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的夏天

望望

<p class="ql-block">  2023年的夏天,我们带孩子在上海就医,待了两个多月,也因此抽空走了上海的一些老街区。随着City walk流行,很多地方已经成了网红打卡热门,不仅仅是我,许多老上海人天天经过都不一定留意。我大学在上海五年,工作后无数次到上海差旅,除了家乡,上海是我人生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座城市。只是浮现在我脑海中的上海印象依然停留在外滩,南京路,城隍庙,苏州河,东方明珠这些老地方……更新记忆,除了故地重游,另外逛逛未曾踏足过的一些悠久历史的老街区,包括新华路,思南公馆,武康路等等。</p><p class="ql-block"> 上海腾飞于邓公南巡以后,正是始于我上大学期间,1992年初到上海除了大是感受不到什么现代化的。三十年来城市建设用巨变来形容似乎都不够贴切,不愧魔都称号。</p> <p class="ql-block">  上海,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存在感一点不强,只有简称“申”是来源于战国时楚国春申君,属于封地。更普遍的认识是,上海自清末洋人开埠后才开始飞速发展,从一个小渔村历经近二百年成为目前世界上最顶级的城市之一。因此近代文化,租界文化,洋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标签和主题,既充满着现代化文明进步的骄傲,也伴随着不堪屈辱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当然就当下而言,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上海就是最吸引年轻人,最具活力,最美好的中国城市之一。</p> <p class="ql-block">  母校在徐汇区,对附近还是比较熟悉的,变化最大的就是徐汇滨江,处处美景,以前上海的江滨像苏州河,外滩都是工业或者商业用地,少有市民居住生活区,徐汇滨江似乎有改善临水高尚住宅区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天晚上到周围找餐馆,走在医学院路,东安路,枫林路,清真路,小木桥路上,感慨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怀念青春,有一丝流泪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u>徐汇滨江</u></i></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u>医学院路</u></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u>国际礼拜堂</u></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i><u>徐家汇天主堂</u></i></p> <p class="ql-block">  赫赫有名的外滩,永不沉寂的上海象征。上海滩十里洋场承载上海从鸦片战争后开埠至今的一切历史,既有租界带给中国的屈辱,同时又代表远东的辉煌。那些高大雄伟的建筑百多年来矗立在黄浦江畔,凝望着脚下如织如蚁的人群,一代代来,一代代去。每个在上海念书的应该都有结伴从南京路或者延安路步行到外滩的经历,再一次怀念青春。</p> <p class="ql-block">  苏州河,和黄浦江同为上海的母亲河,如果把黄浦江比喻成城市会客厅,苏州河则是城市起居室。两岸密集的工厂排放和生活垃圾让苏州河有着不堪回首的恶臭史,甚至影响到上海的招商发展。现在苏州河基本治理好了。我们去游览的苏州河汇入黄浦江附近非常整洁漂亮。从乍浦路桥和外白渡桥的位置看陆家嘴角度绝佳,拍照片比外滩还要美。</p><p class="ql-block"> 上海文化地标之一的外白渡桥,每天迎接着无数游客,我想本地人也会常常来吧。这里是多少上海人心中的“外婆桥”,多少人心中的“爱情桥”。外白渡桥的前身是1856年英国商人投资建的木桥“韦尔斯桥”,过桥需收费,1875年工部局买断后在旁边重建免费过往的“公园桥”。“外摆渡”意为靠外的“摆渡”,上海话里免费不花钱为“白”,替换了“摆”,据说这就是“外白渡桥”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1907年在原址重建留存至今的外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衍结构桥,看似冰冷粗笨的外貌却能魔幻般带给人浪漫温暖的感觉,百多年来凝结着历史的回忆。看看茅盾在《子夜》中的描写:<span style="font-size: 18px;">“暮霭挟着薄雾笼罩了外白渡桥的高耸的钢架,电车驶过时,这钢架下横空架挂的电车线时时爆发出几朵碧绿的火花。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闪着千百只小眼睛似的灯火。向西望,叫人猛一惊的,是高高地装在一所洋房顶上而且异常庞大的霓虹电管广告,射出火一样的赤光和青燐似的绿焰:Light,Heat,Power!”</span></p> <p class="ql-block">  陆家嘴是邓公南巡以后上海腾飞的标志,有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还有三巨头建筑:上海中心大厦、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上海金茂大厦。陆家嘴改变了以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座房”的观念,彻底让你高攀不起了。</p><p class="ql-block"> 我在网上搜到上海船厂滨江绿地成为新的网红打卡点,就去看看。上海船厂有着辉煌历史,第一首出口的万吨轮就在这里诞生。“船厂1862”的改造由世界建筑大师隈研吾主持,有些地方修旧如旧,展现老建筑结构,用意打造一个历史感和工业感的时尚艺术空间。</p> <p class="ql-block">  东方明珠旁边的黄浦江滨也是很美的,以前从来没有来过。经过东方滨江大酒店就到了江边,身后有雄伟的东方明珠和浦东艺术馆,对岸就是万国建筑林立的外滩,江面宽阔,景色优美。浦东艺术馆我没有进去参观,只是看看外观,方正又带一些几何图形,材质用石料和玻璃幕墙,线条干净利落但不生硬,我们这样外行人看起来就是很有质感,明亮大气,占地面积较大但建筑不高,所以不以高大威猛取胜,更显文艺。</p> <p class="ql-block">  思南路街区是比较受摄友青睐的老街区,有二十几幢花园洋房,集中体现老上海的历史特色。这片街区是法租界扩张时修筑的,思南路原名是“马斯南路”,是租界当局为了纪念当时在巴黎逝世的法国音乐家马斯南而命名的。这个关系说起来啊,让参观的人心中五味杂陈,好像有点不搭噶,但就是事实,一声叹息,那一段历史啊。但这些并不妨碍现在的人欣赏老街区老建筑,当年的主人都是名人,周公馆,梅兰芳,孙中山,宋霭龄,孔祥熙等等故居。旁边就是复兴公园,原来也叫法国公园,以前的公司办公室在附近,我有些印象。</p> <p class="ql-block">  武康路文化街区是另一处浓缩“近代上海百年史”的名人聚集处,也是原来法租界。有宋庆龄,黄兴,巴金,孙道临一众名人故居,最著名的就是“武康大楼”,还有浪漫的“罗密欧阳台”。武康大楼挺立在路口的弧形就像船艏一般,作为公寓楼确实雄伟,有气势,如启航的巨轮。等着合照留影的人络绎不绝,真正的网红大楼,路口还有专门的交警维持秩序,我们也见缝插针拍个照。</p> <p class="ql-block">  最后走的一个街区是新华路附近,同样也是各式花园洋房。以上提到的很多著名建筑如武康大楼,国际饭店等有一百多座都出自匈牙利设计师“邬达克”,他的故居现在改成“邬达克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上海是一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只要不是带着特殊的偏见,我想没有人会不喜欢它。住在这里的人是幸福的,我们时不时来旅游也是快乐的,总有无数新的旧的亮点在静静等待着我们。</p>