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高处 <p class="ql-block"> 所谓“高处” ,是指相对于低处而言具有一定高度的某种所在或程度。</p><p class="ql-block"> 现实生活中,高处是多维多义的。高山峻岭,高天淡云,是物体之高;权倾一方,万人目仰,是地位之高;技压群芳,功力盖世,是技艺之高;而想人之未想,察人之未察,发人之未发,则又属于意念与眼界的高超。只要我们留神,便会发现,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每个领域和角落,都有属于其自身范畴的相对高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高处有着迷人的诱惑。登高望远,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好河山尽收眼底,指点江山的豪情油然于胸,堪尝风流;居高临下,高德重望,一呼百应,心想事成,“天生我才真有用”的自我满足舒心惬意;名师高徒,满座高朋,不管是货真价实还是虚荣所致,反正给人以体面与光彩的感受;即便是百无聊赖的人们,无缘那可望不可及的高处,一曲“高枕无忧”的蛊惑,撩起的陶醉和麻木竟也是那样地无尽无休!可以说,高处的诱惑已经是无所不在、无人不惑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高处也不尽然是赏心无虞。苏东坡早就提醒过世人“高处不胜寒”;毛泽东主席也告诫人们:“吹得越高”,会“跌得越重”。木秀于林,风必摧;人超于群,众必非。曲高则和寡,位高将无朋。物极必反的规律还一再证明,高极则忧下。可见,到了高处也并不是什么好事。</p><p class="ql-block"> 向往高处乃人之常情。“水向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其言能代代相传,辈辈认同,正反映了古往今来的人们心仪高处的愿望是多么地一致。于是乎,依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古训,我们的生活中就有了“高就、高攀”等纷纷纭纭的色彩。纵然无力“就”、“攀”的人们,也在那里“高念、高思”,以示其不甘沉沦和寂寞。</p><p class="ql-block"> 人若到了高处,其心态与作为是形色多样的。范仲淹居庙堂之高,还忧其民;徐九经认为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焦裕禄、孔繁森全心全意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郎平主动放弃众星拱月的海外争聘和高薪厚遇(年薪10万美元),甘愿拿500来元的月薪,为祖国女排的振兴而茹苦含辛。他们皆可谓是人在高处,心境品德均亦高。相反,信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曹孟德;为了一己私欲,阴谋分裂红军、另立中央的张国焘;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疯狂侵吞国家钱财的刘青山和张子善;还有凭仗一身球艺,与国家讨价还价的何智丽;等等。这些人则又分分明明是地位、品位两不称。</p> <p class="ql-block"> 如同地有高低、水分上下,高处人人可欲,而高处绝非人人能至。未至之人自然尽可按美好的遐想奋力以图;而已至者则既当珍惜其难得的机缘,凭高览胜;更应懂得高下相衬、高低互托的道理。时时不忘低处,时时回首自下而上的路途,揽高处那无限的风光与下层共赏,用诚挚和睿智把低处也装点成风景迭出。</p><p class="ql-block"> (此文作于1995年6月,现予以配图,分享给美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