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西园寺——集佛教布局与园林艺术于一体的寺庙,世俗且安宁

阿狼故事

<p class="ql-block">2023年12月6日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p> <p class="ql-block">  西园寺是本次江南寻秋意外的惊喜,因为它本不在我的行程之内。</p> <p class="ql-block">  西园寺是一个特别的寺庙,从它的名字就可略知一二。西园这个名,和苏州的留园、拙政园一样,说明它是个园林,但是,它首先是个寺庙。</p> <p class="ql-block">  西园寺学名戒幢律寺,最开始名为归元寺,<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background-color: rgb(245, 245, 245);">明代嘉靖(1522—1566年)末期,太仆寺卿徐泰时把已经衰落的归元寺改建成宅园,名为西园,开始植入园林艺术元素。徐泰时故世后,其子徐溶舍西园为寺,并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延请律宗第21代祖师茂林律师住持。寺院从此成为律宗道场,改名戒幢律寺。由于在历史上,寺院曾是著名的园林西园,也依然被称为西园寺,或总称西园戒幢律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5, 245, 245); color: rgb(51, 51, 51);">  现戒幢律寺包括东边礼佛区和西边园林区。东区的建筑布局属于典型的汉化佛教寺院布局形式,按香客礼佛顺序,殿堂沿一条中轴线向纵深展开,空间布局等级森严,对称规整,以程式化的刻板布局方式,以适应静态的宗教活动,渲染宗教庄严神秘的气氛。</span></p> <p class="ql-block">  寺院东礼佛区具有明显的空间节奏感:首先是借助照壁、御赐牌楼及其间的上塘河以及连接河两岸的桥构成的半围合空间将寺院空间从城市空间自然分隔出来,成为整个寺院空间中的第一进开敞院落,即整条轴线的开始,与开阔的入口空间明显不同,牌楼与三门殿之间空间相对局促内向,它的存在更多具有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  而后的三门殿、天王殿严格居于中心并向前发展轴线,钟、鼓楼位居轴线两侧,形成的院落平整开阔,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也是寺院的第一个参拜序列。</p> <p class="ql-block">  往北延伸,由大雄宝殿、观音殿、五百罗汉堂及素斋馆围合而成的院落是寺内最中心的主体院落,其中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七间,重檐歇山顶,气魄雄伟,梁枋均施苏式彩绘,绚丽夺目,是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统领整个寺庙建筑空间序列的强度,它的存在对戒幢律寺意义非凡,这进院落空间相对紧凑,建筑密度较大,礼佛者在这个较封闭的空间中获得佛教精神的强烈熏陶,接受宗教境界的无限洗礼。</p> <p class="ql-block">  从天王殿至三宝楼之间主体建筑两侧再以院落的方式配置辅助用房,再往北便是为适应新时期佛教事业的发展而新增的以教育为主体的三宝楼建筑群,在功能上为游客及礼佛者增加了活动空间,同时完成了整个建筑序列的收尾。</p> <p class="ql-block">  东边礼佛区严整肃穆,但一墙之隔,则是风格迥然的园林空间。</p> <p class="ql-block">  西区是为冲淡东区宗教空间的沉闷气氛而另设的游览观赏的活动空间。园林空间采用自由灵活的布局方式,以动为主,增强空间的渗透,连续和流动,力图营造出迥然不同的空间气氛,使游客在开朗活泼的园林空间中进行游览。</p> <p class="ql-block">  西花园布局与江南私家园林并无二致。走进西园区,绿草如茵,古树参天,水池、亭台、假山各得其所,搭配有致,相得益彰。又逢浓浓秋意,银杏金黄,红枫通红,更有自得的鸽子或在园区上空盘旋,或立于树梢,或潜入人群,还有无数只悠然惬意的各色猫咪晒着太阳,挠着毛发,蜷缩安睡,甚至跑上屋顶与猫咪伙伴嬉戏打闹,好一派温馨典雅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  作为园林,当然少不了湖池,西园有湖名曰放生池 ,湖中心筑有六角亭,楼阁形式,双重飞檐,轻盈多姿。</p> <p class="ql-block">  放生池被湖心亭的步道划分为两部分,北部水域设湖心小岛,南部水域较为空旷,形成对比,并以曲桥贯通两岸,构筑颇为巧妙。环池布置假山、亭台、花架、厅堂等,淡雅朴素,细腻精美,是极具苏州特色的寺院园林空间。</p> <p class="ql-block">  湖心亭的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建筑,西侧的临水建筑名“高云极乐世界轩”,单檐翘角,单间单进,外设檐廊。东面临水筑露台,台上有一古典厅堂,名“四面厅”,四面置大门,墙壁均为镂空窗花,宽敞明亮。</p> <p class="ql-block">  湖心亭西北侧隔池有一恬静之处,三面环水,中间用石块垒起一平台,一周是幽径环绕,树木扶疏。平台上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坐而观湖,一对对男女谈笑风生,甚至有一只猫咪跳上石桌,随意舒展着身体酣然入睡,坐在两边的男女将零食香烟置于猫身上,猫安然不动,女人名其曰“猫体盛宴”。</p> <p class="ql-block">  在西园中,有放生池中的大鼋。放生池呈蝌蚪状,“头部”向南,“尾部”向北,并折向东南,占地面积十分大。<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池内鱼鳖种类繁多,基本都是佛教信众所放生。其中一只大鼋,寿命已达三百余年,天气炎热时它才现身水面。这时,游客们纷纷投放馒头之类的食物,引鼋出水食用,它一口就能吞下一个拳头大小的馒头。</span></p> <p class="ql-block">  西园寺的主人不光是僧侣,亦有天空中自由的鸽子和草树楼桥悠然的猫咪。僧侣在礼佛区活动,格子和猫咪在园林区戏耍,互不干扰,与游人和睦相处。因为它们的存在,让这里变得即严肃庄重,又活泼灵气,那种迥然不同的空间跨越,在给人以享受安宁时光的同时,<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background-color: rgb(245, 245, 245);">更体现了汉化佛教的大众化、世俗化及其无限包容性。</span></p> <p class="ql-block">  西园寺外有两桥名曰智慧桥、福德桥,位于寺南,连接西园弄和枫桥路。智慧桥与福德桥同时修建,结构完全对称。整桥修建时间不久,整桥踏面平整,栏杆构件无损坏。桥身上字迹清晰。这两座桥就像两条小白龙横跨于上塘河上,成为西园寺接引信众、游人的第一步。因福德和智慧是对任何人都是非常重要,是两者缺一不可的道德素质,因此取这两组词来命名。我从福德桥入,从智慧桥出,祝福自己愿有所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