伍,担任汽车机械工,维修车辆运送军用物资,在英国民众中享有极高声誉,她即位女王后,在其原址上建立的女王画廊于1962年向公众开放,展示皇家收藏品。</p> <p class="ql-block">正对着白金汉宫门是一个圆形广场,广场中央竖立着维多利亚女王雕像纪念碑。雕像充分展现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辉煌,经济迅猛发展,海外殖民地极速扩张,亚洲、非洲、美洲太阳能照到的地方都有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因此维多利亚时代也被称作“日不落帝国”。</p> <p class="ql-block">雕像平台四个角,各有一尊人狮青铜雕像,手持火炬的象征进步。</p> <p class="ql-block">手持橄榄枝的象征和平。</p> <p class="ql-block">手持镰刀和谷物的象征农业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手持锤子和图纸卷轴的象征制造业。</p> <p class="ql-block">南北两侧各有一眼喷泉,这座的上方是手托小船的女人和手执钢盔、短剑的战士,下方是人鱼形象,都体现出大不列颠强大的国家实力和海上霸权。</p> <p class="ql-block">圆形广场后面就是著名的詹姆斯公园,以英王詹姆斯一世的名字命名,公园也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詹姆斯一世从苏格兰来到伦敦之初修建的。</span>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驾崩,指定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继承英格兰王位史称詹姆斯一世,因他的血统而统一的英伦三岛维系着脆弱的社会平衡,也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詹姆斯一世的外交是不动干戈的和平政策,当时欧洲正卷入尼德兰战争(八十年战争)与三十年战争,英国的社会因避免了战争之害而得到长足发展。1607年,詹姆斯一世成功在北美殖民。他还是博学之士,相传他参访牛津大学望着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叹道:“若我不是个国王,我愿做这儿的囚徒。”事实上詹姆斯读书量可能居当代欧洲之冠。也正因此,詹姆斯一世留下他最伟大的功业,下令编纂英文版的圣经,英文随着这本真正渗透到英国各阶层的读物成为一种真正普遍性的读写文字,英语能成为当今世界最通用的语言亦是奠基于此。</p> <p class="ql-block">当年詹姆斯一世在绿地上还修造了许多大鸟笼,养着无数异域珍禽,至今公园南边的那条路还保留着鸟笼步道的名字。这的鸟禽对人类的信任源于自詹姆斯一世至今四百年来的英国人对它们的爱护。</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次大规模改造是1826年乔治四世请约翰·纳西在改建白金汉宫的同时对这片花园进行的修整,他将原来笔直的运河改成现在这样类似天然湖泊的样貌,增添了些许灵动。</p> <p class="ql-block">最有趣的是草坪上的小松鼠,它们一会儿树上,一会儿树下,看到草坪上人们放下的食物,快速飞奔而来,叼着就跑,憨态可掬。</p> <p class="ql-block">眼光穿过湖水看向远方,伦敦地标“伦敦眼”也正可看向我们。这真是个疯狂的城市创举,源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泰晤士报》所举办的一场竞赛,该报要求参加者提出庆祝千禧年最具野心的计划,两名夫妻建筑师异想天开的率先提议建造全球最大的摩天轮。这项计划激发了英国航空公司董事长艾林的想象力,决定出资使其付诸实现。</span>一个世界最高最大的摩天轮屹立在这个曾经世界最富有最强大的英伦㤗晤士河畔,高达135米,共有33个乘坐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个乘坐舱可载客25名,</span>全部设有空调并不能打开窗。乘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半个小时的旋转中,到达城市中心的上空,俯瞰方圆25英里范围内的壮丽景色,并有解说一一介绍进入视野的主要地标。</span>它每天不停地转啊转啊,卷进了成千上万的观光客,已名列伦敦各旅游点榜首,为伦敦旅游业赚进了天文数字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英国处处有历史,处处可见创新,它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无论是鼎盛还是式微,在各个历史阶段都为这个世界探索着、经历着、打卡着新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张导给我们留的时间太少了,每个景点我们都是跑步前进。