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教研聚合力,“异”构匠心促成长 ——记2023年海口市第二中学高中地理教学节活动

🌺年年🈶鱼🐟

<p class="ql-block">  切磋琢磨方成玉,学思悟行绽芳华。为扎实推进我校“335”教学模式,探索深度学习的新课堂,加快教师成长的步伐。2023年12月20日下午在海口市第二中学西园报告厅举行第二届教学节暨第十三届“扬帆杯”教师展示课活动。</p> 今日海口市高中地理组的各位同仁欢聚在海口市第二中学,共享我校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联合开展的高中地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盛宴。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海口市高中地理教研员陈运敏老师,海口市第二中学教科处蔡佺主任以及海口市高中地理陈凯凤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次活动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环节:</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聚焦课堂,同课异构</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专家点评,专业引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3、名师讲座,提升能力</div> 同课异构 活动第一项,聚焦课堂,同课异构。由我校郭峰老师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海口学校赵倩月老师进行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的同课异构。 郭峰老师的课,围绕“小田鱼,大世界”这一条主线,以青田县稻鱼共生为典例,探究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堂任务布置清晰,知识点逻辑紧密,课堂节奏好,内容饱满。课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习题巩固三大模块循序渐进,讲练结合效果好。教学方式灵活多样,授课过程中穿插小视频,将知识点可视化。课后布置探究作业,以万宁市“农光互补”光伏项目为例,升华主题,突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地理课堂的思政渗透,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赵倩月老师很有亲和力,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很有温度,对学生的展示给予正面的肯定或者及时反馈,教学设计与物理学科相融合,设计新颖。以“矛盾→问题→求证→原理(新发现)”的科学思考为主线,从世界陆地轮廓位置发生镜面变化探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每个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已学知识去大胆尝试、探究,使得知识自然生成,总结归纳紧扣主题。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到位。 专家点评 活动第二个议程:专家点评,专业引领。有幸邀请到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中学地理教研员陈运敏老师为我们进行课例点评。 陈老师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首先是让外校老师了解我校的“335”教学模式——即“3梁3柱5环节”教学模式。<br> 3梁: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br> 3柱:学期课程实施纲要、单元——课时教学设计、学生预习案;<br> 5环节:自学诊断、问题导学、活动助学、对话研学、检测促学。<br> 3梁3柱:是推进海口二中教学改革、支持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主体框架。3梁,即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是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加强“内功”的要求;3柱,是支持课堂教学高质量实施的三个“支架”,即通过学期课程实施纲要对学期教学进行整体设计,通过“单元——课时”教学设计指导教学,通过学生预习案,支持课堂教学。<div>  第二个方面,从课程标准的角度,详细解读《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br><div>  第三,细致地评论两位老师的授课过程的许多闪光点。总之,两位老师的课教学设计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但是殊途同归,都围绕着地理核心素养进行设计。建议课堂上可以督促每位学生动笔写出结论,提高表达能力。也可采取生生互评,组组互评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div></div> 名师讲座 活动第三个议程:名师讲座,提升能力。陈凯凤老师的讲座《单元教学实施建议》。陈凯凤老师,地理高级教师,海口市第二届教学能手,2013—2017海口市骨干教师,2018—2022海南省骨干教师,2023—2025海口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凯凤老师以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为例,通过详实的众多案例,阐述了我们如何与时俱进,结合时事进行单元教学。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认真听课,记笔记的老师们</h3> “钻坚仰高,笃行致远”,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思想的碰撞,往往才能擦出激励前行的火花。于是我们以课例研讨为载体,汲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会后,大家还针对本次活动的两节课进行思考、评课、各抒己见。 韩熠光老师评课:<br>  郭峰老师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实例,贯穿整个地理课堂,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去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师最后总结归纳。这是一节充分体现我校“三三五”教学模式的高效课堂。<br>  赵倩月老师本节课创新教学情境,以“陆地轮廓发生镜面变化后,地球自然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探究课题,教师突破常规的设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探究镜面变化后地球自然环境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这么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教师最后最后的总结归纳也是开放性的,整节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又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周霞老师评课:<br>  郭老师以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情境为线索设置了四个探究问题,层层递进,串联了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晰,逻辑严谨,重难点突出,用案例归纳总结出知识内容,再将其运用至实际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br>  赵老师这堂课设计巧妙,大胆假设如果将世界陆地轮廓镜像反转,那世界将会有何不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张老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最后设问:为什么世界陆地轮廓镜像反转后,气候分布不能直接也镜面反转?引出了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共同作用才造就区域景观。 卢千穗老师评课:<br>  郭峰老师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在课堂上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在教学设计方面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从导入、自主学习、检测、合作探究、练习都紧扣教学目标,课堂环节紧凑有序,利用青田稻田养鱼案例探究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四个方面内容,教学过程完整,受益匪浅。<br>  赵倩月老师在课堂一开始大胆假设,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上台发表意见,激发学生的探究意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给予学生较多的材料作为参考,能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针对所讨论的问题,设有开放性的答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范锁荣老师评课<br>郭老师:<br>1.依据课标,学习目标制定明确。<br>2.学案设计,结合学情,学习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中,表现优秀。