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冉 求</b></p><p class="ql-block"><b>人物简介:</b></p><p class="ql-block"><b>冉求(公元前522年—不祥),冉氏,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曾担任季氏宰臣。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多才多艺,擅长理财,政事见称,帮助季氏进行了“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并不是十分看重仕德的修养,在孔子众多的学生中,没有发表过自己对于仁、礼、义、孝等方面的看法,没有向孔子请教过这方面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但是冉求就是其中的一个。冉求自认为自己学习“仁”的能力不够,孔子批评他这是不努力学习。冉求不注重礼乐方面的修养,认为礼乐之事是教化人的东西,是贤人君子要做的事情。冉求对孔子不是绝对的服从,具有改革精神,这一点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5.6、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篇第十六•第一章》)</b></p><p class="ql-block"><b>【注释】①颛臾: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②有事:指有征伐之事,用兵作战。③无乃:岂不是。④为:用于句末的语气词。这里表诘问语气。⑤周任:人名,周代史官。⑥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助手、辅助的意思。⑦兕:雌性犀牛。⑧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可能有错误,应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据俞樾《群经平议》。</b></p><p class="ql-block"><b>【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准备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岂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这个地方,从前鲁国先王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他也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鲁国的社稷之之臣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氏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这样啊。”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实在做不好就辞职。’看到盲人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也不对。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收藏的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后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这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借口做的人。我曾听人说过,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相处,就不会感到人少;国家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如果这样做了,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当季氏家臣,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分崩离析而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这个地方,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