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谢中等个儿脸上戴着付近视眼镜,有点斯斯文文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老谢不老他比我还年小好几月份,今天是老谢七十岁的生日,我笑对他说又爬了一节楼梯了。以前老话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如今七十八十岁都不稀奇。</p> <p class="ql-block"> 老谢大名谢清跃原读于重庆20中学校,1971年7月23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被分配到一师五团五营。</p> <p class="ql-block"> 云南生产兵团于1970年3月正始成立,归云南省革命委员会与云南省军区领导,生产建设兵团师部设在思茅。</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生产建设兵团又于1974年底撤回。</p> <p class="ql-block"> 据资料统计在原农垦分局,总场,农场,生产队的原有基础上组成了四个师,32个团,116个营,1038个连队4个直属企事业单位。</p> <p class="ql-block"> 云南生产建设兵团所辖四个师,一师在西双版纳,二师在临沧,三师在德宏,四师在红河州。</p> <p class="ql-block"> 我们四师也是四个师中最小的一个师只有三个团,十六团,十七团,十八团,并全部都在红河州境内。十七团在红河州弥勒,十六团在红河州河口口县。十八团在红河州金平县勐拉坝,我们学校分到了四师十八团。</p><p class="ql-block"> 十八团也是四师规模最小的一个团,也是我们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中最小的一个团。没有营建级别的建制,团部下面直接就是连队。</p><p class="ql-block"> 谢清跃他们学校到云南的时间比我们晚到三个月,他们分配到了位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的一师五团五营。</p><p class="ql-block"> 勐海县位于乌龟山脚下海抜1170米左右,乌龟山形似一个万年的乌龟俯瞰着山下的勐遮坝子。</p><p class="ql-block"> 勐海县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彝族,基诺族,佤族,壮族,景颇族。</p> <p class="ql-block"> 勐海县主要生产水稻,玉米,茶叶,甘蔗,热带水果,咖啡。</p> <p class="ql-block"> 勐海县还是一个有着红色纪念的地方,乌龟山战斗也是云南境内解放打的最后一仗,后来这里修建了一座纪念碑,被州政府命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老谢在学校里就是一个优秀的人才,班主任老师推荐了他当班长,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一席话让他从此严格要求自己。一个人心中有了目标就如同前方的道路上,有一座闪耀着光芒的灯塔照亮了人生的路。</p> <p class="ql-block"> 回城后老谢在内地一个企业工作,不久提干前途无量仕途越来越好,90年代初老谢很牛他到了中央党校进修了三年,三年后老谢更牛的是他本可以留在北京兵工业部工作,可是他牵挂着家乡的妻子儿女还是选择了回家乡发展。</p> <p class="ql-block">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基本上没有参加过社会团体活动闭关自守了许多年,也许是性格使然喜欢观山风呼啸,聆听鸟儿歌唱,喜欢花儿绽放,树叶儿婆娑。2005年我们上凤冠山承包乡村土地鱼塘,过起了山野闲云野鹤田园牧歌的生活,直到2014年才又重新走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2014年底上海,重庆,昆明三地知青发起了重走勐拉路活动,举行知青“拓荒碑”仪式,回到了阔别了三十五年的农场。这时的我才又重新捉笔起来,加之接下来我和战友们便天南地北的旅行,每天开始写游记把一天所见所闻都记录下来。</p> <p class="ql-block"> 2018年三月我受到邀请正式加入了黄桷渡邻居群,黄桷渡河嘴街三八院是我儿时的故乡,在那里渡过了自己童年的生活。接下来我担任了《永不消失的黄桷渡》一书编委。</p> <p class="ql-block">宴会上谢清跃老师的孙女致词</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寿翁谢清跃老师</p> <p class="ql-block"> 真正认识老谢比较晚,说来与老谢相识还有点渊源,因认识老谢之前却早已知晓了他的大名。那还是重庆成立了知青博物馆后,战友杨廷元告诉我位于南坪四小区有了一个知青博物馆,去博物馆需提前预约。他与博物馆的老谢较认识,如果找不到地址他可以把我引见到博物馆,这是第一次听到了老谢的大名。</p><p class="ql-block"> 听到知青博物馆就在南坪太好了,因为我自己本来就是一个知青,加之但凡与知青有点关联的都感兴趣。知道杨廷元也是一个大忙人,不久博物馆闭馆两个月到博物馆一直未得已成行。</p> <p class="ql-block"> 今年四月份我走进十八团艺术团,不久十八团又组织了一个十八团的战友群,后来老谢也加入战友群里。 逐渐越来越多的知道了一些有关重庆知青博物馆的事情,尤其是知道了十八团战友群的老谢就是知青博物馆里的副馆长谢清跃。</p> <p class="ql-block">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重庆知青博物馆馆长王茂久先生</p> <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的一个周末,滕条江打电话来问去不去鹅岭公园观看他们战火中重庆知青的演出。