<br>3.世界农业文化遗产“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案例选取典型,问题设计精妙,层层递进,很好地落实了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有利于深度学习。<br>4.教师课堂组织引导点评简洁明了。<br>5.课堂测评,目标达成度高,效率高。<br>6.课堂思政,课后地理实践,培养学生乡土情感。 洪雅雯老师评课<div>  郭峰老师:这节课以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为例,将本节课的四部分内容有逻辑地串联起来,并通过合作学习的四个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进行深入学习。通过真实情景和案例教学,让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认识更加深入、理解得更加透彻。<br>  赵倩月老师:这节课课堂内容设计的开放性很强,通过设置假设,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作用所学知识进行具体分析,分析各要素对气候的影响,各要素综合影响,共同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div> 许文老师评课<div> 郭峰老师本节课首先目标很清晰。其次在目标的内容实施上,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老师是教学的主导”。第三,目标的生成性强。老师能够按着课前设计好的目标,不断牵引着学生接近它。整个课堂目标的完成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br>  本节的自主学习贯穿于学习活动始终。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在学习中挑战自我,证明自我,获得真知,享受快乐。尤其是小组展示环节。<br>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征,具有明确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本节课在互动方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都体现着教与学的互动,特别是师生方面,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div> 范衍满老师评课<div>  郭峰老师以稻鱼共生系统为探讨主线,探究主题明确新颖,视频结合,更能引发学生兴趣与思考。以追根溯源的思路分析青藏高原对江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五大自然要素为基础,分别对稻鱼共生系统的影响,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升思维高度,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对新时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进行实践,更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知识,求真求学的社会责任感。课堂互动频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案设计思路清晰,符合大单元教学模式,环节设计得当,更能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情感与价值观,是一堂高效的优质课堂。<br>  赵倩月老师课题导入新颖独特,以物理镜面变化为导入,培养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大胆假设,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小心求证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思维,整合知识的能力,探究陆地轮廓发生变化后,各自然地理要素都发生哪些变化,进而引导学生探讨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环节设计得当,以学生为本,是一堂培养学生兴趣的优质课堂。</div> <p class="ql-block">黎亨迎老师评课</p><p class="ql-block"> 赵倩月老师的课,通过陆地轮廓镜面翻转图探究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采用逆向思维设置问题,发散思维,探究知新。授课过程中通过设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作探究、总结思考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难点。课堂师生互动多,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引导学生举一反三。</p> 朱雁红老师评课<div>  郭峰老师:郭老师以青田县稻鱼共生系统为线,采取真实情景案例的分析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整节课中教学设计紧凑,层层递进,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螺旋式上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氛围活跃。<br>  赵倩月老师:赵老师教学功底扎实,教学设计采取学科融合的设计思维,以辩证、创新的教学设问引导学生启发思维,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并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整节课中赵老师能及时纠正发现学生的困惑,教学效果极佳。<br></div> 杨英营老师评课<br>  郭老师以小田鱼为线索,贯穿整节课,整节课设置了四个问题,每个问题层层递进,教学环节完整;各环节过渡自然,语言精炼华丽;注重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培养;课件制作精美,课堂任务布置明确,学生自主和合作,教师引导总结,共同完成本节课教学目标。<br>  赵倩月老师教学设计巧妙新颖,通过陆地轮廓镜面翻转图探究自然环境整体性;以学习地理的过程:矛盾—问题—求证—原理新发现为导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展开学习;赵老师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整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李炜老师评课<br>  郭老师用的是三三五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完成合作探究,展示为主,情境丰富,学生参与程度高,知识系统前后串联,层层推进。<br>  赵老师的课堂设计更加宽松,一亿个情境为核心开展教学。今天第一次看到镜面地图世界,通过反转世界,分析自然环境的变化,在新奇的角度理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要素变化过程中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张邦淑老师评课:<div> 郭峰老师以小田鱼大世界的主线来探讨小田鱼生活的区域进行学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堂结构完整,335模式落实到位,任务分配清晰,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手段多样学案上的案例选取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学情,过渡语言设计巧妙,每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个环节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思维,落实新课标到位。</div> 曾小慧老师评课<div>  郭老师:本节课符合我校学生学情,灵活运用“335”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其知识内容层层递进,利用“小田鱼,大世界”案例搭建知识体系完整,串连起各个知识点,环环相扣;课堂过渡自然且布置任务清晰,最后回归到乡土地理,升华主题!<br>  赵老师:本节课教学设计较为新颖,一开始抛出问题“学习地理秉持什么精神”,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让学生去求证去发现问题。引导过渡、层层铺垫,使各个环节紧凑联系;且赵老师思维清晰,能在评价学生中关注到学生的亮点,理解学生并且积极鼓励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反问、引导学生!</div> 陈凯凤老师评课<div>  郭峰老师:这节课基于一个真实情境,围绕一个真实问题,整合相关教学内容,将知识的学习置于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出发,联系地理原理解释青田县的形成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空间分布、演变等角度分析青田县的发展变化,从而上升到人地关系和谐与可持续发展。<br>  赵倩月老师:这节课以逆反思维的角度大胆设计,把学习过程融入一个有假想宽度的能够充分探究的时空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知识窥探空间自然环境变化的差异而形成整体性的环境观。老师的循循善诱的引导,细致、正向的评价让课堂生成层层展现。</div>

学生

老师

课堂

教学

探究

学习

评课

整体性

自然环境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