谢谢团友尤莉娅为我们拍下的这步履匆匆……</p> <p class="ql-block">经过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大家拍照后就都去看伦敦眼、唐宁街首相府了,下午4点集合就剩半小时了。我犹豫了一下,票价很贵,时间很短,再一想千万里飞来岂能错过!进!</p> <p class="ql-block">威斯敏斯特教堂也叫西敏寺,是英格兰最神圣,最具象征性的景点,在英国的历史上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忠实地记载了英国历史上的每一页兴衰起伏和沧桑巨变,简直就是英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因此被人们称作是英国的石头史书。</p> <p class="ql-block">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巍峨壮丽的教堂之一,它的外观恢弘凝重,装潢优美精致,整座建筑金碧辉煌而又静谧肃穆,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中的杰作。它见证了泰晤士河的千年沧桑,引发人们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无限感慨,触发着游人的思古幽情。它不仅是英国最出色的哥特式建筑,还是一座难得的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西门上方的雕像,展示了二十世纪的十位殉道者,因拒绝放弃自己的信仰而失去了生命。左起第五位是美国非裔牧师马丁·路德·金,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在美国这个自诩最自由的国家因捍卫民权而被人谋杀。第十位是来自中国的一位牧师:王志明 云南省苗族牧师,文革期间因反对信徒参加"三忠于"表演,在万人大会上被批斗后处决,后被国家平反。</p> <p class="ql-block">我从教堂著名的西门进入,入门看到的是周边人物雕像林立。威斯敏斯特教堂<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始建于公元960年,1042年忏悔者爱德华进行了扩建,1065年底教堂得到祝圣,一周后爱德华驾崩,如愿安葬于此。此后英格兰国王大多选择在此安息。</span>1066年初他的继任者哈罗德二世在此加冕,成为第一个在此加冕的国王。同年底圣诞节征服者威廉,杀死哈罗德二世后也选择在这里加冕,以向公众展示自己是爱德华王的正当继承者,确认他以法国诺曼人身份承继英国国王的合法性,并由此开创了诺曼王朝。也就是从那一年起,此后每位英格兰国王的加冕礼均在此举行,公推威廉一世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的第一位国王。从那以后,共有40位皇帝在此登基。</p> <p class="ql-block">每人凭票可以领取一个耳机语音导览,边听我边复述,有点语焉不详。我匆匆走过了牛顿的雕像,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国葬的自然科学家。他的墓地位于教堂正面大厅的中央,墓地上方耸立着一尊牛顿的雕像,以纪念他在科学上的功绩。就是桌上有金色十字架的那个拱门左壁上,斜倚书本,头上有个圆形地球表示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过了这个拱门就是举行皇室重要活动的场所,两边是长长的精致座椅。尽头处登上五层台阶,就是主教为女王加冕、婚礼、国葬的圣坛。最近的一场婚礼是2011年为威廉王子、凯特王妃主持的场面最壮观的婚礼。</p> <p class="ql-block">进入到内厅,宽阔高远构造复杂的穹顶美轮美奂,<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祭坛</span>装饰得金碧辉煌,这就是举行王室加冕礼和皇家婚礼的正地,是举行重大活动的中心位置,每次的加冕礼、皇室婚礼、国葬礼都是在这里举行,彼时两边椅子上座满了王公贵族和受邀的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举行国葬时,习近平主席的特派代表王岐山就到此参加。而查尔斯三世是第40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的君主,他的加冕礼则是习近平主席的特派代表韩正到此参加的。</p> <p class="ql-block">网图看看威廉王子、凯特王妃婚礼现场。</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厅最神圣的地方是位于高坛后面的忏悔者圣爱德华的神殿。爱德华国王在被封圣之前一直被认为是圣人,他是修道院的创始人,这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最初一直是天主教本笃会隐修院,1540年之后,成为圣公会教堂也就是英国新教。