说实话我犹豫了一下不想把更多的事情请进生命中来,但最后还是思路活动了一下,说服我自己还是去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当我来到了鹅岭公园进了大门不远处,第一次见到了四海,陆庭瑞,力力,甘露,杨建民他们一行战火中的重庆知青。</p> <p class="ql-block"> 不久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举办了一期《重庆知青赴滇五十周年》特刊专辑,提前一周在渝中区召开了特刊筹备发布会。我与与滕条江一同前往,在这里滕条江介绍下我与老谢第一次见了面。</p> <p class="ql-block"> 终于见到了老谢也就是重庆知青博物馆的谢清跃,就是几个月前杨廷元曾说过要引我去博物馆见的那个老谢。</p><p class="ql-block"> 大约十来天后又与艺术团陈团长和滕条江去了一次文研会,也是有关在渝北区正式举行的发布会作最后的辅助会。</p> <p class="ql-block"> 这两次我都与他们录了相,接下来要做短视频,上网查询有关文研会的资料,还真是应了那句老话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p><p class="ql-block"> 重庆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于2009年,并且还真是卧虎藏龙的地方,里面的名人名家大有人在。</p> <p class="ql-block"> 会长王茂久老师更是一个作品丰盛的作家,剧作家,《重庆科技》杂志总编辑,《重庆知青》杂志总编辑,《重庆电视台》的特约编剧等。在他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至少有不少人都观看过了当年轰动一时的影视剧《爱情天梯》,《新街坊邻居》,《雾都夜话》等等。</p> <p class="ql-block">重庆支边战友联谊会会长吳学东</p> <p class="ql-block"> 《重庆知青赴滇五十周年》于2023年10月18日在重庆渝北区金渝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都络绎不绝的赶到了这里,这一天仿佛象过年一样的沸腾闹热。</p> <p class="ql-block"> 在今年新出版的《重庆知青赴滇五十周年》特刊前,谢清跃与沈川主编了一本《战火中的重庆知青》书。沈川写了前言《闪耀的军功章》,谢清跃写了编后语《用青春热血书写的壮丽诗篇》,这本书后来滕条江赠送了一本给我。</p><p class="ql-block"> 在《重庆知青赴滇五十周年》特刊中,谢清跃任该书责任编辑之一,他写出了《战火中的重庆知青》这本书的前前后后,整理了该书的重庆知青赴滇50周年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 《重庆知青博物馆》筹备组建成立以来,包括王茂久会长等等一干工作人员全都是自愿者,他们没有一丝丁点的报酬全系无私奉献。</p><p class="ql-block"> 谢清跃系该馆的党支部书记及秘书长,负责支部的党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后来也走进重庆知青博物馆加入到自愿者行列,并是一个有着3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也很自然的向党组织报备了</p> <p class="ql-block"> 在博物馆里博物馆馆长王茂久老师,副馆长黄茂强老师,副馆长老谢他们每周与我们一样的值班。博物馆的领导们他们为了博物馆的建设常常泡在博物馆里,几乎把博物馆当做了自己的家。</p> <p class="ql-block"> 为了大力发扬光大重庆赴滇知青文化,老谢还多次奔赴云南勐海废寝忘食寻找当年支边知青留下来的历史资料。一粒粒橡胶籽,一片片三叶橡胶树叶,一个个盛过胶液的瓷杯,一把把割橡胶的胶刀与砍刀,无一不浓缩了我们当年支边知青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面前依旧呈现出当年的那片红土地,那片依依的橡胶林,那走上去摇摇晃晃的铁索吊桥,我们住过的被我们自己称做的“的确良”茅草屋。</p> <p class="ql-block"> 老谢对促进知青文化与发掘还远不止于当年云南下乡的地方,重庆市中心路的跳蚤旧货市场也成了他常常光顾的地方。他的目光已经不止于单一的支边知青文化,只要是天底下有关所有的知青史料他都会搜集囊中,捐赠给知青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一次他从跳蚤市场搜回来两个旧木桶,几本知青文化旧书,和一些有关知青当年的票据等等。我曾还不止一次的见过他淘宝归来,沉浸在如获至宝嘚瑟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老谢,他与我们众多致力于知青文化精神发扬光大的知青们一样,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了知青文化建设。</p><p class="ql-block"> 再过十年二十年过去了,也许这个地球上再也没有了知青,但至少当年有我们知青曾经来过这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我也并为自己欣慰,因我也是一个自愿者,与老谢与众多的自愿者为我们的知青文化建设甘愿默默付出自己的余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当年都是知青,从风雨中走来,逝去的青春年华似水。岁月虽然匆匆离去,但那些流逝的岁月却依旧让我们怀念!</p> <p class="ql-block"> 20024年9月8日于山城南岸完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