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水缸

不惑老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村老家有几个老水缸,上粗下细圆口,像一个莲蓬。深灰色的表皮,上了一层粗糙的釉面,斑斑点点,工艺不太细致,有的地方深些,有的地方浅些,还有些地方有流釉的痕迹。一个缸体不同颜色,可能是渐变色的前身。尤其是在缸底和缸口那一圈,显出了棕黄色的陶土老底,夹杂着肉眼可见的沙粒。这些老水缸是陶土烧制品,跟现在的精美瓷器不能比,有粗的有细的,有高的有矮的,有棕色的黑褐色的,还有青绿色的,在农村人家它随处可见。</p> 01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中家里的老水缸不孤单,得搭配上缸盖、水舀子和水桶。缸盖有木质的、金属的,还有用高粱秆穿的,整个儿的、两瓣儿的,也有用折页连着的。金属的长期接触水汽烂的很快,还是木质的用的长久些,虽然有些笨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舀子也分好几种,最初一种是最简易最原始的,具有农村特色,我们管它叫“瓢”。家里长成熟了的葫芦,用小锯子对半锯开,把里面的瓤抠干净,稍微一打磨就是舀水利器,这玩意质地还挺硬,扔缸里还飘着,用很长时间也没坏,就是颜值差了点,不过一个实用遮百丑。要是找不着“瓢”,随便找个小盆或者不用的炒勺也能用。反倒是现在一般人家都换成塑料的或者不锈钢的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水缸的搭档还有一对儿“洋桶”,那个年代人们在一些“进步”事物前都加个“洋”字,像“洋桶”“洋火”“洋蜡”“洋柿子”“洋葱”“洋钉子”“洋车子”“洋盆”“洋碗”“洋油灯”“洋灰”“洋机器”“洋娃娃”“洋房”,具体是不是外来的我也说不好,从小听爸妈都是这么叫。</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木质水桶我家没有,印象中用过好几对儿白铁皮的,别看整天盛水,多少年也烂不了,就是有点沉。那时候自来水不是家家都通了,我还赶上过去村里大“井罐”上挑水,这话要说就扯远了,光“井楼子”都够写一期的。所以“洋桶”又有个好伙伴,就是“扁担”。不会挑扁担的不是一个好农村人。现在家家把自来水都通到了屋里,扁担失去了用武之地,水桶也跟着换成轻便塑料的了。</p> 02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家外屋有一口老水缸,每到冬天,里面的水都会冻冰,从外圈一层一层的往里冻,有时候冻得就剩下芯里一点空间,想舀水都得先破冰。我一度怀疑这口大缸会被冻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农村老水缸,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储存水的缸。但是你认为它只有储水的功能,就太小看它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夏天的时候,气温炎热,老水缸里的水反倒很清凉。往里面泡上个西瓜、黄瓜,甚至啤酒。捞上来凉飕飕的,如同冰镇,真是个天然的大冰箱。有时候热的不行了,直接就跳进院子里的老水缸里,缸水哗啦啦满溢出来,每个毛孔都是那么舒泰。当然,这种事情最好在大人不在场的时候干,要不然少不了挨顿骂。</p> 03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妈妈的窗跟下,总有这么一个老缸,比老水缸要矮些,里面腌满了咸菜,有时候也会腌些应季的黄瓜、辣椒和萝卜等。还有一个更小一点的缸,里面盛满了妈妈亲手做的农家酱,这可是农家人取之不竭的下饭菜。</p> 04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农村老水缸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还是一种生活记忆和文化传承。在农村,老水缸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变迁。从农耕时代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化时代,从贫穷到富裕,从传统到现代,老水缸都默默地陪伴着农民们,记录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每当我们看到老水缸,就仿佛看到了那些辛勤、粗粝的农民,看到了他们坚韧不拔、粗犷不羁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人们改用老水缸养养观赏鱼、养养荷花、做做观赏造景,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