</span>这里呈现出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另一番天地——历代国王举行葬礼的场所,以及他们长眠的墓地。</p> <p class="ql-block">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忏悔者”爱德华国王的陵寝。始建于公元960年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就是由这位“忏悔者”爱德华主持,他的遗体第一个被埋葬在这里,<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的墓高3米多,一圈拦着,据说怕踩坏那近千年前的地板。</span>这里也是历代20位英国君主埋骨之地。</p> <p class="ql-block">在爱德华棺椁周边,金雀花王朝和都铎王朝的历代君主环绕着他安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临终之时,居然要求和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一世葬在一起。上面的墓志铭是这样写的:“王国与坟墓的结合,我们长眠于此,伊丽莎白与玛丽两姐妹,等待着重生。”伊丽莎白一世是真正的孤家寡人,除了玛丽一世外,她别无亲人,而且玛丽一世在她们俩因为享利八世的不断再婚同时沦为私生女时,其实待她不错。只是当上国王后因教派分歧把伊丽莎白关在了伦敦塔,一年后释放,去世时仍传位于妹妹伊丽莎白。死后和姐姐合葬也是伊丽莎白的最后心愿。上面是玛丽一世的棺椁略小一点,下面是伊丽莎白一世的棺椁。石棺上的铭文大意为:无论在王位上还是坟墓里,我们姐妹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一世石棺上的石雕像,头戴王冠,手拿权杖和金球。石棺上躺着的雕像都是根据死后面容模制下来的,造型真实生动。</p> <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苏格兰当时的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曾企图与伊丽莎白一世表姑争夺英格兰王位,被伊丽莎白一世囚禁了19年最后处死。然而伊丽莎白一世没有子嗣,最终却将这位玛丽女王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确定为继承人。一是詹姆斯是她最近的远亲,二是詹姆斯信奉新教,这符合伊丽莎白一世的宗教信仰。这个决定对英国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导致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合并,形成了大不列颠王国,开启了斯图亚特王朝。</p><p class="ql-block">詹姆斯任英王后把他母亲迁葬到西敏寺教堂,修建了最高大上的陵寝,但不在爱德华神殿,而是在南边小礼拜堂,两人中间隔着她们共同的先辈亨利七世。</p> <p class="ql-block">宏伟壮观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的圣地,在英国众多的教堂中地位显赫,可以说是英国地位最高的教堂。除了王室成员,英国许多领域的伟大人物也埋葬在此。英国人因此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认为死后能在这里占据一席之地,是至高无上的光荣。</p> <p class="ql-block">这是著名的“诗人角”,是英国文学艺术家的殿堂。乔叟是第一位安葬在这里的文化名人,他以《坎特伯雷故事集》闻名于世1400年去世,但当时他是以王室官员的身份下葬的。济慈、雪莱、拜伦、彭斯、华兹华斯、弥尔顿、狄更斯、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span style="font-size: 18px;">哈代、吉卜林、</span>约瑟夫·艾迪生、亨德尔、托马斯·艾略特、劳伦斯、……一大批世人耳熟能详的文学家、艺术家汇聚于此。<span style="font-size: 18px;">墙上一扇专门的“纪念窗”,上面写着威廉·莎士比亚1564~1666埋葬在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span>步步行走间,生者与死者的时空距离在同步拉近。虽然很多人的纪念只是墙上的一块铭牌或地面的一块石碑,但英国社会对这些文化人的尊崇让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并排埋葬着的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亨德尔和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著名音乐家亨德尔,1743年他创作的清唱剧《弥赛亚》在伦敦音乐厅首演的时候,包厢中的英王乔治二世在第二幕终曲《哈里路亚大合唱》上演时激动地起立致敬。从此,在英国《弥赛亚》演出到第二幕终曲时,全场起立齐唱《哈里路亚大合唱》成为惯例。</p> <p class="ql-block">在牛顿墓附近的一块地砖上,刻着另外一个闪光的名字:达尔文。原来进化论的发现者达尔文的墓就在这里,并且每天被成千上万的游人踏过。也许这样的观念不会被东方人所接受。但在西方却是自古有之的习惯。</p><p class="ql-block">天王星的发现者、天文学家赫谢尔等许多科学家都葬于此地。在物理与化学领域均做出杰出贡献的法拉第在去世后本来也有机会在西敏寺下葬,但因他信仰的教派不属当时统领英格兰的国教圣公会,西敏寺正是圣公会的御用教堂,因此拒不接受他在教堂内受飨。</p> <p class="ql-block">教堂主道大殿地板上用耀眼的红花环绕的是无名烈士墓,建于1920年,用以纪念在一战中为国捐躯的无名英雄。墓志铭的最后一句这样写道:“They buried him among the kings because he had done good toward God and toward his house。”大意是说:“他们把他安葬在这里,与国王同在,因为他对得起上帝和他的家园。”墓上的文字是用来自战场的弹片熔化后浇注的。两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英国官兵的花名册也保存在教堂内。</p> <p class="ql-block">无名烈士墓是教堂中唯一一座禁止踩踏的地面墓地,教堂内举办国家庆典仪式的时候,它也是唯一一座禁止被红地毯覆盖的地面墓地。</p><p class="ql-block">1923年4月26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母亲在自己的大婚典礼中步入西敏寺时,将手中的花束放在无名烈士墓前,以此纪念她在一战中阵亡的兄长。从此,王室成员举行婚礼之后,将新娘捧花敬献给无名烈士成为一项传统。</p> <p class="ql-block">丘吉尔并未葬在西敏寺,但他的纪念碑被安放在无名烈士墓附近的地面上。</p> <p class="ql-block">亨利七世礼拜堂,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内最珍贵的华丽所在。礼拜堂的装饰极为华美精细,是英国晚期哥特式装饰风格的杰出代表。礼拜堂扇形的圆拱屋顶以纯白色的石材建造,上面装饰着中古时期骑士勋章图案的彩色旗帜。周围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使人几乎感觉不到墙壁的存在,灿烂的色彩令人目眩神迷。堂内拱券的券肋雕饰密布,精雕细琢,拱顶悬垂下许多漏斗形花饰,极为精巧,其施工过程的难度和最终结果的精湛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是类似做法中登峰造极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大厅,伊丽莎白二世的父母、她和爱丁堡公爵、她的儿子查尔斯和黛安娜、孙子威廉和凯特,温莎王朝四代国王、王储的婚礼在这里举行,<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近千年来这个大厅只举办过</span> 16 场皇室婚礼。</p> <p class="ql-block">西敏寺教堂长长的回廊,围绕着中间一个方庭花园。回廊地上、墙上还标示着很多的墓碑。威斯敏斯特教堂大约埋葬了三千多名各个时代的各界名人,据说在教堂内几乎每一块石头地板下都埋葬着英国历史上的一位显赫的人物。伏尔泰曾感慨道:“走进威斯敏斯特教堂,人们所瞻仰的不是君王们的陵寝,而是国家为感谢那些为国增光的最伟大人物的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感谢一对华人母子,妈妈帮我拍照,儿子在指导着光线取景,很是热情。出去旅游无论国内外,人都很热情,乐于助人、成人之美。我的许多旅游照片,大多是这些一面之缘的朋友们帮我拍的。我也乐于助人,看到单人或无法拍合影的人,我都会主动打招呼,热情为他们拍照。</p> <p class="ql-block">1987年,威斯敏斯特教堂与威斯敏斯特宫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p><p class="ql-block">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威斯敏斯特宫和圣玛格丽特教堂以一种具体的方式说明了长达九个世纪的议会君主制的特殊性。无论是皇家陵墓、教堂、威斯敏斯特大厅、上议院或下议院的非凡浩瀚,艺术无处不在,和谐共存,成为一个真正的英国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回廊内厅小花园,顺着这个回廊能走到圣玛格丽特教堂,我没有时间了。西敏寺也来不及细细观看,等于是用急促的脚步在教堂里走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这是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正门,也是它的北门。</p> <p class="ql-block">伦敦大本钟建于1859年,按照维多利亚哥特式风格设计,安装在国会议会大厦东侧高95米的钟楼上。大本钟是世界第三高的独立钟楼,钟重13.5吨,钟盘直径7米,时针和分针长度分别为2.75米和4.27米,钟摆重305公斤。是英国最大的钟,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同时朝向四个方向的时钟。每个钟面的底座上刻着拉丁文的题词,“上帝啊请保佑我们的女王维多利亚一世的安全。”大本钟已经准确运转了一百多年,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伦敦整个城市经历了一千多次的空袭,钟塔仍旧传送着悠扬沉稳的钟声。之所以叫大本钟,是当时的工务大臣本杰明·霍尔爵士监制,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用了他的昵称“本”。<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2年6月26日,为纪念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大本钟正式更名为“伊丽莎白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与钟相连的就是英国国会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国会广场的丘吉尔雕像。</p><p class="ql-block">丘吉尔是英国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也是英国重要的历史学家,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等,曾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以及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他还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12万多个),一度被新闻媒体评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八大演说家”之一、在“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评选中,获评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p> <p class="ql-block">向南直走就是威斯敏斯特大桥,团友乔威提醒我,离集合还剩15分钟了,我说我跑快点来得及。大本钟前面就是桥,桥上游人如织,我边跑边看,一对刚刚拍完照的年轻人,这人少,请姑娘为我拍一张伦敦眼,不及细看一边道谢,一边撒腿就跑。</p> <p class="ql-block">回来路过白厅街,快跑瞄一眼。著名的白厅街连接议会大厦和唐宁街,在这条街及其附近有国防部、外交部、内政部、海军部等一些英国政府机关设在这里,因此人们用白厅作为英国行政部门的代称。在白厅的路中心,竖立了一座和平纪念碑,在碑的北面就是唐宁街,它是从白厅街通向詹姆斯公园的一条岔道。唐宁街1684年由乔治·唐宁爵士所建,他毕业于哈佛,先后为克伦威尔和查理二世效力,查理二世赐给他一块靠近詹姆斯公园一角的地,唐宁拆卸了原有的房屋在街的北面兴建了15幢排屋,做为公寓出租,并获皇家赐名为唐宁街。</p> <p class="ql-block">1732年英王乔治二世把唐宁街10号赠给财政大臣罗伯特·沃波爵士,他曾是乔治一世的内阁,因国王来自德国不懂英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内阁开会只能用拉丁语或法语。国王常缺席,财政大臣沃波尔经常代替国王主持会议,大臣们开玩笑说他是“首相”,面见内阁的首脑~首相,当时,这是一个讽刺之词。因沃波尔在</span>“南海泡沫”事件中挽救了政府信誉化解了经济危机获得声誉,此后执导政局20多年,曾努力避免对外开战,维持低税率政策,使英国经济繁荣稳定。首相的地位和名称是1783年的小皮特内阁正式确定下来的 。但一般认为,沃波尔应为第一任首相,任期始于他在1721年出任第一财政大臣之职时。1902年起形成首相由英王任命的宪法惯例。从第一任首相沃波尔至今三百年,英国共有57位首相。</p><p class="ql-block">但近6年时间英国就换了5位首相,民众嘲笑唐宁街10号换了旋转门。</p> <p class="ql-block">临白厅街插着英国国旗的是内阁办公楼,里面那个黑灰色的楼是唐宁街10号,我画了个红箭头。唐宁街10号门旁的邮箱上,仍然留着当时镌刻的“第一财政大臣”的字样。现在的唐宁街10号象美国白宫一样,外表没变,但里边早已改造成钢筋混凝土浇筑了,房间也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首相没有钥匙,门是从里面开的。</p> <p class="ql-block">这铁栅门里的小道是唐宁街,过去市民顺着走过三排楼就到另一端的詹姆斯公园了。就像我们小时候上学穿近道,走过家属楼一样。1989年,唐宁街街口加装了一道黑色的铁栅闸门,以免受恐怖份子(尤其是爱尔兰共和军)的袭击,2003年更进行了加固,唐宁街便永远的关闭了。</p> <p class="ql-block">我从挨着唐宁街旁边的国王查理街穿过,走向詹姆斯公园方向。遥想一下,当年走过唐宁街也就是这感觉。</p> <p class="ql-block">拍下了这个飘着英国国旗的办公大楼,查了一下是外务部办公大楼。我左手边的大厦是英国财政部,都没有围墙,财政部大楼后面是外务部大楼,前面是国会广场,可惜没拍照。</p> <p class="ql-block">我们晚上10点的飞机,导游下午4点就要集合上车,好在团友们上车前的方便,为我赢得了时间。我们早早就到了机场,团友们都去买东西了,我无聊的很,很是为这么早到机场惋惜。</p> <p class="ql-block">像是精彩的剧情戛然落下帷幕,又像<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一本好书看完后掩卷沉思。</span>纵观世界历史,各国王室多数被历史的车轮碾过,烟消云散,而英国王室却能做到千年不衰,何以如此?飞机掠过的这几个欧洲国家,除法国是1870年普法战争丢了王冠,其余的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丢了王冠,如德国和俄国;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民公投被摘下了王冠,如意大利、罗马尼亚等国。而英国,一战中英王乔治五世去掉王朝中的德国姓氏改为温莎王朝,与德皇表兄划清界限,与法国、俄国站在一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乔治五世开创了王室接近民众的作风,稀释君权,超然于党派政治之外,军队的交给军队,国家事务放手让首相和内阁大臣们去办。二战中英王乔治六世与民众共赴国难,伦敦大轰炸持续八个月,国王视察部队、医院、工厂和船坞。带领王后和女儿站在被炸的废墟中向民众讲话,表达必胜的信念。英王于1932年开创了圣诞之夜向民众广播的传统延续至今。头戴皇冠的伊丽莎白二世说:“我在你们面前宣布,我的一生将竭诚为你们服务,愿上帝帮助我兑现我的誓言。”二战结束后反君主制的情绪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而在英国人们涌向白金汉宫为皇室欢呼。</p> <p class="ql-block">每种社会体制的存在,都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英国一是意识形态的统一,宗教信仰形成普遍的价值观,从威廉一世借助罗马教皇强调君权神授,英国王位的世袭制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可。他们只看血缘关系亲疏,其他的什么都不看,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或外国人都可以当。如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就选了安妮女王曾祖父詹姆士一世的外孙女远嫁德国的索菲亚的儿子乔治一世当英国国王,年龄都54岁了,从没到过英国也不会英语,到英国挂名后还愿住在德国,这就促成了议会的权力超过了国王的实力,也催生了历史上第一位首相。二是中央集权,享利八世从罗马教皇夺得本国主教任命权,神权人权集于一身,大力推行宗教改革,打击封建体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才能放开手脚,以弱胜强打败西班牙海上舰队,建立强大海上霸权拓疆扩土。三是王室的清醒,乔治五世顺应时代,通过推行民主来稀释自己的权力,提拔工党领袖为首相,放权议会,走入民众。乔治六世和伊丽莎白二世主导的就是一个亲民的王室,对议会决议没有否决权。国事全权交由首相,只是每周二听一小时汇报,提提建议。对于有权发动战争、罢免首相的签字权,格外谨慎从未使用过。这对英国的制度非常有效,实行君主立宪制,王室是英国的象征,是凝聚民心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从罗马统治到外族入侵,从英法百年战争到宗室红白玫瑰之争,从海上称霸到日不落帝国,从欧洲王室的祖母到依原美洲殖民地唯命是从亦步亦趋,穿越了历史风云的英国人整体保守,遵守规则,豁达内敛,淡定从容。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没有无处不在的口号,没有机关大院,也没见挂大牌子的单位,一切溶入自然。</p><p class="ql-block">它是一个里程碑,每一个从历史中走来的国家和人民,都可从它的历史足迹中,学到当学的经验或教训。</p> <p class="ql-block">泰晤士河上的海鸥,<span style="font-size: 18px;">矫健</span>飞翔。伦敦眼风云际会又有多少人进入那舱内,静观世界百年之大变局,拭目以待……</p><p class="ql-block">团友魏鸿拍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